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古今醫統大全》~ 卷之三 (40)
卷之三 (40)
1. 治療先察其源
療病先察其源,候其病機。五臟未虛,六腑未竭,血氣未耗,精神未散,服藥必活。若病已成,可得半已;病勢已過,今將難全。
白話文:
治療疾病要先探究病源,觀察疾病的發生機制。如果五臟沒有虛弱,六腑功能沒有衰竭,氣血沒有耗損,精神沒有渙散,那麼吃藥一定能好。如果疾病已經形成,還可以好一半;如果疾病發展已經過了最佳治療時機,現在就很難完全治好了。
2. 藥劑
3. 百藥自神農始
《淮南子》曰:神農嘗百草之滋味,當此之時,一日而遇七十毒。《世本》曰:神農和藥濟人。則百藥自神農始也。《世紀》或云:伏羲嘗味百草,非也。梁陶弘景《本草》序曰:神農氏治天下,宣藥療疾,以拯夭傷。高氏小史曰:炎帝嘗百藥以治病,嘗藥之時,百死百生。
《帝王世紀》曰:炎帝嘗味草木,宣藥療疾者,《本草》四卷。至梁陶弘景、唐李世績等注共二十卷。皇朝開寶中重校定,仁宗嘉祐中命禹錫等集類諸家雜藥之說,為《補註本草》。《唐書》于志寧傳中,志寧云:班固唯記《黃帝內外經》,不載《本草》,劑《七錄》乃稱之,世謂神農嘗藥。黃帝以前,文字不傳,以識相付,至桐雷乃載篇冊。
然所載郡縣多漢時張仲景華佗竄語。其語梁陶弘景此書,應與《素問》同類,其餘與志寧之說同也。(《事物紀原》)
白話文:
《淮南子》說:神農親自品嚐各種草藥的味道,在那個時候,一天之內就遇到七十種毒。 《世本》說:神農調配藥物來救助人們。所以說,各種藥物是從神農開始的。《世紀》這本書有人說:伏羲品嚐各種草藥,這是不對的。梁朝陶弘景在《本草》的序言中說:神農氏治理天下,宣揚用藥物來治療疾病,以此來拯救早夭傷亡的人。高氏小史說:炎帝親自品嚐各種草藥來治療疾病,在品嚐藥物的時候,經歷了多次死亡和復活。
《帝王世紀》說:炎帝品嚐草木的味道,宣揚用藥物來治療疾病,著有《本草》四卷。到了梁朝陶弘景、唐朝李世績等人註解後,共有二十卷。宋朝開寶年間重新校訂,宋仁宗嘉祐年間命令禹錫等人收集各家關於雜藥的說法,編寫成《補註本草》。《唐書》于志寧的傳記中,于志寧說:班固只記錄了《黃帝內外經》,沒有記載《本草》,而《七錄》這本書才提到《本草》,世人都說是神農品嚐藥物。黃帝以前,沒有文字流傳下來,而是以口頭相傳,到了桐雷才把內容記錄在書籍上。
然而,書中所記載的郡縣大多是漢朝時張仲景、華佗竄改的說法。陶弘景的這本書,應該和《素問》類似,其他的就和于志寧的說法相同。《事物紀原》裡是這樣記載的。
4. 藥有陰陽配合
《本草》云:凡天地萬物,皆有陰陽,大小各有色類。尋究其理,並有法象。故羽毛之類皆生於陽而屬於陰,鱗介之類皆生於陰而屬於陽。所以空青法木,故色青而主肝;丹砂法火,故色赤而主心;雲母法金,故色白而主肺;雌黃法土,故色黃而主脾;磁石法水,故色黑而主腎。余皆以此推之,例可知也。
白話文:
《本草》書中說:天地間所有的事物,都有陰陽的屬性,大小也各有不同的顏色種類。仔細探究其中的道理,都有一定的規律可循。所以像羽毛這類的東西,都是在陽氣旺盛的地方生長,但其屬性卻歸屬於陰;而像鱗甲類的東西,都是在陰氣旺盛的地方生長,但其屬性卻歸屬於陽。因此,空青這種藥材對應著木的屬性,所以顏色是青色,主要對應肝臟;丹砂對應著火的屬性,所以顏色是紅色,主要對應心臟;雲母對應著金的屬性,所以顏色是白色,主要對應肺臟;雌黃對應著土的屬性,所以顏色是黃色,主要對應脾臟;磁石對應著水的屬性,所以顏色是黑色,主要對應腎臟。其餘的藥物都可以依照這個原則來推論,就可以知道它們的屬性了。
5. 藥用君臣佐使
舊說藥用一君、二臣、三佐、四使之說,其意以謂藥雖眾,主病者專在一物,其他則節級相為用,大略相統制,如此為宜,不必盡然。所謂君者,主此一方,固無定本也。《藥性論》乃以眾藥之和厚者定為君,其次為臣為佐,有毒者多為使。此謬論也。設若欲破堅積,大黃、巴豆輩豈得不為君也?(《良方》)
醫家有謂上藥為君,主養命;中藥為臣,主養性;下藥為佐使,主治病。大抵養命之藥宜多君,養性之藥宜多臣,治病之藥宜多佐使。此固用藥之經,然其妙則未盡也。大抵藥之治病,各有所主,主治者君也,輔治者臣也,與君相反而相助者佐也,引經及引治病之藥至於病所者使也。如治寒病用熱藥,則熱藥君也,凡溫熱之藥皆輔君者也,臣也。
然或熱藥之過甚而有害也,須少用寒涼藥以監製之,使熱藥不至為害,此則所謂佐也。至於五臟六腑及病之所在,各須有引導之藥,使藥與病相遇,此則所謂使也。余病准此。此用藥之權也。二義《素問》俱有,而讀者不察,故特發明之,以俟夫智者採云。(《柏齋二一書》)
白話文:
古時候說用藥有所謂的「君、臣、佐、使」之分,意思是說,藥物雖然有很多種,但主要針對病症的只有一種,其他的藥物則依照層級輔助使用,大致上互相統轄控制,這樣是比較好的方式,但也不一定非得如此。所謂的「君」,是指這一藥方中的主要藥物,這並沒有固定的說法。《藥性論》認為藥性平和厚重的藥物是君藥,其次是臣藥和佐藥,有毒性的藥物大多是使藥,這其實是錯誤的觀點。如果想要攻破堅硬的積塊,大黃、巴豆這類的藥物難道不能當作君藥嗎?(出自《良方》)
有些醫生認為,上等藥是君藥,主要用來滋養生命;中等藥是臣藥,主要用來調養性情;下等藥是佐使藥,主要用來治療疾病。一般來說,滋養生命的藥物適合多用君藥,調養性情的藥物適合多用臣藥,治療疾病的藥物適合多用佐使藥。這雖然是用藥的原則,但並未完全闡述用藥的奧妙。一般來說,藥物治療疾病,各有其主要的作用,主要治療疾病的是君藥,輔助治療的是臣藥,與君藥作用相反但能互相幫助的是佐藥,引導藥力到達病處的是使藥。例如治療寒病使用熱性藥物,熱性藥物就是君藥,所有溫熱的藥物都是輔助君藥的臣藥。
然而,如果熱性藥物使用過量反而有害,就必須少量使用寒涼藥物來制衡,使熱性藥物不至於造成傷害,這就是所謂的佐藥。至於五臟六腑以及疾病所在的部位,都必須要有引導的藥物,使藥物能到達病處,這就是所謂的使藥。其他的病症也可以依照這個原則來使用。這就是用藥的權變之法。《素問》這本書中其實已經有這兩種說法,只是讀者沒有仔細觀察,所以特別說明,希望能讓聰明的人採用。(出自《柏齋二一書》)
6. 藥有宣通補瀉
藥有宣通補瀉輕重滑澀燥濕十種者,是藥之大綱大法,而治療無出於此。體認十種之用,兼之寒熱溫三法,足可配《孫子兵法》十三篇,能法十三法者,戰無不克,醫無不效,其異事而同神歟?《本經》未言之,後人未深述之,故調製湯丸多昧於此。今表而出之,從事於醫者當體其所屬而法其施,悉盡治療之道云。
白話文:
藥物有宣散、疏通、補益、瀉下,以及輕、重、滑、澀、燥、濕這十種特性,這是藥物最主要的綱領和法則,所有的治療都離不開這些。如果能理解這十種特性的作用,再加上寒、熱、溫這三種屬性,就足以像《孫子兵法》的十三篇一樣,能掌握這十三種法則,就能戰無不勝,用藥也無不見效,這兩者看似不同,但道理卻是相通的嗎?《本草經》沒有說明這些,後人也沒有深入闡述,所以調配湯藥丸劑時,大多不明白這些道理。現在將這些特性闡明出來,從事醫療的人應該理解這些特性所屬的範疇,並依據這些法則來應用,這樣就能完全掌握治療疾病的方法了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