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古今醫統大全》~ 卷之八十 (11)
卷之八十 (11)
1. 瘡瘍針法總論
經曰:癰疽之生,膿血之成,積微之所生也。故聖人治病於未形,愚者反是,已成膿者,惟砭石鈹鋒之所取也。
瘡瘍一科,用針為貴,用之之際,須視其潰之淺深,審其肉之厚薄,若皮薄針深,反傷良肉,益增其潰,肉厚針淺,膿毒不出,反益其痛。至於附骨疽,氣毒流注,及其經久不消,內潰不痛,宜燔針開之。若治咽喉,當用三稜針,若丹瘤及癰疽,四畔赤焮,疼痛如灼,宜砭石砭之去血,以泄其毒,重者減,輕者消。
《精要》又云:癰有椒眼十數頭,或如蜂窠、蓮房,膿血不出者,用針橫直裂之。如無椒眼之類,只消直入取膿,不必裂之。一法,當椒眼上個個灸之亦佳,不必裂也。又云:癰者皮薄腫高,多有椒眼粒,疽者皮膚頑硬,狀如牛頸之皮。癰成膿則宜針,針宜用馬啣鐵為之,形如韭葉樣,兩面皆利,可以橫直裂之,五六分許,攻去毒血,先灸之而後裂。疽成膿則宜烙,可用銀篦,大二寸,長六寸,火上燒令赤,急於毒上熨烙,得膿利為度。
烙法,方其已熟未潰之時,用鐵箸一烙,極是快意,方扇火欲著時,誠是驚人。予常用矣,臨時猶且顫悸,況未曾經歷者乎!烙後膿水流通,百無所忌,名曰熟瘡。其瘡突者,針口宜向下,然須是熟於用烙者,識淺深,知穴道,審生熟,非其時則所出皆生血,當其時,則出黃膿、瘀肉。用尖針烙者,不得法,尖針頭細,其口易合,惟用平圓頭者為妙。
蓋要孔穴透,或恐瘡口再合,用牛膝根如瘡口之大小,略割去粗皮,插入瘡口,外留半寸許,則用嫩橘葉、地錦草各一握,研成膏敷之。牛膝能使惡血常流,二草溫涼止痛,隨干隨換,此十全之功也。
火烙針,其針圓如箸,大頭圓長六七寸,一樣二枚,捻蘸香油,於炭火中燒紅,於瘡頭近下烙之,宜斜入向軟處,一烙不透,再烙必得膿出瘡口,烙者名熟瘡,膿水當流,不假按抑,仍須紝之,勿令口合。
白話文:
《黃帝內經》說:「癰疽這種病,會化膿出血,是因為一點一滴累積而成的。所以高明的醫生會在疾病還沒形成的時候就治療,愚笨的醫生卻相反,等到已經化膿了,才用砭石或鋒利的刀來處理。」
處理瘡瘍這種病,用針刺非常重要。使用針刺時,要看瘡瘍潰爛的深淺,判斷皮膚的厚薄。如果皮膚薄卻針刺太深,反而會傷害到好的肌肉,使潰爛更嚴重;如果皮膚厚卻針刺太淺,膿液排不出來,反而會更痛。至於長在骨頭附近的附骨疽,是因為毒氣流竄,如果很久都不消退,且內部潰爛卻不痛,就應該用燒紅的針來打開它。如果治療喉嚨的疾病,應該用三稜針;如果丹瘤或癰疽,四周紅腫發熱,疼痛如灼燒,就應該用砭石來刺破放血,以排出毒素,嚴重的可以減輕,輕微的就可以消除。
《精要》這本書又說:「癰如果長出像辣椒眼睛一樣的十幾個小膿頭,或者像蜂窩、蓮蓬一樣,膿血排不出來,就用針橫著、直著切開它。如果沒有像辣椒眼睛一樣的小膿頭,只要直接刺入取出膿液,不必切開。另一種方法,可以在每個小膿頭上用艾灸,效果也很好,也不必切開。」書中又說:「癰的特點是皮膚薄、腫脹突出,多有像辣椒眼睛一樣的小膿頭;疽的特點是皮膚堅硬,像牛脖子上的皮。癰如果化膿了就適合用針刺,針最好用像馬嚼子的鐵片做成,形狀像韭菜葉,兩面都有刃,可以橫著或直著切開,約切五六分深,排出毒血。先灸過再切開。疽如果化膿了就適合用烙法,可以用銀製的刮刀,約二寸寬,六寸長,在火上燒紅,迅速在有毒的地方烙下去,以排出膿液為止。」
烙法,在瘡瘍已經成熟但還沒潰爛的時候,用鐵筷子一烙,效果非常好。但當扇子煽火,將要接觸到皮膚時,實在是很令人害怕。我經常使用這種方法,但臨時還是會顫抖,更何況是沒有經歷過的人呢!烙過之後,膿水就會順暢地流出,沒有什麼禁忌,這叫做「熟瘡」。如果瘡瘍是突出來的,針孔應該向下刺,但前提是要熟練掌握烙法的人,了解深淺、知道穴位、判斷生熟。如果不是時機,刺出的都是生血;如果是時機,就會排出黃膿和瘀肉。用尖針烙的話,方法不對,尖針頭太細,傷口容易癒合,最好用平頭圓的針。
總之要讓孔穴通透,或者怕瘡口再次癒合,就用牛膝根,大小像瘡口一樣,稍微削去粗皮,插入瘡口,外面留半寸左右,然後用嫩橘葉和地錦草各一把,搗成膏敷在上面。牛膝能使惡血持續流出,橘葉和地錦草性質溫涼可以止痛,藥膏乾燥了就換新的。這就是十全十美的功效。
火烙針,針的形狀像筷子一樣圓,大頭是圓長的,約六七寸,準備兩根,沾上香油,在炭火中燒紅,在瘡頭靠近下方的地方烙下去,要斜著刺入往軟的地方,一烙不透,再烙就一定能讓膿液從瘡口流出。用烙法處理的瘡叫做「熟瘡」,膿水會自動流出,不需要按壓,但還是要用紗布包紮,不要讓傷口癒合。
2. 論瘡瘍須針決
凡瘡不起者,托而起之,不成膿者,補而成之,使不內攻,膿成宜及時針之。若畏痛而不肯針者,誤也,有恐傷良肉而不肯針者,惑也。殊不知瘡雖發於肉薄之處,若膿成,其腫亦高寸余,瘡皮又厚分許,用針深不過二分,若發於背,腫高必有三四寸,針入止於寸許,況患處肉已壞矣,何痛之有?何傷之慮?怯弱之人,及患附骨疽,待膿自通,必至大潰,不能收斂,血氣瀝盡而亡者,多矣。
白話文:
凡是瘡瘍沒有發出來的,要用藥物或手法使其發出來;沒有化膿的,要用藥物或手法幫助其化膿;這樣可以避免瘡瘍向內侵犯。如果已經化膿,就應該及時用針刺破。如果因為害怕疼痛而不肯針刺,那是錯誤的。有些人擔心針刺會傷害到好的肌肉而不肯針刺,那是迷惑的想法。要知道,瘡瘍即使長在肌肉較薄的地方,如果化膿,腫脹也會高出一寸多,瘡皮也厚約一分,用針刺入深度不會超過二分。如果瘡瘍長在背部,腫脹高度必然有三四寸,針刺入的深度也只會到一寸左右。何況患處的肌肉已經壞死,哪裡會有疼痛?哪裡會有損傷的顧慮?那些膽小怕事的人,以及患上附骨疽的人,如果等待膿液自行流出,一定會導致大面積潰爛,無法收口,甚至會因為血氣耗盡而死亡,這種情況非常多。
3. 灸刺須分經絡
劉河間云:灸刺瘡瘍,須分經絡部分,氣血多少,俞穴遠近。從背出者,當從太陽五穴,選用:至陰,(在足小指外側,去爪甲角如韭葉。)通谷,(在足小指外側,本節前陷中是穴。)束骨,(在足小指外側,本節後陷中。)崑崙(在足外踝後跟骨上陷中。)委中,在膕(中央約橫紋中動脈是穴。
)從鬢出者,當從少陽五穴選用:竅陰,(在足小指之次指端,去爪甲如韭葉是穴。)夾溪,(在足小指次指岐間,本節前陷中。)臨泣,(在足小指次指本節後間陷中。)陽輔,(在足外踝上四寸,輔骨前,絕骨端,如前三分。)陽陵泉。(在膝下一寸,外臁陷中。)從髭出者,當從陽明五穴選用:厲兌,(在足大指次指去爪甲如韭葉。
)內庭,(在足大指次指外間陷中。)陷谷,(在足大指間,本節後陷中。)衝陽,(在足趺上五寸,骨間動脈去陷谷三寸。)解谿,(在衝陽後一寸五分,腕上陷中。)從腦出者,則以絕骨一穴。(在外踝上三寸動脈中。)
一說癰疽初發,必先當頭灸之,以開其戶,次看所發分野,屬何經脈,即內用所屬經脈之藥,引經以發其表,外用所屬經脈之俞穴,針灸以泄其邪,內外交治,邪無容矣。
白話文:
劉河間說:用艾灸或針刺治療瘡瘍,必須區分經絡部位,氣血的多少,以及穴位距離的遠近。
如果瘡瘍長在背部,應該從足太陽經的五個穴位中選擇使用:至陰穴(在腳小趾外側,距離指甲角像韭菜葉的距離),通谷穴(在腳小趾外側,第一節骨頭前方的凹陷處),束骨穴(在腳小趾外側,第一節骨頭後方的凹陷處),崑崙穴(在腳踝外側後方,跟骨上方的凹陷處),以及委中穴(在膝蓋後方中央,約在橫紋處的動脈搏動處)。
如果瘡瘍長在鬢角,應該從足少陽經的五個穴位中選擇使用:竅陰穴(在腳小趾第二指的末端,距離指甲像韭菜葉的距離),夾溪穴(在腳小趾第二指的趾縫間,第一節骨頭前方的凹陷處),臨泣穴(在腳小趾第二指的第一節骨頭後方的凹陷處),陽輔穴(在腳踝外側上方四寸,腓骨前方,腓骨下端的部位,約向前三分),以及陽陵泉穴(在膝蓋下方一寸,外側腓骨的凹陷處)。
如果瘡瘍長在鬍鬚附近,應該從足陽明經的五個穴位中選擇使用:厲兌穴(在腳大拇指第二指的末端,距離指甲像韭菜葉的距離),內庭穴(在腳大拇指第二指的趾縫外側凹陷處),陷谷穴(在腳大拇指間,第一節骨頭後方的凹陷處),衝陽穴(在腳背上方五寸,骨頭間的動脈搏動處,距離陷谷穴三寸),以及解谿穴(在衝陽穴後方一寸五分,腳腕上的凹陷處)。
如果瘡瘍長在頭部,則選擇絕骨穴(在外踝上方三寸的動脈搏動處)。
另外有一種說法認為,癰疽剛開始發作時,必須先在頭部施灸,以打開氣血的通道,然後再根據發病部位所屬的經脈,內部服用對應經脈的藥物,引導藥力發散到體表,外部則使用對應經脈的穴位,進行針灸以疏洩邪氣,內外同時治療,邪氣就無處可逃了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