徐春甫

《古今醫統大全》~ 卷之十二 (2)

回本書目錄

卷之十二 (2)

1. 藥方

水煎加姜服。

石膏丸,瀉胃火併食積痰火。

石膏(煅)

上為細末,醋糊丸,綠豆大,清米飲送下。

(東垣)滋腎丸,降腎火

黃柏(二兩、酒拌,陰乾),知母(同上),肉桂(一錢,去粗皮)

上二味,氣味俱陰,故能補腎以瀉下焦之火。桂與火邪同體,故以寒因熱用。凡諸病在下焦,皆不渴也。

上為細末,熟水為丸,百沸湯溫下。

大補丸,治陰火,補腎水。

黃柏(鹽酒炒褐色)

為細末,粥丸。血虛,四物湯送下;氣虛,四君子湯下。

補陰丸,治消渴,骨熱,補腎水,真陰不足。

六味地黃丸,治腎虛,憔悴盜汗,發熱,五臟齊損瘦弱,虛煩,骨蒸,下血。(二方並見虛損門。)

(河間)涼膈散,瀉三焦、六經諸火。加黃連名清心湯。

大黃,朴硝,甘草(各一錢),連翹(錢半),梔子,黃芩,薄荷(各五分),

上水盞半,煎入蜜一匙,和勻服。

三補丸,瀉三焦火,加大黃,去黃連,名三黃丸。

黃芩,黃柏,黃連

為末,滴水丸服。

(東垣)升陽散火湯,治男婦四肢、筋骨、肌表俱熱如火,捫之烙手。此因血虛或胃虛,食冷物,郁遏陽氣於脾土之中,火鬱即發之。

升麻,葛根,獨活,羌活,芍藥,人參(各六分),炙甘草(一分),柴胡(三分),防風(三分),生甘草(二分),

水盞半,姜三片,煎熱服。忌生冷。

瀉陰火升陽湯,治肌膚煩熱,面赤,食少,喘咳痰盛,上關脈緩弱,或弦,或浮而數。

羌活,炙甘草,黃耆,蒼朮(各一分),升麻(八分),柴胡(錢半),人參,黃芩(各七分),黃連(酒炒五分),石膏(五分),

上水煎服。

黃連解毒湯,治一切火熱毒,狂躁煩心,口燥舌乾,熱勢之甚者,及吐下後,熱不解,而脈洪,喘急,鄭聲,目赤,睛痛。

黃連,黃柏,黃芩,梔子(各等分),

上咀,每服五錢,水二盞煎八分,溫服。

梔子仁湯,治發熱,潮熱,狂躁,面赤,咽痛。

梔子,赤芍藥,大青,知母(各一錢),升麻,柴胡,黃芩,石膏,杏仁,甘草(各二錢),豆豉(百粒)

上水煎溫服。

(《宣明》)防風通聖散,治表裡俱熱,壅滯躁悶。(方見風門)

防風當歸飲子,治煩渴發熱,虛煩,火證。

柴胡,人參,黃芩,甘草(各一兩),滑石(三兩),大黃,當歸,芍藥,防風(各五錢),

上咀,每服一兩,水二盞,姜三片,煎一盞,通口服。如有痰嗽,加半夏;若瀉,減大黃。

滋陰降火湯,養血降火之聖藥也。

當歸,地黃(涼血用生,補血用熱),天門冬(去心),白芍藥(薄荷湯炒),白朮(各一錢),麥門冬(去心),炙甘草(各三錢),知母,黃柏(蜜炙),遠志(去心),陳皮(洗),川芎(各六分),

白話文:

藥方

將藥材用水煎煮後,加入生薑服用。

石膏丸,主要用於治療胃火旺盛並伴有食積痰火的症狀。

  • **成分:**煅石膏。
  • **製法:**將石膏研磨成細末,用醋調製成糊狀,做成綠豆大小的藥丸,用清米湯送服。

滋腎丸,由名醫東垣所創,主要用於降低腎火。

  • **成分:**黃柏(二兩,用酒拌後陰乾),知母(做法同黃柏),肉桂(一錢,去除粗皮)。
  • **說明:**黃柏和知母這兩味藥的藥性都屬於陰性,因此可以通過補腎來瀉下焦之火。肉桂的藥性與火邪類似,所以用寒性的藥物來達到以熱制熱的效果。一般來說,凡是下焦有病的,都不會感到口渴。
  • **製法:**將藥材研磨成細末,用開水製成藥丸,用剛煮沸的開水溫服。

大補丸,主要用於治療陰火,同時補益腎水。

  • **成分:**黃柏(用鹽酒炒至褐色)。
  • **製法:**將黃柏研磨成細末,用粥做成藥丸。血虛者,用四物湯送服;氣虛者,用四君子湯送服。

補陰丸,主要用於治療消渴病(類似現代的糖尿病)、骨蒸潮熱,補益腎水,改善真陰不足的狀況。

六味地黃丸,主要用於治療腎虛引起的憔悴消瘦、盜汗、發熱、五臟俱損導致的瘦弱、虛煩、骨蒸、下血等症狀。(這兩個藥方在“虛損門”中也有記載。)

涼膈散,由名醫河間所創,主要用於瀉三焦和六經的各種火熱。加入黃連後,則稱為清心湯。

  • **成分:**大黃、朴硝、甘草(各一錢),連翹(一錢半),梔子、黃芩、薄荷(各五分)。
  • **製法:**將藥材加入一碗半的水中煎煮,加入一匙蜂蜜攪拌均勻後服用。

三補丸,主要用於瀉三焦火,如果加大黃,去除黃連,則稱為三黃丸。

  • **成分:**黃芩、黃柏、黃連。
  • **製法:**將藥材研磨成末,滴水製成藥丸服用。

升陽散火湯,由名醫東垣所創,主要用於治療男性或女性四肢、筋骨、肌肉表面發熱如火,觸摸起來感覺燙手的症狀。這種情況是由於血虛或胃虛,食用寒涼食物導致陽氣鬱結在脾土之中,火鬱就會爆發出來。

  • **成分:**升麻、葛根、獨活、羌活、芍藥、人參(各六分),炙甘草(一分),柴胡(三分),防風(三分),生甘草(二分)。
  • **製法:**將藥材加入一碗半的水中,加入三片生薑,煎煮後熱服。忌食生冷食物。

瀉陰火升陽湯,主要用於治療肌膚煩熱、面色發紅、食慾不振、咳嗽痰多等症狀,同時脈象呈現上關脈緩弱或弦或浮而數。

  • **成分:**羌活、炙甘草、黃耆、蒼朮(各一分),升麻(八分),柴胡(一錢半),人參、黃芩(各七分),黃連(用酒炒過的五分),石膏(五分)。
  • **製法:**將藥材用水煎煮後服用。

黃連解毒湯,主要用於治療各種火熱毒邪引起的狂躁不安、煩悶、口乾舌燥、高熱、吐瀉後熱勢不減、脈象洪大、氣喘急促、語無倫次、眼睛發紅疼痛等症狀。

  • **成分:**黃連、黃柏、黃芩、梔子(各等分)。
  • **製法:**將藥材切成粗末,每次取五錢,加入兩碗水煎煮至八分,溫服。

梔子仁湯,主要用於治療發熱、潮熱、狂躁、面色發紅、咽喉疼痛等症狀。

  • **成分:**梔子、赤芍藥、大青、知母(各一錢),升麻、柴胡、黃芩、石膏、杏仁、甘草(各二錢),豆豉(一百粒)。
  • **製法:**將藥材用水煎煮後溫服。

防風通聖散,出自《宣明》,主要用於治療表裡都有熱邪、氣機壅滯、煩躁不安的症狀。(此藥方在“風門”中有詳細記載。)

防風當歸飲子,主要用於治療煩渴發熱、虛煩、火熱等症狀。

  • **成分:**柴胡、人參、黃芩、甘草(各一兩),滑石(三兩),大黃、當歸、芍藥、防風(各五錢)。
  • **製法:**將藥材切成粗末,每次取一兩,加入兩碗水,加三片生薑,煎煮至一碗後,全部服用。若有痰嗽,加入半夏;若有腹瀉,減少大黃的用量。

滋陰降火湯,是養血降火的良藥。

  • **成分:**當歸、地黃(涼血用生地,補血用熟地)、天門冬(去心)、白芍藥(用薄荷湯炒過)、白朮(各一錢),麥門冬(去心)、炙甘草(各三錢),知母、黃柏(用蜂蜜炙過)、遠志(去心)、陳皮(洗淨)、川芎(各六分)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