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古今醫統大全》~ 卷之十四 (15)
卷之十四 (15)
1. 下膿血
陽病下利便膿血,協熱也。少陰下利便膿血,協寒也,膿為陳積,血為新積。熱則清,寒則固,此為治之大略也。
【清】下後脈數不解,下利不止,必協熱而便膿血,犀角地黃湯。
【固】少陰下利不止,腹痛便膿血,桃花湯。
白話文:
陽證引起的腹瀉,如果排出膿血,是因為兼有熱邪。少陰證引起的腹瀉,如果排出膿血,是因為兼有寒邪。膿是舊有的積滯,血是新產生的積滯。熱邪會使積滯趨於稀薄,寒邪則會使積滯凝固。這是治療這種情況的大致原則。
【清】如果腹瀉後脈象仍然急促,腹瀉不止,一定是兼有熱邪而導致排出膿血,可以用犀角地黃湯治療。
【固】如果少陰證引起的腹瀉不止,伴隨腹痛並排出膿血,可以用桃花湯治療。
2. 傷寒十勸
李子建傷寒十勸不可不知。醫家病家知此十勸,則不致誤,所益非輕,況傷寒之病,與雜證不同,投藥一差,生死立判。
一、傷寒頭痛及身熱,便是陽證,不可服熱藥。
傷寒病傳三陽三陰共六經,內太陰病頭不疼身不熱,少陰病有反發熱而無頭疼,厥陰病有頭疼而無發熱,故知頭疼身熱即是陽證。若妄投熱藥,決致死亡。
二、傷寒必須且攻毒氣,不可補益。
邪氣在經絡中,即隨證早攻之,只三日四日痊安。若妄補正氣,使毒氣流熾,多致殺人。
三、傷寒不思飲食,不可服溫睥胄藥。
傷寒不思飲食,自是常事。不知邪氣在胃,故亦不飢,雖不飲食亦不死。如理中丸、人參黃耆之類,不可輕服。若陽病服之,熱邪增重,多致不救。丁香、巴豆之藥,尤不可服。
四、傷寒腹疼亦有熱證,不可輕服溫暖藥。
仲景論腹滿時痛之證,有曰痛甚者,加大黃。夫痛甚而加大黃,意可見也。於身冷厥逆而腹痛者,方是陰證,須消息之。每見腹痛,便投熱藥,多致殺人。
五、傷寒自利,當看陰陽證,不可例服補藥、熱藥、止瀉藥。
自利惟身不熱手足溫者屬太陰,身冷四逆者屬少陰厥陰,其餘身熱下利皆屬陽,隨證依仲景法治之。若陽證誤投熱藥者,多不治。
六、傷寒胸脅痛及腹脹滿,不可妄用艾灸。
常見村落間病傷寒無藥,便用艾灼,多致毒氣隨火而盛,膨脹發喘而死。不知胸脅痛自屬少陽;腹脹雖屬太陰,仲景以為當下之證,此外惟寒厥陰證可灸之。
七、傷寒手足厥冷,當看陰陽,不可例作陰證。
傷寒有陽厥陰厥,醫者少能分辨。陽厥若投熱藥,殺人速於用刃。蓋陽病不至於極熱者,不能發厥,仲景所謂熱深厥亦深。又與熱藥,寧復生乎?但看初得病而身熱,至三四日後熱氣已深,大便秘,小便赤,或譫語昏憒,及別有熱證而發厥,必是陽厥,急用承氣湯下之。若初得病身不熱,大便不秘,自引衣蓋身,或利,小便數,不見熱證而厥逆,即是陰厥,方可用四逆湯之類。二厥所以使人疑者,緣為其脈皆沉。
然陽厥脈沉而滑,陰厥脈沉而弱;又陽厥指爪時溫,或時發熱,陰厥則常冷,此為可別。
八、傷寒病已在裡,即不可用發汗藥。
傷寒證須看表里,如發熱惡寒,則是在表,宜發汗;如不惡寒反惡熱,即是里證。若一例發汗,則所出之汗不是邪氣,乃泄真氣。邪氣未除,真氣先泄,死者必矣。又別有半表半裡之證,及無表裡之證,皆不可下,亦皆不可汗,但隨證治之。
九、傷寒飲水為欲愈,不可令其恣飲過度。
凡病人大渴欲飲水,當與之,以消熱氣,故仲景以飲水為欲愈。人見此說,遂令病人縱飲,因而為嘔為喘,為咳逆為下利,為腫為悸,為水結胸,為小便不利者多矣。且如病人慾飲一碗,只與半碗,常令不足為善。
白話文:
傷寒十勸,李子建提醒大家不可不知
各位醫者和病家,了解這十項提醒,就不會犯錯,對病情有很大的幫助。更何況傷寒這種病,跟其他雜病不同,用藥稍有差池,生死就在一瞬間。
一、傷寒出現頭痛和發燒,就是陽證,不可以服用熱性藥。
傷寒病會傳遍三陽三陰六條經脈。其中,太陰病的特徵是頭不痛、身不熱;少陰病則可能反而發熱但沒有頭痛;厥陰病是頭痛但沒有發熱。所以,只要出現頭痛和發燒,就可以判斷是陽證。如果誤用熱藥,一定會導致死亡。
二、傷寒必須要攻散體內的毒邪之氣,不能補益。
邪氣停留在經絡中,就要根據病情及早攻散,通常三四天就能痊癒。如果誤用補益正氣的藥,反而會助長毒邪之氣,很可能會導致死亡。
三、傷寒導致食慾不振,不可以服用溫補脾胃的藥。
傷寒導致食慾不振是常見的現象。這是因為邪氣停留在胃部,所以才會不想吃東西。即使不吃東西也不會死。像理中丸、人參、黃耆等補藥,不可以隨便服用。如果是陽證卻服用這些藥,會加重熱邪,往往無法救治。丁香、巴豆等藥,更是不可以使用。
四、傷寒腹痛也可能屬於熱證,不可以輕易服用溫熱藥。
張仲景在討論腹脹、腹痛的病證時,曾提到「痛得很厲害的,要加大黃」。這表示痛得很厲害的腹痛,可以用大黃來攻下。如果身體發冷、四肢冰冷且腹痛,才是屬於陰證,需要仔細判斷。如果一看到腹痛就用熱藥,往往會導致死亡。
五、傷寒出現腹瀉,要區分陰陽證,不可以隨便服用補藥、熱藥或止瀉藥。
腹瀉時,如果身體不發熱、手腳溫暖,屬於太陰病;如果身體冰冷、四肢冰涼,屬於少陰或厥陰病。其他像是身體發熱的腹瀉,都屬於陽證。要依照仲景的方法,根據不同證型治療。如果是陽證卻誤用熱藥,往往無法治癒。
六、傷寒出現胸脅疼痛或腹部脹滿,不可以胡亂用艾灸。
常見到鄉村地區,因為傷寒沒有藥,就用艾灸,反而會導致毒邪之氣隨著火熱而更加旺盛,出現膨脹、氣喘而死。要知道,胸脅痛屬於少陽病;腹脹雖然屬於太陰病,但仲景認為要用攻下法治療。只有寒厥陰證才可以艾灸。
七、傷寒手腳冰冷,要區分陰陽證,不可以都當作陰證。
傷寒有陽厥和陰厥兩種,醫生很少能分辨清楚。陽厥如果誤用熱藥,會比刀劍還快地殺人。因為陽病不會熱到極致,不會出現厥逆,就像仲景說的「熱深厥亦深」。如果再用熱藥,怎麼可能活命呢?如果剛生病時發熱,到三四天後熱氣加深,大便不通、小便赤黃,或者出現胡言亂語、神志不清,以及其他熱證卻出現厥逆,必定是陽厥,要趕快用承氣湯攻下。如果剛生病時沒有發熱,大便不便秘,自己會想把衣服蓋在身上,或者腹瀉、小便頻繁,沒有明顯的熱證卻出現厥逆,就是陰厥,才可以使用四逆湯之類的藥物。這兩種厥逆之所以讓人搞混,是因為它們的脈象都很沉。
但是,陽厥脈象是沉而滑,陰厥脈象是沉而弱;而且陽厥時指甲會時而溫暖,或時而發熱,陰厥則是常常冰冷,這就是可以分辨的依據。
八、傷寒病邪已經進入體內,就不可以使用發汗藥。
傷寒的病證要區分表裡,如果發熱又怕冷,病邪就在表,適合用發汗法;如果不怕冷反而怕熱,病邪就在裡。如果一律使用發汗,排出的汗就不是邪氣,而是消耗身體的真氣。邪氣沒有清除,真氣卻先消耗,一定會死。另外,還有半表半裡或沒有明顯表裡證的狀況,都不能用攻下法,也不能用發汗法,要根據病情來治療。
九、傷寒病人想喝水,表示病情好轉,但不可以讓他無限制地喝。
一般病人感到很渴想喝水,可以給他喝,以消除體內的熱氣。所以仲景認為想喝水是病情好轉的徵兆。有些人看到這種說法,就讓病人隨意喝,反而導致嘔吐、氣喘、咳嗽、腹瀉、水腫、心悸、水結胸、小便不順利等問題。病人想喝一碗水,只給他半碗,常讓它覺得不夠是最好的做法。
十、傷寒病剛好轉,不可以過飽、勞累、吃羊肉、行房事、吃油膩的食物或喝酒。
病剛好轉,不需要再服藥,脾胃才剛恢復,不可以吃太飽。如果無法消化,病情就會再次發作,這稱為「食復」。病剛好轉,氣血還很虛弱,如果太早勞動,病也會再回來,這稱為「勞復」。如果吃羊肉或行房事,一定會死。如果吃油膩的食物或喝酒,再次發作也會更嚴重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