徐春甫

《古今醫統大全》~ 卷之五十三 (2)

回本書目錄

卷之五十三 (2)

1. 頭痛大法分內外之因

頭痛自內而致者,氣血痰飲,五臟氣鬱之病,東垣論氣虛血虛、痰厥頭痛之類是也。自外而致者,風寒暑濕之病,仲景傷寒、東垣六經之類是也。

白話文:

因為體內的問題導致的頭痛,像是氣血不順、痰飲積聚,或是五臟的氣鬱,這類病情可以參考東垣對氣虛血虛和痰厥頭痛的討論。如果是外界因素引起的頭痛,則是因為風寒暑濕等環境影響,這時候可以看仲景的傷寒論或是東垣對於六經的描述。

2. 脈候

《內經》曰:寸口脈中手短者,曰頭痛。《脈經》曰:陽弦則頭痛。又曰:寸口脈浮,中風發熱頭痛。脈緊而頭痛者,傷寒。脈緊上寸口者,傷風頭痛。凡寸口緊急,或短,或浮,或弦,皆為頭痛。脈浮滑為風痰,易治;短澀者難治。脈浮緊,屬太陽。浮緩長,屬陽明,弦細屬少陽,浮緩屬厥陰。

白話文:

《內經》說:寸口脈(手腕內側橈骨動脈處)跳動短促者,會出現頭痛。

《脈經》說:脈象呈陽弦狀者,也會頭痛。又說:寸口脈浮者,中風發熱頭痛。脈象緊而頭痛者,是傷寒。脈象緊且在寸口上部跳動者,是傷風頭痛。

總之,寸口脈跳動緊急,或是短促,或是浮,或是弦,都會導致頭痛。

脈象浮滑,屬於風痰,容易治療;脈象短澀,則難治。

脈象浮緊,屬太陽經;浮緩長,屬陽明經;弦細,屬少陽經;浮緩,屬厥陰經。

3. 治頭痛須分內外為要

風、寒、暑、濕、火、熱皆外邪,氣、血、痰、飲,五臟之證,皆內邪,宜隨其氣血、痰飲、七情、內火,分虛實寒熱,而調其內,治其外也。然氣血虛而用補,宜用東垣之法,若《三因》等方,用附子以治氣虛,此則從陽虛立意,非人身平和之血氣也。若夫年久偏正頭風者,多因內挾痰涎,風火鬱遏經絡,氣血壅滯之證,然亦有血虛者,須宜分別以治之。

白話文:

風、寒、暑、濕、火、熱都是外來的病邪,氣、血、痰、飲,以及五臟的病症,都是內在的病邪。應該根據氣血、痰飲、七情、內火的情況,分別辨別虛實寒熱,再針對內在病因調理,治療外在病邪。然而,如果氣血虛弱而用補法,應該使用李東垣的醫法,例如《三因極一病證方論》等書中的藥方,用附子來治療氣虛,這是從陽虛的角度出發,並非人體平和的氣血狀態。至於年久偏頭痛的人,大多是體內有痰涎積聚,風火鬱結經絡,導致氣血流通不暢的症狀,但也可能有血虛的情況,需要分別對症治療。

4. 分經用藥治頭痛法

太陽頭痛惡風寒,川芎為引導。陽明頭痛,自汗發熱惡寒,白芷。少陽頭痛,往來寒熱而脈浮弦者,柴胡。太陰頭痛,體重痰實及腹痛,半夏。少陰頭痛,三陰三陽經不流行,而足寒逆,為厥頭痛,細辛。厥陰頭痛,項痛,脈微浮緩,欲入太陽,其疾痊,然亦當用川芎。氣虛頭痛,用黃耆。

血虛頭痛,用當歸。氣血俱虛頭痛,黃耆、當歸。傷寒太陽頭痛,麻黃湯、桂枝。陽明頭痛,白虎湯。少陽頭痛,小柴胡湯。少陽頭痛,大便多秘,或可下之。太陰頭痛,脈浮桂枝湯,脈沉理中湯。少陰頭痛。脈浮微,麻黃附子細辛湯。厥陰頭痛,外傷本經,桂枝麻黃各半湯,嘔而微吐清水,吳茱萸湯。

白話文:

太陽經頭痛伴隨怕風寒,可用川芎引導。陽明經頭痛,伴隨自汗、發熱、怕冷,可用白芷。少陽經頭痛,伴隨寒熱交替,脈象浮而弦,可用柴胡。太陰經頭痛,伴隨身體沉重、痰多、腹痛,可用半夏。少陰經頭痛,三陰三陽經氣不流通,腳寒、逆氣,屬於厥頭痛,可用細辛。厥陰經頭痛,伴隨脖子痛,脈象微浮緩,想要轉入太陽經,病症會痊癒,但也要用川芎。氣虛頭痛,用黃耆。血虛頭痛,用當歸。氣血俱虛頭痛,用黃耆、當歸。傷寒太陽經頭痛,用麻黃湯、桂枝。陽明經頭痛,用白虎湯。少陽經頭痛,用小柴胡湯。少陽經頭痛,如果便秘嚴重,可以服用瀉藥。太陰經頭痛,脈象浮用桂枝湯,脈象沉用理中湯。少陰經頭痛,脈象浮而微,用麻黃附子細辛湯。厥陰經頭痛,外傷本經,用桂枝麻黃各半湯。嘔吐清水,用吳茱萸湯。

5. 丹溪治法

頭痛多主於痰,痛甚者火多,宜清痰降火,用二陳湯加白芷、川芎為主。肥人多是濕痰,宜半夏、蒼白朮。瘦人是熱與血虛,宜四物湯加酒芩、防風。勞復下虛之人,似傷寒發熱汗出,兩太陽穴痛甚,此相火自下衝上,宜補中益氣湯加川芎、當歸,甚者加知母、黃柏、蔓荊子、細辛。

白話文:

頭痛大多是因為痰濕引起的,疼痛劇烈者多是火氣旺盛,宜清痰降火,可以使用二陳湯加白芷、川芎為主。

肥胖者多是濕痰,宜用半夏、蒼白朮。

瘦弱者多是熱邪與血虛,宜用四物湯加酒芩、防風。

勞累過度、身體虛弱的人,類似傷寒發熱、出汗,兩側太陽穴疼痛劇烈,這是相火從下往上衝的表現,宜用補中益氣湯加川芎、當歸,嚴重者可加知母、黃柏、蔓荊子、細辛。

偏頭風,在左屬風及血虛,風用荊芥、薄荷,血用當歸、川芎、芍藥、酒黃柏,在右屬痰與熱,痰用蒼朮、半夏,熱用酒製片芩。諸家不分所屬,故藥多不效。如因感冒而頭痛者,宜加防風、羌活、藁本、葛根、升麻、柴胡之類。風熱上攻,天麻、蔓荊子、臺芎、酒芩。苦頭痛加細辛。

白話文:

偏頭痛,如果發生在左側,屬於風邪侵襲及血虛,可以用荊芥、薄荷來驅散風邪,用當歸、川芎、芍藥、酒製黃柏來補血。如果發生在右側,則屬於痰濕和熱邪,可以用蒼朮、半夏來化痰,用酒製片芩來清熱。

很多醫師不分頭痛的病因,隨便用藥,所以效果常常不好。

如果偏頭痛是因感冒引起的,可以加入防風、羌活、藁本、葛根、升麻、柴胡等藥物。

如果偏頭痛是由風熱上攻引起的,可以使用天麻、蔓荊子、臺芎、酒製芩。

如果頭痛伴隨有苦味,可以加用細辛。

痰厥痛甚者吐之,火者清之散之,虛者補之。壯實熱痛,大便結燥者,大承氣湯。頭面壅腫有熱,脈弦數者,涼膈散去硝黃,加桔梗、枳殼、荊芥、薄荷,如頂巔痛者,宜加藁本、酒炒升、柴。面上紅腫,因氣實連頭痛者,胃風湯。面腫生蒼,調胃承氣湯加薄荷、荊芥。

白話文:

痰厥痛得很厲害的,就用藥把它吐出來;火熱的,就用藥把它清掉散掉;虛弱的,就用藥把它補起來。如果人體壯實,熱痛,大便乾結,就用大承氣湯。如果頭面腫脹發熱,脈搏弦數,就用涼膈散,去掉硝黃,再加入桔梗、枳殼、荊芥、薄荷,如果頭頂疼痛,就應該再加藁本、酒炒升麻、柴胡。如果臉上紅腫,因為氣實導致頭痛,就用胃風湯。如果臉上腫脹發青,就用調胃承氣湯,再加入薄荷、荊芥。

6. 治頭痛用發散之誤

節齋《雜著》云:久病頭痛,略感風寒便發,寒月須重綿厚帕包裹者,此屬鬱熱,本熱而標寒也。世人不識,悉用辛溫解表之藥,暫時得效,誤認為寒,殊不知因其本有鬱熱,毛竅常疏,故風寒易入,外寒束其內熱,閉逆而為痛,辛熱之藥,雖能開發,散其標之寒邪,然以熱濟熱,病本益深,惡寒愈甚矣,惟當瀉火涼血為主,而佐以辛溫散表之劑,以從法治之,則可愈而根可除也。若有感冒,發散之後,還宜調理正氣,則因其病機而補益之,庶無復作之患也。

白話文:

節齋《雜著》中說:長期患頭痛的人,稍微感受到風寒就會發作,在寒冷的月份,需要用厚厚的毛巾包裹頭部,這屬於鬱熱,本質是熱症,但表現出來的是寒症。世人不明就裡,都用辛溫解表藥物,雖然暫時有效,但誤認為是寒症。殊不知,因為他們本身有鬱熱,毛孔經常開張,所以容易受到風寒的侵襲。外寒束縛內熱,導致氣機閉塞而引起疼痛。辛熱藥物雖然能開通毛孔,散去表面的寒邪,但以熱濟熱,病情本質會更加嚴重,惡寒症狀反而會加劇。應該以瀉火涼血為主,輔以辛溫散表的藥物,按照正確的治療方法,才能治癒疾病,徹底根除病根。如果患有感冒,散寒發熱之後,還應該調理正氣,根據病情的機理進行補益,這樣才能避免復發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