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古今醫統大全》~ 卷之九 (1)
卷之九 (1)
1. 卷之十五
2. 中寒門
3. 病機敘論
經曰:冬三月,此謂閉臟。水冰地坼,無擾乎陽;早臥晚起,必待日光;使志若伏若匿,若有私意,若已有得;去寒就溫,無泄皮膚,使氣亟奪,此冬氣之應,養臟之道也。逆之即傷腎,春為痿厥,奉生者少。
又曰:陽虛生外寒者,陽受氣於上焦,以溫皮膚分肉之間。今寒氣在外,上焦不通。上焦不通,則寒氣獨留於外,故寒慄。
陰盛生內寒者,因厥氣上逆,寒氣積於胸中而不泄。不泄則溫氣去,寒獨留,留則血凝,血凝則脈不通,其脈盛大以澀,故中寒。
又曰:寒氣入經而稽遲,泣而不行。客於脈外則血少,客於脈中則氣不通,故卒然而痛。因重中於寒,則痛久矣。
寒氣客於脈外則脈寒,脈寒則縮蜷,縮蜷則脈絀急,絀急則外引小絡,故卒然而痛,得熱則痛立止。
寒氣上及小腹,血泣在下相引,故腹痛引陰股。寒氣客於小腸膜原之間,絡血之中,血泣不得注於大經,血氣積留不得行,故宿昔而成積。
寒氣客於五臟,厥逆上出,陰氣竭,陽氣未入,故卒然痛死不知人;氣得復反則生矣。寒氣客於腸胃,厥逆上出,故痛而嘔也。寒氣客於小腸,小腸不得成聚,故後泄腹痛。
《原病式》曰:諸病上下,所出水液,澄澈清冷,下利清白,吐利腥穢,食已不飢,堅痞,腹滿急痛,癥瘕癲疝,屈伸不便,厥逆禁固,皆屬於寒。
白話文:
《病機敘論》
《黃帝內經》說:冬季三個月,這叫做閉藏的季節。此時水結冰,地裂開,不要擾動體內的陽氣;要早睡晚起,必須等到太陽出來;使自己的意志像潛伏、像隱藏一樣,好像有自己的私密想法,又好像已經有所收穫;要避開寒冷,靠近溫暖,不要讓皮膚毛孔開泄,避免體內的氣被快速奪走,這是順應冬季的氣候,保養身體的方法。如果違反這些原則,就會傷害腎臟,到了春天就會發生痿弱、厥冷的疾病,提供給身體生長的能量就很少。
另外說:陽氣虛弱而產生體表寒冷的原因,是陽氣從上焦(胸腔)獲得能量,用來溫暖皮膚和肌肉之間的組織。現在寒氣侵襲體表,導致上焦的氣機不暢通。上焦氣機不暢通,寒氣就會獨自停留在體表,所以會感到寒冷顫抖。
陰氣過盛而產生體內寒冷的原因,是由於厥氣(氣逆)向上衝逆,寒氣積聚在胸腔中而無法散發出去。無法散發,溫暖的氣就會離開,寒氣獨自停留,寒氣停留就會導致血液凝滯,血液凝滯就會導致脈絡不暢通,脈象會顯得盛大而澀滯,所以會產生中寒的症狀。
又說:寒氣侵入經絡而運行遲緩,停滯不前。如果停留在脈絡之外,就會導致血液減少;如果停留在脈絡之中,就會導致氣機不暢通,所以會突然發生疼痛。如果反覆受到寒邪侵襲,疼痛就會持續很久。
寒氣停留在脈絡之外,脈絡就會變得寒冷,脈絡寒冷就會導致收縮蜷曲,收縮蜷曲就會導致脈搏變得絀急(拘急短促),絀急就會導致牽引到較小的絡脈,所以會突然發生疼痛,如果得到溫熱就會立即止痛。
寒氣向上侵犯到小腹,血脈在下腹部受到牽引而凝滯,所以會腹痛牽引到陰股部位。寒氣侵犯到小腸的腸膜之間,停留在絡脈之中,導致血液無法流注到大的經脈,血氣積聚停滯而無法運行,所以長時間下來就會形成積聚。
寒氣侵犯到五臟,導致氣機逆亂向上衝,陰氣耗竭,陽氣還沒能恢復,所以會突然疼痛昏迷不省人事;如果氣機能夠恢復,就能夠活過來。寒氣侵犯到腸胃,導致氣機逆亂向上衝,所以會疼痛並且嘔吐。寒氣侵犯到小腸,小腸的聚集功能受到影響,所以會腹瀉腹痛。
《原病式》說:各種疾病,不論是上部或下部,所排出的水液,如果澄澈清冷,大便清稀,嘔吐物腥臭,吃完東西後不覺得飢餓,腹部堅硬痞塞,腹部脹滿疼痛,產生癥瘕、疝氣、癲癇,肢體屈伸不順暢,出現厥逆、昏迷不醒等症狀,這些都屬於寒證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