徐春甫

《古今醫統大全》~ 卷之二十四 (1)

回本書目錄

卷之二十四 (1)

1. 吞酸敘論

《內經》曰:諸嘔吐酸,皆屬於熱。又曰:少陽之勝嘔酸。

《原病式》云:酸者,肝木之味也,由火勝金,金不能平木,則肝木自甚,故為酸也。如熱天飲食則易於酸矣,是以肝熱則口酸也。

白話文:

《黃帝內經》說:各種嘔吐酸水的情況,都屬於體內有熱。又說:少陽經氣太旺盛,就會導致嘔吐酸水。

《原病式》說:酸味,是肝臟所屬的木氣的味道,因為火氣太旺盛,剋制了金氣,金氣無法平抑木氣,所以肝臟的木氣就更加旺盛,因此產生酸味。就像天氣炎熱時吃東西就容易產生酸味一樣,這是因為肝臟有熱,所以才會覺得口中發酸。

2. 以吞酸為寒之誤

或以吞酸為寒者,蓋謂傷生冷硬物而噫氣吞酸,故俗醫主於溫和脾胃。豈知人之傷於寒也,則為病熱。蓋寒傷皮毛,則腠理閉密,陽氣怫鬱而為熱,故傷寒熱在表,以麻黃湯發散,使腠理開通,汁泄熱退而愈也。

凡內傷冷物者,或陰勝陽而為病寒,或寒熱相搏,而致腸胃陽氣怫鬱而為熱,亦有內傷冷物而反病熱,得汗泄身涼而愈。或微而吐,為中酸,俗謂之醋心,法宜溫藥以散之,亦猶解表之義耳。若久吞酸不已,則不宜溫之,宜以寒藥下之,後以涼藥調之,結散熱去則氣和也。所以中酸不宜食枯滑油膩者,謂令氣鬱不通暢也,宜食淡味菜蔬,能令氣通暢也。

所謂從寒治者,如斯而已。若謂本寒而用熱藥,豈不誤耶?

白話文:

有些人把吞酸當作是寒證來治療,這是因為他們認為吃了生冷堅硬的食物,導致打嗝和吞酸,所以一般醫生會用溫熱的藥來調養脾胃。但實際上,人如果是受到寒邪侵襲,反而會出現發熱的症狀。因為寒邪會侵犯皮膚毛孔,導致毛孔閉塞,陽氣鬱積而化熱,所以傷寒造成的發熱是在體表,需要用麻黃湯來發散,使毛孔打開,汗液排出,熱就消退而痊癒。

凡是因為吃冷食導致的,可能是陰氣過盛而導致寒證,也可能是寒熱交戰,導致腸胃陽氣鬱積而發熱,也有可能因為吃了冷食反而出現發熱的症狀,只要出汗後身體涼下來就會痊癒。或者症狀輕微而嘔吐,會感到胃部發酸,俗稱「醋心」,這時應該用溫藥來疏散,這跟解表的道理一樣。如果長期吞酸不止,就不適合用溫藥,應該用寒性藥物來瀉下,之後再用涼性藥物來調養,等到積滯消散,熱退了,氣機就平和了。所以,胃酸不宜吃乾燥、滑膩和油膩的食物,這些會導致氣機鬱滯不暢,適合吃清淡的蔬菜,能夠讓氣機通暢。

所謂用寒涼藥物治療吞酸的情況,大概就是這樣而已。如果把原本不是寒證的病,誤認為是寒證而用熱藥來治療,那豈不是大錯特錯嗎?

3. 素問東垣丹溪謂吞酸之同異

丹溪曰:或云吐酸,《素問》明以為熱,東垣又言為寒,何也?予曰:吐酸與吞酸不同。吐酸是吐酸水如醋,平時津液隨上升之氣鬱積而成,郁之既久,不能疏散,故從火化,遂作酸味,非熱而何?其有鬱積之久,不能自湧而出,伏於肺胃之間,咯之不止,咽之不下。肌表得風寒則內熱愈郁,而酸味刺心;肌表溫暖,腠理開發,或得香熱湯丸,津液得行,亦可暫解,非寒而何?《素問》言熱,言其本也;東垣言寒,言其末也。

但不言外得風寒,而作收氣立說,又瀉肺金之實,謂寒藥不可治酸,而用安胃湯、加減二陳湯,俱犯丁香,且無治濕熱鬱積之法,為未合經意。

白話文:

朱丹溪說:有人說吞酸是吐酸,《素問》明確說它是熱,李東垣又說它是寒,這是為什麼呢?我認為,吐酸和吞酸不一樣。吐酸是吐出像醋一樣的酸水,平時的津液隨著上升的氣鬱積而成,鬱積久了,不能疏散,所以從火化,就產生了酸味,這不是熱是什麼?而吞酸則是鬱積很久,不能自己湧出來,潛伏在肺胃之間,想咳又咳不出,想嚥又嚥不下。如果身體表面受風寒,體內熱氣會更加鬱悶,酸味就更加刺激心口;如果身體表面溫暖,毛孔打開,或者喝了熱湯或吃了熱藥,津液就能運行,或許可以暫時緩解,這不是寒是什麼?《素問》說吞酸是熱,說的是它的根本原因;李東垣說吞酸是寒,說的是它的結果。

但是李東垣沒有提到外感風寒,卻以收斂氣機來立論,又瀉肺金之實,認為寒藥不能治療吞酸,而用安胃湯、加減二陳湯,都用了丁香,而且沒有治療濕熱鬱積的方法,這是不符合醫經原意的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