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古今醫統大全》~ 卷之二 (46)
卷之二 (46)
1. 脈候篇第五
寸口一盛病在厥陰,二盛病在少陰,三盛病在太陰,四盛以上為關陰。
寸口為手太陰肺經動脈,穴出經渠,比之人迎盛一倍者,病在厥陰;盛二倍者,病在少陰;盛三倍者,病在太陰;四盛以上,陰盛之極,故關閉而溲不得通也。
人迎與氣口俱盛四倍以上為關格,關格之脈羸,不能極於天地之精氣,則死矣。
不能極於天地之精氣,不得天地陰陽之中正也,如北極之處乎中,故曰極也。
至真要大論篇,曰:脈從而病反者,其診何如?岐伯對曰:脈至而從,按之不鼓,諸陽皆然。曰:諸陰之反,其脈何如?曰:脈至而從,按之鼓甚而盛也。
此言病熱而脈敝,按之不鼓手,乃陰盛格陽而致之,非熱也,諸陽然也。病寒,脈按之鼓擊手下而盛者,乃陽盛拒陰而然,非寒也。
脈要精微篇,曰:粗大者,陰不足陽有餘,為熱中也。來疾去徐,上實下虛,為厥顛疾;來徐去疾,上虛下實,為惡風也。故中惡風者,陽氣受也。有脈俱沉細數者,少陰厥也;沉細數散者,寒熱也;浮而散者,為眴僕。(浮為虛,散為不足,故頭眩而仆倒也。)諸浮不躁者皆在陽,則為熱;其有躁者在手。(熱在手之三陽也。)諸細而沉者皆在陰,則為骨痛;其有靜者在足。(病在足之三陰經。)
諸過者切之,澀者陽氣有餘也,(陽有餘,故血少。)滑者陰氣有餘也。(陰有餘,故血多。)陽氣有餘為身熱無汗,陰氣有餘為多汗身寒,陰陽有餘則無汗而寒。
推而外之,內而不外,有心腹積也。(內外脈經之兩旁,內而不外,侵外也。)推而內之,外而不內,身有熱也。(脈侵外為陽氣有餘,故身熱。)推而上之,上而不下,腰足清也。(脈湧上出,為陽氣在上,故足冷也。)推而下之,下而不上,頭項痛也。(脈在下,是陰氣有餘,故頭痛。)按之至骨,脈氣少者,腰脊痛而身有痹也。
平人氣象篇,曰:病熱而脈靜,泄而脈大,脫血而脈實,病在中脈虛,病在外脈澀堅者,皆難治。
此病脈虛實相反者,曰難治。
脈盛滑堅者,曰病在外。脈小實而堅者,病在內。
盛滑為陽,病在外;小實為陰,病在內。
脈小弱以澀,謂之久病。脈滑浮而疾者,謂新病。
小弱以澀為血氣虛,故為久病。浮滑而疾為陽氣足,故為新病。
三部九候篇,帝曰:決死生奈何?岐伯曰:形盛脈細,少氣不足以息者危。形瘦脈大,胸中多氣者死。形氣相得者生。參伍不調者病。三部九候皆相失者死。上下左右之脈相應如參舂者病甚。上下左右相失不可數者死。
此皆言失常候者病,相失不可數者死,數之極也。
中部之候雖獨調,與眾臟相失者死。中部之候相減者死。目內陷者死。
獨調,至數勻也。眾臟相失,言皆不應也。相減者,減於上下,謂其偏少也。
白話文:
脈候篇第五
如果寸口脈搏跳動的強度是一般的一倍,代表病在厥陰經;跳動強度是兩倍,代表病在少陰經;跳動強度是三倍,代表病在太陰經;跳動強度超過四倍,就屬於陰氣極盛,會導致關閉不通的狀況。
寸口這個部位,是手太陰肺經的動脈,這個脈象起於經渠穴。如果寸口脈的跳動強度比人迎脈強一倍,代表病在厥陰經;比人迎脈強兩倍,代表病在少陰經;比人迎脈強三倍,代表病在太陰經;比人迎脈強四倍以上,就代表陰氣極度旺盛,導致關閉不通,小便難以排出。
人迎脈和氣口脈的跳動強度都比一般強四倍以上,就稱為關格。關格這種脈象通常虛弱,無法吸收天地之間的精華之氣,是死症。
無法吸收天地間的精華之氣,就代表無法調和天地陰陽,就好像北極在正中的位置一樣,所以說達到極限。
《至真要大論》篇提到:「脈象順從病情的走向,但病症卻相反,那要如何診斷?」岐伯回答說:「脈搏來時順從,按下去感覺虛弱不鼓動,這是所有陽經病症的表現。」又問:「陰經病症相反時,脈象如何?」岐伯回答說:「脈搏來時順從,按下去感覺鼓動有力且強盛。」
這段話說明,病症為熱但脈搏虛弱,按下去沒有鼓動的力量,是因為陰氣過盛而阻礙陽氣,並非熱症,這是陽經的表現。病症為寒但脈搏按下去卻鼓動有力,這是陽氣過盛而排斥陰氣,並非寒症。
《脈要精微篇》說:「脈象粗大,代表陰氣不足而陽氣有餘,是屬於內熱的現象。脈來得快,去得慢,代表上實下虛,是屬於厥症或癲癇。脈來得慢,去得快,代表上虛下實,是屬於中風。所以中風的人,是陽氣受到了侵犯。脈象沉細且快,是屬於少陰經的厥症;脈象沉細且快又散亂,代表有寒熱交雜;脈象浮散,代表眩暈跌倒。(浮代表虛,散代表不足,所以頭暈而跌倒。)所有脈象浮但平和不躁動的,都屬於陽證,是熱症;如果脈象浮且躁動,代表病在手。(熱在手的陽經。)所有脈象細且沉的,都屬於陰證,代表骨痛;如果脈象細且沉但平和不躁動,代表病在足。(病在足的三陰經。)
如果切脈時感覺脈象過於澀滯,代表陽氣有餘。(陽氣有餘,所以血少。)如果切脈時感覺脈象滑利,代表陰氣有餘。(陰氣有餘,所以血多。)陽氣有餘會導致身體發熱無汗,陰氣有餘會導致多汗且身體發冷,陰陽兩者都有餘則會導致無汗且身體發冷。
如果脈搏向外推時沒有向內縮,代表體內有積聚的癥瘕。(內外是指脈搏經絡的兩旁,向內而沒有向外,代表侵犯外側。)如果脈搏向內推時沒有向外散,代表身體有熱。(脈搏侵犯外側,代表陽氣有餘,所以身體發熱。)如果脈搏向上推時沒有向下沉,代表腰部和足部冰冷。(脈象向上湧出,代表陽氣在上,所以足部冰冷。)如果脈搏向下推時沒有向上升,代表頭和頸部疼痛。(脈搏在下,是陰氣有餘,所以頭痛。)如果按脈按到骨頭,感覺脈氣微弱,代表腰背疼痛且身體有麻痺感。
《平人氣象篇》說:「病熱脈象卻平和,腹瀉脈象反而大,失血脈象反而強實,病在中間脈象反而虛弱,病在外部脈象反而澀堅,這些都是難治的。」
這裡說的是病症和脈象的虛實相反,都是屬於難治的。
脈象強盛滑利堅硬,代表病在外部。脈象細小強實堅硬,代表病在內部。
強盛滑利屬於陽證,病在外部;細小強實屬於陰證,病在內部。
脈象細小微弱且澀滯,代表是久病。脈象滑動浮淺且快,代表是新病。
脈象細小微弱且澀滯,代表血氣虛弱,所以是久病。脈象浮滑且快,代表陽氣充足,所以是新病。
《三部九候篇》中,黃帝問:「如何判斷生死?」岐伯回答說:「身體強壯但脈象細微,呼吸微弱不足的人危險。身體瘦弱但脈象強大,胸中氣盛的人也會死。身體和氣色相符的人會活。三部和五臟的脈象不調和的人有病。三部和九候的脈象都錯亂的人會死。上下左右的脈象應和,但像舂米一樣規律的人病情嚴重。上下左右的脈象錯亂不協調,無法計算的人會死。」
這些都是在說脈象出現異常的人會有病,錯亂到無法計算的人會死,是病情的極限。
中部脈象雖然單獨調和,但與其他臟腑脈象不協調的人會死。中部脈象比其他部位微弱的人會死。眼睛凹陷的人會死。
單獨調和,指的是脈搏的跳動次數均勻。與其他臟腑不協調,指的是脈象不相應。微弱,是指比上下部位都微弱,指的是偏弱的現象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