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古今醫統大全》~ 卷之二十三 (1)
卷之二十三 (1)
1. 治諸病以胃氣為主主虛則客邪不退
百凡治病,胃氣實者攻之則去,而疾恆易愈;胃氣虛者攻之不去。蓋為本虛,攻之而胃氣益弱,反不能行其藥力,而病所以自如也,非藥不能去病也,主氣不行藥力故也。
若峻攻之則元氣傷而病益甚。若不知機,攻盡元氣則死矣。如虛熱者服寒涼之藥,而熱反盛何也?經曰:服寒而反熱者奈何?岐伯曰:不味旺味,是以反也。胃氣實者,雖有病,不攻自愈。故中醫用藥亦嘗效焉。觀夫藜藿野人嘗病不藥自愈可知矣。故云;治病不察脾胃之虛實,不足以為太醫。
白話文:
凡是治療疾病,如果病人的胃氣強健,用藥攻邪就能去除病邪,而且疾病通常容易痊癒;如果病人的胃氣虛弱,用藥攻邪反而無法去除病邪。這是因為身體的根本就虛弱,用藥攻邪反而會使胃氣更加虛弱,反而無法發揮藥效,所以疾病才會沒有好轉。並不是藥物無法去除疾病,而是因為胃氣無法推動藥力發揮作用。
如果使用強烈的攻邪藥,反而會損傷元氣,使病情更加嚴重。如果不明白這個道理,把元氣都消耗殆盡就會死亡。例如,虛熱的病人服用寒涼藥物,反而會使發熱更嚴重,是什麼原因呢?《黃帝內經》說:「服用寒涼藥物反而發熱,該怎麼辦?」岐伯回答說:「這是因為胃氣虛弱,無法消化藥物,所以才會這樣。」胃氣強健的人,即使生病,不吃藥也會自己痊癒。所以中醫用藥有時也會有效果。看看那些吃野菜的農民,生病常常不吃藥也能自己痊癒就知道了。所以說,治療疾病如果不了解脾胃的虛實,就不能算是好醫生。
2. 治脾胃病兼治各經
夫飲食入胃,陽氣上行,津液與氣入於心,貫肺,充實皮毛,散於百脈。脾稟氣於胃,而澆灌於四傍,榮養氣血者也。今飲食損胃,勞倦傷脾。脾胃虛則火邪乘之,而生大熱,當先於心病補脾之源。蓋土生火,兼於脾胃中瀉火之亢甚,是先治其標,後治其本也。
且濕熱相合,陽氣日以虛。陽氣虛則不能上升,而脾胃之氣下流並於腎肝,是有秋冬而無春夏。春主升,夏主浮。在人則肝心應之,弱則陰氣盛,故陽氣不得經營。經云:陽本根於陰,惟瀉陰中之火,味薄風藥升發以伸陽氣,即陰氣不病,陽氣生矣。傳云:履端於始,序則不愆。正謂此也。
四氣調神大論云:天明則日月不明,邪害空竅,陽氣者閉塞,地氣者冒明,雲霧不精,則上應白露不下。在人則緣胃虛以火乘之,脾胃為勞倦所傷,則氣耗而心火熾動,血脈沸騰則血病而陽氣不治,陰火乃獨炎上而走於空竅,以致燎於周身。反用熱藥以燥脾胃,則謬之謬也。
胃乃脾之剛,脾乃胃之柔,表裡之謂也。飲食不節,則胃先病,脾無所稟而後病。勞倦則脾先病,不能為胃行氣而後病。其所生病之先後雖異,其受邪則一也。胃為十二經之海,十二經皆稟血氣滋養於身。脾受胃之稟,行其氣血也。脾胃既虛,十二經之邪不一而出。假令不能食而肌肉削,乃本病也。
其右關脈緩而弱,本脈也。而本部本證脈中兼見弦脈,或見四肢滿閉,淋溲便難轉筋一二證,此肝之脾胃病也,當於本經藥中加風藥以瀉之。本部本證脈中兼見洪大,或見肌熱煩熱,面赤而不能食,肌肉消一二證,此心之脾胃病也,當於本經藥中加瀉心火之藥。本部本證脈中兼見浮澀,或見氣短氣上,喘咳痰盛皮澀一二證,此肺之脾胃病也,當於本經藥中兼瀉肺之體及補氣之藥。
本部本證脈中兼見沉細,或見善恐欠之證,此腎之脾胃病也,當於本經藥中加瀉腎水之浮,乃瀉陰火伏熾之藥。
經云:病有逆從,治有反正。除四反治法,不須論之。其下云:惟有陽明厥陰不從標本從乎中,其注者以陽明在上,中見太陰;厥陰在上,中見少陽為說。予獨謂不然。此中非中外之中也,亦非上中之中也,乃不定之辭,蓋欲人臨病消息酌中用藥耳。以手足陽明厥陰者,中氣也,在卯酉之分,天地之門戶也。
春分秋分,以分陰分陽也,中有水火之異者也。況乎厥陰為十二經之領袖,主生化陰陽;足陽明為十二經之海,主經營之氣,諸經皆稟之。言陽明厥陰與何經相併而為病,酌中以用藥,如權之在衡,在兩則有兩之中,在斤則有斤之中也。所以言此者,發明脾胃之病,不可一例而推之,不可一途而取之,欲人知百病皆由脾胃衰而生也。毫釐之失,則災害立生。
白話文:
飲食進入胃部後,陽氣會向上運行,津液和氣會進入心臟,貫穿肺部,充實皮膚毛髮,並散佈到全身的經脈。脾臟從胃部接收氣,再將其滋養到周圍,是滋養氣血的重要器官。如果飲食損傷了胃,勞累過度則會傷害脾,脾胃虛弱時,火邪會趁虛而入,產生高熱,此時應該先從治療心病來補脾的根源。因為土(脾胃)能生火,同時也要洩掉脾胃中過旺的火氣,這是先治標,後治本的方法。
並且濕氣和熱氣結合,陽氣會日漸虛弱。陽氣虛弱就不能上升,脾胃之氣就會向下流到腎和肝,造成只有秋冬而沒有春夏的現象。春天主升發,夏天主發散。在人體對應的是肝臟和心臟,如果它們虛弱,陰氣就會旺盛,陽氣就無法正常運行。經典說:陽氣的根本在於陰氣,所以要瀉掉陰中的火,用味薄的風藥來升發陽氣,只要陰氣不生病,陽氣自然就能產生。古人說:「開始就要走對方向,有秩序就不會出錯」,說的就是這個道理。
《四氣調神大論》中說:當天空明亮時,日月的光芒就會黯淡,邪氣會侵入空竅,陽氣會被閉塞,地氣會變得混濁不明,雲霧不清晰,那麼本應降下的白露就無法下降。在人體,這是因為胃虛導致火邪侵入,脾胃又被勞累所傷,使得氣耗損,心火因此旺盛,血脈沸騰,導致血病而陽氣無法恢復,陰火會獨自向上燃燒,侵入空竅,進而蔓延到全身。如果反過來使用熱藥來燥脾胃,那就大錯特錯了。
胃是脾的陽剛,脾是胃的陰柔,它們互為表裡。飲食不節制,就會先損傷胃,脾臟因為得不到胃的滋養也會跟著生病。過度勞累,則會先損傷脾,脾無法為胃運化氣,胃也會跟著生病。雖然它們生病的原因有先後,但它們所受到的邪氣是一樣的。胃是十二經脈之海,十二經脈都從胃得到氣血的滋養。脾臟接受胃的滋養,運行氣血。脾胃虛弱後,十二經脈的邪氣就會一起出現。例如不能進食導致肌肉消瘦,這就是脾胃的本病。
右關脈如果呈現緩慢而無力的狀態,這是本脈的表現。而在本脈的基礎上,如果又出現弦脈,或出現四肢脹滿閉塞,小便困難,抽筋等一兩種症狀,這是肝臟引起的脾胃病,應該在本經藥中加入風藥來瀉肝。如果在本脈的基礎上,又出現洪大脈,或出現身體發熱煩躁,面紅且不能進食,肌肉消瘦等一兩種症狀,這是心臟引起的脾胃病,應該在本經藥中加入瀉心火的藥。如果在本脈的基礎上,又出現浮澀脈,或出現氣短氣喘,咳嗽痰多,皮膚粗糙等一兩種症狀,這是肺臟引起的脾胃病,應該在本經藥中加入瀉肺的藥和補氣的藥。
如果在本脈的基礎上,又出現沉細脈,或出現容易驚恐,打哈欠等症狀,這是腎臟引起的脾胃病,應該在本經藥中加入瀉腎水的藥,也就是瀉伏藏的陰火的藥。
經典說:「疾病有逆向和順向,治療也有正反之分」。除了四種反向治療的方法,就不在這裡討論了。經典下面說:「只有陽明和厥陰經不會按照標本來治療,而是要從中間來調治」,註解說是因為陽明經在上,中間可以觀察到太陰經,厥陰經在上,中間可以觀察到少陽經。但我認為不是這樣。「中間」不是指中間內外,也不是指上中下,而是指不確定的意思,是希望醫生在面對疾病時,能夠靈活斟酌,適當用藥。手足陽明和厥陰經,代表的是人體的中氣,在卯時和酉時,是天地氣機變化的門戶。
春分和秋分,是用來區分陰陽的,這中間存在水火的差異。而且厥陰經是十二經脈的領導,主管陰陽的生化;足陽明經是十二經脈之海,主管運行之氣,各經脈都要從它獲取能量。因此,陽明和厥陰經是和哪條經脈一起生病,就要酌情用藥,就像秤一樣,在兩端都有平衡點,在斤兩之間也有平衡點。之所以要說這些,是想說明脾胃的疾病不能用一種方法來推斷,也不能只用一種方式來治療,而是希望大家知道,百病都因為脾胃衰弱而產生。如果稍有差錯,就會立即產生災禍。
比如現在正值長夏時節,在長夏的時令下開處方,說明此時正值主氣衰弱而客氣旺盛的時候。後世開處方的人,應該遵從這個方法,加入時令的藥材,稱之為「補脾胃瀉陰火升陽湯」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