徐春甫

《古今醫統大全》~ 卷之四 (2)

回本書目錄

卷之四 (2)

1. 內經氣口診候

經脈別論篇曰:食入於胃,散精於肝,淫氣於筋。食入於胃,濁氣歸心,淫精於脈。脈氣流經,經氣歸於肺,肺朝百脈,輸精於皮毛。毛脈合精,行氣於腑。府精神明,留於四臟,氣歸於權衡,權衡以平,氣口成寸,以決死生。(此氣口通謂兩手而言之,非獨指一右手也。)飲入於胃,遊溢精氣,上輸於脾。

脾氣散精,上歸於肺,通調水道,下輸膀胱。水精四布,五經並行,合於四時五臟陰陽,揆度以為常也。

白話文:

食物進入胃後,精華會散布到肝臟,其氣會流注到筋脈。食物進入胃後,濁氣會回到心臟,精華會流注到脈搏。脈搏中的氣會流經各條經脈,經脈中的氣會回到肺臟,肺臟主管所有脈搏,並將精華輸送到皮膚毛髮。毛髮與脈搏的精華結合,氣會運行到各個臟腑。臟腑的精神清明,精華會留存在四臟中,氣會回歸到平衡狀態。保持平衡,氣口(指手腕的脈搏)就能成為診斷的標準,以此來判斷人的生死。(這裡說的氣口是指兩手的手腕,不單單指右手。)

飲水進入胃後,精氣會散發並流動,向上輸送給脾臟。脾臟散布精華,向上歸於肺臟,並疏通調節水道,向下輸送給膀胱。水精會遍布全身,五經會同時運行,與四季、五臟的陰陽相合,這樣來衡量就是正常的現象。

2. 五臟六腑氣口成寸圖

3. 內經三部九候脈法

三部九候論篇帝曰:願聞天地之至數,合於人形血氣,通決死生,為之奈何?岐伯曰:天地之至數,始於一,終於九焉。一者天,二者地,三者人,因而三之,三三者九,以應九野。故人有三部,部有三候,以決死生,以處百病,以調虛實,而除邪疾。帝曰:何謂三部?岐伯曰:有上部,有中部,有下部,部各有三候,三候者,有天有地有人也,必指而導之,乃以為真。上部天,兩額之動脈;王注在額兩傍,動應於手。

上部地,兩頰之動脈,(在鼻孔下兩傍,近於巨髎之分,動應於手。)上部人,耳前之動脈。(在耳前陷者中,動應於手。)中部天,手太陰也;(在掌後寸口中,是謂經渠,動應於手。)中部地,手陽明也;(在手大指次指歧骨間,合谷之分,動應於手。)中部人,手少陰也。

(在掌後兌骨之端,神門之分,動應於手。)下部天,足厥陰也;(在足大指本節後二寸陷中太衝之分。)下部地,足少陰也;(在足內踝後跟骨上陷中,太谿之分,動應於手。)下部人,足太陰也。(在魚腹越筋間,直五里箕門之分,沉取動應於手。候胃氣者,當取足跗之上衝陽之分,動應於手。

)故下部之天以候肝,地以候腎,人以候脾胃之氣。中部天以候肺,地以候胸中之氣,人以候心。上部天以候頭角之氣,地以候口齒之氣,人以候耳目之氣。

九候之相應也,上下若一,不得相失。一候後則病,二候後則病甚,三候後則病危。所謂後者,應不俱也。

脈要精微篇曰:尺內兩傍則季脅也。(季脅在脅骨之下帶脈上一寸八分是其候也。)尺外以候腎,尺裡以候腹中(兩尺脈也,兩尺外候腎部,內候腹裡,大小腸膀胱腑俱在中也。)附上,(兩關部也。)左外以候肝,內以候鬲;(經曰:鬲為中焦,血之原也。)右外以候胃,內以候脾。

上附上,(兩寸部也。)右外以候肺,內以候胸中;(經曰:胸為上焦,氣之源也。)左外以候心,內以候膻中。(經曰:膻中者,臣使之官,喜樂出焉,是為氣海。)前以候前,後以候後。上竟上者,胸喉中事也;下竟下者,少腹腰股膝胻足中事也。(此結上文而總言之也。

此《內經》寸關尺三部候法,至《難經》《脈訣》易之,以大小腸配於心肺,而此竟鮮有能究之者,然則三部孰有準於是哉?今世言脈之三部則是,而其內外之候法,若非心谷汪先生《質疑》之著,其孰從而知之?《質疑》曰:內外每部有前後,半部之分也。脈之上至,應前半部,為外屬陽;脈之下至,應後半部,為內屬陰。

上至者,自後而進於前,陽生於陰也。下至者,自前而退於後,陰生於陽也。概而言之,臟腑近背之陽位者,以前半部候之,近腹之陰位者,以後半部候之。細而分之,如兩尺內外前後兩傍之交,猶夫季脅之位界腰腹以分內外者也。兩尺前之半部,以候腎附腰脊之陽位者,兩尺後之半部,以候腹中之陰位者。

白話文:

黃帝問道:我想知道天地間最高的法則,如何與人體的血氣結合,並用來判斷生死?岐伯回答說:天地的最高法則是從一開始,到九結束。一代表天,二代表地,三代表人,再以三乘之,得到九,以此對應九個方位。所以人體有上、中、下三部,每部有三個脈位,用來判斷生死、處理各種疾病、調節虛實,並驅除邪氣。

黃帝問:什麼是三部?岐伯回答:有上部、中部、下部,每部各有三個脈位,分別代表天、地、人,必須仔細指引說明,才能真正理解。上部天,是兩邊額頭的動脈(位置在額頭兩側,脈搏會應於手指);上部地,是兩邊臉頰的動脈(位置在鼻孔下兩側,靠近巨髎穴,脈搏會應於手指);上部人,是耳前的動脈(位置在耳前凹陷處,脈搏會應於手指)。中部天,是手太陰經(位置在手掌後寸口處,即經渠穴,脈搏會應於手指);中部地,是手陽明經(位置在手大拇指和食指之間的歧骨處,即合谷穴,脈搏會應於手指);中部人,是手少陰經(位置在手掌後兌骨的末端,即神門穴,脈搏會應於手指)。下部天,是足厥陰經(位置在足大拇指本節後二寸的凹陷處,即太衝穴);下部地,是足少陰經(位置在足內踝後方跟骨上方的凹陷處,即太谿穴,脈搏會應於手指);下部人,是足太陰經(位置在魚腹和肌腱之間,直對五里穴和箕門穴,需深取才能感覺到脈搏)。觀察胃氣時,應取足背上的衝陽穴,脈搏會應於手指。

因此,下部天代表肝,地代表腎,人代表脾胃之氣。中部天代表肺,地代表胸中的氣,人代表心。上部天代表頭角之氣,地代表口齒之氣,人代表耳目之氣。

九個脈位之間的相互關係,上下應該一致,不能有偏差。如果一個脈位出現異常,就會生病;兩個脈位出現異常,病情就會加重;三個脈位出現異常,病情就會危險。所謂的異常,指的是脈搏的反應不一致。

《脈要精微篇》說:尺脈的兩側代表季脅(季脅在肋骨下方,帶脈上方一寸八分的位置);尺脈外側代表腎,尺脈內側代表腹部(兩側尺脈,外側代表腎部,內側代表腹部,包括大腸、小腸、膀胱等)。附上(關脈的位置),左關脈外側代表肝,內側代表膈(膈是中焦,是血的來源);右關脈外側代表胃,內側代表脾。

再往上附(寸脈的位置),右寸脈外側代表肺,內側代表胸中(胸為上焦,是氣的來源);左寸脈外側代表心,內側代表膻中(膻中是臣子的官位,喜樂從這裡產生,是氣海)。前面代表前面,後面代表後面。上部對應上部,代表胸部和喉嚨的事情;下部對應下部,代表少腹、腰、大腿、膝蓋、小腿和腳的事情。這是對上述內容的總結。

《內經》關於寸、關、尺三部的診脈方法,到了《難經》和《脈訣》時被改變了,改為用大小腸來對應心肺,而真正能深入研究《內經》方法的人很少。那麼,三部脈位到底應該以誰為準呢?現在一般所說的脈的三部是對的,但是關於內外脈位的診斷方法,如果不是心谷汪先生的《質疑》一書,有誰能知道呢?《質疑》說:每一部脈位都有前後半部之分。脈搏向上到達的部位,對應前半部,屬於陽;脈搏向下到達的部位,對應後半部,屬於陰。

脈搏向上到達,是從後向前進發,是陽氣從陰氣中產生;脈搏向下到達,是從前向後退,是陰氣從陽氣中產生。總而言之,臟腑靠近背部陽位的,以前半部診斷;靠近腹部陰位的,以後半部診斷。細分來說,比如兩側尺脈內外前後的交界,就像季脅的位置界分腰腹以區分內外一樣。兩側尺脈前半部,用來診斷腎臟和靠近腰脊陽位的部分;兩側尺脈後半部,用來診斷腹部的陰位部分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