徐春甫
《古今醫統大全》~ 卷之三十四 (1)
卷之三十四 (1)
1. 敷貼藥
(《神方》)二仙膏,治痞氣腹中作塊。
明礬,雄黃(各二兩),
研細,先將二兩水糊和成膏,紙攤貼患處即效。不效,再以後二兩攤貼,須看貼藥之後大便如膿下,即愈。
三聖膏,貼痞塊,化為膿血。
用未化石灰(半斤)為末,瓦上微炒紅提出,候熱稍減,入大黃末一兩炒熱,仍提出,入桂心末五錢略炒,以米醋熬成膏,厚攤烘熱,貼上即愈。
(《經驗》)四聖膏,專貼痞塊。
耆葉,獨蒜,鹽,穿山甲
上以好醋搗成餅,量痞大小貼之,兩炷香為度。痞化為膿水,從大便中出。
琥珀膏
大黃,朴硝(各一兩),
為末,以大蒜搗膏貼之。
又方,以水紅花或子,每一碗以水三碗,用桑柴文武火熬成膏,量痞大小,紙攤貼,以無力為度。仍將膏用酒調服,忌葷腥油膩。不飲酒者,白湯下。
白話文:
二仙膏,治療腹部脹氣,內部有腫塊的症狀。
用明礬、雄黃各二兩,磨成細粉,先取二兩的粉末用水調成糊狀,塗在紙上再貼於患處,就會有效果。如果沒效果,再用剩下的二兩粉末如法貼敷。要觀察貼藥後,大便如果像膿液一樣排出,就代表病好了。
三聖膏,貼敷於腫塊,可以讓腫塊化成膿血排出。
取未經燒製的生石灰半斤,磨成粉,在瓦片上稍微炒紅,取出放涼至溫熱,加入大黃粉一兩一起炒熱,再次取出,加入桂心粉五錢稍微炒一下,用米醋熬成膏狀,厚厚地塗在布上,烘熱後貼在患處即可痊癒。
四聖膏,專門貼敷於腫塊。
用耆葉、獨蒜、鹽、穿山甲,以上述材料加入好的醋搗成餅狀,依照腫塊大小貼敷,約兩炷香的時間為度。腫塊會化成膿水,從大便中排出。
琥珀膏
用大黃、朴硝各一兩,磨成粉,加入搗成膏狀的大蒜,攪勻後貼敷。
又一方法,用水紅花或水紅花子,用一碗的水紅花或水紅花子,加入三碗水,用桑木柴以文火和武火熬煮成膏狀,依照腫塊大小,塗在紙上貼敷,以身體無力為度。同時將膏用酒調和服用,要忌食葷腥油膩的食物。不喝酒的人,用白開水送服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