徐春甫

《古今醫統大全》~ 卷之十三 (24)

回本書目錄

卷之十三 (24)

1. 鬱冒

傷寒鬱冒是表裡俱虛乘寒所致。郁為鬱結,氣不舒;冒為昏冒,為神不清,謂之昏迷是也。昏冒家汗出自愈。所以然者,汗出而和也。少陰下利止而欲眩,時時自冒者死不治,謂虛極而脫也。

【漬形為汗】太陽病下先誤之而不止,因復發汗,以此表裡俱虛,故致鬱冒,汗出自愈,表和也。

【溫】吐下後極虛,復發汗,又與水,因得噦而冒,理中湯。

【下】有熱而怫鬱,或不得臥,有燥糞,調胃承氣湯。

【針】太陽少陽並病,頭痛冒悶,如結胸狀,刺大椎一間。

白話文:

傷寒鬱冒是因為表裡都虛弱,遇到寒冷就容易發作。鬱是指氣血鬱結,不通暢;冒是指昏昏沉沉,神志不清,也就是昏迷。昏冒的人出汗,是病症自然好轉的表現。因為出汗可以使身體恢復和諧。如果少陰經出現腹瀉,停止後又頭昏眼花,經常昏沉,那就很危險了,因為這是身體極度虛弱,快要脫離死亡的徵兆。

太陽病初期治療錯誤,導致腹瀉不止,又再次發汗,這樣就會導致表裡俱虛,引起鬱冒,出汗後表症和緩。

如果因為吐瀉後身體極度虛弱,又再次發汗,再喝水,導致嘔吐昏迷,就應該服用理中湯。

如果有發熱,氣血鬱結,或不能平躺,有乾糞,則應該服用調胃承氣湯。

太陽經和少陽經同時發病,頭疼昏悶,像胸部有東西堵塞一樣,可以針刺大椎穴後方一寸。

2. 瘛瘲

傷寒瘛瘲,病至於危也。緣熱極而生風,風主乎動。故瘛則筋急而縮,瘲則筋脈緩而伸。或縮成伸,動而不定,故曰瘛瘲,俗謂之搐是也,邪氣熱極而然也。熱盛則風搏,風主乎動,並撩經絡,故四肢瘛瘲而不寧也。經曰:傷寒瘛瘲,絕汗乃出,如貫珠不流。又有四肢動而不止,似瘛而無力不得伸縮者,此為肝絕也。

【發散】或汗不流,是汗出時蓋覆不周,故腰背手足搐搦,牛蒡根。

【兩解】疏風滌熱,防風通聖散。因於血弱,不能養筋者,大秦艽湯。

白話文:

傷寒病症發展到危急狀態,是因為熱氣極盛而生風,風主導著運動。所以瘛瘲時筋骨緊縮,瘲時筋脈鬆弛伸展。或縮或伸,動作不定,因此稱為瘛瘲,俗稱搐搦。這是邪氣熱氣極盛所致。熱盛則風搏擊,風主導著運動,並且擾亂經絡,所以四肢瘛瘲不安寧。經書說:傷寒瘛瘲,大量汗液突然湧出,如同珠子穿串般不流動。還有一些患者四肢不停地動,像是瘛瘲卻無力無法伸縮,這是肝氣衰竭所致。

如果汗液不流出,是因為出汗時覆蓋不周,導致腰背手腳抽搐,可以用牛蒡根來治療。

可以疏風清熱的方劑有防風通聖散。如果是因為血虛無法滋養筋骨,可以用大秦艽湯來治療。

3. 動氣

動氣者,乃臟氣不調,在肌膚間築築跳動,隨臟所主,而形見於臍之左右上下者也。《難經》腎臟載之。有真氣內虛,水結不散,氣與相搏,則發奔豚,以其從氣之衝突,如豚之奔,皆不宜汗下。然而濁不言當臍之有動者,脾為中州,以行四臟之津液。妄施汗下,必先動脾,是以不言而喻也。

左右上下不宜汗下,何況中州之氣,其敢輕動之乎?傷寒所以看外證為要,若有動氣,不可輕易汗下。此證不在脈之可見,但憑外證,須問而知,或手探而得。

【行氣散熱】傷寒汗下後臍四旁有動氣,保命四氣散。

白話文:

所謂「動氣」,就是臟腑氣機失調,在皮膚表面跳動,位置根據臟腑所屬而不同,會出現在肚臍周圍上下左右。 《難經》中提到,腎臟主藏精氣。如果真氣內虛,水分滯留不散,氣與水相互衝撞,就會出現奔豚之症,就像小豬一樣奔走,這種情況都不宜用汗法治療。此外,需要注意的是,如果肚臍周圍有動氣,而患者本身身體虛弱,不言不語,那麼就要考慮是脾臟失調。脾臟為中焦,主管運化水液,如果妄施汗法,必定先傷脾,道理不言而喻。

肚臍周圍上下左右的動氣都不宜用汗法治療,何況是中焦的脾氣呢?更不能輕易使用汗法。治療傷寒要重視觀察外證,如果有動氣,就不可輕易使用汗法。這種病症脈象上不易察覺,只能依靠外證判斷,需要詢問患者,或者用手探查才能知道。

【行氣散熱】傷寒患者在汗法治療後,如果出現肚臍周圍有動氣的症狀,可以用保命四氣散來治療。

4. 剛痓柔痓

傷寒痓病屬太陽經。太陽中風,重感寒濕而致痓也。大發濕家汗則成痓,新產血虛,汗出傷風亦作痓證。傷寒頭痛常自汗出而嘔,若欲汗之,必發痓。經曰:身熱足寒,頭項強急惡寒,時時頭熱面赤惡寒,背反張,口噤,脈沉細,如發癇狀,是為痓也。仰目是陽痓,合目是陰痓。

無汗先譫語者發剛痓,有汗先厥逆者發柔痓。陽痓易瘥,陰痓難愈。治例云:發熱惡寒無汗為剛痓,發熱不惡寒有汗為柔痓。二痓兼治,通用小續命湯。痓脈沉弦而遲,或帶緊,或散於指外,皆惡候也。

【二痓通治】小續命煬。剛痓為陽,去附子;柔痓為陰,去麻黃。

白話文:

兩種痓病都可用小續命湯治療,但要根據不同的病症調整

  • 剛痓屬於陽性,需要去附子。
  • 柔痓屬於陰性,需要去麻黃。

注釋

  • 痓病:一種發熱、頭痛、神志不清、四肢抽搐的病症,屬於中醫病名。
  • 太陽經:中醫經絡學說中的十二經脈之一,與人體的頭部、肩頸、背部等部位相關。
  • 厥逆:指肢體發冷、脈搏微弱、神志不清等現象。
  • 小續命湯:中醫方劑,具有溫陽益氣、回陽救逆之功效。
  • 附子:中藥材,具有回陽救逆、溫腎壯陽之功效。
  • 麻黃:中藥材,具有發汗解表、宣肺平喘之功效。

【剛痓】發熱惡寒無汗,葛根湯、麻黃葛根湯、麻黃獨活防風湯。

【柔痓】發熱不惡寒有汗,桂枝葛根湯、桂枝栝蔞葛根湯、桂枝川芎防風湯。

【溫】陰痓厥逆,筋脈拘急,汗出不止,桂心白朮散。項強頭搖口噤,附子散。閉目閤眼,附子防風散。

白話文:

【剛痓】發燒、怕冷、沒有出汗,可用葛根湯、麻黃葛根湯或麻黃獨活防風湯。

【柔痓】發燒、不怕冷、有出汗,可以用桂枝葛根湯、桂枝栝樓葛根湯或桂枝川芎防風湯。

【溫】陰痓出現厥逆,筋脈僵硬,出汗不止,可以用桂心白朮散;如果脖子僵硬、頭部搖晃、嘴巴緊閉,可用附子散;閉眼則可使用附子防風散。

【下】胸滿口噤,臥不著席,咬牙,足攣急,此剛痓,大承氣湯,次用續命湯調理。

【分利】頭項強,小腹滿,小便不利,五苓散。

【疏風養血】防風當歸散。

白話文:

胸部脹滿、嘴巴緊閉說不出話,躺著也無法睡覺,還咬牙、腳抽筋,這是剛病的症狀,應該服用大承氣湯,之後再用續命湯調養。

頭頸部僵硬、下腹部脹滿、小便排不出來,應該服用五苓散。

應該服用防風當歸散,可以疏風散寒,養血活血。

5. 厥證

傷寒厥證,手足厥冷是也。陽氣伏藏,陰氣越出,陰陽不相接順,所以厥也。陽氣內陷,熱氣逆伏,而手足厥冷也。先熱而後厥者,熱伏於內也;先厥而後熱者,陰退而陽氣得復也;始得便厥者,是陽氣不足而陰氣勝也。大抵厥逆為陰所主,寒者多。若發熱七八日身冷,此名臟厥,難治。

有冷厥,有熱厥,若未辨陰陽,且與四順丸試之。《直指》云:厥證未辨疑似,且與理中丸試之,陽厥則有熱,陰厥則無熱,此可明矣。厥為陰之盛也,若更加之惡寒而蜷者,陰氣之極也。初厥脈遲沉而弱,下利清穀,或惡寒蜷臥,煩躁不利,手足厥冷不知人,皆為惡候,難治。

白話文:

傷寒厥證,是指手腳冰冷的症狀。

這是因為陽氣隱藏在體內,陰氣外溢,陰陽失去平衡,導致身體失調而出現厥證。陽氣內陷,熱氣逆流,也可能導致手腳冰冷。

若先發熱後出現厥證,表示熱氣鬱積在體內。

若先出現厥證後發熱,則說明陰氣退去,陽氣恢復。** 剛開始就出現厥證,表示陽氣不足,陰氣過盛。**

總之,厥逆症狀是由陰氣主導,寒症居多。

若發熱七八天後出現身體發冷,稱作「臟厥」,治療難度較高。

厥證可分為冷厥和熱厥。

若無法判斷陰陽屬性,可以服用四順丸試驗。 《直指》中記載,若厥證未明,可以服用理中丸試驗,陽厥會有發熱,陰厥則無發熱,由此可見端倪。

厥證是陰氣盛的表現。

若患者伴隨畏寒蜷縮,則表示陰氣極盛。** 初期厥證脈象遲緩沉細且微弱,伴隨清稀的腹瀉,或畏寒蜷縮,煩躁不安,手腳冰冷,神志不清,這些都是不好的預兆,治療困難。**

【溫】病四肢逆冷,脈沉而細,足蜷臥而惡寒,引衣自覆,不飲水,下利清穀而厥者,陰厥也,四逆湯。厥逆脈不至者,通脈四逆湯。寒厥脈伏接遲弱,陰氣勝,陽不得復,厥多熱少,理中湯。手足指頭微冷謂之清。(方同上。)寒熱而厥,面色不澤,昏昧,當用錦衣包手足溫,必大汗而解也,急服五味子湯。

少陰病吐利,手足厥冷,煩躁欲死者,吳茱萸湯。無熱而厥,當歸四逆湯加吳茱萸生薑、白通湯、附子湯,隨宜選用。

白話文:

如果身體發熱,但四肢卻冰冷,脈象沉細,雙腳蜷縮著躺下,感到寒冷,忍不住用衣服把自己蓋住,不願意喝水,並且拉肚子,排泄物像清水一樣,還伴隨昏厥,這就是陰厥,可以用四逆湯治療。如果厥逆導致脈搏摸不到,可以用通脈四逆湯。如果寒厥的脈搏摸起來沉伏、遲緩微弱,這是陰氣過盛,陽氣無法復甦,厥症表現為寒重熱輕,可以用理中湯治療。如果手腳指尖微微發冷,叫做清,可以用上面提到的方子治療。

如果同時感到寒熱交替並且昏厥,面色蒼白無光澤,神志昏迷,可以用錦衣包裹手腳來溫暖,一定會大量出汗而緩解病情,並且要緊急服用五味子湯。

如果少陰病患者出現嘔吐腹瀉,手腳冰冷,煩躁不安,快要死去,可以用吳茱萸湯治療。如果沒有發熱,但是出現昏厥,可以用當歸四逆湯加吳茱萸、生薑,或者白通湯、附子湯,根據具體情況選擇合適的方劑。

【補】厥而有熱者,黃耆人參建中湯。熱厥必四五日才發,半日之間,熱復來也。發熱日多厥者少,病自愈。外證多,昏憒,脈雖伏按之,數而有力,治法兼下解例中用。

【清解】厥而渴者,白虎湯。寒熱而厥,面色不澤,冒悶,兩手忽無脈,或一手無脈,必是有正汗也,麻黃桂枝各半湯。厥而心下悸,先治其水,茯苓甘草湯。厥而惡熱,不眠譫語,白虎湯。

【吐】諸陽受氣於胸,邪氣留客,則陽氣不得敷施,而手足為之厥,脈乍緊,心中滿而煩,飢不能食,病本在胸中,當吐之,瓜蒂散。

白話文:

【補】

如果病人昏厥且有發熱症狀,可以用黃耆、人參建中湯治療。熱厥通常要四五天才發作,半日之內,發熱症狀又會再次出現。如果發熱的日子多,昏厥的日子少,病症可能自愈。如果病人還有其他明顯的病症,例如昏迷、神志不清,雖然脈象微弱,但按之時仍然有力,則治療方法要兼顧瀉下和解表,可以使用解表藥物。

【清解】

如果病人昏厥且口渴,可以用白虎湯治療。如果病人出現寒熱交替和昏厥症狀,面色蒼白無光澤,感到胸悶,兩手或單手突然摸不到脈搏,這一定是因為出汗過多導致正氣不足,可以用麻黃和桂枝各半煎湯服用。如果病人昏厥且心悸,要先治療水腫,可以用茯苓甘草湯。如果病人昏厥且怕熱,失眠、說胡話,可以用白虎湯。

【吐】

人體的陽氣都從胸部得到氣血的滋養,如果邪氣停留在體內,陽氣就無法正常運行,就會導致手腳發冷、昏厥。同時脈搏會突然變緊,感到胸悶、心煩,食慾不振。這種情況病根在胸中,應該用瓜蒂散來治療。

【下】先發熱而後厥者,揚手擲足,煩躁飲水,畏熱頭汗,大便秘,小便赤,怫鬱昏憒,當下失下,氣血不通,所謂熱深厥亦深也,大柴胡湯、小承氣湯。厥而脈沉滑,頭面有汗,指甲爪溫,皆陽實伏熱在內也,大小調胃承氣等湯。

【灸】脈促寒厥,灸太谿。

白話文:

一開始發燒,之後才出現昏厥,患者會揮手擲足,焦躁不安,大量喝水,怕熱且頭部出汗,大便祕結,小便顏色深紅,心情鬱悶昏沉。這是因為身體下焦失調,氣血流通不暢,所謂熱氣深入,昏厥也深重。可以用大柴胡湯和小承氣湯治療。

如果患者出現昏厥,脈象沉而滑,頭面有汗,指甲和爪子溫熱,都是陽氣盛實,熱邪潛伏在體內導致的,可以用大小調胃承氣湯等方劑治療。

如果患者脈象急促,伴隨寒性昏厥,可以用灸法灸太谿穴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