徐春甫

《古今醫統大全》~ 卷之二 (37)

回本書目錄

卷之二 (37)

1. 論治篇第四

夫氣之勝也,微者隨之,甚者制之,氣之復也,和者平之,暴者奪之,皆隨勝氣,安其屈伏,無問其數,以平為期,此其道也。

隨制平奪,皆不以數之多少,以氣和平為度。

帝曰:氣有多少,病有盛衰,治有緩急,方有大小,願聞其約。岐伯對曰:氣有高下,病有遠近,證有中外,治有輕重,適其至所為故也。

臟腑有高下遠近,證候有表裡,藥治有輕重。調其多少,和其緊慢,令藥氣之病所為故,勿令太過與不及也。

《大要》曰:君一臣二,奇之制也;君二臣四,偶之制也;君二臣三,奇之制也;君三臣六,偶之制也。

古之單方,獨用一物曰奇。病在上而近者,宜奇方。古之複方曰偶,有二味相配之偶,有二方相合之偶。病在下而遠者,宜偶方。制者,謂因時制宜之義,以病有遠近,治有輕重所宜,故云制也。若以君臣藥味數之,陰陽奇偶則亦然也。

故曰:近者奇之,遠者偶之,汗者不可以奇,下者不可以偶。

奇者單行而力微,故近者奇之可也;偶者並行而力大,故遠者必以偶也。汗不可以奇,蓋謂汗難出,故以偶;下不以偶,謂下易行,故以奇。及觀仲景制方,桂枝湯汗藥也,亦以三味為奇。大承氣湯下藥也,亦以四味為偶。此見方因時制宜,不必拘泥奇偶,而失其治之大體。

補上治上制以緩,補下治下制以急。急則氣味厚,緩則氣味薄,適其所至,此之謂也。

王注謂補上治上之方,若迅急則上不住而反迫於下,所以宜制氣味之薄方,欲其升浮而使之至於病所,而後可以療其病也。補下治下之方,若慢緩則滋道路而力微,所以宜制氣味之厚方,欲其降沉急而至於病所,而後可以療其病也。適,宜也。凡制方須宜至其病所,而無太過不及之謂也。

病所遠而中道氣味之者,食而過之,無越其制度也。

又有病在於下焦,其勢不容於遽急而用和緩之氣味者,慮其中道而止也,宜於藥後,以食送之至病所,要亦無違上下之制。是故平氣之道,近而奇偶,制小其服也;遠而奇偶,制大其服也。大則數少,小則數多。多則九之,少則二之。

大方有二:有藥味數少專攻之大方;有君一臣二佐九之大方。凡治肝腎及在下而遠者,宜服數少之大方。病有兼證而邪不專,不可以一二味治者,宜服君一臣二佐九之大方,故腎之二服,可分作肺之九服、肝之三服也。

奇之不去則偶之,是謂重方。偶之不去,則反佐以取之,所謂寒熱溫涼反從其病也。

重方則複方也。奇偶不去則反復以取之,所謂寒熱溫涼反從其病。如黃連治口瘡,佐以乾薑而速之類是也,故曰:反佐取之。

帝曰:五味之用何如?岐伯對曰:辛甘發散為陽,酸苦湧泄為陰,鹹味湧泄為陰,淡味滲泄為陽。六者或收或散,或緩或急,或燥或潤,或耎或堅,以所利而行之,調其氣使其平也。

白話文:

氣如果強盛,輕微的就順應它,嚴重的就加以制約;氣如果恢復,平和的就用平和的方式調理,暴烈的就用奪的方式平息。這些都是順應強盛的氣,使其屈服,不用管次數多少,以達到平和為目標,這就是治療的原則。

順應、制約、平和、奪取,都不以次數多少來決定,而是以氣的平和為標準。

黃帝問:氣有強弱之分,疾病有盛衰之別,治療有緩急之別,藥方有大小之別,我想知道其中的要領。岐伯回答說:氣有高下之分,疾病有遠近之別,症狀有內外之別,治療有輕重之別,都是根據病情的實際情況而決定的。

臟腑有高低遠近之分,症狀有表裡之分,藥物的治療也有輕重之別。要調整藥量的多少,調和藥效的快慢,使藥氣能到達病患的部位,不要過度也不要不及。

《大要》中說:君藥一味,臣藥二味,這是單數的配伍;君藥二味,臣藥四味,這是雙數的配伍;君藥二味,臣藥三味,這是單數的配伍;君藥三味,臣藥六味,這是雙數的配伍。

古代的單方,只用一種藥物,稱為單數方。疾病在上部且病位較近的,適合用單數方。古代的複方稱為雙數方,有兩味藥相配的,也有兩個方劑結合的。疾病在下部且病位較遠的,適合用雙數方。這裡的“制”,指的是根據情況適時調整的意思,因為疾病有遠近,治療有輕重,所以要根據實際情況進行調整。如果從君臣藥的味數來看,陰陽單雙也是如此。

所以說:病位近的用單數方,病位遠的用雙數方,發汗的不適合用單數方,攻下的不適合用雙數方。

單數方單獨發揮作用,藥力較弱,所以病位近的可以用單數方;雙數方一起發揮作用,藥力較強,所以病位遠的必須用雙數方。發汗不適合用單數方,是因為發汗不容易,所以要用雙數方;攻下不適合用雙數方,是因為攻下容易,所以要用單數方。從張仲景的處方來看,桂枝湯是發汗的藥方,也用了三味藥,屬於單數;大承氣湯是攻下的藥方,也用了四味藥,屬於雙數。由此可見,藥方要根據實際情況調整,不必拘泥於單雙數,而忽略了治療的整體原則。

補上部的藥要用緩慢的方式,補下部的藥要用快速的方式。快速的,藥味要濃厚;緩慢的,藥味要輕薄,使藥氣到達病患部位,這就是根據病情來選擇治療方式。

王註解釋說,補上部的方劑,如果過於迅猛,藥氣反而會停留在下部,所以適合用氣味輕薄的方劑,使其升浮而到達病患部位,然後才能治療疾病。補下部的方劑,如果過於緩慢,藥力會被消耗在途中,所以適合用氣味濃厚的方劑,使其快速降沉而到達病患部位,然後才能治療疾病。這裡的“適”,指的是合適、適宜。凡是配製方劑,都要使藥氣到達病患部位,而且不要過度或不及。

如果病位較遠,藥氣到達病患部位的途中會被消耗,可以通過飲食來送藥,但藥力不要超出正常的劑量。

如果疾病在下焦,病情不容許用太過急促的藥,要用平和的藥性,但要考慮到藥氣可能停留在中途,所以要在服藥後,用食物將藥送到病患部位,也要符合藥性上下的原則。所以,調和氣的原則是,病位近的,用單雙數的方劑,劑量要小;病位遠的,用單雙數的方劑,劑量要大。劑量大的,服藥次數要少,劑量小的,服藥次數要多。多的可以服九次,少的可以服兩次。

大方有兩種:一種是藥味少而專攻病灶的大方;另一種是君藥一味,臣藥二味,佐藥九味的大方。凡是治療肝腎以及病位在下而遠的疾病,適合服用次數少的大方。如果疾病有多種兼症,病邪不單一,不能用一兩種藥物治療的,適合服用君藥一味,臣藥二味,佐藥九味的大方。所以,治療腎病的兩次藥量,可以分作治療肺病的九次,治療肝病的三次。

如果單數的藥方不能起效,就用雙數的藥方,這就叫做重複用藥。如果雙數的藥方還是不能起效,就用反佐藥來輔助,也就是說,用寒熱溫涼的藥物來順應病情。

重複用藥就是用複方。如果單雙數的藥方都不能起效,就要反復用藥來治療,也就是說,用寒熱溫涼的藥物來順應病情。比如用黃連治療口瘡,可以佐以乾薑來加速療效,所以說:用反佐藥來輔助治療。

黃帝問:五味藥的作用如何?岐伯回答說:辛味和甘味有發散的作用,屬陽;酸味和苦味有湧泄的作用,屬陰;鹹味也有湧泄的作用,屬陰;淡味有滲泄的作用,屬陽。這六種味道有的能收斂,有的能發散,有的能緩和,有的能急速,有的能乾燥,有的能滋潤,有的能使藥力緩和,有的能使藥力強烈。要根據實際需要來運用它們,調和藥氣,使其平和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