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古今醫統大全》~ 卷之五十三 (1)
卷之五十三 (1)
1. 頭痛敘論
《靈樞·厥病》云:厥頭痛,取足六經手少陰。真頭痛,頭痛甚,腦盡痛,手足寒至節,死不治。
《難經》曰:手三陽之脈受風寒,伏留而不去,則厥頭痛。入連在腦者,名真頭痛。
嚴氏論云:氣血俱虛,風、寒、暑、濕之氣所侵,傳於陽經,伏留不去,名厥頭痛。蓋厥者,逆也,逆壅而衝於頭也。痛引腦顛,陷至泥丸宮者,名真頭痛,非藥之能愈,夕發旦死,旦發夕死。
白話文:
**《靈樞·厥病》**中記載:厥頭痛,應取足六經手少陰穴位。真頭痛,頭痛非常嚴重,整個腦部都痛,手腳冰冷至關節,無法治療,會致死。
《難經》中記載:手三陽經脈受風寒,停滯不散,就會導致厥頭痛。寒邪入腦,則稱為真頭痛。
嚴氏認為:氣血兩虛,受到風寒暑濕之氣侵襲,傳入陽經,停滯不散,就會導致厥頭痛。厥,指的是逆流,逆流阻塞衝擊頭部,稱為厥頭痛。疼痛延伸至頭頂,甚至蔓延至泥丸宮,就稱為真頭痛,藥物無法治愈,傍晚發病,早晨就會死亡;早晨發病,傍晚就會死亡。
2. 東垣論頭痛甚詳
東垣論《金匱真言》篇曰:東風生於春,病在肝,俞在頭項,故春氣者,病在頭。又,諸陽會於頭面,如足太陽膀胱之脈,病沖頭痛,足少陽膽經之脈,病頭角額痛。夫風從上受之,風寒傷上,邪從外入,客於經絡,令人振寒頭痛,身重惡寒,治在風池、風府,調其陰陽,不足則補,有餘則瀉,汗之則愈,此傷寒頭痛也。頭痛耳鳴,九竅不利,腸胃之所生,乃氣虛頭痛也。
心煩頭痛者,病在膈中,過在手巨陽、少陰,乃濕熱頭痛也。如氣上而不下,頭痛顛疾者,下虛上實也,過在足少陰、巨陽,甚則入腎,寒濕頭痛也。如頭半邊痛者,先取手少陽、陽明,後取足少陽、陽明,此偏頭痛也。有真頭痛者,甚則腦盡痛,手足寒至節者,旦發夕死,夕發旦死。
白話文:
東垣論《金匱真言》篇曰:
東風生於春,病在肝,俞在頭項,故春氣者,病在頭。
意思是說,春天吹拂的東風,容易使人肝氣不舒,導致病症出現在頭部和頸項部位。因此,春季容易發生頭部疾病。
又,諸陽會於頭面,如足太陽膀胱之脈,病沖頭痛,足少陽膽經之脈,病頭角額痛。
意思是說,所有陽氣都匯聚於頭面,例如足太陽膀胱經脈生病會造成衝擊性的頭痛,而足少陽膽經脈生病則會導致頭角額頭疼痛。
夫風從上受之,風寒傷上,邪從外入,客於經絡,令人振寒頭痛,身重惡寒,治在風池、風府,調其陰陽,不足則補,有餘則瀉,汗之則愈,此傷寒頭痛也。
意思是說,風邪從頭頂侵入,風寒侵犯上半身,邪氣從體外侵入經絡,會導致人發冷頭痛,身體沉重畏寒。治療要針對風池、風府穴位,調整陰陽平衡,不足的要補,過多的要瀉,出汗即可痊癒。這就是傷寒引起的頭痛。
頭痛耳鳴,九竅不利,腸胃之所生,乃氣虛頭痛也。
意思是說,頭痛伴隨耳鳴,九竅不靈,這是由腸胃氣虛所致的頭痛。
心煩頭痛者,病在膈中,過在手巨陽、少陰,乃濕熱頭痛也。
意思是說,心煩伴隨頭痛,病症位於膈肌,牽連手巨陽經和少陰經,這是濕熱引起的頭痛。
如氣上而不下,頭痛顛疾者,下虛上實也,過在足少陰、巨陽,甚則入腎,寒濕頭痛也。
意思是說,氣往上走而不往下走,導致頭痛頭暈,這是下虛上實,牽連足少陰經和巨陽經,嚴重時會波及腎臟,屬於寒濕引起的頭痛。
如頭半邊痛者,先取手少陽、陽明,後取足少陽、陽明,此偏頭痛也。
意思是說,如果頭部只有一邊痛,應該先取手少陽經和陽明經,然後再取足少陽經和陽明經,這是偏頭痛。
有真頭痛者,甚則腦盡痛,手足寒至節者,旦發夕死,夕發旦死。
意思是說,如果頭痛非常嚴重,甚至整顆腦袋都痛,手腳冰冷到關節,早上發病晚上就死,晚上發病早上就死,這是非常危險的病症。
有厥逆頭痛者,所犯大寒,內至骨髓,髓者,以腦為主,腦逆,故令頭痛,齒亦痛。凡頭痛皆以風藥治之者,總其大體而言也。高巔之上,惟風可到,故味之薄者,陰中之陽,乃自地昇天者也。然亦有三陽三陰之異。故太陽頭痛,惡風脈浮緊,川芎、羌活、獨活、麻黃之類為主。
陽明頭痛自汗,發熱惡寒,脈浮緩長實者,升麻、葛根、石膏、白芷為主。太陰頭痛,必有痰,體重或腹痛,為痰癖,其脈沉緩,蒼朮、半夏、南星為主。少陰頭痛,三陰三陽經不流行,而足寒氣逆,為寒厥,其脈沉細,麻黃附子細辛湯為主。厥陰頭項痛,或吐痰沫厥冷,其脈浮緩,吳茱萸湯主之。
白話文:
如果有人出現厥逆頭痛,這是因為身體受到寒邪侵襲,寒邪深入骨髓。骨髓以腦為中心,腦部逆亂,所以會導致頭痛,牙齒也會疼痛。一般而言,頭痛都用風藥治療,這是概括性的說法。頭頂最高的地方,只有風能到達,所以味道清淡的藥物,屬於陰中之陽,能從地底上升到天頂。但是,太陽、陽明、太陰、少陰、厥陰五個經絡,在頭痛表現上也有不同。
太陽經頭痛,會怕風,脈象浮緊,主要用川芎、羌活、獨活、麻黃等藥物治療。陽明經頭痛,會自汗,發熱惡寒,脈象浮緩長實,主要用升麻、葛根、石膏、白芷等藥物治療。太陰經頭痛,必定有痰,身體沉重或腹痛,這是痰濕停滯,脈象沉緩,主要用蒼朮、半夏、南星等藥物治療。少陰經頭痛,是因為三陰三陽經絡氣血運行不暢,足部寒氣逆上,導致寒厥,脈象沉細,主要用麻黃附子細辛湯治療。厥陰經頭項痛,可能會吐出痰沫,並且身體厥冷,脈象浮緩,主要用吳茱萸湯治療。
血虛頭痛,當歸、川芎為主。氣虛頭痛,人參、黃耆為主。血氣俱虛頭痛,調中益氣湯,少加川芎、蔓荊子、細辛,其效如神。半夏白朮天麻湯,治痰厥頭疼藥也。清空膏,乃風濕熱頭痛藥也。羌活附子湯,厥逆頭痛藥也。如濕氣在頭者,以苦吐之,不可執方而治。
白話文:
頭疼若因血虛,就用當歸、川芎;若因氣虛,則用人參、黃耆。若血氣俱虛,可用調中益氣湯,再加些川芎、蔓荊子、細辛,效果奇佳。半夏白朮天麻湯治痰厥頭痛,清空膏治風濕熱頭痛,羌活附子湯治厥逆頭痛。若頭疼是濕氣所致,就用苦味藥物把它吐出來,不可死板地照方抓藥。
3. 頭痛病多屬三陽之經
張子和云:頭痛不止,乃三陽受病也。三陽分部分,頭與項痛者,足太陽經也,攢竹痛,俗呼為眉骨痛是也。額角上痛,俗呼為偏頭痛,足少陽經也。如痛久不已,則令人散目,以三陽之經受病,皆胸膈有宿痰之致然也,先以茶調散吐之,吐訖,可服川芎、薄荷辛涼之藥清上,故脈書云:寸脈急,為頭痛是也。
白話文:
張子和說:頭痛不止,是三陽經受病的緣故。三陽經分佈在不同的部位,頭與項部疼痛,是足太陽經病變;攢竹穴疼痛,俗稱眉骨痛,也是足太陽經病變。額角上部疼痛,俗稱偏頭痛,是足少陽經病變。如果頭痛久治不愈,還會導致散目(視力模糊),這是因為三陽經受病,都是由於胸膈積聚痰濕所致。所以,應該先用茶調散來吐痰,吐完後,再服用川芎、薄荷等辛涼藥物清熱解表。因此《脈經》記載:寸脈急,就是頭痛的徵兆。
4. 頭痛屬外感傷寒者多
《活人書》云:頭痛者,陽證也,太陽證頭痛,發熱惡寒,無汗麻黃湯,有汗桂枝湯,若已發汗未發汗,頭痛如破者,連須蔥白湯,不止者,葛根蔥白湯。陽明證頭痛,不惡寒反惡熱,胃實也,調胃承氣湯。少陽頭痛,小柴胡湯。太陰、少陰並無頭痛,仲景只有厥陰證,吳茱萸湯。
白話文:
《活人書》裡記載著:頭痛屬於陽證。太陽證的頭痛,會發熱惡寒,沒有汗的要用麻黃湯,有汗的要用桂枝湯。如果已經發汗但頭痛仍然沒有緩解,感覺像是頭要裂開一樣,而且痛到連鬍鬚都麻木,要用蔥白湯,如果仍然止不住,要用葛根蔥白湯。
陽明證的頭痛,不會惡寒反而會惡熱,這是胃實造成的,要用調胃承氣湯。少陽頭痛要用小柴胡湯。太陰、少陰則沒有頭痛的症狀,張仲景只記載了厥陰證的頭痛,要用吳茱萸湯。
5. 頭痛屬火熱之為病
張子和醫丹陽僧,病頭痛,不敢見明,知其熱,以布圜其巔上,置冰於其中,日易數次。戴人曰:此三陽蓄熱故也,乃置炭火於暖室中,出汗湧吐,三法並行,七日而愈。
一婦人偏頭痛五七年,大便結燥,兩目赤腫,眩運,世之頭風藥無不服,其頭上針艾數千百矣。一日,戴人診其脈,急數而有力,風熱之甚也。此頭角痛,三焦相火之經,乃陽明燥火勝金故也。
夫金勝則肝氣鬱,肝氣鬱則氣血壅,氣血壅則上下不通,故燥於裡,尋陽明治以大承氣湯,冷河水煎二兩,加芒硝一兩,煎成,頓令分三五服,下泄如湯二十餘行,次服七宣丸、神功丸以潤之,菠菱、葵菜、豬羊血以滑之,三劑之外,目豁首輕,燥澤結釋而愈。
白話文:
張子和醫治丹陽的一個僧人,患了頭痛病,不敢見光,知道他體內有熱,就用布包裹住他的頭頂,在布裡面放冰塊,每天換幾次。戴人說這是三陽經積熱造成的,就讓他在暖房中用炭火熏蒸,使他出汗嘔吐,同時進行這三種療法,七天後病就好了。
有一個婦女偏頭痛五七年,大便乾燥,兩眼紅腫,頭昏眼花,試過世間所有的治頭痛的藥,頭上針灸也做了數百次,都沒有效果。有一天,戴人診脈,發現她的脈搏急促有力,是風熱太盛。這種頭角痛是三焦相火經脈的病症,是陽明燥火勝過金氣造成的。
金氣過盛就會導致肝氣鬱結,肝氣鬱結就會導致氣血阻塞,氣血阻塞就會使上下不通,因此內熱難消,就要用陽明經的[大承氣湯]來治療。用冷河水煎藥二兩,加入[芒硝]一兩,煎好後,分三次或五次服下,瀉下如湯二十多次,然後再服用[七宣丸]、[神功丸]來潤滑腸道,多吃菠菜、菱角、葵菜和豬羊血來通便,三劑藥之後,她的眼睛明亮了,頭也輕了,乾燥結滯也消除了,病就痊癒了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