徐春甫

《古今醫統大全》~ 卷之二 (47)

回本書目錄

卷之二 (47)

1. 脈候篇第五

帝曰:何以知病之所在?岐伯曰:察九候獨小者病,獨大者病,獨疾者病,獨遲者病,獨熱者病,獨寒者病,獨陷下者病。

相失之候,凡有七診者,此也。參伍不調,隨其獨異者,言病耳。

以左手足上,上去踝五寸按之,庶右手足當踝而彈之,其應過五寸以上,蠕蠕然者不病。其應疾,中手渾渾然者病,中手徐徐然者病,其應上不能至五寸,彈之不應者死。

此言足陽明胃經衝陽之脈,診之以決生死。以左手足上,上去踝五寸按之,謂以自手而診足上之脈也。庶,次也。次以右手診其右足。彈之,按而動移也,尋其脈之有無也,其應手上不能至五寸者死。王注:手足踝上皆有動脈,蓋差誤也。

必先知經脈,然後知病脈。

經脈,四時胃氣之脈。凡診必先察胃氣,然後察病脈。

脫肉身不去者死。

形肉瘦脫,身體不能動移者,主死。

形肉已脫,九候雖調,猶死;七診雖見,九候皆從者不死。

形肉脫瘦,九候調亦死也。然四時之氣順,七診互見不死。

必審其所始病,與今之所方病,而後各切循其脈,視其經絡浮沉,以上下逆從循之。其脈疾者不病,其脈遲者病。脈不往來者死,精神去,胃氣絕。皮膚著者死。骨枯乾也。

通評虛實論,曰:脈實滿,手足寒,頭熱,何如?岐伯曰:春秋則生,冬夏則死。

春秋月建為三陽司天,而應頭之三陽經,屬陽而主熱也。三陰在泉,而應手足陰經,宜得陰氣而寒也。脈實滿為陽邪之實,宜通身壯熱,陽證相應斯為順也。今頭熱而手足寒者,其在春秋亦應時為順也。冬夏月建三陰司天,而三陽在泉,當頭寒而手足熱,故冬、夏為逆,則主死也。

亦如南北政,歲當三陽司天,三陰在泉,宜寸大而尺細;歲當三陰司天,三陽在泉,宜寸小而尺大。亦此義也。

白話文:

脈候篇第五

黃帝問:要如何知道疾病發生在哪裡?岐伯回答:觀察全身各處的脈象,如果只有一個地方脈象特別弱,表示那裡有病;只有一個地方脈象特別強,也表示那裡有病;只有一個地方脈象跳動特別快,也表示有病;只有一個地方脈象跳動特別慢,也表示有病;只有一個地方脈象感覺特別熱,表示那裡有病;只有一個地方脈象感覺特別冷,也表示那裡有病;只有一個地方脈象感覺特別沉陷無力,也表示那裡有病。

脈象出現不協調的狀況,總共有七種不同的診斷方法,就是這些。如果各種脈象之間不協調,就根據它特別不一樣的地方,來判斷疾病。

用左手放在腳踝上五寸的地方按壓,然後用右手在腳踝處彈動,如果彈動的感覺超過五寸,而且有蠕動的感覺,這表示沒病。如果彈動的感覺很快,按壓時感覺混濁不清,就表示有病;如果彈動的感覺很慢,按壓時感覺緩慢不清,也表示有病。如果彈動的感覺無法達到五寸以上,按壓時沒有反應,就表示病情危急。

這裡說的是足陽明胃經的衝陽脈,診斷這個脈可以判斷生死。用左手放在腳踝上五寸的地方按壓,這表示是用自己手來診斷腳上的脈。然後用右手來診斷右腳。彈動的意思是按壓然後讓它移動,尋找脈搏的有無。如果按壓時脈搏無法達到五寸以上,表示病情危急。王冰的註解說,手腳踝上都有動脈,可能是誤解。

一定要先了解經脈,然後才能了解病脈。

所謂的經脈,是指四季胃氣的脈象。凡是診斷,一定要先觀察胃氣,然後再觀察病脈。

如果肌肉都消瘦了,身體都不能動彈,這表示病情危急。

如果肌肉都消瘦了,即使全身各處的脈象都正常,也是危險的;但如果出現七種不協調的脈象,但整體脈象還算正常,就表示沒有生命危險。

如果肌肉都消瘦了,即使全身脈象正常也是危險的。但是如果四季的氣順暢,出現不同的七種脈象,也不一定會死。

一定要仔細了解病是從什麼時候開始的,和現在正在發生的疾病,然後再分別按壓脈搏,觀察經絡的浮沉,和上下的順逆。如果脈象跳動快,就表示沒病,如果脈象跳動慢,就表示有病。如果脈搏完全停止,表示病情危急,精神渙散,胃氣衰竭,皮膚乾枯,骨頭也變得乾燥。

通評虛實論 說:如果脈象飽滿有力,手腳冰冷,頭部發熱,這是怎麼回事?岐伯回答:如果在春天或秋天,這樣的情況還能活;如果在冬天或夏天,就會死亡。

春季和秋季是陽氣主導,陽氣與頭部的陽經相應,因此頭部發熱。而陰氣則與手足的陰經相應,陰氣應該讓手足寒冷。脈象飽滿有力,是陽邪的表現,應該全身發熱,陽氣旺盛才是正常的。現在頭部發熱而手足寒冷,如果在春、秋季,則符合天時,是正常的。冬季和夏季,陰氣主導,陽氣在內,應該是頭部寒冷而手足發熱。因此,在冬、夏季出現頭熱、手足寒,是陰陽顛倒的現象,就會有生命危險。

就像朝廷的南北政治一樣,如果當年是陽氣主導,陰氣在內,脈象就應該是寸部大而尺部小;如果當年是陰氣主導,陽氣在內,脈象就應該是寸部小而尺部大,這就是一樣的道理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