徐春甫

《古今醫統大全》~

回本書目錄

1. 【附】四時感冒

2. 藥方

參蘇散、香蘇散、十神湯、五積散、藿香正氣散,已上諸方見大人傷寒門用劑減服。

白話文:

以上這些藥方,像是參蘇散、香蘇散、十神湯、五積散、藿香正氣散,這些藥方在治療大人傷寒的章節都有提到,使用時可以減少劑量服用。

3. 中暑候第二十四

4. 病機

小兒伏中暑證,發熱汗出引飲,或吐瀉霍亂,腹痛,又有脈虛手足微寒,發渴口熱者,又有煩熱而嘔吐利不食,至成搐搦如驚狀似傷寒者,不可便作驚病及傷寒用藥,只可與五苓散、六和半夏湯消息之,萬無一失。有偏寒偏熱者,以意用藥,甚不可執一也。

白話文:

小兒潛伏性中暑的病症,會出現發燒、流汗、想喝水,或者嘔吐、腹瀉、霍亂、腹痛等情況,有些小孩的脈象虛弱,手腳稍微冰冷,卻會覺得口渴、口中發熱;有些小孩則會煩躁發熱,又嘔吐拉肚子吃不下東西,嚴重時甚至會抽搐,看起來像受到驚嚇或感冒一樣。遇到這種情況,不可以馬上當作驚嚇或感冒來用藥,只需要給予五苓散、六和半夏湯來調養,就能夠萬無一失。如果小孩的症狀偏向寒或偏向熱,就要根據情況來用藥,千萬不能固執使用同一種藥方。

5. 藥方

用_辰砂五苓散_治小兒伏暑,吐瀉作渴,心神恍惚,(即五苓加添辰砂。)

_六和半夏湯_治小兒中暑。霍亂吐瀉,煩渴痰嗽。(二方並見大人暑瀉。)

白話文:

藥方

使用辰砂五苓散來治療小兒因暑熱潛伏體內而引起的疾病,症狀包括:嘔吐、腹瀉、口渴、精神恍惚。(也就是五苓散加上辰砂。)

使用六和半夏湯來治療小兒中暑,症狀包括:霍亂、嘔吐、腹瀉、煩躁口渴、咳嗽有痰。(這兩個藥方也適用於大人因暑熱引起的腹瀉。)

6. 濕證候第二十五

7. 病機

巢氏曰:濕者水氣也。《活人書》云:風雨襲虛,山澤蒸氣,豈止大人中濕,小兒亦有受濕者。緣小兒入夏以來,脾胃虛弱,腠理開疏,或因連日陰雨,或地上蒸濕,小兒坐臥於上,便受熱氣。脈見沉緩,身體煩痛,發熱惡寒,或多汗惡風,精神昏悶,或小便不利,大便溏瀉。

若久不愈,則手足垂嚲,入臟則喑啞不言。治法大要疏利小水,其濕自除,不可發汗及峻攻之。

參苓散,治小兒受濕身痛面浮,發熱惡風,多汗作嘔,小便不利。

人參,白朮,豬苓,澤瀉,乾薑(炮。各二錢),赤茯苓,木通(各二錢),

上咀,入燈心十莖,車前子一撮,水煎,食前服。

除濕湯,治小兒寒濕所傷,手足軟弱,吐瀉,不能抬舉疼痛。

人參,白朮,蒼朮,茯苓,半夏,厚朴(姜炒),陳皮,藿香,大腹皮(洗),甘草(炙。各等分),

上咀,水煎,不拘時服。

白話文:

巢元方說:所謂的「濕」,就是指水氣。《活人書》中提到:風雨侵襲身體虛弱的人,或是山林沼澤蒸發的濕氣,不只是大人會受到濕氣影響,小孩子也會。因為小孩子進入夏天後,脾胃功能比較虛弱,皮膚的毛孔也比較疏鬆,有時是因為連日下雨,或是地面潮濕,小孩子如果坐在或躺在上面,就容易受到濕熱之氣的侵襲。症狀表現為脈象沉緩,身體覺得煩躁疼痛,發熱怕冷,或是多汗怕風,精神昏沉,也可能小便不順暢,大便稀溏。

如果這種情況持續很久都沒有好轉,就可能導致手腳無力下垂,如果濕氣侵入內臟,就會變得無法說話。治療的原則是疏通小便,讓濕氣排出,不可以發汗或是用很強烈的藥物去攻邪。

「參苓散」可以用來治療小孩子因為受濕氣而引起的身體疼痛、臉部浮腫、發熱怕風、多汗想吐、小便不順暢。

藥方組成:人參、白朮、豬苓、澤瀉、炮薑(各二錢),赤茯苓、木通(各二錢)。將藥材切碎,加入燈心草十根、車前子一小撮,用水煎煮,在飯前服用。

「除濕湯」可以用來治療小孩子因為寒濕侵襲而引起的手腳軟弱無力、吐瀉、無法抬起手腳、疼痛。

藥方組成:人參、白朮、蒼朮、茯苓、半夏、薑炒厚朴、陳皮、藿香、大腹皮(洗淨)、炙甘草(各等分)。將藥材切碎,用水煎煮,不拘泥於時間服用。

8. 諸熱候第二十六

9. 病機

小兒氣稟純陽,臟腑易得生熱,陰陽氣遷,熏蒸於外,致令身熱也。肝熱則兩眼赤腫,流淚羞明,或生翳瘴。心熱則口內生瘡,小便赤,淋瀝不通。肺熱則鼻衄不止,大便秘結。脾熱則生重舌木舌,流涎流沫。胃熱則口作臭。腎熱則耳聾,或出膿血。至於五臟蘊蓄風熱毒風,令兒面赤如緋,五心煩熱,四肢溫壯,痰涎壅盛,目澀多渴,上衝咽喉,則與氣血相搏,結聚壅盛而成喉閉也。大抵小兒多因熱生風,風生驚。

欲兒無病,先清其熱,此所謂拔本塞源者也。

楊氏曰:小兒病,惟熱居多。夫熱有潮熱、驚熱、夜熱、餘熱、實熱、虛熱、表熱、裡熱、食熱、疳熱、壯熱、煩熱、氣熱、血熱、積熱、鬱熱、風熱、客熱、癖熱、瘡疹熱,諸熱大同而小異。熱之始發,必有所因也。潮熱者,發歇有時。驚熱者,顛叫恍惚。夜熱者,夕發旦止。

餘熱者,寒邪未盡。實熱者,壯盛壅滯。虛熱者,氣血俱虛,脾胃虛熱。表熱者,輕手按之便覺,或因腠理感傷。裡熱者,大便秘結,小便赤黃。食熱者,厚味之變,乳母所遺。疳熱者,腹大面黃,身熱形瘦。壯熱者,一向不止。煩熱者,心燥不安。積熱者,頰赤口瘡。風熱者,汗出風熱。

客熱者,去來不定。癖熱者,腹中有塊。鬱熱者,怫熱悶亂。痰熱者,涎嗽引飲。瘡疹熱者,耳、鼻尖冷。諸證得之,各有所歸,其間或有三兩證交互者,宜隨其輕重而處治之。

白話文:

小孩的體質是純陽之體,臟腑容易產生熱,陰陽之氣會移動,熱氣蒸發到體外,導致身體發熱。肝臟有熱,就會兩眼紅腫、流淚、怕光,甚至長出眼翳。心臟有熱,就會口內生瘡、小便赤紅、小便淋漓不暢。肺臟有熱,就會鼻血不止、大便乾硬。脾臟有熱,就會舌頭腫脹僵硬、流口水。胃有熱,就會口臭。腎臟有熱,就會耳聾,甚至耳朵流膿血。如果五臟積蓄風熱毒邪,就會讓小孩臉色紅得像紅布一樣,手心腳心發熱,四肢溫熱有力,痰多,眼睛乾澀、口渴,熱氣往上衝到咽喉,與氣血搏擊,結聚壅塞而形成喉嚨腫脹閉塞。大致來說,小孩大多因為熱而生風,風又會導致驚厥。

想要小孩不生病,首先要清除體內的熱,這就是所謂的「拔除病根,堵住源頭」。

楊氏說:小孩生病,大多都是因為熱。熱又分為潮熱、驚熱、夜熱、餘熱、實熱、虛熱、表熱、裡熱、食熱、疳熱、壯熱、煩熱、氣熱、血熱、積熱、鬱熱、風熱、客熱、癖熱、瘡疹熱等,雖然都屬於熱,但各有不同。熱的產生一定有其原因。潮熱是指發熱有規律,時發時停;驚熱是指發熱時會驚叫、精神恍惚;夜熱是指晚上發熱、早上停止;餘熱是指寒邪還沒完全清除;實熱是指身體強壯、氣血壅滯而產生的熱;虛熱是指氣血都虛弱,脾胃功能虛弱而產生的熱;表熱是指輕輕觸摸皮膚就能感覺到發熱,或是因為皮膚毛孔受到損傷所致;裡熱是指大便乾硬、小便赤黃;食熱是指吃肥甘厚味食物所致,或是因為哺乳的母親飲食所引起;疳熱是指肚子大、臉色發黃、身體發熱且消瘦;壯熱是指持續高燒不退;煩熱是指心煩意亂、不安;積熱是指臉頰發紅、嘴巴長瘡;風熱是指出汗又發熱;客熱是指發熱不定時;癖熱是指腹中有腫塊而發熱;鬱熱是指胸悶煩躁;痰熱是指有痰、咳嗽、喜歡喝水;瘡疹熱是指耳朵、鼻尖發冷。這些症狀的產生,各有其原因,有時也會有兩三種症狀交互出現,應該根據病情的輕重來治療。

10. 脈候

《脈經》曰:小兒脈沉而數者,骨間熱。浮大而數為風熱。小兒八至九至為發熱。《難經》曰:熱病之脈,陰陽俱浮,或浮而數。

白話文:

《脈經》說:小孩子的脈象如果是沉在裡層又跳得快,表示骨頭之間有熱。脈象如果是浮在表面又大又跳得快,表示是受到風邪引起的熱。小孩子的脈搏一息之間跳八到九次,表示正在發燒。《難經》說:熱病的脈象,無論陰脈或陽脈都浮在表面,或者浮在表面而且跳得快。

11. 治法

心熱者,咬牙上竄,面赤搖頭,瀉心湯主之。肝熱者,手尋衣及亂捻物,瀉青丸主之。脾熱者,熱在肌肉,遇熱尤甚,怠惰嗜臥,身熱飲水,四肢不收,瀉黃散主之。肺熱者,手掐眉,日西尤甚,喘嗽寒熱,壯熱飲水,輕者瀉白散,重者涼膈散主之。腎熱兩足不喜衣履,然此者,臍之下皆腎之所主,緣心氣下行於腎部,東垣滋腎地黃丸主之。

潮熱者,因傷寒時疫觸變邪氣,陰氣不足,陽氣有餘,陽邪暴傷,則血氣凝滯,不即流通,壅逆無歸,傳於足陽明之經,遂生潮熱,早晚兩度,或日一次,如潮水之應期也。《傷寒論》云:潮熱者實熱也,當利大便,實者大柴胡湯下之,虛者百解散汗之。驚熱者,顛身發熱,面青自汗,心悸不寧,脈數煩躁,顏叫恍惚,以錢氏涼驚丸、安神丸主之。夜熱者,夜間發熱,是陰中有陽邪也。

以《元戎》四物湯、二連湯主之。實熱者,手心熱,肚背先熱,噯氣吐乳,大便酸臭,宜下積丸主之。疳熱者,形瘦多渴,吃食不長肌肉,骨蒸盜汗,泄瀉無常,肚大腳弱是也。宜龍膽丸、胡黃連丸、蘆薈丸之類。壯熱者,一向不止,由血氣壅實,五臟生熱,蒸熨於內,則眠臥不安,精神恍惚,熏發於外,表裡俱熱,煩躁喘粗,甚則發驚,火府丹主之。煩熱者,心躁不安,五心煩熱,四肢溫壯,小便赤澀,一粒金丹主之。

積熱者,頰赤口瘡,下盛則腰腿壅腫,表裡實,則身熱便澀,虛則汗下後仍熱也。或內因酒面煎爆,熱藥峻補,外因大暖,爐火侵逼,皆能生熱,此內外蘊積之熱,非食積熱也,宜以三黃丸、四順飲主之。風熱者,汗出身熱,呵欠面赤,因其解脫,風邪所傷,客於皮毛,則惡風發熱,目澀多睡。

陽氣有餘,身熱無汗。陰氣有餘,身寒有汗。陰陽有餘,無汗而寒。經曰:汗出身熱者,風熱也,消風散、綠霞丸主之。虛熱者,陰陽寒及諸熱汗下之後,耗去太過,氣血未調,飲食勞傷,致令虛熱,其候困倦少力,面色青白,泄瀉多尿,虛汗自出,恍惚神慢,噓氣軟弱。又有久嗽久瀉久痢久瘧久血,以致諸疾之後成者皆虛熱也。

凡病久則血氣虛,氣虛則發厥,血虛則發熱,氣血皆虛則手足厥而身熱也,宜以惺惺散、四君子湯、錢氏白朮散主之。客熱者為陽邪干於心也,心若受邪則熱形於額,故先起於頭面,次而身熱,恍惚多驚,聞聲驚恐,良由真氣虛而邪氣勝也。邪氣既勝,真氣與之交爭,發渴無時,進退不定,如客之往來,故曰客熱,導赤散、黃連瀉心湯主之。

癖熱者,涎嗽飲水,由乳食下消,伏結於中,致成癖塊也,宜與白朮散滋養津液,次以珍珠丸下其痰涎,或以妙丸子磨之。寒熱者證如瘧狀,陰陽相勝也。先寒而後熱,陽不足;先熱而後寒,陰不足。寒多而熱少,陰勝陽也;熱多而陰少,陽勝陰也;寒然相半,陰陽交攻也;寒熱隔日,陰陽乍離也。陽盛發熱,陰盛發寒也。

其有頭痛汗出者,有嘔吐不食者,有憎寒而飲水者,壯熱而飲湯者,有筋骨疼痛者,或瀉或秘,或內寒而外熱,或內熱而外寒,又有寒而腹痛,熱而腹鳴,是有食積也。因於食積者,當用白餅子下之,次行補助,以錢氏白朮散。寒多熱少者,小柴胡湯加桂。熱多寒少者,白虎湯。

寒熱相半者並用小柴胡主之。血熱者每日巳午間發熱,遇夜則涼,六合湯主之。痘疹熱,耳鼻尖冷是也,人參敗毒散、升麻葛根湯、參蘇飲之類。

白話文:

心熱: 如果是心熱引起的,會出現咬牙、往上竄、臉色發紅、搖頭等症狀,可以使用瀉心湯來治療。

肝熱: 如果是肝熱引起的,會出現手不停地摸衣服或亂抓東西等症狀,可以使用瀉青丸來治療。

脾熱: 如果是脾熱引起的,會出現肌肉發熱,遇熱更嚴重,身體疲倦想睡,身體發熱想喝水,四肢無力等症狀,可以使用瀉黃散來治療。

肺熱: 如果是肺熱引起的,會出現用手掐眉毛,傍晚尤其嚴重,喘氣咳嗽,忽冷忽熱,發高燒想喝水等症狀,輕微的可以使用瀉白散,嚴重的可以使用涼膈散來治療。

腎熱: 如果是腎熱引起的,會出現腳不喜歡穿鞋襪等症狀。這是因為肚臍以下都是腎所主的地方,心氣會下行到腎部。可以使用東垣滋腎地黃丸來治療。

潮熱: 潮熱是因為受到傷寒或時疫等邪氣侵擾,導致陰氣不足,陽氣過剩,陽邪突然侵入,血氣凝滯不通,淤積不散,傳到足陽明經,進而產生潮熱,通常早晚發熱兩次,或一天一次,就像潮水一樣有規律。《傷寒論》說:「潮熱是實熱」,應該通利大便。實證可以使用大柴胡湯來通便,虛證可以使用百解散來發汗。

驚熱: 如果是驚熱引起的,會出現全身發熱、臉色發青、自汗、心悸不安、脈搏跳動加快、煩躁不安、精神恍惚等症狀。可以使用錢氏涼驚丸、安神丸來治療。

夜熱: 如果是夜間發熱,這是因為陰中有陽邪引起的。可以使用《元戎》四物湯、二連湯來治療。

實熱: 如果是實熱引起的,會出現手心發熱、肚子和背部先發熱、打嗝吐奶、大便酸臭等症狀,可以使用下積丸來治療。

疳熱: 如果是疳熱引起的,會出現身體消瘦、經常口渴、吃東西不長肉、骨蒸盜汗、腹瀉無常、肚子大腳無力等症狀。可以使用龍膽丸、胡黃連丸、蘆薈丸之類的藥物來治療。

壯熱: 如果是持續高燒不退,這是因為血氣壅塞,五臟生熱,從內部蒸發,導致睡不安穩、精神恍惚,熱氣散發到外部,出現表裡都熱、煩躁喘氣、嚴重時會驚厥等症狀。可以使用火府丹來治療。

煩熱: 如果是煩熱引起的,會出現心煩意亂、手心腳心發熱、四肢溫熱、小便赤澀等症狀。可以使用一粒金丹來治療。

積熱: 如果是積熱引起的,會出現臉頰發紅、口瘡,下半身腫脹,表裡都是實證,會出現身體發熱、大便乾澀,如果是虛證,即使流汗後仍然會發熱。積熱可能是因為內部飲酒、過食煎炸食物、服用過熱的藥物,也可能是因為外部天氣太熱、靠近火爐等原因導致的。這是一種內外積聚的熱,不是食物積滯引起的熱。可以使用三黃丸、四順飲來治療。

風熱: 如果是風熱引起的,會出現出汗發熱、打哈欠、臉色發紅等症狀。這是因為感受風邪,侵入皮膚毛孔,導致惡風發熱、眼睛乾澀想睡覺。陽氣過盛,身體發熱卻不出汗。陰氣過盛,身體發寒卻出汗。陰陽都過盛,不出汗卻感覺寒冷。醫書說:「出汗發熱,是風熱引起的」。可以使用消風散、綠霞丸來治療。

虛熱: 如果是虛熱引起的,可能是因為陰陽寒熱引起的各種發熱在流汗後過度消耗,氣血沒有調和,飲食或勞累導致的,會出現疲倦無力、臉色青白、腹瀉多尿、虛汗自出、精神恍惚遲鈍、嘆氣軟弱等症狀。也可能是因為久咳、久瀉、久痢、久瘧、久血等疾病之後造成的,這些都屬於虛熱。通常病久了會導致氣血虛弱,氣虛則會導致虛脫,血虛則會發熱,氣血都虛弱則會手腳冰冷但身體發熱。可以使用惺惺散、四君子湯、錢氏白朮散來治療。

客熱: 如果是客熱引起的,是因為陽邪侵入心臟。心臟受到邪氣侵擾,就會從額頭開始發熱,然後蔓延到全身發熱,精神恍惚、容易受驚,聽到聲音會害怕。這是因為正氣虛弱,邪氣盛行。邪氣盛行後,正氣會與之抗爭,導致經常口渴,發熱時好時壞,就像客人來來往往一樣,所以稱為客熱。可以使用導赤散、黃連瀉心湯來治療。

癖熱: 如果是癖熱引起的,會出現流口水、咳嗽、想喝水等症狀。這是因為吃下乳製品或食物沒有消化,積聚在體內形成結塊。可以使用白朮散來滋養津液,然後用珍珠丸來化解痰涎,或用妙丸子磨成粉服用。

寒熱: 如果是寒熱交替,像瘧疾一樣,是陰陽互相抗爭引起的。先發冷後發熱,是陽氣不足;先發熱後發冷,是陰氣不足。寒冷多於發熱,是陰氣勝過陽氣;發熱多於寒冷,是陽氣勝過陰氣。寒冷和發熱程度相當,是陰陽互相攻擊;寒熱隔天出現,是陰陽時離時合。陽氣過盛會發熱,陰氣過盛會發寒。

另外,有的會頭痛出汗,有的會嘔吐不想吃東西,有的怕冷卻想喝水,有的發高燒卻想喝熱湯,有的會筋骨疼痛,有的會腹瀉或便秘,有的內部寒冷而外部發熱,有的內部發熱而外部寒冷,有的會因為寒冷而腹痛,因為發熱而腹鳴,這些是因為有食物積滯引起的。如果是食物積滯引起的,可以用白餅子來導泄,然後再輔助調理。可以使用錢氏白朮散。寒冷多於發熱,可以使用小柴胡湯加桂枝。發熱多於寒冷,可以使用白虎湯。寒熱程度相當,可以使用小柴胡湯來治療。

血熱: 如果是血熱引起的,每天在上午九點到下午一點之間發熱,晚上則會涼下來,可以使用六合湯來治療。

痘疹熱: 如果是痘疹引起的發熱,會出現耳朵和鼻尖冰冷的症狀,可以使用人參敗毒散、升麻葛根湯、參蘇飲之類的藥物來治療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