徐春甫

《古今醫統大全》~ 卷之八十九 (3)

回本書目錄

卷之八十九 (3)

1. 丁奚哺露

(第三)

2. 病機

丁奚哺露者,皆因脾胃久虛,不能克化水穀,以榮氣血,故肌肉消瘦,腎氣不足,漸致肉枯骨露。亦有胎中受病於母,手足極細,項小骨高,腹大臍突,或生谷瘕,是為丁奚。若往來蒸熱,顱囟分開,吐乳吐蟲,煩渴嘔噦,是為哺露。此蓋疳證之極而因其形以名之也。

3. 藥方

十全丹,治小兒丁奚哺露。

青皮陳皮莪朮(炮),川芎五靈脂白豆蔻,檳榔蘆薈木香使君子蝦蟆(各二錢。炙)

上為末,豬膽汁浸膏糊丸,麻子大。每服二十丸,米飲下。

大蘆薈丸,治前證。(方見疳門。)

4. 嘔吐門

(第四)

5. 病機

嘔者,有聲也。吐者,吐出乳食也。凡小兒乳哺不宜過飽,若滿則溢,故令嘔吐。乳母無知,但欲速得兒長,更無時度,或兒睡著而強乳,自此受病之源,漸至日深,遂成嘔吐。甚者,宜漸斷乳。先令乳母服調氣之劑,兒服消食丸,化乳壯胃為上。蓋吐乳嘔乳證有數般,有冷吐,有熱吐,當辨審之。

若吐自口角出,此是乳多不能消化,滿而則溢,此非病也,當服消乳丸。熱吐則頭額溫或有黃涎,五心熱,小便赤少或唇乾而煩渴,多是暑月傷暑成此證。乳母服香薷散五苓散;兒服香薷湯、五苓散。冷吐則清涎夾乳吐出,小便清而多。由乳母當風取涼解脫,致令風冷之氣入乳,令乳變敗。

兒飲之則冷氣入胃,故嘔吐也。乳母宜捏去舊宿乳,服理中湯快氣助胃之劑,次用釀乳法,茯苓半夏湯加減觀音散快胃之藥。又有風痰吐者,乃是傷風不解,吐乳夾痰,久必生風,宜服青州白丸子半夏散疏風化痰之劑。

6. 脈候

寸口脈沉遲冷吐,脈浮洪數者熱吐,脈微細不語者難治。小兒乳後便嘔吐,更兼脈亂無憂慮。

7. 治法

小兒嘔吐,難以概舉。有冷吐、熱吐、積吐、傷乳吐。朱奉議以半夏生薑為主,亦有食滯心肺之分,為邪食不得下而反出者。鄭氏云:但吐不瀉為逆吐,而有痰發驚者危,治之當斷乳,但與稀粥食。傷乳吐者,哺乳後即吐,此因乳食無度,脾氣弱不能運化故也。譬如小器盛物,滿則溢,更當節乳。

小兒吐乳身熱,而吐乳成片,是胃熱,積熱恐生風。吐乳不化,夾清水,是胃冷,必面青唇白者是也。食生冷或傷宿乳,不納而出,宜溫胃,去風寒,除宿冷,宜理中湯定吐飲。如諸藥不效者,以參香飲治。

冷吐者,冬月多有感冒風寒,由乳母感受寒氣,承寒便乳兒,冷氣入兒胃中,嘔吐喜熱,惡寒,四肢悽清,寒吐必夾清涎吐出,以溫中藥,服丁香丸藿香正氣散丁香四君子湯加丁香、橘紅乾薑、炮生薑、棗去核同煎,食前服。寒極者,理中湯加附子,炮去皮、尖、臍,量虛實治之。

熱吐者,面赤唇紅,吐次少而出多,乳片消而色黃,遍體熱甚,或因暑氣在胃,或食熱物,精神不快而多煩躁,此熱吐也。宜去桂五苓散香薷飲治之。又熱吐即似驚吐,有黃涎夾乳食成片,頭額溫,五心熱,小便赤少,或乾嘔無物,夏、秋間多有此,五苓、二陳治之。

8. 藥方

白豆蔻散,治小兒脾胃不和,憎寒壯熱,腹嘔吐熱,不納乳食。

枇杷葉白豆蔻,陳皮(去白),黃耆(各半兩炙),木瓜人參甘草(各二錢半。炙),川芎(一錢),

上咀,每服一錢,薑、棗煎服,量兒大小加減。

平胃散,治吐逆頻並手足心熱,不進乳食。(方見脾胃門。)加藿香,名正氣散。(通治嘔吐。)

人參散,調中和氣,止嘔逆,遂除煩渴,昏困多睡,乳食減少及傷寒時氣,胃氣不順,吐利止後燥渴不解。

乾薑(二兩),人參,白茯苓(各一兩),木香,甘草(炙二錢半),藿香(二錢半),

上咀,每服一錢,水一盞煎服。

定吐紫金核,治男女小兒一切吐,神效。

半夏(制),人參,白朮,木香,丁香,藿香(各二錢半),

上為末,薑汁糊丸,李核大,外用沉香硃砂各一錢,研末為衣,陰乾。每用一丸,以膠棗一枚去核入藥在內,濕紙包煨熟嚼服,與米飯壓之。食乳者,擂碎米湯加薑湯調服。

靈砂白丸子,治小兒吐乳不止,恐成脾風。

靈砂(一粒),青州白丸子(五粒,方見風門)

上用研末,薑湯米飲下,吐久虛甚者對停用。

益黃散,治小兒脾胃虛弱,腹痛泄利,不思乳食,嘔吐不止,困乏懶,心脅膨脹,顏色青黃,懨懨不醒。

丁香(半兩),橘紅(二兩),甘草(炙),訶子(炮去核),青皮(各一兩),

上為細末,每服二錢。水七分煎五分,食前服。量大小加減神效。

消乳丸,溫中快膈,止嘔,消乳食。脈沉者,傷食不化故也。

香附子(一兩),砂仁,陳皮,甘草(炙。各半兩),神麯(炒),麥芽(炒。各一兩),

上為末,麵糊丸,黍米大,七歲兒丸綠豆大。食後薑湯吞下二、三十丸,可與消食丸參看,方見脾胃。

丁香散,治胃虛氣逆,嘔吐不定,精神不安,羸困霍亂。

人參(五分),丁香,藿香(各二錢半。洗)

上咀,每服一錢,水半盞,煎五、七沸,入乳汁少許,熱服。

半夏散,治小兒胃虛嘔吐,水穀不化。

半夏(一兩泡七次),陳糯米

上咀,姜五片,棗一枚同煎。

香薷散,治臟腑冷熱不調,飲食不節,風冷之所傷,致令真氣相干,腸胃虛弱,心腹疼痛,霍亂氣逆,有吐利,發熱頭疼,或嘔、或瀉、或轉筋拘急及寒暑。

香薷(一兩),厚朴(制),扁豆(各半兩。炒),

上咀,每服二錢,姜煎。一方加黃連治瀉痢;一方加芎芷香蘇散治霍亂吐瀉、暑月感冒傷暑之證。

竹茹湯,治胃受邪熱,心煩喜冷,嘔吐不止。

乾葛(七錢半),半夏(半兩泡),甘草(一錢),

每服三錢,水一盞,竹茹一塊、姜五片煎。一方加茯苓。

丁蓮散,治吐乳傷食。

丁香,蓮肉(去心),枇杷葉(各等分。薑汁塗炙熟)

上為末,每服一錢,米飲調下。

益胃散,快膈益脾,止嘔進食。

木香,丁香,藿香(洗),陳皮,砂仁,白豆蔻,茯苓,甘草(各等分),

上為末,每服一錢,用生薑棗湯下。

茯苓半夏湯,治諸嘔噦,心下堅痞,膈間有水痰眩悸。

半夏(制,兩半),茯苓(三兩),

上為咀,每服三錢,姜三片煎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