徐春甫

《古今醫統大全》~ 卷之六十六 (1)

回本書目錄

卷之六十六 (1)

1. 面熱面寒

經曰:面熱者,足陽明病熱,面寒者,為胃寒。陽明胃經氣盛有餘,則身以前皆熱,況其人素食膏粱,積熱於胃。陽明經多血多氣,本實,則風熱上行。諸陽皆會於頭目,故面熱之病生矣。先以調胃承氣湯七錢,加黃連二錢、犀角一錢,疏下二三行,徹其本熱,次以升麻加黃連湯,去經絡中風熱上攻。如此,則標本之邪熱退矣。

白話文:

醫書上說:臉部發熱,是足陽明胃經有熱的表現;臉部發冷,則是胃寒的現象。陽明胃經的氣血過於旺盛,導致身體前面都會感到發熱,更何況這個人平時又吃很多油膩厚味的食物,使熱積聚在胃裡。陽明經氣血充盛,本來就屬於實證,加上風熱會往上跑。因為所有陽經都匯集到頭部和眼睛,所以就會出現臉部發熱的病症。

治療上,先用調胃承氣湯七錢,加上黃連二錢、犀角一錢,通便瀉下二三次,徹底清除胃裡的根本熱邪,之後再用升麻加黃連湯,去除經絡中往上衝的風熱。這樣一來,標本兼治,邪熱就會消退了。

2. 面腫屬肝風胃火面浮屬脾土肺金

面腫與浮,最宜分別。腫則為實,因風火上炎,紅腫而熱,或接而痛。此邪有餘,脈必急躁緊實,當用防風通聖散之類,散而瀉之。

面浮則為虛,因脾傷勞後,飲食失節,水土不調,脾氣輸散不常,肺氣傳布失度,故面虛浮,眼下如臥蠶之狀,或有氣喘,皆其候也。此正氣不足,脈必虛弱,或浮而無力,當用實脾散,順氣消導分利之。

白話文:

臉部腫脹和浮腫,最重要的是要區分清楚。腫脹通常是實證,因為風熱邪氣向上侵襲導致,會呈現紅腫發熱,有時甚至會伴隨疼痛。這種情況屬於邪氣過盛,脈象一定會呈現急促、躁動且強勁有力,應該使用像防風通聖散之類的藥方,來達到疏散邪氣、瀉熱的目的。

臉部浮腫則通常是虛證,因為脾胃受到損傷,可能是過度勞累、飲食不節制,或是水土不服,導致脾氣運化功能失常,肺氣的宣發功能也出現問題,所以臉部才會虛浮,眼睛下方會像蠶寶寶一樣腫脹,有時還會伴隨氣喘,這些都是常見的症狀。這種情況屬於正氣不足,脈象一定會呈現虛弱,或是浮在表面卻沒有力氣,應該使用像實脾散之類的藥方,來健脾益氣、順暢氣機、幫助消化並利水消腫。

3. 面色應五臟

《難經》云:肝外證,面青,喜潔、善怒;心外證,面赤,口乾,善笑;脾外證,面黃,善噫,善思,善味;肺外證,面白,善嚏,善愁,不樂,欲哭;腎外證,面黑,善恐欠。久病人面色轉黃,此欲愈也。病人面紅,難愈;不病人面色紅,有肺火;瘦人面紅,血虛有火。瘦人面白,色如枯骨,此血虛氣弱,當防痰火,病作,亦難治。

女人面兩顴頰紅色,名曰帶桃花。此肺金燥火所乘,心火克肺,大腸膀胱無蔭,故多淫而無子。女人面色青者,性惡,多怒;面黃者,乃脾胃濕熱;病黃而兼青色者,為木剋土,主死不治。不病人面色如灰塵,眼下青黑,即有病,至不能治。病應愈,面色如煤不開者,終必死。

白話文:

《難經》說:肝臟有問題表現在外,臉色會呈現青色,喜歡乾淨、容易發怒;心臟有問題表現在外,臉色會呈現紅色,口乾舌燥、喜歡笑;脾臟有問題表現在外,臉色會呈現黃色,容易打嗝、喜歡思考、喜歡品嚐味道;肺臟有問題表現在外,臉色會呈現白色,容易打噴嚏、容易憂愁、不高興、想哭;腎臟有問題表現在外,臉色會呈現黑色,容易恐懼、打哈欠。

長期生病的人,臉色轉為黃色,這是快要痊癒的徵兆。病人臉色發紅,病情很難好轉;沒有生病的人臉色發紅,表示肺部有火氣;瘦的人臉色發紅,表示血虛有火。瘦的人臉色慘白,像枯骨一樣,這是血虛氣弱,要小心痰火,一旦發病也很難治療。

女人兩頰呈現紅色,叫做帶桃花。這是肺金太乾燥,火氣侵犯,心火又來剋制肺,導致大腸膀胱沒有受到滋潤,所以容易淫蕩而沒有子嗣。女人臉色青色,表示個性不好、容易發怒;臉色黃色,是脾胃濕熱;生病臉色發黃又帶青色,表示木剋土,病情嚴重,很難治療。沒有生病的人臉色像灰塵,眼下青黑色,表示已經有病,而且到難以治療的地步。病情應該好轉,臉色卻像煤炭一樣沒有光澤,最終必定會死亡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