徐春甫

《古今醫統大全》~ 卷之三十六 (1)

回本書目錄

卷之三十六 (1)

1. 治痢通因通用之法

夫痢疾滯下,實由濕熱鬱久,食積停滯,而後滯下之疾作焉。初須通因通用之法,以滌去腸胃積滯,然後調和胃氣,則可愈矣。若不疏滌,便欲止之,雖愈必發。此其所以為休息痢者是也。

白話文:

一般來說,痢疾病症的產生,實際上是因為體內濕熱積聚太久,加上食物消化不良停滯,之後才導致腹瀉等症狀出現。剛開始應該使用疏通的方法,來清除腸胃中積滯的穢物,然後再調理腸胃的機能,這樣病才能痊癒。如果沒有先疏通清理,就想要直接止瀉,即使病症暫時好了,也一定會再復發。這就是為什麼會有所謂的「休息痢」這種情況的原因。

2. 治痢要察新久虛實

痢疾初起須去邪,久而虛者必是滑脫下陷,須提升澀脫,方可愈也。若初疏滌過而邪氣尚未盡除,脈猶弦急,其人壯健,須再下之。

白話文:

痢疾剛開始發作的時候,必須先驅除病邪;如果病程拖久了,身體變得虛弱,通常會出現滑脫下陷的狀況,這時就必須用提升收澀的方法來止瀉,這樣才能痊癒。如果一開始就過度地用疏瀉的方法,但病邪還沒有完全清除,脈象仍然呈現弦而急促,而且患者身體還算強壯,就必須再次使用瀉下的方法。

3. 治痢溫補要合時宜

《原病武》云:或曰:白痢既非寒病,何故服辛熱之藥亦有愈者邪?蓋辛熱之藥能開發腸胃鬱結,使氣液宣通,流濕潤燥,氣和而已。此特其一端也。甚至先曾通瀉,或因涼藥太多,氣虛下陷,脈微沉細,四肢厥冷,即宜溫補,升陽益胃湯、乾薑理中湯之屬是也。夫治初痢者,當以苦寒治之,或略加辛藥佐之則可。

蓋辛能發散開鬱,如錢氏香連丸之類是也。至云概不可用熱藥,亦非治法通變之精妙也。故曰:治痢溫補,要合時宜。

白話文:

《原病武》這本書說:有人問,白痢既然不是寒症,為什麼吃辛辣溫熱的藥也能治好呢?這是因為辛辣溫熱的藥可以疏通腸胃的鬱結,使氣血暢通,排除濕氣滋潤乾燥,這樣氣血調和病就好了。這只是其中一個原因。如果病人之前有腹瀉,或是因為吃了太多寒涼藥物,導致氣虛下陷,脈搏微弱而沉細,四肢冰冷,這時就應該用溫補的方法,像是升陽益胃湯、乾薑理中湯這類的方子。

通常治療剛發作的痢疾,應該用苦寒的藥物來治療,或是稍微加一點辛散的藥物輔助也可以。

因為辛散的藥物可以發散開鬱,就像錢氏香連丸這類的藥。如果說完全不能用熱藥,也不是治療時能靈活變通的好方法。所以說:用溫補的方法治療痢疾,要配合病情的時機。

4. 東垣治痢法

《機要》云:後重則宜下,腹痛則宜和,身重則除濕,脈弦則去風,膿血稠黏,以重劑竭之。(經云:在下者引而竭之,如大承氣湯加滑石之類是也。)身冷自汗,以熱藥溫之。(如通滌太過,脾胃虛寒,脈微發厥,以理中湯加吳茱萸、木香之屬。)風邪內結,宜汗之;鶩溏而痢,宜溫之。

又云:在外發之,在裡者下之,在上者湧之,下陷者舉之,小便澀者分利之。又云:盛者和之,去者送之,至者止之。兵法云:避其銳氣,擊其惰歸,此之謂也。

《秘藏》云:假令傷寒,飲食䐜脹,滿而飧泄者,宜溫熱之劑以消導之。傷濕熱之物,而成膿血者,宜苦寒之劑以內收之。風邪下陷者升舉之,濕氣內勝者分利之,裡急者下之,後重者除之調之,腹痛者和之。洞瀉腸鳴,無力不及黏衣,其脈弦細而弱者,溫之收之。膿血稠黏,至圊而不能便,其脈洪大而有力者,寒之下之。

白話文:

《機要》說:如果痢疾有裡急後重的感覺,就應該用瀉下的藥物;如果腹痛,就應該用調和的藥物;如果身體感到沉重,就應該用祛濕的藥物;如果脈象呈現弦象,就應該用祛風的藥物。如果膿血濃稠黏膩,就要用重劑藥物盡快將其排出。(就像《內經》說的,病邪在下就要引導並使其排出,例如使用大承氣湯加上滑石之類的藥物。)如果身體發冷、自汗,就要用溫熱的藥物來溫補。(如果用瀉下的藥物太過,導致脾胃虛寒、脈象微弱、甚至出現厥冷的情況,就要用理中湯加上吳茱萸、木香之類的藥物。)如果是風邪內結,就應該用發汗的藥物;如果是像鴨子拉稀一樣的痢疾,就應該用溫性的藥物。

又說:病邪在表就用發散的方法,病邪在裡就用瀉下的方法,病邪在上就用湧吐的方法,病邪下陷就用升提的方法,小便不暢就用分利的方法。又說:病勢強盛就用調和的方法,病邪要離去就用送的方法(協助排出),病邪剛來到就要阻止它繼續發展。就像兵法說的,要避開敵人銳利的氣勢,攻擊敵人疲憊退卻的時候,就是這個道理。

《秘藏》說:假如是傷寒,又因為飲食不消化導致腹脹,並且腹滿拉稀,就應該用溫熱的藥物來幫助消化。如果是因為吃了濕熱的食物,導致出現膿血的痢疾,就應該用苦寒的藥物來收斂。如果是風邪下陷,就應該用升提的方法;如果是濕氣在體內過盛,就應該用分利的方法;如果是有裡急的感覺,就應該用瀉下的方法;如果有裡急後重的感覺,就應該消除它並加以調理;如果腹痛,就應該用調和的方法。如果是腹瀉不止、腸鳴、拉稀無力、黏在馬桶上,並且脈象呈現弦細而弱,就應該用溫性的藥物來收斂。如果膿血濃稠黏膩,想上廁所卻又解不出來,並且脈象呈現洪大有力,就應該用寒性的藥物來瀉下。

5. 溫澀藥不宜早用

仲景云:治痢可下者,悉用承氣等湯。大黃之寒,其性善走;佐以厚朴之溫,善行滯氣;緩以甘草之甘。飲以湯液,灌滌腸胃,滋潤輕快,積行即止。《局方》用砒、丹、巴、硇,類聚成丸,其氣凶暴,其體滯積,氣雖行而毒氣留連。縱有劫病之效,而腸胃清純之氣寧無損傷之患乎?久而可用溫藥者,乃用姜附溫之。

《局方》例用熱藥為主,澀藥為佐,甚非理也。故云:通劑宜早,溫澀宜遲。此因時制宜之妙用也。

凡先瀉而後痢者,逆也。又復通之而不已者,虛也。脈微遲者,宜溫補;脈弦數者,為逆主死。

腹痛,以白芍甘草為君,當歸白朮為佐。惡寒者加桂,惡熱者加柏皮。腹痛因肺金之氣鬱在大腸之間,以苦梗發之,後用痢藥。

初痢腹痛,切不可驟用溫藥補藥,薑、桂、參、術之屬,惟久痢氣虛胃弱而後用之可也。

後重者,乃積與氣墮下之故,兼升兼消,尤當和氣,木香檳榔丸、保和丸之類。

身熱挾外感不惡寒者,用小柴胡去人參;發熱惡寒,身首俱痛,此為表證,宜微汗和解之,以蒼朮、川芎、陳皮、芍藥、甘草、生薑煎服。

發熱不止者屬陰虛,用寒涼藥兼升藥溫脾藥。

溫熱為痢不渴者,建中湯加蒼朮、茯苓,煎下保和丸。

濕熱下痢,小便澀少,煩渴能食,脈洪大而緩,腹痛後重,桂苓甘露飲送下保和丸。濕多熱少,脾胃不和,食少腹痛,後重夜多痢下,胃苓湯送下保和丸。脾胃不和,食少腹脹痛,後重,脈弦緊,平胃散加芍藥、官桂、葛根、白朮、茯苓,煎下保和丸。氣虛面色萎黃,或枯白色,人瘦弱,痢頻並痛,後重不食,脈微細或微汗時出,黃耆建中湯。

肛門痛,因熱留於下也,木香、檳榔、芩、連加炒乾姜。仲景治肛痛,一曰溫之,一曰清之。若病久身冷自汗,脈沉細,宜溫之。(理中湯是也。)初病身熱,脈洪大,宜清之。(黃芩芍藥湯是也。)

下血者,宜涼血活血,當歸、黃芩、桃仁之類。有風邪下陷者,宜升提之,蓋風傷肝,肝主血故也。濕熱傷血者,宜行濕清熱。

血痢久不愈者,屬陽虛陰脫,用八珍湯加升舉之藥。甚有陽虛陰脫不能固,陣陣自下血,手足厥冷,脈漸微縮。此為元氣欲絕,急灸氣海穴,用附子理中湯,稍遲之則死。

下痢久而氣血大虛,腹痛頻並,後重不食,或產後得此證,用四君子湯加當歸、陳皮、糯米煎服。

痢疾下墜異常,積中有紫黑血,而且痛甚者,此為死血證,用桃仁細研及滑石行之。

下痢紅多身熱,益元散加木通陳皮炒芍藥白朮湯送下保和丸、香連丸之屬。

下痢白多者,用芍藥白朮陳皮甘草湯送下香連丸。

下痢如豆汁者,濕也。脾胃為水穀之海,無物不受,常兼四臟,故有如五色之相染,當先通利之。此迎而奪之之義也。如虛者須審之。

白話文:

溫澀藥不宜早用

張仲景說:「治療痢疾,如果可以瀉下的,都應該用承氣湯這類的方子。大黃的藥性寒涼,很擅長向下走;配上厚朴的溫性,可以疏通行氣的阻塞;用甘草的甘味來緩和藥性。用湯藥來灌洗腸胃,讓腸胃滋潤而輕快,積滯就會停止。《局方》的藥方,用砒霜、丹砂、巴豆、硇砂這類藥物,將它們混合製成藥丸,藥性過於兇猛暴烈,藥力又容易停滯積聚,雖然能有快速見效的功效,但是腸胃清純的氣肯定會受到損傷吧?要等到病情久了,才能使用溫補藥,像是用乾薑、附子來溫補。」

《局方》的藥方習慣用熱藥為主,澀藥為輔助,這很不合道理。所以說:「通瀉的藥應該早點用,溫補收澀的藥應該晚點用。」這才是根據病情變化而調整用藥的巧妙之處。

凡是先瀉後拉痢疾的,這是病情反常的表現。如果又去通瀉卻不能止住腹瀉的,那是虛弱的表現。脈搏微弱遲緩的,應該用溫補的方法;脈象弦數的,代表病情危重,可能會死亡。

腹痛,用白芍和甘草作為主藥,當歸和白朮作為輔助藥。怕冷的人加桂枝,怕熱的人加黃柏皮。腹痛是因為肺金之氣鬱結在大腸之間,用桔梗來疏通,之後再用治療痢疾的藥。

剛開始拉痢疾腹痛時,千萬不可以馬上用溫補的藥,像是生薑、桂枝、人參、白朮這類的藥,只有在久病痢疾導致氣虛胃弱的時候才能使用。

裡急後重,是因為積滯和氣下陷的原因,應該同時使用升提和消導的藥物,尤其要注意調理氣機,像是木香檳榔丸、保和丸這類藥。

身體發熱但夾帶外感而不是惡寒的,用小柴胡湯去掉人參;如果發熱怕冷,全身疼痛,這是表證,應該用微汗的方式來調和,用蒼朮、川芎、陳皮、芍藥、甘草、生薑煎服。

發熱不止的,屬於陰虛,用寒涼藥兼具升提藥和溫脾藥。

溫熱引起的痢疾但不口渴的,用建中湯加蒼朮、茯苓,煎好後配服保和丸。

濕熱引起的痢疾,小便不順暢,口渴但能吃東西,脈象洪大而緩和,腹痛又裡急後重的,用桂苓甘露飲配服保和丸。濕邪多熱邪少,脾胃不和,吃得少又腹痛,裡急後重且晚上腹瀉次數多,用胃苓湯配服保和丸。脾胃不和,吃得少又腹脹痛,裡急後重,脈象弦緊的,用平胃散加芍藥、官桂、葛根、白朮、茯苓,煎好後配服保和丸。氣虛導致面色萎黃或蒼白,人消瘦虛弱,痢疾頻繁且腹痛,裡急後重且食慾不振,脈象微細或時有微汗,用黃耆建中湯。

肛門疼痛,是因為熱邪積留在下方,用木香、檳榔、黃芩、黃連再加炒乾薑。張仲景治療肛門疼痛,有時用溫的方法,有時用清的方法。如果久病身體寒冷,自汗,脈象沉細,就應該用溫的方法治療(理中湯就屬於這種情況)。如果是剛發病身體發熱,脈象洪大,就應該用清的方法治療(黃芩芍藥湯就屬於這種情況)。

拉血便,應該用涼血活血的藥,像是當歸、黃芩、桃仁這類藥。如果是因為風邪下陷引起的,就應該用升提的方法治療,因為風邪會傷肝,而肝主血。如果是濕熱傷血引起的,就應該用祛濕清熱的方法。

血痢久治不癒的,屬於陽虛陰脫,用八珍湯加升提的藥物。如果陽虛陰脫不能固攝,一直有血流出,手腳冰冷,脈象逐漸微弱,這是元氣將要耗盡,要趕快灸氣海穴,用附子理中湯,稍晚一點就會死亡。

拉痢疾很久導致氣血大虛,腹痛頻繁,裡急後重,食慾不振,或是產後出現這種情況,用四君子湯加當歸、陳皮、糯米煎服。

痢疾下墜感特別嚴重,積滯中有紫黑色血,而且疼痛劇烈的,這是死血的症狀,用桃仁研成細末並配上滑石來疏通。

下痢以紅色血為主且身體發熱的,用益元散加木通、陳皮、炒芍藥、白朮湯送服保和丸、香連丸這類的藥。

下痢以白色黏液為主的,用芍藥、白朮、陳皮、甘草湯送服香連丸。

下痢像豆汁一樣的,是濕邪引起的。脾胃是水穀之海,沒有什麼不能容納的,經常會牽涉到其他臟腑,所以才會出現像五色相互沾染的情況,應該先用通利的方法。這是迎而奪之的意思。如果屬於虛證,就要仔細辨別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