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古今醫統大全》~ 卷之四十三 (2)
卷之四十三 (2)
1. 通治脾胃痰飲諸方
(《拔萃》)白朮湯,治胃中虛損及吐痰者。
半夏曲(半兩),白朮,木香,甘草(各一錢),茯苓(二錢),檳榔(二錢半),
上為細末,每服一錢,生薑湯調下,食前服。
(《濟生》)茯苓飲子,治痰飲蓄於心膈,怔忡不已。
赤茯苓,茯神,半夏,麥門冬,陳皮(各一兩),沉香,檳榔,甘草(各三錢),
上咀,每服八錢,生薑五片,煎八分,食後溫服。
(《指迷》)茯苓丸,治人有臂痛,不能舉手足,或左右時復轉移,因伏痰在內,中脘停滯,脾氣不流行,上與氣搏。四肢屬脾,脾滯而氣不下,故上行攻臂,其脈沉細者是也,但治痰則臂痛自止。及婦人產後發喘,四肢浮腫者,用此則愈。
半夏(制,二兩),茯苓(一兩),枳殼(炒,半兩),風化硝(三錢半),
上為細末,薑汁煮麵糊丸,梧桐子大。每服三十丸,薑湯下。累有人為痰所苦,夜間兩臂常覺如有人抽掣,兩手戰掉,至於茶盞亦不能舉,隨服隨愈,立見功效。
(《御藥》)導飲丸,治痰氣滯,膈脘痞滿,停飲不消,頭目昏眩,手足麻痹,聲重鼻塞,神困多睡,志意不清,常服消痰進食,忌豬魚面。
三稜,莪朮(煨。各二兩),白朮,白茯苓,陳皮,青皮(半兩),木香,檳榔,枳殼,半夏(制。各一兩),
上為末,滴水丸,梧桐子大。每服五十丸,薑湯送下。
(《宣明》)大人參半夏丸,化痰止嗽定喘,治諸痰不可盡述。
人參,半夏,南星,茯苓,薄荷葉(各半兩),乾薑,白礬,寒水石,蛤粉(各一兩),藿香葉(各二錢五分),
上為末糊丸,梧桐子大。薑湯下三十丸,食後或溫水下。一方加酒炒黃連、黃柏各一兩。
(《本事》)化痰丸,治停痰宿飲。
半夏,白茯苓(各一兩),前胡(半兩),桔梗(薑製),人參(各八錢),白朮,香附子(各一兩),枳實(炒),甘草(各半兩),
上末薑汁煮糊丸,梧桐子大。薑湯送下,四十丸。
(《金匱》)苓桂朮甘湯,治心下痰飲,胸脅支滿,目眩。
茯苓,桂枝,白朮(各二錢),甘草(七分),
上水煎服,小便即利。
白話文:
白朮湯:這個藥方是治療胃虛弱、消化不良,以及有吐痰症狀的人。
藥材包含:半夏曲(約15克),白朮、木香、甘草(各約3.8克),茯苓(約7.5克),檳榔(約9.4克)。 將這些藥材磨成細粉,每次服用約3.8克,用生薑湯調和後服用,在飯前服用。
茯苓飲子:這個藥方是治療痰液積聚在心胸部位,導致心悸、驚慌不安的症狀。
藥材包含:赤茯苓、茯神、半夏、麥門冬、陳皮(各約37.5克),沉香、檳榔、甘草(各約11.3克)。 將這些藥材切碎,每次取約30克,加入五片生薑,用水煎煮後取藥汁服用,在飯後溫服。
茯苓丸:這個藥方是治療因為體內潛伏的痰液,導致手臂疼痛、無法舉起手腳,或者疼痛會左右轉移,這是因為痰液停留在中脘部位,脾氣運行不暢,向上與氣相搏。四肢屬於脾,脾氣不通暢導致氣血無法下行,因此向上攻擊手臂。這種情況的脈象通常是沉細的。只要治療了痰液,手臂疼痛就會自然停止。這個藥方也可以治療婦女產後氣喘、四肢浮腫。
藥材包含:製半夏(約75克),茯苓(約37.5克),炒枳殼(約18.8克),風化硝(約13.1克)。 將這些藥材磨成細粉,用薑汁煮過的麵糊做成丸子,如梧桐子般大小。每次服用30丸,用薑湯送服。這個藥方曾經治療過很多人因痰液困擾,夜間兩臂常感覺像有人拉扯,兩手顫抖,甚至連茶杯都拿不起來,服用後馬上見效。
導飲丸:這個藥方是治療痰氣阻滯,導致胸腹部脹滿,停滯的痰飲無法消化,引起頭暈目眩、手腳麻木、聲音嘶啞、鼻塞、精神困倦、嗜睡、意識不清等症狀。經常服用可以消除痰液、增進食慾。服用期間忌食豬肉、魚肉和麵食。
藥材包含:煨三稜、煨莪朮(各約75克),白朮、白茯苓、陳皮、青皮(各約18.8克),木香、檳榔、枳殼、製半夏(各約37.5克)。 將這些藥材磨成細粉,用水做成丸子,如梧桐子般大小。每次服用50丸,用薑湯送服。
大人參半夏丸:這個藥方能化解痰液、止咳、平喘,適用於各種痰症。
藥材包含:人參、半夏、南星、茯苓、薄荷葉(各約18.8克),乾薑、白礬、寒水石、蛤粉(各約37.5克),藿香葉(約9.4克)。 將這些藥材磨成細粉,用糊做成丸子,如梧桐子般大小。每次服用30丸,用薑湯或溫開水送服,在飯後服用。也有一個配方會加入酒炒過的黃連、黃柏各約37.5克。
化痰丸:這個藥方是治療停留在體內的舊痰。
藥材包含:半夏、白茯苓(各約37.5克),前胡(約18.8克),薑製桔梗、人參(各約30克),白朮、香附子(各約37.5克),炒枳實、甘草(各約18.8克)。 將這些藥材磨成細粉,用薑汁煮過的糊做成丸子,如梧桐子般大小。每次服用40丸,用薑湯送服。
苓桂朮甘湯:這個藥方是治療心下(胃部)有痰飲,導致胸脅脹滿、頭暈目眩的症狀。
藥材包含:茯苓、桂枝、白朮(各約7.5克),甘草(約2.6克)。 用水煎煮後服用,會使小便通暢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