徐春甫

《古今醫統大全》~ 卷之八十 (20)

回本書目錄

卷之八十 (20)

1. 瘡瘍嘔逆

《精要》云:瘡瘍嘔逆有二證,一初發不曾得內托,伏熱在心,一氣虛,脾氣不正。其伏熱在心者,與內托散,氣虛者,宜嘉禾散,有寒熱宜正氣散,兼與山藥丸以補腎。

丹溪曰:諸逆衝上嘔噦,皆屬於火,托裡散性涼,固有降火之理。若嘉禾散,徒溫暖以助火耳。山藥丸補腎,以壯下焦之陰,粗為近理。然治嘔須分先後。腫瘍時,當作毒氣上攻治之。潰瘍後,當作陰虛補之。若年老,因疽潰後,嘔不食者,宜參耆白朮膏,佐使藥隨時隨證加減。亦用獨參湯而愈者,山藥丸緩急未易治。

河間謂:瘡瘍嘔逆,濕氣侵於胃也,藥中宜倍加白朮。

白話文:

《醫學精要》說:瘡瘍引起的嘔吐,有兩種情況,一種是剛發病時沒有使用內托藥,導致熱邪潛伏在心;另一種是氣虛,脾氣功能失調。對於熱邪潛伏在心的,應該使用內托散;對於氣虛的,應該使用嘉禾散。如果兼有寒熱症狀,應該使用正氣散,並同時服用山藥丸來補腎。

朱丹溪說:各種逆氣上衝導致的嘔吐,都屬於火氣上炎,托裡散藥性偏涼,所以有降火的功效。而嘉禾散卻是溫熱藥,反而會助長火勢。山藥丸雖然能補腎,增強下焦的陰液,大致上說得通。但是治療嘔吐必須分清發病先後。在腫瘍發作時,應該當作是毒氣上攻來治療;在潰瘍之後,應該當作陰虛來補養。如果是年老體弱的人,因為瘡瘍潰爛後導致嘔吐不進食,應該使用參耆白朮膏,輔助藥物需要根據當時的症狀加減。也有用獨參湯治好的案例,山藥丸對於急症或慢性病都未必能有效。

劉河間認為:瘡瘍引起的嘔吐,是濕氣侵犯了胃部,藥方中應該加倍使用白朮。

2. 瘡腫寒熱用藥法

嘗見治寒以熱,而寒彌甚,治熱以寒,而熱彌熾,何也?假如心實生熱者,當益其腎,腎水滋,熱自除。腎虛生寒者,當補其心,心火降,寒自退。此所謂寒之而熱者取之陰,熱之而寒者取之陽也。又寒因熱用,熱因寒用,要在通其理類而已。又聞微者逆之,甚者從之。蓋治寒以熱必涼而行之,治熱以寒必溫而行之,此亦欲其調和也。

其間有正有權者,蓋病有微有甚,微者逆治,理之正也;甚者從治,理之權也。

白話文:

我常常看到用熱藥治療寒症,結果寒症反而更嚴重;用寒藥治療熱症,結果熱症反而更熾烈,這是為什麼呢? 舉例來說,如果是因為心火太旺盛而產生熱症,應該要加強腎的功能,當腎水充足時,熱自然就會消除。如果是因為腎氣虛弱而產生寒症,應該要補養心臟,當心火下降時,寒症自然就會消退。這就是所謂的「治療寒症卻要從陰的方面著手,治療熱症卻要從陽的方面著手」的道理。

另外,有時候寒症需要藉由熱藥來引導,熱症需要藉由寒藥來引導,關鍵在於要能理解這些道理的相似之處。還聽說過,病情輕微的時候要反向治療,病情嚴重的時候要順勢治療。大概來說,用熱藥治療寒症,必須配合涼性的藥引來執行;用寒藥治療熱症,必須配合溫性的藥引來執行,這也是為了使身體達到調和的狀態。

這裡面還有「正治」和「權治」的區別,因為疾病有輕微和嚴重的不同。輕微的疾病用反向治療的方法,這是正當的治療原則;嚴重的疾病用順勢治療的方法,這是權宜的治療方法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