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古今醫統大全》~ 卷之八十九 (5)
卷之八十九 (5)
1. 藥方
藿香散,治小兒脾胃不調,作瀉青黃黑白,乳食不消,糞中有如雞子清,兼瀉如水,其證腹痛微熱。
陳皮,藿香(洗),枳殼(炒),厚朴(制),甘草(各等分),
上為末,紫蘇湯調下,或米湯下亦可。如黃白色,木瓜湯下。如瀉止,棗湯下,大能和胃進食。
白話文:
藿香散:治療小兒脾胃不調的方劑
這方劑用於治療小兒脾胃不調,出現的症狀包括:拉肚子,糞便顏色青黃黑白不一,吃奶或食物後無法消化,大便中有像雞蛋清一樣的物質,並且伴隨水瀉,腹痛微熱。
配方:
- 陳皮、藿香(洗淨)、枳殼(炒)、厚朴(制)、甘草(各等份)
製作方法:
將以上藥材研磨成粉末。
服用方法:
- 用紫蘇湯送服,也可以用米湯送服。
- 如果大便呈黃白色,則用木瓜湯送服。
- 如果腹瀉停止,則用棗湯送服。
功效:
此方劑能有效和胃進食,幫助孩子恢復脾胃功能。
香橘餅,治積瀉、冷瀉、傷食泄瀉。
木香,青皮(炒),陳皮(各二錢半),厚朴,神麯(炒),麥芽(炒。各半兩),
上為末,煉蜜丸餅,或米湯下。
調中散,治傷食瀉。先用紫霜丸取積,然後服此補之。經云:食瀉重,當取疳。虛用補虛,良醫明妙理,何慮疾難瘳。
人參,茯苓,白朮,乾薑,砂仁,木香,丁香,甘草(炙),藿香(洗),香附子(炒。各等分),
白話文:
香橘餅
功效: 治療積食引起的腹瀉、寒性腹瀉、以及食積引起的腹瀉。
藥材:
- 木香、青皮(炒)、陳皮(各二錢半)
- 厚朴、神麴(炒)、麥芽(炒,各半兩)
製法: 將以上藥材研磨成粉末,用煉蜜做成丸餅,或用米湯送服。
調中散
功效: 治療食積引起的腹瀉。
用法: 先用紫霜丸去除積食,然後再服用調中散補益。
古籍記載: 經書上說,食積引起的腹瀉,應該先去積食。虚寒的人應該用補虛的藥物治療。良醫明白其中的道理,就不會担心疾病难以治愈。
藥材:
- 人參、茯苓、白朮、乾薑、砂仁、木香、丁香、甘草(炙)、藿香(洗)、香附子(炒,各等分)
上為末,薑、棗煎湯。肚腹痛白湯下,大小以意加減服。
錢氏白朮散,治泄瀉並吐瀉,止渴。
人參,茯苓,白朮,藿香,乾薑(炮。各三錢),甘草(炙一錢),木香(五分),
上咀,每服三錢,水一盞,姜三片同煎。
參苓白朮散,治脾胃虛弱,泄瀉不止及大病後以此養胃。
人參,白朮,茯苓,甘草(炙),白扁豆,山藥,砂仁,蓮肉,薏苡仁,桔梗(各一兩),
白話文:
上藥末,用薑、棗煎湯服用。肚子痛時,可用白湯送服,份量可依個人情況增減。
錢氏白朮散,主治腹瀉和嘔吐腹瀉,止渴。
方劑組成:人參、茯苓、白朮、藿香、乾薑(炮製)、甘草(炙)、木香,各三錢;
用法:將藥材研磨成粉末,每次取三錢,用水一盞,加入三片薑,一起煎服。
參苓白朮散,主治脾胃虛弱、腹瀉不止,以及大病後用來養胃。
方劑組成:人參、白朮、茯苓、甘草(炙)、白扁豆、山藥、砂仁、蓮肉、薏苡仁、桔梗,各一兩。
上為末,每服五分,棗湯、米湯下。
六神湯,治脾虛吐瀉,不進飲食。
黃耆(炙),扁豆(炒),人參,白朮,茯苓,粉草(炙。各等分),加藿香亦可
上銼,每服二錢,薑、棗煎,或作末,薑棗湯調服。
胃苓湯,治泄瀉,脾胃不和,傷食瀉。
豬苓,澤瀉,白朮,茯苓,厚朴,陳皮,甘草(各等分),
上為末,每服二錢,薑、燈芯、陳米煎湯調服。
人參安胃散,出東垣方,治暑熱傷乳,損其脾胃,吐瀉久,恐成慢風。
白話文:
將藥材研磨成粉末,每次服用五分,用大棗湯或米湯送服。六神湯主治脾虛導致的嘔吐腹瀉,以及食欲不振。黃芪(炙)、扁豆(炒)、人參、白朮、茯苓、粉草(炙,各等份),可加藿香。將藥材切碎,每次服用二錢,用薑、棗煎服,或研磨成粉末,用薑棗湯調服。胃苓湯主治腹瀉,脾胃不和,以及食物中毒引起的腹瀉。豬苓、澤瀉、白朮、茯苓、厚朴、陳皮、甘草(各等份),將藥材研磨成粉末,每次服用二錢,用薑、燈芯、陳米煎湯調服。人參安胃散出自東垣方,主治暑熱損傷乳房,損傷脾胃,導致長期嘔吐腹瀉,擔心會發展成慢風。
人參(二錢),黃耆(四錢),生甘草,炙甘草(各一錢),芍藥(二錢),茯苓,陳皮,黃連(各二錢),
上咀,每服二錢,水一盞煎,食前溫服。
全蠍觀音散,治吐瀉,截風定志,恐變成慢驚。
黃耆(炙),人參(各二錢半),木香,甘草(炙),蓮肉(去心),扁豆(一錢),茯苓,白芷,全蠍,羌活(各一錢),防風,天麻(各一錢),
白話文:
人參兩錢,黃耆四錢,生甘草和炙甘草各一錢,芍藥兩錢,茯苓、陳皮、黃連各兩錢。
將以上藥材研磨成粉末,每次服用兩錢,用一杯水煎煮,飯前溫熱服用。
此方名為「全蠍觀音散」,可以治療嘔吐腹瀉,止住風邪,安定心志,防止轉變為慢驚。
炙黃耆和人參各二錢半,木香、炙甘草、蓮肉(去心)、扁豆一錢,茯苓、白芷、全蠍、羌活各一錢,防風、天麻各一錢。
上為末,每服二錢,薑、棗湯調服或煎服亦可。
朱君散,治虛弱,驚悸,吐瀉後有此證並糞青者,宜服四君子湯加辰砂、麝香末,用燈芯鉤藤湯調下。
豆蔻餅(方見痘疹門。),益黃散(方見吐門。)
消食丸(方見脾胃。),黃芩湯(方見痢門。)
白話文:
上方藥末,每次服用兩錢,用薑棗湯調服或煎服都可以。朱君散,用於治療虛弱、驚悸、吐瀉後出現這些症狀且糞便呈青色者,宜服用四君子湯加入辰砂、麝香末,用燈芯鉤藤湯調服。豆蔻餅的方子在痘疹門,益黃散的方子在吐門。消食丸的方子在脾胃門,黃芩湯的方子在痢門。
定命散(方見驚門。),紫霜丸(方見變蒸。)
至聖丸(方見胎門。),生薑瀉心湯(方見痢門。)
調中湯(方見痢門。),理中湯(方見吐瀉。)
以上十方皆治吐,泄瀉,可對證用。
白話文:
定命散、紫霜丸、至聖丸、生薑瀉心湯、調中湯、理中湯等十個方劑都可用於治療嘔吐、腹瀉等症狀,可根據具體情況對症選用。
2. 霍亂吐瀉門
(第六)
3. 病機
脾居中州,胃為水穀之海。乳哺入胃,脾能克化,然後水穀分其清濁,傳變得宜則無吐瀉之患。凡小兒上吐不止,下瀉不住,皆因內外傷侵,兼以調護失常,乳食不節,遂使脾胃虛弱,清濁相干,蘊作而成。有先瀉而後吐者,乃脾胃虛冷。其候先瀉白水,吐亦不多,口氣緩而神色慢,額前有汗,六脈沉濡,此為冷也。
先吐而後瀉者,乃脾胃有熱,氣促唇紅,吐來面赤,脈洪而數,渴飲水漿,此為熱也。冷熱之分,須要詳審。
傷風吐瀉,身溫,乍寒乍熱,多氣粗,大便黃白色,嘔吐乳食,完穀不消,時咳嗽,更五臟兼見證,宜先服鉤藤散,後用益黃散、香樸散主之。及有吐瀉,身熱,多睡,能食乳,飲水不止,吐痰,大便黃水,皆為胃虛熱渴瀉也。當生胃中津液,以止其渴,後服發散止渴,多服白朮散、鉤藤散。
白話文:
脾胃與小兒吐瀉
脾臟位於人體中焦,胃則是水穀的匯聚之處。乳汁進入胃中,脾臟負責消化吸收,然後將水穀中的清濁分離,傳輸得當便不會出現嘔吐腹瀉。
凡是小兒出現持續嘔吐或腹瀉,都是因為內外邪氣侵襲,加上日常照護不當,飲食失調,導致脾胃虛弱,清濁混雜,積聚而成。
有些孩子先腹瀉後嘔吐,是脾胃虛寒所致。其表現為先排泄稀薄的白色水樣便,嘔吐也不嚴重,呼吸緩慢,面色蒼白,額頭有汗,脈搏沉弱濡滑,這就是虛寒的表現。
有些孩子先嘔吐後腹瀉,是脾胃有熱引起的。表現為呼吸急促,嘴唇發紅,嘔吐時面色潮紅,脈搏洪數有力,口渴,想喝水,這就是有熱的表現。冷熱的區分必須仔細辨別。
風寒引起的吐瀉,伴隨發熱,時冷時熱,呼吸粗重,大便黃白色,嘔吐乳汁,吃下去的食物難以消化,偶爾咳嗽,並伴隨其他臟腑症狀,宜先服用鉤藤散,然後再用益黃散或香樸散治療。
若孩子吐瀉伴隨發熱,嗜睡,能吃乳汁,卻不停喝水,嘔吐痰液,大便黃水狀,這些都是胃虛熱渴瀉的表現。此時應先滋養胃中津液,止渴,然後再服用發散止渴的藥物,多服白朮散和鉤藤散。
吐瀉身涼,吐沫青白色,悶亂不渴,氣腫露睛,當補脾,宜加減四君子湯、藿香散、銀白散主之。夏月傷暑吐瀉,手足厥冷者,理中湯、藿香正氣散、五順散、車前子散、不換金正氣散可選而用之。如吐瀉之證有風搐欲成慢候,可看慢脾方論治之。
白話文:
如果出現嘔吐腹瀉、身體發涼、吐出的唾液呈青白色、胸悶煩躁卻不口渴、氣腫眼凸的症狀,需要補脾,可以用加減四君子湯、藿香散、銀白散治療。夏天的時候,如果因暑熱而導致嘔吐腹瀉,並且手腳冰冷,可以選擇理中湯、藿香正氣散、五順散、車前子散、不換金正氣散等藥物。如果嘔吐腹瀉的症狀伴隨抽搐,並有發展成慢性疾病的傾向,可以參考慢脾的方劑來進行治療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