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古今醫統大全》~ 卷之六十八
卷之六十八
1. 內經敘論
脈要精微篇曰:陰陽不相應,病名曰關格。
(王注:陽脈而反應之不足,陰脈而反應之有餘,故曰陰陽不相應,病名曰關格。關主不得便溺,格主吐逆,上下俱病是也。)
《難經》曰:五臟之氣,於何發起,通於何許,可曉以否?然:五臟者,當上關於九竅也。故肺氣通於鼻,肺和則知香臭矣;肝氣通於目,肝和則知黑白矣;脾氣通於口,脾和則知穀味矣;心氣通於舌,心和則知五味矣;腎氣通於耳,腎和則知五音矣。五臟不和,則九竅不通,六府不和,則留結為癰。
邪在六府,則陽脈不和;陽脈不和,則氣留之;氣留之,則陽脈盛矣。邪在五臟,則陰脈不和,陰脈不和,則血留之;血留之,則陰脈盛矣。陰氣太盛,則陽氣不得相榮也,故曰格。陽氣太盛,則陰氣不得相榮也,故曰關。陰陽俱盛,不得相榮也,故曰關格。關格者,不得盡其命而死矣。
白話文:
脈要精微篇曰:陰陽不相應,病名曰關格。
(王注:陽脈反應不足,陰脈反應有餘,所以說陰陽不相應,病名為關格。關主不得便溺,格主吐逆,上下俱病是也。)
《難經》曰:五臟之氣,從哪裡發起,通往何處,可以明白嗎?是的,五臟之氣,向上連通九竅。
所以肺氣通於鼻,肺氣調和則能分辨香臭;肝氣通於目,肝氣調和則能分辨黑白;脾氣通於口,脾氣調和則能分辨穀物味道;心氣通於舌,心氣調和則能分辨五味;腎氣通於耳,腎氣調和則能分辨五音。
五臟不調和,則九竅不通;六府不調和,則氣血停滯形成癰腫。
邪氣在六府,則陽脈不和;陽脈不和,則氣血停滯;氣血停滯,則陽脈氣盛。
邪氣在五臟,則陰脈不和;陰脈不和,則血氣停滯;血氣停滯,則陰脈血盛。
陰氣過盛,則陽氣無法相輔相成,所以稱為格。陽氣過盛,則陰氣無法相輔相成,所以稱為關。陰陽俱盛,無法相輔相成,所以稱為關格。關格者,不能善終而死。
經言氣獨行於五臟,不榮於六腑者,何也?夫氣之所行也,如水之流而不息也。故陰脈榮於五臟,陽脈榮於六腑,如環無端,莫知其紀,終而復始,而不覆溢。人氣內溫於臟腑,外濡於腠理。
戴氏曰:關格者,謂膈中覺有所礙,欲升而不升,欲降而不降,欲食不能食,此為氣之橫格也。
白話文:
經典裡說,氣只在五臟中運行,不滋養六腑,這是為什麼呢?氣的運行就像水流一樣,永不停息。所以陰脈滋養五臟,陽脈滋養六腑,就像環環相扣,沒有盡頭,不知其始末,循環往復,永不停止。人的氣息在內溫暖臟腑,在外滋潤肌膚。
戴氏說:關格,指的是感覺到胸膈中有所阻礙,想要上升卻無法上升,想要下降卻無法下降,想要吃東西也無法吃,這就是氣的橫隔。
2. 關格病為陰陽寒熱抗拒不通
潔古云:關則不得小便,格則吐逆。關者甚熱之氣,格者甚寒之氣,是關無出之由,故曰關也;格者無入之理,故曰格也。寒在胸中,遏絕不入;熱在下焦,填塞不便。
云岐子云:陰陽易位,病名關格。胸膈以上,陽氣常在,熱則為主病;身半以下,陰氣常在,寒則為主病。寒在胸中,舌上白胎,而水漿不下,故曰格,格則吐逆;熱在丹田,小便不通,故曰關,關則不得小便。胸中寒者,以熱藥治胸中之寒;丹田有熱,以寒藥治丹田之熱;胸中有寒,丹田有熱,上下之法,治主當緩,治客當急。
白話文:
古人說,關就是指小便不通,格就是指嘔吐。關是因過熱而導致氣機阻塞,格是因過寒而導致氣機停滯,所以關是無法排出,故稱關;格是無法進入,故稱格。寒氣停留在胸中,阻礙氣機,無法向下運行;熱氣堆積在下焦,阻塞氣機,無法排出。
岐伯也說,陰陽失調,就會導致關格病。胸膈以上是陽氣主宰的地方,熱則為主要病症;半身以下是陰氣主宰的地方,寒則為主要病症。寒氣停留在胸中,舌苔白厚,水液無法向下運行,所以稱格,格則嘔吐;熱氣停留在丹田,小便不通,所以稱關,關則小便不通。胸中寒氣,要用溫熱藥物治療;丹田有熱氣,要用寒涼藥物治療。治療主病要緩慢,治療客病要迅速。
3. 脈候
經曰,陽盛陰不得榮,故人迎大三倍於寸口,曰關;陰盛陽不得榮,故氣口大四倍於人迎,曰格。
尺寸反者,陰陽交者,為關格,主死。
寒在上,熱在下,脈兩寸俱盛四倍以上。
仲景云:寸口脈浮而大,浮為虛,大為實,此為格。
陳氏曰:腑有邪則陽脈盛,臟有邪則陰脈盛。陰脈盛者,陰氣關於下;陽脈盛者,陽氣格於上,然而未至於死。陰陽俱盛,則既關且格。格則吐而食不下,關則一陰閉,不得大小便,而死矣。若臟腑氣和而相榮,陰不覆,陽不溢,又何關格之有?
白話文:
經書上說,陽氣盛旺,陰氣就無法得到滋潤,所以人迎脈的力度會是寸口脈的三倍,稱為關;陰氣盛旺,陽氣就無法得到滋潤,所以氣口脈的力度會是人迎脈的四倍,稱為格。
寸口和人迎脈的力度反常,陰陽互相交戰,就叫做關格,預示著死亡。
寒邪在上,熱邪在下,寸口和人迎脈的力度都比平常大四倍以上。
仲景說:寸口脈浮而大,浮代表虛,大代表實,這就是格脈。
陳氏說:腑臟有邪氣就會導致陽脈盛旺,臟腑有邪氣就會導致陰脈盛旺。陰脈盛旺,陰氣就會向下沉積;陽脈盛旺,陽氣就會向上浮溢,但還不至於死亡。陰陽都盛旺,就會同時出現關脈和格脈。格脈會導致嘔吐、食不下嚥,關脈會導致大小便閉塞,最終死亡。如果臟腑之氣調和相榮,陰不覆陽不溢,又哪裡會有關格呢?
4. 治關格必用吐法以提其氣
丹溪云:關格必用吐,提其氣之橫格,不必在出痰也。
有痰宜吐者,二陳湯吐之,吐中便有降。
有中虛氣不運者,補氣藥中升降。
一婦人忽吐逆,大小便不通,煩亂,四肢漸冷,無脈。凡一日與大承氣湯一劑,至夜半大便通,脈漸安復,次日愈。此關格之病,極難治,今見愈者,惟此一人耳。
一婦人心脾痛後,大小便不通,皆是痰隔中焦,氣滯於下焦。二陳湯加木通,初吃後煎滓,探吐。
白話文:
丹溪云:關格必用吐,提其氣之橫格,不必在出痰也。
丹溪先生說:關格之症必定要用吐法,提升橫逆之氣,不必一定要吐出痰液。
有痰宜吐者,二陳湯吐之,吐中便有降。
如果患者有痰需要吐出,可以服用二陳湯來引吐,吐出之後便能使氣機下降。
有中虛氣不運者,補氣藥中升降。
對於中氣虛弱,氣機不運的患者,需要服用補氣藥物來調和升降。
一婦人忽吐逆,大小便不通,煩亂,四肢漸冷,無脈。凡一日與大承氣湯一劑,至夜半大便通,脈漸安復,次日愈。此關格之病,極難治,今見愈者,惟此一人耳。
一位婦女突然嘔吐不止,大小便都無法通暢,心神煩亂,四肢逐漸冰冷,脈象消失。醫生在一天之內給她服用了一劑大承氣湯,到半夜的時候,她的大便通暢,脈象逐漸恢復,第二天病就好了。這關格之症非常難治,如今只見她一人痊癒了。
一婦人心脾痛後,大小便不通,皆是痰隔中焦,氣滯於下焦。二陳湯加木通,初吃後煎滓,探吐。
一位婦女心脾疼痛之後,大小便不通,這是因為痰濕阻隔中焦,氣機停滯於下焦所致。可以用二陳湯加入木通,先服用後再將藥渣煎煮,然後探吐。
5. 藥方
(《局方》)六君子湯,加升麻、枳實、栝蔞仁煎服。氣虛脾胃弱而得關格之證宜服。
(丹溪)二陳木通湯,治關格飲食不下,二便不通。
陳皮(一錢),半夏(八分),茯苓(八分),甘草(四分),木通,滑石(各一錢),人參蘆(錢半)
上咀,水二盞,姜三片、棗一枚,煎八分,食遠服,再煎探吐。
白話文:
《局方》中的六君子湯,加入升麻、枳實、栝蔞仁煎服,適用於氣虛脾胃弱,出現關格症狀者。
丹溪的二陳木通湯,則用於治療關格症狀引起的飲食不進、大小便不通。
方劑組成:陳皮一錢、半夏八分、茯苓八分、甘草四分、木通、滑石各一錢、人參蘆錢半。
將藥材研磨成粉末,用兩碗水煎煮,加入三片薑、一枚棗,煎煮至八分,飯後服用,再煎煮藥汁用於探吐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