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古今醫統大全》~ 卷之八 (2)
卷之八 (2)
1. 濕病似中風
《元戎》云:酒濕之為病,亦能作痹證。口眼喎斜,半身不遂,渾似中風,舌強不正,當瀉濕毒,不可作風病治之而汗也。《衍義》論甚當,《易簡》與此相同。
白話文:
《元戎》這本書說,因為喝酒導致的濕氣病,也可能造成肢體麻木的症狀。像是口眼歪斜、半身不能動,看起來很像中風,還有舌頭僵硬說話不清楚,這種情況應該要排除濕氣的毒素,不可以當作風病來治療,更不能用發汗的方式。 《衍義》的論點非常正確,《易簡》這本書的看法也跟這相同。
2. 風本於熱
河間曰:風病多因熱甚。俗云風者,言末而忘其本也。所以中風有癱瘓者,非謂肝木之風實甚,而卒中風也,亦非外中於風,良由將息失宜,而心火暴甚,腎水虛衰,不能治之,則陰虛陽實而熱氣怫鬱,心神昏冒,筋骨不用,而卒倒無知也。多因喜怒悲愁恐五志過極而卒中者,皆為熱甚故也,若微,則但僵仆,氣血流通,筋脈不攣。緩者,發過如故,或熱氣太甚,鬱滯不通,陰氣暴絕,陽氣後竭而死。
痰涎由熱甚則水化挾火而生。偏枯者,由經絡一側不得通,左右痹而成癱瘓也。口禁筋急者,由風熱太甚,以勝水濕,又津液滯於胸膈以為痰涎,則筋太燥,然燥金主收斂勁切故也。或筋反緩者,乃燥之甚,血液衰少也。諸筋攣易愈,諸筋痿難復。此皆燥之微甚也。
白話文:
張元素說:風病大多是因為熱氣太過嚴重引起的。一般人說的「風」,只看到了現象,卻忘記了根本原因。所以中風導致癱瘓,並不是說肝木的風氣太強盛,而突然就中風,也不是因為從外面感受了風邪。實在是因為生活起居不當,導致心火過於旺盛,腎水虛弱衰退,不能制約心火,於是陰虛陽盛,熱氣在體內鬱積不散,使得心神昏迷、肢體無力,突然就昏倒不省人事。多數是因為喜、怒、悲、愁、恐等情緒過於激烈而突然中風,這些都是因為熱氣太過嚴重的緣故。如果熱氣稍微輕微一點,只會導致身體僵硬仆倒,氣血還能流通,筋脈也不會攣縮。如果情況比較緩慢,病發後可能恢復如初;若熱氣太過嚴重,鬱積阻塞不通,導致陰氣突然斷絕,陽氣也隨後衰竭而死亡。
痰液是因為熱氣太過嚴重,水液受到火的影響而產生的。半身不遂,是因為經絡有一側不通暢,導致左右兩邊麻木而形成癱瘓。嘴巴緊閉、筋脈抽搐,是因為風熱太過嚴重,導致水濕被壓制,再加上津液滯留在胸膈而形成痰液,使得筋脈過於乾燥。乾燥的秋金之氣主收斂、緊縮,所以才會這樣。有時筋脈反而鬆弛,那是因為乾燥太過,血液衰少。各種筋脈攣縮比較容易治好,而筋脈痿軟則很難恢復。這些都是乾燥程度輕微或嚴重的表現。
3. 內因似中風
盧砥鏡曰:經云神傷于思慮則肉脫,意傷於憂愁則肢廢,魂傷於悲哀則筋攣,魄傷於喜樂則皮槁,志傷於盛怒則腰膝難以俯仰也。何侍郎有女,適夫,夫早世,女患十指拳攣,臂垂莫舉,膚體瘡癢粟粟然,搔之麻木,飲食頓減,幾於半載。迎余診之,則非風也,正乃憂愁悲哀所致爾,病屬內因。
於是療內因,藥仍以鹿角膠輩,多用麝香熬膏,貼痿垂處,漸得臂舉,指能伸,病漸近安。
經云:風之傷人也,為病善行而數變,變至他證之類。故為治不得其病情者,往往或以風為他證,或以他證為風,皆不免乎得失之誚。為近代河間、東垣、丹溪諸先生者出,始論他證之作中風,治法當異。此又盧氏治例,可謂深達病情之機者,則河間所論五志過極為病之例,非真中風也。
而王安道又曰:人有卒暴僵仆或偏枯,或四肢不舉,或不知人,或死,或不死者,世以中風呼之,而方書亦以中風治之。因嘗考諸經論風以為諸證,其卒暴僵仆不知人,四肢不舉者,並無所論,止有偏枯一語而已。及觀《千金方》則皆引岐伯之旨《金匱要略》具脈證,邪在絡在經,入腑入臟之異。
由是觀之,則卒暴僵仆,不知人,偏枯四肢不舉等證,因為因風而致者矣,乃用大小續命湯、排風、八物等諸湯散之類。及近代河間、東垣、丹溪三子者出,所論始與昔人有異。河間主於火,東垣主於氣,丹溪主於濕,反以風為虛象,而大異於昔人矣。籲!昔人之與三子者,果孰非歟?果孰非歟?若以三子為是,則三子未出之前,故有從昔人而治愈者矣。故不善讀其書者,往往不得其奧。
以予觀之,昔人與三子之論,皆不可偏廢,但三子以類乎中風之病,視為中風而立論,故使後人狐疑而不能決。殊不知因於風者,真中風也。因火,因氣,因濕者類中風而非中風。三子所論者,自是因火、因氣、因濕而為暴病暴死之證,與病何相干哉?如《內經》所謂三陰三陽發病,為偏枯痿易,四肢不舉,亦未嘗必因於風而後能也。
夫風、火、氣、濕之殊,望聞問切之間,豈無所辨乎?辨之為風則從昔人所治,辨之為火、氣、濕,則從二子以治。如此則庶乎析理明而用法當矣。惟其以因火、因氣、因濕之證,強引風而合論之,所謂真偽不分,名實相紊。若以因火、因氣、因濕證分而出之,則真中風病彰矣。
所謂西北有中風,東南無中風者,其然歟?否歟?斯所辨諸子所論名實相紊,而不明真中風之異,可謂精切,又何疑丹溪東南無中風之語哉?夫風者,天地之大氣也,五運之造化,四時之正令耳,上下八方,無所不至者。且人在氣中,形虛者即感之傷之,中之。有輕重不同,實八方虛實之異耳。
矧有痿、濕、火、熱、痰、氣、虛諸證,而似中風,故今古治例不同。是以符先生折中諸經之旨,辨以上諸證,不得與中風同治。中風同治又豈惟三子之論哉?然王氏之擴充其例,因有是辨,亦不害其為叮嚀也。余嘗居京州,即漢之武威郡也。其地高阜,四時多風少雨,土藝粟麥,引泉灌溉,天氣常寒。
人之氣實,腠密。每見中風,或暴死者有之,蓋折風燥列之甚也。時洪武乙亥秋八月,大風起自西北,時甘州城外,路死者數人。余亦始悟經謂西北之折風傷人至暴死者之旨不誣,丹溪之言,所謂本也。人蓋不經其所,雖審經意,故莫不有疑者也。籲!醫之不明運氣造化,地理病機之微,而欲行通變之法者,難矣哉!
白話文:
盧砥鏡說:「醫書說,精神過度思慮會使肌肉消瘦,意志過度憂愁會使肢體癱瘓,魂魄過度悲哀會使筋脈攣縮,魄力過度喜樂會使皮膚乾枯,志向過度憤怒會使腰膝難以彎曲。何侍郎有個女兒,嫁了丈夫,但丈夫早逝。女兒患上十指彎曲攣縮,手臂下垂無法舉起,皮膚出現瘡癢,像粟米般的小疙瘩,搔抓後反而麻木,飲食也大大減少,持續了將近半年。我為她診斷後,發現不是風邪引起的,而是憂愁悲傷所導致,病因屬於內在因素。」
「於是,我從調理內在因素入手,藥物仍然使用鹿角膠等補益之品,並大量使用麝香熬製成藥膏,貼在痿軟下垂的部位。慢慢地,手臂能舉起來,手指也能伸直,病情逐漸好轉。」
「醫書說:風邪傷人,發病時病情容易變化且快速轉移,甚至會出現其他疾病的症狀。因此,對於不了解病情的人,往往會將風邪誤認為其他疾病,或者將其他疾病誤認為風邪,這樣難免會受到責備。直到近代河間、東垣、丹溪等醫家出現,他們開始論述其他疾病也會引起類似中風的症狀,治療方法應當有所不同。這也是盧氏醫案的例子,可見他能深入了解病情發生的根本原因。河間所說的五種情志過度而導致疾病的例子,其實並非真正的中風。」
「王安道又說:有些人會突然昏倒、僵硬、癱瘓,或半身不遂,或四肢無力,或神志不清,有的會死亡,有的不會死亡,世俗都稱之為中風,醫書也用治療中風的方法來治療。我曾經研究過醫書上關於風邪引起各種疾病的論述,其中提到突然昏倒、僵硬、神志不清、四肢無力的情況,卻沒有相關的論述,只有半身不遂的說法。我查閱《千金方》,發現其中引用了岐伯的觀點,《金匱要略》也詳細闡述了脈象和症狀,以及邪氣在絡脈、經脈、臟腑的不同情況。」
「由此可見,突然昏倒、僵硬、神志不清、半身不遂、四肢無力等症狀,是因為風邪引起的。所以用大小續命湯、排風湯、八物湯等湯藥來治療。而近代河間、東垣、丹溪這三位醫家出現後,他們的觀點開始與前人不同。河間認為病因主要是火熱,東垣認為是氣虛,丹溪認為是濕邪,反而認為風邪是虛弱的表現,這與前人的觀點大相徑庭。哎!前人的觀點與這三位醫家的觀點,究竟誰對誰錯呢?如果說這三位醫家是對的,那麼在他們之前,用前人的方法治癒的病例又該如何解釋呢?所以,不善於讀醫書的人,往往無法領悟其中的奧妙。」
「依我看來,前人與這三位醫家的論述,都不能偏廢。只是這三位醫家把類似中風的疾病,當作中風來論述,導致後人疑惑不決。殊不知,因為風邪而導致的,才是真正的中風。而因為火熱、氣虛、濕邪所導致的,則類似中風而非真正的中風。這三位醫家所論述的,本身就是因為火熱、氣虛、濕邪而導致的急病暴死之症,與中風這種疾病有什麼關係呢?就像《內經》所說的三陰三陽發病,會導致半身不遂、痿軟無力、四肢無力,也未必是因為風邪所導致。」
「風、火、氣、濕的區別,在望聞問切之間,難道無法辨別嗎?如果辨別出是風邪所致,就按照前人的方法治療;如果辨別出是火熱、氣虛、濕邪所致,就按照這三位醫家的方法治療。這樣做,就能夠理清病理,正確用藥。之所以會出現真假難辨,是因為人們將因為火熱、氣虛、濕邪所導致的病症,強行歸類到風邪的範疇中,導致概念混淆。如果能將因火熱、氣虛、濕邪引起的病症區分開來,那麼真正的中風病症就能顯現出來。」
「所謂西北地區容易發生中風,東南地區不容易發生中風,這是對的嗎?這就說明了諸位醫家所論述的名實混亂,沒有明白真正的中風是什麼,可見辨別疾病之重要性。又何必懷疑丹溪所說的東南地區沒有中風的說法呢?風,是天地之間的大氣,是五運變化的產物,是四季的正常規律,上下八方無處不在。人在大氣之中,身體虛弱的人就容易受到風邪的侵襲而生病,有輕有重,這其實是八方虛實程度不同的表現。」
「更何況還有痿軟、濕邪、火熱、痰濁、氣虛等各種病症,都與中風的症狀相似。所以古今治療方法不同。因此,符先生折衷各家經典,辨別上述各種症狀,認為它們不能與中風同治。中風不能同治,又豈止是這三位醫家的論點呢?然而,王氏擴展了這個例子,有了這樣的辨別,也無損於他苦口婆心的叮囑。我曾經住在京州,也就是漢朝的武威郡。那裡地勢高,四季多風少雨,主要種植粟米,引泉水灌溉,天氣常常寒冷。」
「當地人體質強壯,皮膚緻密。經常看到有人中風,或者突然死亡。這都是因為風邪太過乾燥,而且非常猛烈。在洪武乙亥年秋八月,西北刮起大風,當時甘州城外,路上死了好幾個人。我也才明白,醫書上所說的西北風邪傷人,會導致突然死亡的說法不虛。丹溪所說的,才是根本原因。人們如果沒有親身經歷過,即使了解了醫書的道理,也難免會有所懷疑。哎!醫者如果不明白天地運行的規律,不明白地理環境和疾病發生的機理,就想要運用通變之法治療疾病,那實在是太難了!」
4. 四肢不舉有虛有實
《病機》云:四肢不舉,俗曰癱瘓。經謂土太過則令人四肢不舉。此真膏粱之疾,非肝腎經虛。其治則瀉、令氣弱陽虛,吐平而愈。三化湯調胃承氣湯選而用之。若脾虛亦令四肢不舉,其治可補。十全散,加減四物,去邪留正。世俗但見四肢不舉,皆以為中風,此脾土太過不及皆能致之,其可一概用藥乎?
白話文:
四肢不能舉起,俗稱癱瘓。《黃帝內經》說,脾土功能太過旺盛會導致四肢無力。這通常是富貴人家飲食過於豐盛導致的疾病,並非肝腎虛弱所引起。治療方法應該以瀉為主,使氣弱下來,陽氣恢復正常,病就會好。可以使用三化湯或是調胃承氣湯來治療。如果是由於脾虛引起的四肢無力,治療方法則應該以補為主。可以使用十全散,或是加減四物湯,去除邪氣,扶正氣。世俗之人只要看到四肢無力,就都認為是中風,但其實脾土功能太過或不足都有可能導致這種情況,怎麼能一概而論,隨便用藥呢?
5. 中風不當與痿證同治
丹溪曰:今世所謂風病,大率與諸痿證混同論治。良由《局方》多以治風之藥通治痿也。古聖論風痿各有條目,源流不同,治法亦異。夫風外感,善行數變,其病多實。發表行滯,有何不可。
《局方》治風之外,又歷述魂魄恍忽,起便須人,手足不隨,神氣昏憒,癱瘓嚲曳,手足筋衰,眩暈倒僕,半身不遂,腳膝軟弱,四肢無力,顫掉拘攣,不語、語滯、諸痿等證,悉皆治之。不思諸痿皆起於肺熱,傳入五臟,散為諸證。其昏惑瘛瘲、瞀悶、瞀昧、暴病、鬱冒、矇昧、暴喑、瘈昧皆屬於火。
曰四肢不舉、舌本強、足痿不收、痰涎有聲,皆屬於土,悉是濕熱之病,當作諸痿論治。若以外感風邪治之,寧免實實虛虛之禍乎?若夫岐伯、仲景、孫思邈之言,大意以指外之感。劉河間之言風,明指內傷熱證,實與痿證所言諸痿生於熱相合。外感之邪,有寒熱虛實。而挾寒者多。
內熱之傷皆是虛證,無寒可散,無熱當作實可瀉。中風之病,古方冠諸方首,以其為人之大病也。夫風乃六淫中之一,天之邪氣自外而入者也。古人用藥皆是發散表邪,通行經絡之劑,以其自表而入,亦當自表而出也。至於東垣分在經、在腑、在臟,而有汗、下、調養之法,可謂詳備精密,則又通表裡中三法而治矣。
若劉河間以為熱甚制金,不能平木,或濕土過甚,反兼木化,皆非外中於風,乃因內熱而生,迥出前古之論。丹溪謂數千年得經意者,河間一人耳。由是觀之,若病從外邪而得,元氣壯實者,當從古方發散之例,但用藥不宜小續命湯。須分所挾有寒、熱、溫、涼之異,受邪有臟腑經絡之殊。
若病因內熱而生者,當從劉河間之論,但有用藥不宜,如子和專以汗吐下為法。蓋病邪有虛有實,難一概論,又況痿證實與內熱所生相同,醫者須宜識此。或問外邪之感與內熱之傷,何者為多也?丹溪曰:西北氣寒,為風所中,誠有之矣。東南氣溫而地多濕,有風病者,非風也,皆濕土生痰,痰生熱,熱生風也。
經曰:亢則害,承乃制是也。
白話文:
朱丹溪說:現在世俗所說的「風病」,大多與各種「痿證」混淆在一起治療。這主要是因為《局方》這本書,常常用治療風病的藥物來治療痿證。古代聖賢談論風病和痿證各有其條目,病因起源和發展不同,治療方法也應該不同。風病是外感引起的,病性多變,病情多為實證。用發散、疏通的方法來治療,沒有什麼不可以的。
《局方》除了提到風病之外,還列舉了許多症狀,例如精神恍惚、需要人扶持才能起身、手腳不聽使喚、神志不清、癱瘓、手腳肌肉衰弱、眩暈跌倒、半身不遂、腳膝軟弱無力、四肢顫抖、抽搐、說不出話或說話困難,以及各種痿證等,都用相同的藥物來治療。但他們沒有想到,各種痿證都是因為肺熱,然後傳入五臟,擴散而形成各種病症。那些出現昏迷、抽搐、煩躁、意識模糊、突然發病、昏厥、意識不清、突然失語、抽搐等症狀,都屬於火熱。
如果出現四肢無力、舌頭僵硬、腳痿無法抬起、痰多有聲等症狀,都屬於土濕,都是濕熱引起的疾病,應該歸類為痿證來治療。如果用治療外感風邪的方法來治療,難道不會造成實證反而更實,虛證反而更虛的禍患嗎?岐伯、張仲景、孫思邈等人的說法,主要是指外感引起的疾病。劉完素的風病說,明確指出是由於內傷熱證引起的,這與痿證所說的各種痿證都是由熱引起的說法一致。外感引起的疾病,有寒熱虛實之分,而且多數是夾帶寒邪的。
內傷熱證都是虛證,沒有寒邪可以發散,沒有實證可以攻瀉。中風這種疾病,古方將其列為各種疾病的首位,因為它是危害人類健康的大病。風病是六淫邪氣之一,是從外界侵入人體的邪氣。古代用藥都是發散表邪,疏通經絡的藥物,因為它是從體表侵入的,所以也應該從體表發散出去。至於李東垣將病位分為在經、在腑、在臟,並有發汗、攻下、調養等治療方法,可以說是詳細周全,這也是從表、裡、中三個方面進行治療的方法。
而劉完素認為,熱邪太盛會導致金無法剋制木,或者濕土過於旺盛,反而會助長木火,這些都不是外感風邪引起的,而是因為內熱而產生的疾病,這與前人的說法截然不同。朱丹溪說,數千年來,真正理解經典的人,只有劉完素一人。由此可見,如果疾病是由外邪引起的,而且病人的元氣充盛,就應該按照古方的發散表邪的方法來治療,但用藥不適合小續命湯。應該根據所夾帶的寒、熱、溫、涼的不同,以及受邪在臟腑經絡的不同,來區別用藥。
如果疾病是由內熱引起的,就應該按照劉完素的理論來治療,但用藥時不能過度,例如張子和專門用發汗、嘔吐、攻下的方法。因為病邪有虛有實,很難一概而論,況且痿證確實與內熱引起的病症相同,醫生必須要清楚這一點。有人問,外感引起的疾病和內傷引起的疾病,哪一種比較多呢?朱丹溪說:西北地區氣候寒冷,被風邪侵襲的確有。東南地區氣候溫和而且潮濕,那裡患有風病的人,並不是真正的風病,都是因為濕土生痰,痰生熱,熱生風造成的。
《黃帝內經》說:「太過就會產生危害,順應就會被制約。」就是這個道理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