《古今醫統大全》~ 卷之六 (9)
卷之六 (9)
1. 足少陰腎經經穴歌
足少陰穴二十七,湧泉然谷太谿溢。大鐘照海通水泉,復溜交信築賓連。陰谷橫骨大赫位,氣穴四滿中注立。肓俞商曲石關蹲,陰都通谷幽門僻。步廊神封靈墟崇,神藏彧中俞府既。
白話文:
足少陰經共有二十七個穴位,包括湧泉、然谷、太谿等穴位。這些穴位由上至下有大鐘、照海、通谷等,貫通各處以調氣血。
2. 足少陰腎經步穴歌
腎經起處有其所,湧泉屈足拳指取。然谷踝前大骨下,踝後跟上太谿府。溪下五分尋大鐘,照海踝下陰蹺生。踝上二寸復溜名,溜前筋骨取交信。亦曰踝上二寸行,築賓六寸腨分處。陰谷膝內著骨輔,橫骨有陷如仰月。大赫氣穴四滿據,中注肓俞正夾臍。二穴五寸各一數,商曲石關上陰都。
通谷幽門一寸居,幽門半寸夾巨闕。步廊神封過靈墟,神藏彧中至俞府,各一寸六不差殊。欲知俞府居何分,旋璣之旁各二寸。
心包絡在心下橫膜之上,豎膜之下,與橫膜相黏,而黃脂裹者心也。其脂膜之外,有細筋膜如絲,與心肺相連者心包也。
滑氏曰:手厥陰心主又曰心包,何也?曰:君火以名,相火以位。手厥陰代君火行事,以用而言,故曰手厥陰心主,以經而言,則曰心包鉻。一經而二名,實相火也。
白話文:
腎經起處及各穴位位置:
腎經的起始點有其固定位置,湧泉穴位於足底,屈足時拳指所抵處。然谷穴則位於足踝前大骨下方,太溪穴位於踝後跟上方。大鐘穴在太溪穴下方五分處,照海穴位於踝下陰蹺脈的起始點。復溜穴在踝上二寸處,交信穴位於復溜穴前方筋骨交接處。築賓穴在踝上二寸處,腨分穴則位於築賓穴下方六寸處。陰谷穴位於膝內側骨頭旁,橫骨穴位於膝內側橫骨凹陷處,形狀似仰月。大赫穴位於氣穴下方四寸處,中注穴和肓俞穴位於兩側夾臍處。這兩個穴位相距五寸,商曲穴和石關穴位於上陰都穴上方。
通谷穴位於幽門穴下方一寸處,幽門穴位於巨闕穴下方半寸處。步廊穴和神封穴位於靈墟穴上方,神藏穴和彧中穴位於俞府穴上方,這些穴位彼此相距一寸六分。俞府穴位於旋璣穴旁邊各二寸處。
心包絡位置及與心臟的關係:
心包絡位於心臟下方,橫膜之上,豎膜之下,與橫膜相黏,而黃脂裹者心也。其脂膜之外,有細筋膜如絲,與心肺相連者心包也。
滑氏對心包絡與心臟關係的解釋:
滑氏說:「手厥陰心主又曰心包,何也?」他說:「君火以名,相火以位。手厥陰代君火行事,以用而言,故曰手厥陰心主,以經而言,則曰心包絡。一經而二名,實相火也。」
簡單來說,滑氏認為手厥陰經雖然稱為「心主」,但實際上指的是「心包絡」,因為「君火」是指心臟本身,「相火」是指心包絡。手厥陰經代替心臟進行活動,從作用上來說,稱為「手厥陰心主」,從經絡的角度來說,則稱為「心包絡」。同一條經絡有兩個名稱,實際上指的是心包絡這個「相火」。
手厥陰之脈起於胸中,出屬心包,下膈歷絡三焦。其支者循胸出脅,下腋三寸上抵腋下,下循臑內行太陰少陰之間,入肘中,下臂行兩筋之間,入掌中,循中指出其端。其支別者,從掌中循小指次指出其端。凡九穴,左右共一十八穴。
天池(一名天會),在腋下三寸,乳後一寸著脅直脅撅肋間。手足厥陰少陽之會。針二分,灸三壯。
【主治】目䀮䀮不明,胸脅支滿咳逆,臂痛,上氣寒熱瘧,熱病汗不出。
天泉(一名天濕),曲腋下二寸,舉臂取之。針六分,灸三壯。
【主治】惡風寒,胸脅支滿咳逆,背胛臂痛。
曲澤,肘內廉下陷中,屈肘得之。心包絡脈所入為合水。針三分,灸三壯。
白話文:
手厥陰經脈起源於胸腔內,與心包相連,向下穿過橫膈膜,循行於三焦經絡。分支從胸部穿出,沿著脅肋向下,在腋窩下方三寸處向上抵達腋窩,繼續沿著手臂內側,走行於太陰經和少陰經之間,進入肘部,向下沿著手臂兩筋之間,進入手掌,循行於手掌中央,到達食指末端。另一分支從手掌中央沿著小指方向,到達小指末端。共有九個穴位,左右兩側各十八個穴位。
天池穴,又名天會,位於腋窩下方三寸,乳房後方一寸,與脅骨間隙垂直交匯處。是手足厥陰、少陽經交會之處。針刺深度二分,灸三壯。
主治眼花不明、胸脅脹滿、咳嗽逆氣、臂痛、上氣、寒熱瘧疾、熱病汗出不來等症狀。
天泉穴,又名天濕,位於曲肘腋窩下方二寸,舉起手臂取穴。針刺深度六分,灸三壯。
主治惡風寒、胸脅脹滿、咳嗽逆氣、背部、肩胛骨和手臂疼痛。
曲澤穴,位於肘內側,肱骨內上髁下方凹陷處,屈肘取穴。是心包經脈與其他經脈交會之處。針刺深度三分,灸三壯。
3. 手厥陰心包絡經穴圖
【主治】心痛善驚,心熱煩渴,臂肘搖動,傷寒嘔吐氣逆。
郄門,在掌後去腕五寸,手厥陰心包絡脈郄。針三分,灸五壯。
【主治】嘔血衄血,心痛嘔噦,驚恐神氣不足。
間使,掌後三寸兩筋間陷中。心包絡脈所行為經金。針三分,灸五壯。
【主治】傷寒結胸,心懸如飢,嘔沫少氣,中風氣塞昏危,喑不語,鬼邪,霍亂乾嘔,婦人月水不調,小兒客忤,久瘧。
內關,掌後去腕二寸,兩筋間與外關相對。心主之絡別走少陽。針五分,灸三壯。
【主治】中風失志,心痛目赤支滿肘攣,久瘧不已。
大陵,在掌後骨下兩筋間陷中。手厥陰心包絡脈所注為俞土。針五分,灸三壯。
白話文:
郄門位於手掌後方,距離腕關節五寸的地方,是手厥陰心包絡脈的郄穴。針刺深度三分,灸艾五壯。主治心痛、易驚、心熱煩渴、手臂肘部搖動、傷寒引起嘔吐氣逆。
間使位於手掌後方,距離腕關節三寸,兩條筋之間的凹陷處。是心包絡脈經過的地方。針刺深度三分,灸艾五壯。主治嘔血、鼻出血、心痛、嘔吐、驚恐、神氣不足。
內關位於手掌後方,距離腕關節二寸,兩條筋之間,與外關相對。是心經絡脈分支,別走少陽經的地方。針刺深度五分,灸艾三壯。主治傷寒結胸、心懸如飢、嘔吐泡沫、氣短、中風氣塞昏迷、失語、鬼邪作祟、霍亂乾嘔、婦女月經不調、小兒客忤、久瘧。
大陵位於手掌後方,骨頭下方兩條筋之間的凹陷處。是手厥陰心包絡脈的俞穴。針刺深度五分,灸艾三壯。主治中風失志、心痛、目赤、肢體強直、肘部攣縮、久瘧不愈。
【主治】熱病汗不出,肘臂攣痛,善笑不休,心懸如飢,頭痛氣短脅痛,驚恐悲泣,目赤,小便如血。
勞宮(一名五里,一名掌中),在掌中央動脈,屈無名指取之。心包脈所溜為滎火。針二分,灸三壯。
【主治】中風悲笑不休,手痹,熱病汗不出,脅痛不可轉側,大小便血,衄血,嘔吐食不下,胸脅支滿,口中腥臭。
中衝,手中指端去爪甲角如韭葉陷中。心包絡脈出為井木。針一分,灸一壯。
【主治】熱病汗不出,身如火,煩滿舌強。
白話文:
主治
- 發燒但沒有汗出,手肘和手臂痠痛、抽筋。
- 莫名其妙地一直笑,心裡空虛焦躁不安,好像餓了很久一樣。
- 頭痛、呼吸急促、肋骨疼痛。
- 驚恐、悲傷、哭泣。
- 眼睛紅腫。
- 小便帶血。
位置
位於手掌中央動脈,屈起無名指,在無名指指根下方凹陷處取穴。
經絡
心包經滎火穴。
針灸方法
針刺二分,灸三壯。
主治
- 中風導致不停地笑。
- 手臂麻木。
- 發燒但沒有汗出。
- 肋骨疼痛,無法翻身。
- 大小便帶血。
- 鼻出血。
- 嘔吐,吃不下東西。
- 胸部和肋骨脹滿。
- 口中發出腥臭味。
位置
位於手掌中指指尖,去指甲角如韭菜葉長度,在凹陷處取穴。
經絡
心包絡經井木穴。
針灸方法
針刺一分,灸一壯。
主治
- 發燒但沒有汗出,全身感覺像著火一樣,心裡煩躁,舌頭僵硬。
4. 手厥陰心包絡經穴歌
厥陰心包九穴真,天池天泉曲澤深。郄門間使內關對,大陵勞宮中衝盡。
白話文:
厥陰心包經上的九個穴位非常真實有效,包括天池、天泉、曲澤這些深層的穴位。郄門、間使、內關三者相對應,而大陵、勞宮、中衝則是這條經絡上最後的三個穴位。
5. 手厥陰心包絡經步穴歌
厥陰心包何處尋,乳後一寸天池深。天泉腋下離二寸,曲澤內紋動脈尋。郄門去腕五寸通,間使腕後三寸逢。內關去腕才二寸,大陵掌後兩筋中。勞宮屈無名指取,中指之末是中衝。
經曰:三焦者決瀆之官,水道出焉。三焦者,水穀之道路,氣之所終始也。上焦者,在心下,下膈在胃,上口主內而不出,其治在膻中,玉堂下一寸,兩乳間陷中者是也。中焦者,在胃中脘不上不下,主腐熟水穀,其治在臍旁。下焦者,當膀胱上口,主分別清濁,主內而不出以傳道,其治在臍下一寸,故名三焦。又云:上焦如霧,中焦如漚,下焦如瀆。
白話文:
厥陰心包在哪裡呢?從乳頭後方垂直向上摸一寸,就會碰到一個凹陷,叫做天池。天泉位於腋窩下緣往外推兩寸,曲澤則在肘窩內側皺紋處,可以摸到一條跳動的血管。郄門從腕關節往上五寸,間使則從手腕後方往上三寸。內關離腕關節兩寸,大陵位於手掌後方兩條筋之間。勞宮位於無名指屈曲處,中衝則位於中指尖端。
經書上說:三焦是決瀆之官,負責排泄水道。三焦是水穀運行的通道,也是氣的起始和終結之處。上焦位於心臟下方,在膈膜之下、胃的上方,負責接收食物,不往外排泄,其治所在膻中,也就是玉堂穴往下約一寸,兩乳之間凹陷的地方。中焦位於胃的中脘穴,不屬於上下,負責腐熟水穀,其治所在臍旁。下焦位於膀胱上口,負責分辨清濁,不往外排泄,而是將食物殘渣往下傳遞,其治所在臍下一寸,所以稱為三焦。經書中又說:上焦像霧,中焦像積水,下焦像水道。
6. 手少陽三焦經穴圖
手少陽三焦之脈,起於小指次指之端,上出次指之間,循手表腕,出臂外兩骨之間,上貫肘,循臑外上肩,交出足少陽之後,入缺盆交膻中,散絡心包,下膈循屬三焦。其支者從膻中上出缺盆,上項系耳後,直上出耳上角,以屈下頰至䪼。其支者,從耳後入耳中至目銳眥。凡二十三穴,左右共四十六穴。
關衝,在手小指次指之端,去爪甲角如韭葉。手少陽三焦脈所出為井金。針一分,灸一壯。
【主治】喉痹口乾,頭痛霍亂,胸中氣噎不食,肘臂痛不能舉,目昏昏。
液門,在手小指次指間陷中,握拳取之。少陽三焦脈所溜為滎水。針二分,灸三壯。
白話文:
手少陽三焦經脈,從小指和無名指的指尖開始,向上經過無名指和中指之間,沿著手背走向手腕,從手臂外側兩根骨頭之間穿過,向上貫穿手肘,沿著手臂外側上行至肩膀,與足少陽經脈交匯後,進入鎖骨上窩與膻中穴相連,散佈到心包,向下穿過橫膈膜,屬於三焦。
其中一支經脈從膻中穴向上穿出鎖骨上窩,上行到脖子,連接到耳後,直線向上穿過耳廓上角,彎曲向下至面頰,到達頰車穴。另一支經脈從耳後進入耳中,到達眼角外側。
手少陽三焦經脈共有二十三個穴位,左右兩側共四十六個穴位。
關衝穴位於小指和無名指指尖,距離指甲角一寸,如同韭菜葉的寬度。手少陽三焦經脈由此穴開始,為井金穴。針刺一寸,艾灸一壯。
主治喉嚨阻塞、口乾、頭痛、霍亂、胸悶氣短、食慾不振、肘臂疼痛不能舉起、眼睛昏花。
液門穴位於小指和無名指之間的凹陷處,握拳即可找到。手少陽三焦經脈在此穴處循行,為滎水穴。針刺二分,艾灸三壯。
【主治】驚悸寒厥,臂痛不得上下,痎瘧寒熱,目赤澀頭痛,耳聾牙齦痛。
中渚,手小指次指本節後間陷中。在腋門下一寸。少陽三焦脈所注為俞木。針二分,灸三壯。
【主治】熱病汗不出,臂痛不得伸,頭痛目翳耳聾,久瘧咽腫。
陽池(一名別陽),手表腕上陷中,從指本節直摸至腕中心。手少陽三焦脈所過為原。針二分,灸三壯。
【主治】消渴口乾,煩悶寒熱瘧,或因折傷手腕捉物不得,臂不能舉。
外關,在腕後二寸兩筋間,陽池上一寸。手少陽絡別走心主。針三分,灸三壯。
【主治】耳聾無聞,五指痛不能握。
白話文:
主要治療驚悸、寒厥、手臂疼痛無法上下活動、瘧疾發作寒熱交替、眼睛紅腫澀痛、頭痛、耳聾、牙齦疼痛。
中渚穴位於小指與無名指指根關節後面的凹陷處,腋門下一寸的位置。是手少陽三焦經的俞木穴。針刺深度為二分,灸三壯。
主要治療熱病汗出不來、手臂疼痛無法伸展、頭痛、眼睛模糊、耳聾、久患瘧疾導致咽喉腫痛。
陽池穴(又名別陽穴)位於手腕背側凹陷處,從手指根部直線摸到手腕中心的位置。是手少陽三焦經的原穴。針刺深度為二分,灸三壯。
主要治療消渴症、口乾舌燥、煩悶、寒熱交替的瘧疾,或因手腕骨折導致抓握東西無力、手臂無法抬起。
外關穴位於手腕背側,距離腕橫紋二寸,兩條筋腱之間,陽池穴上移一寸的位置。手少陽三焦經的絡脈分支經過此穴,並連通心臟。針刺深度為三分,灸三壯。
主要治療耳聾失聰、五指疼痛無法握拳。
支溝(一名飛虎),在腕後臂外三寸,兩骨間陷中。手少陽脈所行為經火。針三分,灸七壯。
【主治】熱病汗不出,肩臂酸腫,脅腋痛,四肢不舉,霍亂嘔吐,口噤暴喑,卒心痛,鬼擊,產後血運不省人事。
會宗,腕後三寸空中。禁針,灸七壯。
【主治】五癇,肌膚痛,耳聾。
三陽絡(一名通門),臂上大交脈支溝上一寸。禁針,灸三壯。
【主治】暴喑不能言,耳聾,四肢不欲動。
四瀆,在肘前五寸外廉陷中。針六分,灸三壯。
【主治】暴氣耳聾,下齒齲痛。
天井,肘外大骨後,肘上一寸,輔骨上兩筋叉骨罅中,屈肘拱胸取之。三焦脈所入為合土。針三分,灸三壯。
白話文:
「支溝」(又稱飛虎)位於手腕後方,手臂外側三寸處,兩根骨頭之間凹陷處。手少陽經脈在此經絡循行,屬火。針刺深度三分,灸七壯。
此穴位主要治療熱病汗出不暢、肩臂酸痛腫脹、脅肋腋窩疼痛、四肢無力、霍亂嘔吐、口不能言、突然心痛、鬼擊(中邪)、產後血崩昏迷等症狀。
「會宗」位於手腕後方三寸處,空中。禁針,灸七壯。
此穴位主要治療五癇(癲癇)、肌膚疼痛、耳聾等症狀。
「三陽絡」(又稱通門)位於手臂上,大交脈支溝穴上上一寸處。禁針,灸三壯。
此穴位主要治療突然失聲不能言語、耳聾、四肢無力不想動等症狀。
「四瀆」位於肘部前方,外側五寸處凹陷處。針刺深度六分,灸三壯。
此穴位主要治療突然發熱耳聾、下齒齲齒疼痛等症狀。
「天井」位於肘部外側大骨後方,肘部上一寸處,輔骨上兩條筋叉骨縫隙中,屈肘拱胸取之。三焦經脈在此經絡循行,屬土。針刺深度三分,灸三壯。
【主治】胸痛咳嗽,上氣不得語,寒熱悽悽,不得臥,驚悸瘛瘲,癲疾五癇,風痹耳聾,目銳眥痛,頰腫,肘臂痛不得捉物。
清冷淵,肘上二寸,伸肘舉臂取之。針三分,灸三壯。
【主治】諸痹痛,肩臂臑不能舉。
消濼,在肩下臂外開腋斜肘分下。針一分,灸三壯。
【主治】風痹,頸項強急腫痛,寒熱,頭痛,癲疾。
臑會(一名臑交),肩前廉去肩頭三寸宛宛中,手少陽陽維之會。針五分,灸五壯。
【主治】臂酸無力,痛不能舉,項癭氣瘤。
肩髎,在肩端臑上陷中,斜舉臂取之。針七分,灸三壯。
【主治】臂痛,肩重不能舉。
白話文:
【主治】
胸口疼痛、咳嗽,呼吸困難,上氣不接下氣,寒熱交加、身體發冷發熱,躺下就覺得不舒服,心悸、抽搐、癲癇、五種痙攣,風寒濕痹引起的耳聾,眼睛外角疼痛,臉頰腫脹,肘部和手臂疼痛無法拿東西。
清冷淵
,位於肘關節上兩寸處,伸直手臂舉起,取穴於此。針刺三分深,灸三壯。
【主治】
各種痹痛,肩部、手臂、上臂無法抬舉。
消濼
,位於肩部下方、手臂外側、腋窩斜向肘關節下方的位置。針刺一分深,灸三壯。
【主治】
風寒濕痹引起的頸項僵硬疼痛、腫脹,寒熱交加,頭痛,癲癇。
臑會
(又名臑交),位於肩前,從肩頭向下三寸,肩峰下凹陷處,手少陽三焦經與陽維脈交會處。針刺五分深,灸五壯。
【主治】
手臂酸軟無力,疼痛難以抬舉,頸部癭瘤、氣瘤。
肩髎
,位於肩峰下方凹陷處,斜著抬舉手臂取穴。針刺七分深,灸三壯。
【主治】
手臂疼痛,肩部沉重無法抬舉。
天髎,肩缺盆中上毖骨際陷中央,須缺盆陷處上有空,突肉上是穴。手足少陽陽維之會。針八分,灸三壯。
【主治】肩臂痠痛,缺盆痛,汗不出,胸中煩滿,項頸急寒熱。
天牖,穴在頸大筋外缺盆上,天容後天柱前,完骨下發際上。針五分,不宜補,不宜灸,灸即令人面腫。《資生》云宜灸一壯。
【主治】暴聾不聰,氣目不明,夜夢顛倒,面無顏色,頭風項強。
翳風,在耳後尖角陷中,按之引耳中痛。以錢二十文,令患人口咬之,尋取穴中。手足少陽之會。針三分,灸七壯。
【主治】耳聾,口眼喎斜,口噤不開,脫頷腫頰,口不能言,小兒喜欠。
白話文:
天髎穴
位於肩部鎖骨凹陷處,靠近上緣骨縫的中央位置,鎖骨凹陷處必須有空隙,穴位位於突出的肌肉之上。它是手足少陽經與陽維脈的交會穴位。針刺深度八分,艾灸三壯。
主治
肩臂酸痛,鎖骨疼痛,出汗困難,胸悶煩躁,頸項僵硬,寒熱交替。
天牖穴
位於頸部大筋外側,鎖骨上方,天容穴後,天柱穴前,完骨下方髮際之上。針刺深度五分,不宜補,不宜灸,灸灸易導致面部腫脹。《資生》記載宜灸一壯。
主治
突然耳聾失聰,目不明,夜間做噩夢,面色蒼白,頭風項強。
翳風穴
位於耳後尖角凹陷處,按壓時會引發耳內疼痛。可以用二十文錢讓患者咬住,以尋找穴位。它是手足少陽經的交會穴位。針刺深度三分,艾灸七壯。
主治
耳聾,口眼歪斜,嘴巴緊閉不能張開,下巴脫臼,臉頰腫脹,不能說話,小兒愛打哈欠。
瘈脈(一名資脈),耳本後雞足青絡脈。《銅人》刺出血如豆汁,不宜多出。針一分,灸三壯。
【主治】頭風耳鳴,小兒驚癇瘛瘲,吐嘔瀉痢,無時驚恐,目澀眵膏。
顱息,耳後間青絡脈中。灸七壯,禁針。
【主治】耳鳴喘息,小兒嘔吐,瘛瘲發癇,身熱頭痛不得臥,聤耳腫及膿汁。
角孫,在耳郭中間,上髮際下開口有空。手太陽手足少陽之會。針八分,灸三壯。
【主治】目生翳,齒齦腫不能嚼,唇吻燥,項頸強。
耳門,耳前起肉當耳缺者缺中。針三分,灸三壯。
【主治】耳鳴如蟬,聤耳膿汁,耳生瘡,齒齲唇吻強。
白話文:
瘈脈(又稱資脈)位於耳後雞足青絡脈。根據《銅人》記載,針刺此脈,應出血如豆汁,不宜過多。針刺深度為一分,艾灸三壯。
主要治療頭風耳鳴、小兒驚癇瘛瘲、吐嘔瀉痢、無時驚恐、目澀眵膏等病症。
顱息位於耳後間青絡脈中。艾灸七壯,禁止針刺。
主要治療耳鳴喘息、小兒嘔吐、瘛瘲發癇、身熱頭痛不得臥、聤耳腫及膿汁等病症。
角孫位於耳郭中間,上髮際下開口有空處。是手太陽經和手足少陽經的交匯點。針刺深度為八分,艾灸三壯。
主要治療目生翳、齒齦腫不能嚼、唇吻燥、項頸強等病症。
耳門位於耳前起肉處,在耳缺處的缺中。針刺深度為三分,艾灸三壯。
主要治療耳鳴如蟬、聤耳膿汁、耳生瘡、齒齲唇吻強等病症。
和髎,在耳前銳發下橫動脈。手足少陽手太陽三脈之會。針七分,灸三壯。
【主治】頭痛耳鳴,頸項腫,瘛瘲口噼。
絲竹空(一名目髎),在眉後陷中。手足少陽脈氣所發。針三分,禁灸。
【主治】頭痛目眩,視物䀮䀮,倒睫拳毛,風癇發狂,吐涎沫,偏正頭風。
白話文:
和髎
位於耳前,髮際下方,橫向的動脈旁。手少陽、足少陽、手太陽三條經脈在此交會。針刺深度七分,灸艾三壯。
主治
頭痛、耳鳴、頸項腫脹、瘛瘲(一種抽搐症狀)、口歪。
絲竹空
(又稱目髎)
位於眉骨後方的凹陷處。手少陽、足少陽經脈之氣在此發散。針刺深度三分,禁灸。
主治
頭痛、目眩、視物模糊、倒睫(睫毛倒長)、拳毛(眼睫毛如拳毛)、風癇發狂、吐口水、偏正頭風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