徐春甫

《古今醫統大全》~ 卷之十三 (9)

回本書目錄

卷之十三 (9)

1. 表虛證

發熱惡寒,身痛自汗,脈浮緩無力,表虛也。

【和解】桂枝湯。

白話文:

身體發熱又怕冷,全身痠痛且容易流汗,脈象浮而緩慢無力,這是屬於表虛的症狀。

【適合使用的方劑】桂枝湯。

2. 表實證

發熱惡寒,頭痛身疼而無汗,脈浮緊,表實也。

【發汗】麻黃湯、大青龍湯。(按:麻黃湯皆用於即病之傷寒,過時亦不用也。)

白話文:

身體發熱又怕冷,頭痛、全身痠痛而且沒有流汗,脈象浮在表面而且緊繃,這就是表實證。

【發汗解表】可以使用麻黃湯、大青龍湯。(註:麻黃湯都是用在剛發病的傷寒,如果病程拖久了就不適用了。)

3. 裡虛證

有寒有熱,腹鳴自利,不渴,唇青舌卷,或無熱惡寒,下利清穀,身體痛,脈沉微。

【溫中】理中湯。

【救里】真武湯、四逆湯。

【熨法】見陰毒條。

【灸法】見陰毒條。

白話文:

體內虛弱的症狀,可能出現一下症狀:身體有時感到寒冷,有時感到發熱,肚子咕嚕咕嚕叫,並且會不自覺的腹瀉,卻不會覺得口渴。嘴唇發青,舌頭蜷縮。或者沒有發熱的感覺但會怕冷,腹瀉拉出未消化的食物,身體疼痛,脈搏微弱且沉在深處。

溫暖體內:可以用理中湯來治療。

急救體內虛弱:可以用真武湯、四逆湯來治療。

熨敷方法:請參考「陰毒」條目。

針灸方法:請參考「陰毒」條目。

4. 裡實證

腹中硬,大便不通,譫語,(小承氣湯下之)。潮熱腹痛,(大柴胡湯下之。)不惡寒,反惡熱,譫語,掌心或腋下有汗出,(謂胃承氣湯)。咽燥胃干腹滿,(大承氣湯。)

【下】大小承氣湯、大柴胡湯、調胃承氣湯。

白話文:

肚子裡面感覺硬邦邦的,大便排不出來,而且還會說胡話,這種情況可以用小承氣湯來幫助排便。(如果)出現像潮水一樣發熱,肚子也痛,可以用大柴胡湯來幫助排便。(如果)不覺得怕冷,反而覺得怕熱,而且還會說胡話,手心或是腋下會流汗,這種情況可以用胃承氣湯來幫助排便。(如果)覺得喉嚨乾,胃也覺得乾,而且肚子脹滿,可以用大承氣湯來幫助排便。

(以下是可以使用來幫助排便的藥方:)小承氣湯、大承氣湯、大柴胡湯、調胃承氣湯。

5. 表裡俱見證

仲景治傷寒有表復有里,今例於左,學者審之。表裡俱見,疑似之間,最宜詳悉。蓋在表者宜汗,在裡者宜下。今既兩證俱有,大率表證多者,則先治其表;里證多者,則先和其里。

傷寒脈浮大,是表證,當汗。其人發熱煩渴小便赤,當下。此是表裡俱見。(五苓散分利之。)仲景云:中風發熱,六七日不解而煩,有表裡證,渴欲飲水,水入即吐,名曰水逆。(五苓散分利之。)六七日不大便,頭痛有熱者,是里證,當下。其人小便清者,知不在裡,仍在表,卻當汗。

此兩證俱見。(桂枝湯和之)。病人心下滿,不欲食,大便硬,脈沉細,是里證,當下。其人慾汗出,微惡寒,手足冷,卻當汗,此兩證俱見。(小柴胡湯和解。)

太陽病表證未除,醫反下之,遂協熱而利不止,心下痞硬,謂之表裡不解。(桂枝人參湯。)

太陽病,醫反下之,因而腹痛、是有表復有里。(桂枝芍藥湯,痛甚加大黃。)

太陽病,桂枝證,誤為醫下之,利遂不止,脈促者,表未解也。喘而汗出者,(葛根黃芩黃連湯清之。)

脈浮大是表,其人心下痞悶卻當下。若煩渴燥澀,小便赤,宜用大柴胡湯和其胃氣。

脈浮緊,咽燥口苦,腹滿而喘,發熱汗出,不惡寒,反惡熱,此陽明證也。脈反浮而緊,是有表裡懼見,不可汗下,宜梔子豆豉湯吐之。

有表證而脈遲者不可汗,亦不可下,宜(小建中湯。)脈弦細不欲食,則當下。其人頭上汗出,身熱微惡寒,手足冷,此兩證俱見,宜(小柴胡湯和之。)

【和解】小柴胡湯、桂枝人參湯。

【吐】梔子豆豉湯。

白話文:

仲景治療傷寒,有針對表證也有針對裡證的方法,現在列舉如下,希望學習者仔細研究。表證和裡證同時出現,真假難辨的時候,最需要詳細辨別。一般來說,表證適合用發汗的方法治療,裡證適合用攻下的方法治療。如果兩種證候同時存在,大致上表證比較明顯的,就先治療表證;裡證比較明顯的,就先調理裡證。

傷寒病脈象浮大,這是表證,應該發汗。如果病人發熱、口渴煩躁、小便發紅,就應該攻下。這是表裡證同時出現的狀況。(可以用五苓散來分利水濕。)仲景說:中風發熱,六七天不退且煩躁,出現表證和裡證,口渴想喝水,但水喝下去就吐出來,這叫做水逆。(可以用五苓散來分利水濕。)如果六七天不大便,頭痛且發熱,這是裡證,應該攻下。如果病人小便清澈,就知道病不在裡,還在表,應該發汗。

這兩種情況都是表裡證同時出現。(可以用桂枝湯來調和。)病人胸腹部脹滿,不想吃東西,大便乾硬,脈象沉細,這是裡證,應該攻下。如果病人想出汗,稍微怕冷,手腳冰冷,就應該發汗,這也是表裡證同時出現。(可以用小柴胡湯來調和。)

太陽病的表證還沒解除,醫生反而用攻下的方法治療,就導致邪熱與腸道之熱相結合,腹瀉不止,胸腹部痞塞堅硬,這叫做表裡不解。(可以用桂枝人參湯。)

太陽病,醫生反而用攻下的方法治療,因此引起腹痛,這是有表證也有裡證。(可以用桂枝芍藥湯,痛得很厲害可以加大黃。)

太陽病,本來是桂枝證,醫生誤用攻下的方法,導致腹瀉不止,脈象急促的,表示表證還沒解除。如果還出現喘氣和出汗的情況,(可以用葛根黃芩黃連湯來清熱。)

脈象浮大是表證,如果病人胸腹部痞塞不舒,就應該攻下。如果病人煩躁口渴、乾燥澀滯、小便發紅,就應該用大柴胡湯來調和胃氣。

脈象浮緊,咽喉乾燥、口苦,腹部脹滿且喘,發熱出汗,不畏寒反而怕熱,這是陽明證。脈象反而變成浮而緊,這是表裡證同時出現,不能用發汗或攻下的方法,應該用梔子豉湯來吐出邪氣。

有表證但是脈象遲緩的,不能發汗,也不能攻下,應該用(小建中湯)。如果脈弦細且不想吃東西,就應該攻下。如果病人頭部出汗、身上發熱且稍微怕冷、手腳冰冷,這是表裡證同時出現,應該用(小柴胡湯來調和)。

【調和】可以使用小柴胡湯、桂枝人參湯。

【吐法】可以使用梔子豉湯。

6. 無表裡證

無表裡證者,但非汗證,又非下證,俱可用小柴胡湯,服後俟其餘證,更以小柴胡加減法治之。

傷寒四五日至十三日,過經,無表證與里證,又未可下,(小柴胡湯。)不愈,大便硬者,(大柴胡湯。)六七日目中不了了,睛不和,無表裡證,發熱,大便難,脈雖浮數,(大柴胡湯。)甚者,(大承氣湯。)下後脈數不解,至六七日不大便,有瘀血也,(抵當湯。)脈數,善飲消穀,六七日不大便,亦瘀血證也。

少陰病始得之反發熱、脈雖沉,以(麻黃細辛附子湯微汗之是也。)若二三日常見少陰無陽證者,(麻黃甘草附子湯微汗之。)此二證又非表裡之所能拘,不可不知也。

白話文:

沒有表證和裡證的情況,如果不是需要發汗的病症,也不是需要瀉下的病症,都可以使用小柴胡湯。服藥後觀察剩下的症狀,再用小柴胡湯的加減法來治療。

傷寒四五天到十三天,病程超過了一個階段,如果沒有表證也沒有裡證,而且還不能用瀉下的方法,(就用小柴胡湯)。如果沒有好轉,而且大便變硬,(就用大柴胡湯)。如果病了六七天,眼睛看起來模糊不清,眼睛不協調,也沒有表證和裡證,卻發燒、大便困難,脈象雖然浮而且快,(就用大柴胡湯)。如果情況嚴重,(就用大承氣湯)。如果用瀉下法後脈象快的情況沒有解除,到了六七天都沒有大便,那就是有瘀血,(就用抵當湯)。脈象快,而且喜歡喝水、容易餓,但是六七天都沒有大便,也是瘀血的症狀。

少陰病剛開始的時候反而發燒,脈象雖然沉,(就用麻黃細辛附子湯稍微發汗來治療)。如果兩三天常見到少陰病沒有陽證的情況,(就用麻黃甘草附子湯稍微發汗來治療)。這兩種情況又不是表證或裡證的範圍所能包含的,一定要知道。

7. 表熱裡寒證

病人身大熱反欲得衣,熱在皮膚,寒在骨髓。仲景無治法,宜與(陰旦湯)。寒已,次以(小柴胡湯加桂),以溫其里,脈必沉而遲,手足微厥,下利清穀,此裡寒也。所以陰證亦有發熱者,此表熱也。

白話文:

病人身體發熱得很厲害,反而想要穿衣服,這是熱在皮膚表面,寒冷卻在骨髓深處。張仲景的醫書裡沒有針對這種情況的治療方法,應該給病人服用陰旦湯。等到寒冷的情況解除後,接著用小柴胡湯加桂枝來溫暖他的身體內部。這個時候,病人的脈象一定是沉而慢,手腳會稍微冰冷,會拉肚子而且拉出來的是沒有消化完全的食物,這就是身體內部的寒冷現象。所以說,即使是陰證也可能出現發熱的症狀,而這種發熱是屬於表面的熱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