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古今醫統大全》~ 卷之三十六 (2)
卷之三十六 (2)
1. 溫澀藥不宜早用
凡痢疾已減十之七八,穢積已盡,糟粕未實,用炒芍藥白朮炙甘草陳皮茯苓湯,下固腸丸三四十粒。此丸性燥,有去濕實腸之功。若積滯未盡者,不可遽用。
痢後糟粕未盡,或食粥稍多,或飢甚方食,腹中作痛者,以白朮、陳皮二味煎服和之自安。
如氣行血和積少,但虛坐努責,此為無血證,倍用當歸身、芍藥、生地黃,佐之以桃仁泥,和之以陳皮,血生自安。
如力倦氣少,脾胃虛而惡食,此為挾虛證,用四君子湯加當、芍補之,虛回而利自止。
凡痢疾之證,要審患人體氣厚薄,曾無通瀉,及用攻積苦寒之藥多寡,診其脈有力無力,及正氣邪氣有餘不足,對證施治,未為弗效也。今醫治痢,峻用下劑及苦寒破滯太過,鮮不以為後艱,況年高與體弱者,遂致元氣虛陷,反不能支。胃氣既虛,其痢益甚。
有脈微陽氣下陷入陰中,則脫血陣陣而下者,醫尚謂為血痢不已,仍用苦寒,寢至脈絕,四肢厥逆而死者,曷可勝紀?且今世之人患痢疾者,多有脾胃先虛而後積滯,通滯下劑亦惟酌量斯可矣。稍有過之,遂至虛脫,難收桑榆之效,蓋有由焉。
久痢體虛氣弱,滑脫而痢不止,徒知以澀藥止之,訶子、豆蔻、粟殼、白礬、牡蠣固皆用之,亦有不止。殊不知元氣下陷,當用升提補氣,如參、耆、升麻、陳皮、沉香,佐之以收澀之藥,自然奏效。甚者速灸氣海、天樞、百會。
禁口痢,胃口熱甚故也,用黃連、人參、石菖蒲、石蓮子煎服。如吐,強呷之,但得一口下咽便好,用田螺搗如泥納臍中,引火氣下行。胃口熱鬱,當開以降之,切不誤用丁香、砂仁辛熱之藥,以火濟火。
小兒痢疾,用黃連、黃芩、大黃、甘草煎服。赤痢加桃仁、紅花,白痢加滑石末同煎。
一小兒八歲下痢純血,作食積治,蒼朮、白朮、黃芩、芍藥、滑石、茯苓、甘草、陳皮、神麯煎湯,下保和丸。
凡下痢純血者,如塵醬色者,如屋漏水者;大孔開而不收,如竹筒者,唇如硃紅者,俱死。如魚腦髓者,身熱脈大者,俱半死半生。
久痢六脈沉弱,諸藥不效,以十全大補湯加薑棗,少入蜜煎服。
白話文:
溫澀藥不宜早用
一般來說,痢疾病情減輕到十分之七八,體內穢物也幾乎排盡,但大便還不成形時,可以用炒過的白芍、白朮、炙甘草、陳皮、茯苓煮成的湯藥,再配服三四十粒固腸丸。這種丸藥藥性偏燥,有去除體內濕氣、使腸道緊實的作用。但如果體內還有未排乾淨的積滯,就不可以馬上使用。
痢疾後,如果大便還沒完全成形,或是吃了較多的粥,或是在很餓的時候才吃飯,導致肚子疼痛,可以用白朮和陳皮這兩味藥煮水喝,就能使腸胃恢復平穩。
如果體內氣血運行順暢,積滯也少,只是因為身體虛弱而頻頻想用力排便,這屬於「無血證」,要加倍使用當歸身、芍藥、生地黃,再加入一些桃仁泥,用陳皮調和,使血液生成,情況就會好轉。
如果感到疲倦無力、氣虛、脾胃虛弱導致食慾不振,這屬於「挾虛證」,要用四君子湯,再加入當歸和芍藥來補養身體,虛弱的狀況改善了,痢疾自然就會停止。
治療痢疾,一定要仔細觀察病患的體質強弱,之前有沒有使用過通便的藥物,以及使用過多少攻積或苦寒的藥物。同時還要診斷脈象的強弱,判斷正氣和邪氣的盛衰,針對病症對症下藥,才能有效。現在的醫生治療痢疾,常常過度使用瀉藥或苦寒破積的藥物,導致病情更加嚴重,尤其是年紀大或體弱的人,容易造成元氣虛弱下陷,反而難以支撐。胃氣一旦虛弱,痢疾就會更加嚴重。
有些病患的脈象微弱,陽氣下陷到陰分,導致脫血不斷,醫生卻仍然認為是血痢不止,繼續使用苦寒藥物,最後甚至導致脈搏停止、四肢冰冷而死亡,這樣的例子實在太多了。現今許多人患痢疾,多半是先有脾胃虛弱的問題,然後才出現積滯。所以使用通便的藥物,也必須斟酌使用。稍有過量,就容易造成虛脫,難以獲得好的療效,這是必須注意的。
久病體虛、氣弱、腸道滑脫導致痢疾不止,如果只知道用收澀的藥物來止瀉,如訶子、豆蔻、罌粟殼、白礬、牡蠣等,也可能無法止住。這時應該明白是元氣下陷,要用升提補氣的方法,如人參、黃耆、升麻、陳皮、沉香,再輔助使用收澀藥,自然能見效。情況嚴重的話,還要趕快灸氣海、天樞、百會等穴位。
禁口痢,是因為胃火太盛。要用黃連、人參、石菖蒲、石蓮子煮水服用。如果出現嘔吐,也要強迫喝下去,只要能喝下一口,情況就會好轉。可以用田螺搗成泥敷在肚臍上,引導火氣下行。胃火過盛時,應該用開泄下降的方法,千萬不要誤用丁香、砂仁等辛熱的藥物,以免火上加油。
治療小兒痢疾,要用黃連、黃芩、大黃、甘草煮水服用。紅痢要加入桃仁、紅花,白痢則要加入滑石粉一起煎煮。
有一個八歲的小孩,拉的都是血,按照食積來治療,用蒼朮、白朮、黃芩、芍藥、滑石、茯苓、甘草、陳皮、神麯煮湯,再搭配保和丸。
凡是拉的血像塵土醬色、屋簷漏水、肛門大開無法收縮像竹筒、嘴唇像硃砂一樣紅的,都是將死的徵兆。如果拉的像魚腦髓,身體發熱、脈搏強大的,也是病情危急。
久病痢疾,六脈沉弱、各種藥物都無效時,可以用十全大補湯加薑、棗,少量加入蜂蜜煎服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