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古今醫統大全》~ 卷之八十 (9)
卷之八十 (9)
1. 辨瘤
若發腫,都軟不痛者,血瘤,虛腫而黃者,水也。發腫日漸增長而不大熱,時時牽痛者,氣瘤。氣結氣腫,久而不消,後亦成膿,諸癃瘤疣贅等,至年衰,皆自內潰。治於壯年,可無後憂。
白話文:
如果身體出現腫脹,摸起來都軟軟的而且不會痛,那就是血瘤;如果腫脹虛浮而且顏色偏黃,那就是水腫。如果腫脹一天天長大,但不會發熱,只是偶爾會牽扯著疼痛,那就是氣瘤。氣結成塊、氣積成腫,久久不消散,之後也可能化膿。像各種癰腫、腫瘤、疣贅等,到了年紀衰老的時候,都會從內部自行潰破。如果在年輕力壯的時候就加以治療,可以避免日後產生後患。
2. 疽分虛實用藥
瘡疽痛息自寧,飲食知味,脈證俱緩,緩則治本,故可以王道平和之藥,徐而治之,亦無不愈。若脈實焮腫,煩躁寒熱,脈證俱實,非硝黃猛烈之劑不能除,投以王道之劑則非也。若瘡瘍聚腫不潰,潰而膿水清稀,或瀉利腸鳴,飲食不入,嘔吐無時,或手足並冷,此脈證俱虛,非大補之藥不能平,投以硝黃攻伐之劑,亦非也。故治其證者,當辨表裡虛實,隨宜治之,庶得萬全。
白話文:
瘡瘍腫痛如果自己停止,病人感到舒適,飲食也有了胃口,脈象和症狀都變得緩和,這種情況就應該治療根本,可以使用溫和調養的藥物慢慢治療,通常都能痊癒。但如果脈象強勁有力,腫脹發紅發熱,病人煩躁不安、忽冷忽熱,脈象和症狀都屬於實證,就必須使用硝石、大黃等強效藥物才能去除病邪,如果使用溫和調養的藥物就不對症了。另外,如果瘡瘍腫聚卻不潰破,潰破後膿水清稀,或是出現腹瀉腸鳴、食慾不振、時常嘔吐,甚至手腳冰冷,這種情況屬於脈象和症狀都虛弱,必須使用大補氣血的藥物才能恢復平衡,如果使用硝石、大黃等攻伐的藥物,也是不適合的。所以,治療這些疾病,應該辨別病在表還是在裡,屬於虛證還是實證,根據情況選擇適合的治療方法,才能確保萬無一失。
3. 治瘡須分補瀉
東垣曰:瘡疽,受之有內外之別,治之有寒溫之異。受之外者,法當托裡,以溫劑;反用寒涼之藥,則是皮毛之邪引入骨髓矣。受之內者,法當疏利,以寒劑,反用溫劑托裡,則是骨髓之病上徹皮毛矣。殆必表裡通潰,共通為瘡助為毒,苦楚百倍。輕則危,重則死矣。
白話文:
李東垣說:瘡瘍這種病,病因有內在和外在的區別,治療方法也有寒性和溫性的不同。如果是外感引起的,治療方法應該用溫補的藥物來幫助身體把邪氣托出來;如果反而使用寒涼的藥物,就會讓皮膚表面的邪氣深入到骨髓裡。如果是內在因素引起的,治療方法應該用寒涼的藥物來疏通清理;如果反而使用溫補的藥物來幫助身體把邪氣托出來,就會讓骨髓的病向上蔓延到皮膚表面。這樣一來,無論內外都會潰爛,一同助長瘡毒,痛苦會增加百倍。情況輕微的也會有危險,嚴重的就會死亡。
4. 男女癰疽治法不同
男婦癰疽,《精要》謂治法無異。丹溪曰:婦人情性偏執,比之男子,其難何止十倍?雖有虛證宜補,亦當以執為慮。
一婦人早寡,善飲啖,形肥偉,性沉篤,年六十,六月間患背疽近脊。醫乃橫直裂開取血,雜以五香十宣散,酒飲月餘,未嘗及其寡居之郁、酒肉之毒、偏執之滯、時令之熱,竟至平陷,淹延兩三月不愈。
白話文:
男女癰疽的治療方法不同。
《醫學精要》認為男女癰疽的治療方法沒有差異。但朱丹溪卻說,婦女的性情比較固執偏頗,和男子相比,治療的難度何止十倍?即使有虛弱的症狀需要補養,也應當考慮到她們固執的性格。
有一個婦人很早就守寡,喜歡吃喝,身材肥胖高大,性情沉悶老實。六十歲時,在六月間背部靠近脊椎的地方長了癰疽。醫生就將癰疽橫向和縱向切開放血,還混合使用了五香十宣散這種藥,用酒送服,治療一個多月,卻沒有考慮到她寡居的憂鬱、吃喝過多造成的毒素、性格固執導致的氣血阻滯,以及當時節令的炎熱,以致癰疽凹陷下去,拖延了兩三個月都沒好。
5. 小兒瘡疽
小兒純陽多熱,心氣鬱而多瘡,胎食過而受熱毒,犀角散為最。余如法,若大下,恐傷其胃。
白話文:
小孩子因為體質純陽,容易產生熱象,加上心氣鬱悶就容易長瘡。如果懷孕時吃太多燥熱的食物,導致胎兒受到熱毒影響,可以使用犀角散來治療,效果最好。其他治療方法也類似,但如果使用瀉下的藥物過猛,可能會傷害到他們的腸胃。
6. 癰疽當分經絡
丹溪曰:六陽經有多氣少血者,有少血多氣者,有多氣多血者,不可概論。諸經惟少陽、厥陰生癰,理宜預防,以其多氣少血,血少肌肉難長,瘡口久不合,必成死證。或者遽用驅毒利藥,以伐陰分之血,禍不旋踵,才得腫疼,參之脈證,若有虛弱,便與滋補,血氣無虧,可保終吉,若用尋常驅熱拔毒及散氣藥,虛虛之禍,如反掌耳。
一人年三十,左腿外臃紅腫,一人年四十脅下紅腫,二人皆不預防本經少陽血少,猛浪用大黃攻裡而死。
一人年六十,左膊外側一核。一女髀骨中痛。二人亦不預防本經血少,猛浪用五香十宣表散死。(以上病例,不繫膏粱丹毒火熱之變,因虛勞氣鬱所致,只宜補形氣,調經脈,瘡當自消,不待汗下而已也。若不詳脈症經絡受病之異,下之,先犯病禁經禁,故致失手也。)
白話文:
朱丹溪說:六條陽經有氣多血少的,有血少氣多的,也有氣血都多的,不能一概而論。各條經脈中,只有少陽經和厥陰經容易生癰瘡,應該事先預防。因為這兩條經脈的特點是氣多血少,血少則肌肉難以生長,瘡口很久都合不上,必定會變成死症。有些人如果立刻使用驅毒瀉下的藥物,來耗損陰分的血,災禍馬上就會降臨。剛開始腫痛的時候,要參考脈象和症狀,如果有虛弱的現象,就應該用滋補的藥物,讓氣血充足,就能保證最終痊癒。如果使用平常的清熱解毒、散氣的藥物,就會造成虛弱更虛弱的禍害,就像翻轉手掌一樣容易。
有一個人三十歲,左腿外側紅腫;另一個人四十歲,脅肋下方紅腫,這兩個人都是沒有事先預防本經少陽經血少的問題,就猛烈地使用大黃來攻瀉裡部,結果死了。
有一個人六十歲,左肩外側長了一個硬塊;一個女子大腿骨中間疼痛,這兩個人也是沒有事先預防本經血少的問題,就猛烈地使用五香散、十宣散等發汗的藥物,結果死了。(以上這些病例,不是因為吃了肥膩食物或丹毒、火熱等引起的變化,而是因為虛勞氣鬱造成的,只需要補養形體和氣,調理經脈,瘡就會自然消退,不需要發汗或瀉下。如果沒有詳細區分脈象、症狀和經絡受病的不同,就使用瀉下的藥物,首先就會違反病症的禁忌,所以會導致治療失敗。)
7. 內托
凡癰疽或已成,血氣虛者、邪氣深者,邪氣散漫不能突起,亦難潰膿,或潰後膿少,或膿清稀,或堅硬不軟,或雖得膿而根腳紅,膿開大,皆氣血虛,邪氣盛,兼以六淫之邪,變生諸證,必用內托,以補藥為主,令其毒熱出於肌表,則易愈也。須是補藥為君,活血驅邪之藥為臣,或以辛香之藥行其鬱滯,或加溫熱之藥御其風寒。
亦有瘡疽腫痛,初生一二日,便覺脈沉細而煩悶,臟腑弱而皮寒,邪毒猛浪,恍惚不寧,外證沉深者,即當用托裡散或增損茯苓湯、及溫熱之劑,以從治之。
或問內托,河間治腫焮於外,根盤不深,形證在表,其表多浮,病在皮肉,非氣盛則必侵於內,急須內托,宜復煎散,除濕散郁,使胃氣和平,如或未已,再煎半料飲之。如大便秘及煩熱,少服黃連湯。如微利,及煩熱已退,卻與復煎散。如此是榮衛俱行,邪氣不能內傷。
白話文:
凡是癰疽這種病,如果已經形成,但患者本身氣血虛弱、邪氣又深入體內,邪氣會散漫而無法集中突起,也很難化膿,或者化膿後膿液很少,或者膿液清稀如水,或者腫塊堅硬不軟,又或者雖然有膿卻根部紅腫,傷口開得很大,這些都是因為氣血虛弱,邪氣強盛,再加上外感六淫邪氣,才會產生各種病症。這種情況必須使用內托法,以補藥為主,讓毒熱從皮膚表面排出,這樣病才容易痊癒。用藥必須以補藥為主藥,活血驅邪的藥為輔助藥,或者用辛香的藥來疏通行氣,或者加用溫熱的藥來抵禦風寒。
還有一種情況,瘡疽腫痛剛發作一兩天,就感覺脈搏沉細且心煩意亂,臟腑虛弱且皮膚發冷,這是邪毒來勢兇猛,患者精神恍惚不安,外在病證很深的情況,此時就應該使用托裡散或加減茯苓湯,以及溫熱的藥劑,來順應病勢治療。
有人問到內托法,河間學派認為如果腫痛發紅,但根部不深,病症表淺,大多病在皮肉,並非氣盛而侵入內臟,這種情況必須趕快使用內托法,適合用復煎散,來去除濕氣、疏解鬱結,使腸胃之氣平和,如果還沒好,再煎服半劑。如果出現大便乾結和煩熱,可以少量服用黃連湯。如果稍微腹瀉,並且煩熱已經消退,就改用復煎散。這樣做是讓榮衛之氣都能暢通運行,邪氣就無法侵犯到體內。
8. 內消
內消,當審淺深大小,經絡處所,形脈虛實。如腦、背、腰、項、臀、腨皆太陽經,宜黃連、羌活;脊背連脅處,為近少陽,宜敗毒散;形實脈實者,宜漏蘆湯、五利大黃湯等疏利之;氣虛參耆為主,血虛當歸、人參為主,佐以消毒,加以引經。六經分野,各隨本經標本寒溫、氣血多少,以行補瀉,惟少陽一經,治與氣血虛同法。
(凡栝蔞、射干、穿山甲、蟾酥、連翹、地丁、大力子、金銀花、木鱉子之類,皆內消之藥。)
白話文:
內消,應該仔細審視病情的輕重深淺、範圍大小,以及病邪所在的經絡位置,還有身體的體質強弱和脈象虛實。例如,頭部、背部、腰部、頸部、臀部、小腿這些部位都屬於太陽經,適合使用黃連、羌活等藥材;脊背連接著脅肋的地方,接近少陽經,適合使用敗毒散;如果體格壯實、脈象強勁,適合使用漏蘆湯、五利大黃湯等藥方來疏通導瀉;如果是氣虛,則以人參、黃耆為主,如果是血虛,則以當歸、人參為主,再輔以具有消毒作用的藥材,並加上引導藥性到達病處的藥。六經的範圍劃分,各自依據本經的標本、寒熱、氣血多少,來進行補瀉的治療,只有少陽經比較特別,它的治療方法和氣血虛弱的治療方法相同。
(凡是栝蔞、射干、穿山甲、蟾酥、連翹、地丁、大力子、金銀花、木鱉子之類的藥材,都屬於內消的藥物。)
9. 外施貼藥
外施貼藥,正是發表之意。經曰:發表不遠熱。大凡熱得氣則散,得冷則凝痛,醫敷貼冷藥,豈理也哉?
白話文:
外敷貼藥,其實就是發散的意思。《黃帝內經》說:「發散邪氣不應該用熱的。」一般來說,熱的東西遇到氣就會消散,遇到冷的就會凝結疼痛,醫生用冰冷的藥來敷貼,這哪裡是對的道理呢?