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古今醫統大全》~ 卷之五十三 (1)
卷之五十三 (1)
1. 治頭痛須分內外為要
風、寒、暑、濕、火、熱皆外邪,氣、血、痰、飲,五臟之證,皆內邪,宜隨其氣血、痰飲、七情、內火,分虛實寒熱,而調其內,治其外也。然氣血虛而用補,宜用東垣之法,若《三因》等方,用附子以治氣虛,此則從陽虛立意,非人身平和之血氣也。若夫年久偏正頭風者,多因內挾痰涎,風火鬱遏經絡,氣血壅滯之證,然亦有血虛者,須宜分別以治之。
白話文:
治療頭痛必須區分內外邪氣。風、寒、暑、濕、火、熱等都是外邪;氣、血、痰、飲,以及五臟的病證,都是內邪。應根據患者的氣血、痰飲、七情、內火,以及虛實寒熱情況,分別調理內在和治療外在。
若氣血不足,則應採用補益的方法,例如東垣派的方劑,或是《三因》等方,使用附子治療氣虛,但這著眼於陽氣虛弱,而非人體平和的氣血。
至於長期患有偏頭痛,多半是體內痰涎積聚,風火鬱結經絡,氣血阻塞的症狀。但也有些是血虛所致,必須辨證施治。
2. 分經用藥治頭痛法
太陽頭痛惡風寒,川芎為引導。陽明頭痛,自汗發熱惡寒,白芷。少陽頭痛,往來寒熱而脈浮弦者,柴胡。太陰頭痛,體重痰實及腹痛,半夏。少陰頭痛,三陰三陽經不流行,而足寒逆,為厥頭痛,細辛。厥陰頭痛,項痛,脈微浮緩,欲入太陽,其疾痊,然亦當用川芎。氣虛頭痛,用黃耆。
血虛頭痛,用當歸。氣血俱虛頭痛,黃耆、當歸。傷寒太陽頭痛,麻黃湯、桂枝湯。陽明頭痛,白虎湯。少陽頭痛,小柴胡湯。少陽頭痛,大便多秘,或可下之。太陰頭痛,脈浮桂枝湯,脈沉理中湯。少陰頭痛。脈浮微,麻黃附子細辛湯。厥陰頭痛,外傷本經,桂枝麻黃各半湯,嘔而微吐清水,吳茱萸湯。
白話文:
太陽穴頭痛,且伴有風寒,用川芎引導。
陽明經頭痛,伴有盜汗、發熱、怕冷,用白芷。
少陽經頭痛,反覆發作寒熱,脈搏浮弦,用柴胡。
太陰經頭痛,體重、痰多、腹痛,用半夏。
少陰經頭痛,三陰三陽經氣血運行不暢,四肢冰冷,屬於厥證頭痛,用細辛。
厥陰經頭痛,伴頸部疼痛,脈搏微弱浮緩,症狀似轉移至太陽經,病情痊癒,也可用川芎。
氣虛頭痛,用黃耆。
血虛頭痛,用當歸。
氣血雙虛頭痛,用黃耆、當歸。
傷寒引起的太陽經頭痛,用麻黃湯、桂枝湯。
陽明經頭痛,用白虎湯。
少陽經頭痛,用小柴胡湯。
少陽經頭痛,若伴有便秘,可考慮瀉下藥。
太陰經頭痛,脈搏浮,用桂枝湯;脈搏沉,用理中湯。
少陰經頭痛,脈搏浮微,用麻黃附子細辛湯。
厥陰經頭痛,由外傷引起,症狀在經脈上,用桂枝麻黃各半湯;若嘔吐清稀,用吳茱萸湯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