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古今醫統大全》~ 卷之十三 (25)
卷之十三 (25)
1. 四逆
手足不溫,謂之四逆。邪在表,則手足熱;邪在表裡之間,則手足溫。至於邪傳少陰,則手足有厥冷之證,與厥陰又相遠也。此少陰證,雖未至厥,而手足加之不溫,是四逆也。若傳至厥陰,則手足冷而為厥矣。然自熱而至厥,傳經之邪,四逆散主之,非若得病手足便逆而不溫者,四逆湯主之。溫之則為陰經受邪而陽氣不足也。經曰:諸四逆見吐利煩躁者不治。
【和】少陰病四逆,或咳或悸,或小便不利,或腹中痛滿,或利下重,並用四逆散。
【溫】初病以來,四肢厥逆,即四逆湯。陰病下利清穀,裡寒外熱,手足厥逆,脈微欲絕者,身反不惡寒,其人面色赤,或腹痛,或乾嘔,或咽痛,或利止脈不出者,此陰盛於內不相通也,通脈四逆湯。
白話文:
手腳冰冷,叫做四逆。邪氣在表層,就會手腳發熱;邪氣在表裡之間,就會手腳溫和。當邪氣傳到少陰經時,手腳就會出現厥冷的症狀,這與厥陰經又有所不同。少陰經的症狀,雖然還沒到厥,但手腳變得不溫,這也是四逆。如果邪氣傳到厥陰經,手腳就會冰冷而出現厥證。
從發熱到出現厥證,是邪氣傳經所致,應該用四逆散治療;而如果一開始就手腳冰冷,則應該用四逆湯治療。手腳冰冷,是因為陰經受邪,陽氣不足。經書上說:凡是出現四逆症狀,並且伴有嘔吐、腹瀉、煩躁等症狀的,是無法治療的。
少陰病出現四逆症狀,並且伴有咳嗽、心悸、小便不利、腹痛脹滿、大便溏瀉等症狀,都可以用四逆散來治療。
從一開始就出現四肢厥逆,就應該用四逆湯治療。陰證引起腹瀉,大便稀薄,裡面寒外面熱,手腳厥逆,脈象微弱快要消失,但身體卻不畏寒,面色發紅,或者腹痛、乾嘔、咽痛、腹瀉停止脈象消失,這是陰氣盛於內部,流通不暢,應該用通脈四逆湯來治療。
【下】手足逆冷,大便秘,小便赤,或大便黑燥,脈沉而滑,此為陽證,白虎湯,甚者,大承氣湯。
【熨】法同陰證例。
白話文:
如果出現以下症狀:雙手和雙腳感到寒冷、排便困難、尿液呈紅色或者大便乾硬且黑色、脈搏深沈且有力。這可能是陽虛引起的病症。可以服用白虎湯來治療,若病情嚴重則可使用大承氣湯。暖敷的方法與治療陰虛的例子相同。
2. 搖頭
傷寒至於搖頭,病之危極者也,為榮衛絕,陰陽竭,必死。有里痛所致,有卒口噤,背反張,獨搖頭者,痓病,風主動然也。至於陽反獨留,形體如煙,直視搖頭者,為心絕也。
白話文:
當一個人因為感冒而開始搖頭時,這表示他的病情已經非常危險了,可能是身體裡的血液和氣息都快用完了,也就是說陰陽兩種力量都快要耗盡了,這種情況下病人通常會死亡。如果只是局部疼痛導致他搖頭,或者突然嘴巴閉緊、背部僵硬並且只有頭部在晃動的情況下,那可能就是痙攣症狀,這是因為風邪侵入人體所引起的。另外,如果只有一個部位出現問題,例如眼睛發直且不停搖頭,那麼就代表著心臟功能衰弱。
3. 頭眩
頭眩,半表半裡之間,表邪傳裡,表中陽虛,故頭眩。又有汗下後而眩冒者,亦陽虛所致,太陽少陽合病,故頭眩,責其虛也。少陰下利止,時時眩冒,此虛極而脫也。風家亦有眩冒,風主動故也。《針經》云:上虛則眩,下虛則厥。陽明病頭眩不惡寒,能食而咳,其人必咽痛。陽明中風亦頭眩,諸如此者,皆非逆也。其諸逆者,發汗劇,言亂目眩者死也。
【和解】傷寒邪居半表半裡,表中陽虛,故時時目眩也,葛根湯。風家多頭眩,亦宜解肌。(方同上。)少陽病口苦咽乾目眩,小柴胡湯。陽明病但頭眩不惡寒,能食而咳,茯苓白朮甘草乾薑湯。太陽病若下之,更復發汗,以此表裡俱虛,其入必眩冒,冒家汗自出而愈。
白話文:
頭暈目眩,可能是表裡交界,表邪入侵內裡,表層陽氣虛弱導致。也可能是汗出過多後頭暈,同樣是陽氣虛弱造成的。太陽經和少陽經同時病變也會導致頭暈,這都是因為身體虛弱所致。如果少陰經腹瀉停止,卻反覆頭暈目眩,這是虛弱到極點,快要虛脫的表現。風邪侵襲也會造成頭暈,因為風邪善於引起動盪。古書《針經》說:上半身虛弱就會頭暈,下半身虛弱就會昏厥。陽明經病變引起的頭暈,患者不會怕冷,還能吃東西,並且伴隨咳嗽,這類患者一定會咽喉疼痛。陽明經中風也會頭暈,這些都是非寒邪引起的。如果出現寒邪引起的頭暈,則伴隨發汗過多、神志不清、頭昏眼花等症狀,這類病人預後不佳。
【溫】太陽病發汗汗不止,眩冒身瞤動,振振欲擗地,真武湯。
【吹鼻】暈眩鼻塞而煩,此頭中寒濕,宜瓜蒂散吹之,取下濕水而愈。
白話文:
【溫】如果太陽病的情況下發了汗卻不停止,出現暈眩、身體顫抖甚至要倒地的情況,可以使用「真武湯」來治療。
【吹鼻】對於因為頭部受寒濕引起的大暈、鼻塞且感到煩躁的情況,這是頭部被寒濕侵襲所致,適合使用「瓜蒂散」進行鼻腔吸入,以排出體內的濕氣,達到痊癒的效果。
4. 衄血
傷寒衄者,經絡熱盛,迫血妄行出於鼻者為衄也,責其熱在表也。陽盛則欲衄。雜病衄者,責其熱在裡也。又有不應發汗而強汗之,因致衄者。雖然,傷寒甚,邪猶在經,然亦不可發汗。雖仲景以桂枝麻黃治衄,非治衄也,欲散其經中邪氣耳。傷寒脈浮,口鼻燥,但欲漱水不欲咽,是欲衄也。
陽明病口鼻乾燥而能食,則衄也。傷寒病煩目瞑劇者必衄,衄為欲解。太陽發熱脈浮緊,身無汗,自衄者愈。若愈衄不止,頭汗出,身無汗,及發熱汗不至足者死。
【發散】傷寒脈浮緊,不發汗,因致衄者,再與麻黃。有汗脈浮緩而衄,再與桂枝。二方蓋為脈浮而設,發散經中邪氣,須是的當,方可用之。經曰:奪血者無汗。若再汗之,是重虛也。奪汗者無血。俗以血為紅汗,蓋有旨也。若衄成流者,不服藥能自止也。若點滴者,須是藥止。衄家不可大汗,汗之則額上陷,脈緊急,直視不能胸,不得眠,不可不慎。
白話文:
陽明病患者口鼻乾燥,但仍然可以進食,就會流鼻血。傷寒病人煩躁,眼睛閉著,病症嚴重,一定會流鼻血,流鼻血是病情要好轉的徵兆。太陽病患者發熱,脈浮而緊,身體無汗,自己流鼻血就會好轉。如果流鼻血不止,頭上出汗,身體無汗,或者發熱出汗但汗不到腳,就會死亡。
【發散】傷寒脈浮緊,不發汗,因致衄者,再與麻黃。有汗脈浮緩而衄,再與桂枝。二方蓋為脈浮而設,發散經中邪氣,須是的當,方可用之。經曰:奪血者無汗。若再汗之,是重虛也。奪汗者無血。俗以血為紅汗,蓋有旨也。若衄成流者,不服藥能自止也。若點滴者,須是藥止。衄家不可大汗,汗之則額上陷,脈緊急,直視不能胸,不得眠,不可不慎。
發散治療:傷寒病人脈浮緊,沒有出汗,因此流鼻血的,再用麻黃。已經出汗,脈浮而緩,仍然流鼻血的,再用桂枝。這兩種方劑都是針對脈浮而設,目的是發散經絡中的邪氣,需要慎重判斷,才能使用。經書上說:奪取血液的人就沒有汗。如果再發汗,就會加重虛弱。奪取汗液的人就沒有血液。民間用血液來比喻紅色汗液,這是很有道理的。如果流鼻血像流水一樣,不用藥也能自止。如果只是點滴狀,就需要用藥止血。流鼻血的人不能出太多汗,出汗就會額頭凹陷,脈搏急促,直視不能看到胸部,睡不著覺,不可不注意。
【涼血】太陽病衄血及服桂枝後衄者,為欲解也,犀角地黃湯。凡傷寒及瘟家,應發汗而失之,熱蘊於經而為衄血及吐血者,俱用前方及黃芩芍藥湯,不止,用茅花湯。脈浮大,發熱下利,鼻衄乾嘔者,黃芩芍藥湯。
【清利】衄煩而渴欲飲水,水入即吐者,先服五苓散,次服竹葉石膏湯。
【升發】不因下而自利加衄者,麻黃升麻湯。
白話文:
太陽病流鼻血,或是服用桂枝後流鼻血,都是因為想要解表,可用犀角地黃湯。凡是傷寒或瘟疫,應該要發汗,卻沒有發汗,熱氣積聚在經絡,導致流鼻血或吐血,皆可用犀角地黃湯和黃芩芍藥湯,如果止不住,就用茅花湯。如果脈象浮大,發熱腹瀉,鼻出血,乾嘔,則用黃芩芍藥湯。
流鼻血,煩躁口渴,想要喝水,但水一喝就吐,先服用五苓散,然後服用竹葉石膏湯。
沒有腹瀉卻自己拉肚子,並且流鼻血,可用麻黃升麻湯。
【溫鎮】傷寒少陰病,但厥無汗而強發之,必動其血,或從口鼻,或從目出,是名下厥上竭,為難治,當歸四逆湯、黑錫丹。
【水貼】汗後熱退血不止,用新汲井水,以草紙數層濕透,貼於頂上及項脊上,溫則易之,必止。
白話文:
傷寒少陰症,患者發冷無汗,卻強行發熱,必定會引起血氣逆亂,可能從口鼻或眼睛流血,這稱為「下厥上竭」,非常難治,可以用當歸四逆湯、黑錫丹治療。
汗出後發熱退去,但仍然不停流血,可以用新汲取的井水浸濕多層草紙,貼在頭頂和後頸上,紙張溫了就換新的,這樣就能止血。
5. 吐血
諸陽受邪,其邪在表,當汗不汗,致使血毒入臟,積瘀於內,遂成吐血。是經絡熱盛,陽氣壅迫,血熱妄行,其人發躁必吐血也。
【涼血】服桂枝湯後吐血者,犀角地黃湯、黃芩湯、柏枝湯、芍藥地黃湯。凡吐血鮮紅,皆是熱也,宜涼之。凡吐血紫黑成塊而脈遲細,為瘀血而寒凝也,宜肉桂、丹皮、乾薑之辛散而行之。諸書有載用溫熱藥,亦特過矣。凡失血病多為火載血液妄行,其為寒者千百之一二也。附子輩詎可輕用?正如烈火,何可益以硝黃?少有差失,遂至不救,可不慎哉?
白話文:
陽氣受到外邪侵襲,邪氣停留在體表,應該發汗卻沒有發汗,導致血毒侵入臟腑,淤積在體內,最終導致吐血。這是因為經絡熱盛,陽氣阻塞,血熱亂竄,患者躁動不安,必然會吐血。
如果服用桂枝湯後仍然吐血,可以使用犀角地黃湯、黃芩湯、柏枝湯、芍藥地黃湯治療。凡是吐血鮮紅的,都是熱症,應該用涼血藥物治療。如果吐血呈紫黑色塊狀,脈象遲緩細弱,是瘀血寒凝所致,應該用肉桂、丹皮、乾薑等辛散藥物來疏通血瘀。一些書籍記載使用溫熱藥物治療,實在是過於草率。失血病大多是因為火氣導致血液亂竄,真正因為寒邪導致的失血病,只佔千分之一二,附子等溫熱藥物不可輕易使用。就像烈火,怎麼可以用硝黃助燃?稍有不慎,就會釀成大禍,不可不慎。
【下】當汗不汗,熱毒深入,故吐血,瘀血甚者,抵當丸;脈實者,桃仁承氣湯、三黃瀉心湯、大黃散。
白話文:
當患者應該出汗卻不出汗時,熱毒就會深入體內,導致吐血。如果瘀血嚴重,可以使用抵當丸。脈搏強勁的患者,可以使用桃仁承氣湯、三黃瀉心湯或大黃散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