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古今醫統大全》~ 卷之八十 (14)
卷之八十 (14)
1. 瘰癧
瘰癧必起於少陽一經,不守禁忌,延及陽明,大抵食味之厚,鬱氣之積,曰毒,曰風,曰熱,皆此三端,招引變換,須分虛實。實者易治,虛者可補。以其三焦相火,氣多血少。婦人見此,月經不調,寒熱變生,稍久,轉為潮熱,危矣。自非寡欲斷味,神仙不治也。
瘰癧者,結核是也。或在耳後,或在耳前,或在耳下,連及頤項,又或在頸下,連及缺盆,皆謂之瘰癧。或在胸前,及於兩脅者,皆謂之馬刀,手足少陽經之疾。少陽司相火,但凡女子、小兒,三焦火窒一經,蓄怒憂思驚恐,抑鬱氣逆,遂致痰火積於經,結核不散,而成瘰癧,至於發熱憎寒,煩渴盜汗,或寒熱往來,日漸羸瘦,邪熱寢盛,則必費調理,可不慎與?
白話文:
瘰癧通常源於少陽經,若不注意禁忌,就會蔓延到陽明經。主要原因是飲食過於豐盛,導致氣鬱積聚,形成毒、風、熱等因素,互相交織變化,需要區分虛實。實證容易治療,虛證則需要補益。由於三焦相火旺盛,氣多血少,女性患此病,月經會失調,寒熱交替,時間久了,就會發展成潮熱,非常危險。必須克制慾望,戒除口腹之慾,否則神仙也難救治。
瘰癧,也就是結核,可能出現在耳後、耳前、耳下,甚至蔓延至下巴和頸項,也可能在頸下,連接到鎖骨上,都屬於瘰癧。如果出現在胸前,並蔓延到兩側肋骨,就叫做馬刀,屬於手足少陽經的疾病。少陽經掌管相火,女性和小孩三焦火氣鬱結,容易因生氣、憂慮、驚恐、抑鬱等情緒,導致氣逆,痰火積聚在經絡中,形成結核,久而久之就變成瘰癧,並出現發燒怕冷、口渴盜汗、寒熱交替、日漸消瘦等症狀。一旦邪熱加重,就需要精心調理,不可掉以輕心。
又云:結核連續者,為瘰癧。刀形長如蜆蛤者,為馬刀。
脈澀者補血為主。
脈弱者補氣為主。
脈浮數者及腫痛,宜祛風清熱涼血。
腫硬不潰者,補氣血為主。
鬱抑所致者,解鬱結,調氣血。
潰後不斂者,屬氣血俱虛,宜大補之。
虛勞所致者,補之。
因有核而不斂者,腐而補之。
脈實而不斂或不消者,下之。
治瘰癧結核及頭面諸瘡腫、胸肋間腫痛,必用此法始。
經曰:火淫所勝,治以鹹寒。先用食鹽一二兩炒過,以長流水一大碗煎,放溫,作三四次頓服,少時以雞翎於咽喉中探引吐涎三兩升,後服涼血通經如玉燭散、四物涼膈散、解毒湯之類。
白話文:
古人認為,結核病若持續不斷,就會形成瘰癧。形狀像刀子般長長的,就叫做馬刀。
脈象澀滯,要以補血為主。脈象虛弱,要以補氣為主。脈象浮而數,伴隨腫痛,應以祛風清熱涼血為治。
腫塊堅硬不潰,應以補氣血為主。因鬱結所致,應以解鬱結、調氣血為治。
潰瘍後久不癒合,屬於氣血兩虛,應以大補之法為治。
虛勞所致,應以補虛為治。
因有核而不癒合,應以腐蝕藥物治療,再以補藥調理。
脈象實而久不癒合或不消散,應以瀉下藥物治療。
治療瘰癧結核以及頭面部瘡腫、胸肋間腫痛,必須用以上方法。
古代醫典記載,火毒過盛,應以鹹寒之物治療。首先用食鹽一兩到兩兩炒過,用一大碗清水煎煮,放溫後分次服用,服用後用雞翎探入喉嚨引吐涎液,之後再服用涼血通經的藥物,如玉燭散、四物涼膈散、解毒湯等。
地膽、斑蝥,制度如法,能攻瘰癧之毒,以其破瘰癧之根,從小便中出,或如粉片漿汁,或如血塊爛肉,亦其驗耳。服此藥者,當以木通、滑石等為嚮導,不然,恐遺毒於小腸,膀胱也。
夏枯草,《本草》言大治瘰癧,散滯氣,而有補養厥陰血脈之功。而經不言其能退寒熱,虛者儘可倚仗,實者以行散之藥佐之,外施艾灸,亦漸取效。此草三四月間開紫花,夏至時便枯,蓋稟純陽之氣,得榮則枯耳。此瘰癧中之要藥也。
白話文:
地膽和斑蝥,按照正確的用法,能攻破瘰癧的毒素,因為它們能破壞瘰癧的根源,從小便中排出,有時像粉片漿汁,有時像血塊爛肉,這就是藥效的驗證。服用這些藥物時,應該用木通、滑石等藥物作為引導,否則,可能將毒素殘留在小腸和膀胱。
夏枯草,《本草綱目》記載它能治療瘰癧,散除阻塞的氣,並且有滋補厥陰血脈的作用。經書中沒有提到它能退寒熱,虛弱的人可以依靠它,而體質實的人可以用行散的藥物輔助,外敷艾灸,也能逐漸見效。這種草在三四月間開紫色花,夏至時就枯萎了,這是因為它吸收了純陽之氣,得榮華則枯萎。它是治療瘰癧的重要藥物。
桑椹,取極熟黑色者二斗,以布濾取自然汁,砂器內文武火慢熬,成薄膏。每日白湯點一匙,食後稍遠服,日三次。
散腫潰堅湯,治馬刀結硬如石,沿在耳下至缺盆或肩上肋下者,皆手足少陽經分,或頰或頰車堅硬如石,乃陽明經分,或二經瘡已破,流膿,並皆治之。
柴胡梢(四錢),桔梗(半兩),升麻,龍膽草,黃芩梢(半生,半酒炒),連翹(各三錢),炙甘草,白芍藥,當歸尾(各三分),黃連(二錢),黃柏,知母(炒),栝蔞根(酒浸),葛根,昆布(酒洗),廣朮(酒浸,微炒),三稜(酒拌濕,炒透,二錢)
白話文:
取完全成熟的黑色桑椹兩斗,用布濾取自然汁液,用砂器文武火慢慢熬制,熬成薄薄的膏狀。每天用白湯沖服一匙,飯後稍遠一些時間服用,一天三次。
散腫潰堅湯主治馬刀瘡結塊堅硬如石,沿著耳下至鎖骨或肩上肋下者,皆屬於手足少陽經分;或者面頰或頰車堅硬如石,乃陽明經分;或者兩經瘡已破,流出膿液,以上情况皆可用此方治療。
取柴胡梢(四錢)、桔梗(半兩)、升麻、龍膽草、黃芩梢(半生半酒炒)、連翹(各三錢)、炙甘草、白芍藥、當歸尾(各三分)、黃連(二錢)、黃柏、知母(炒)、栝蔞根(酒浸)、葛根、昆布(酒洗)、廣朮(酒浸,微炒)、三稜(酒拌濕,炒透,二錢)。
上咀,每服六七錢,水二盞,浸大半日,煎一盞,熱服。臥宜去枕,頭低腳高,每噙一口作數次咽,留一口送下後項丸藥,服畢臥。藥在膈上停留,以制上病故也。若能食,糞硬者,加至七八錢一劑,前藥取半料為末,煉蜜丸如綠豆大,每服百丸,用本湯下。
連翹散堅湯,治耳下或肩上及缺盆,瘡核如石,動之無根,或生兩脅,或未破潰,或已流膿成瘡,此手足少陽經分也。
柴胡(一兩二錢),當歸尾(酒洗),黃芩(生),廣朮(酒炒),三稜(酒炒),連翹,芍藥(各半兩),黃連(酒炒),蒼朮(各二錢),栝蔞根(一兩,酒炒),龍膽草(酒洗),黃芩(酒炒。各七錢),炙甘草(三錢)
白話文:
服用藥物時,每次取六七錢,用兩杯水浸泡半日,煎煮成一杯,趁熱服用。睡覺時不要枕頭,頭低腳高,每次含一口藥液,反覆吞嚥數次,留一口藥液送服後項丸藥,服用完畢後躺下休息。藥物停留在膈膜之上,可以抑制上半身的病症。如果患者可以進食,但大便乾燥者,每次加至七八錢,將之前的藥物取一半研成粉末,用蜂蜜製成綠豆大小的丸藥,每次服用一百丸,用藥湯送服。
連翹散堅湯,用於治療耳下、肩上或鎖骨上方,出現堅硬如石頭的瘡核,觸碰時沒有根部,或長在兩脅,或未破潰,或已流膿成瘡,這些都是手足少陽經脈的病症。
藥方成分包括柴胡一兩二錢,當歸尾(酒洗),生黃芩,酒炒廣朮,酒炒三稜,連翹,芍藥各半兩,酒炒黃連,蒼朮各二錢,酒炒栝蔞根一兩,酒洗龍膽草,酒炒黃芩各七錢,炙甘草三錢。
上一半煎,如前法服,一半為丸,亦如前法服。
玉燭散,治瘰癧自消,和血通經。
當歸,川芎,芍藥,熟地黃,大黃,芒硝,黃芩,甘草(各等分)
上為粗末,每服三錢,水盞半,生薑三片,煎七分,溫服。每日食後一服,七日效。
升麻調經湯,治繞項結核或至頰車,此陽明胃經瘰癧也。手足少陽、足少陰腎經俱能結塊,此藥並治。
升麻(一錢),連翹(半兩),葛根,龍膽草(四錢),桔梗(半兩),條黃芩(六錢),當歸尾(一錢),芍藥(三錢),生黃芩(四錢),黃柏(七錢),知母(一錢),廣朮,三稜,黃連炙,甘草(各半兩)
白話文:
將藥材煎煮,一半用煎煮的方式服用,另一半製成丸藥,服用方法也與煎煮相同。
玉燭散可以治療瘰癧,使之自行消退,同時可以和血通經。
將當歸、川芎、芍藥、熟地黃、大黃、芒硝、黃芩、甘草等藥材,各取等量,研磨成粗粉。每次服用三錢,用半盞水,加入三片生薑,煎煮至七分,溫服。每天飯後服用一次,連續服用七天即可見效。
升麻調經湯可以治療脖子後側結核,甚至蔓延至頰車部位,這是陽明胃經的瘰癧。手足少陽經、足少陰腎經也可能出現結塊,此藥對這些情況都有治療效果。
將升麻一錢、連翹半兩、葛根、龍膽草四錢、桔梗半兩、條黃芩六錢、當歸尾一錢、芍藥三錢、生黃芩四錢、黃柏七錢、知母一錢、廣朮、三稜、黃連炙、甘草各半兩,混合在一起。
上藥一半煎服,一半蜜丸,煎藥吞下如前法。
救苦化堅湯,治瘰癧,馬刀挾癭,從耳下或耳後下頸至經,或入缺盆,乃手足少陽經分,其在頰間或頰車,乃足陽明經分,受心脾之邪而作。今將二證合而治之。
升麻(一錢),葛根(五分),真漏蘆(五分,三味俱足陽明本經藥),連翹(一錢,諸瘡必用之藥,瀉十二經之邪火,十二經瘡藥不可無,能散諸氣聚血結),丹皮(五分,涼血,散滯血),歸身(三分),生地(三分以上,和血涼血),白芍藥(三分,夏月焙之。腹痛必用之藥,味酸能收散氣),黃耆(一錢,固皮毛腠理,補表之元氣,及能活血脈,生血,散火邪,瘡家聖藥),肉桂(三分,大辛熱,能散結積,陽證瘡瘍,須少用之。
白話文:
救苦化堅湯的藥方解說
藥物用法: 上藥一半煎服,另一半做成蜜丸。煎藥時像之前一樣,將藥湯吞服。
藥方主治: 此方用於治療瘰癧(脖子上的淋巴結腫大)、馬刀挾癭(脖子兩側腫大,形狀像馬刀一樣)、以及從耳下或耳後沿頸部到鎖骨,或進入鎖骨上窩的腫塊。這些病症都屬於手足少陽經和足陽明經的病變,是由於心脾之邪入侵導致的。本方將以上兩種病症合併治療。
藥物組成及功效:
- 升麻(一錢): 屬於足陽明經藥,具有升陽散寒、透疹解毒的功效。
- 葛根(五分): 屬於足陽明經藥,具有解肌退熱、生津止渴、升陽止瀉的功效。
- 真漏蘆(五分): 屬於足陽明經藥,具有清熱解毒、消腫止痛的功效。
- 連翹(一錢): 清熱解毒、消腫散結,是治療各種瘡瘍的必用藥物,能夠瀉去十二經的邪火,任何治療十二經瘡瘍的藥方都不可缺少它。
- 丹皮(五分): 涼血散瘀,能夠散去瘀滯的血塊。
- 歸身(三分): 補血活血,能夠滋陰養血。
- 生地(三分以上): 滋陰涼血,能夠清熱涼血。
- 白芍藥(三分): 夏天用文火焙乾後使用。止痛止瀉,味酸收斂,能夠收斂散氣。
- 黃耆(一錢): 補氣固表,能夠增強皮毛腠理的抵抗力,補益表面的元氣,同時具有活血化瘀、生血止血、散寒止痛的功效,是治療瘡瘍的良藥。
- 肉桂(三分): 辛熱,能夠散寒活血、溫經止痛,適用於陽證瘡瘍。由於藥性較烈,用量需謹慎。
總結: 救苦化堅湯以清熱解毒、活血化瘀、消腫散結為主要功效,適用於由心脾之邪入侵導致的瘰癧、馬刀挾癭等病症。
又曰寒因熱用,或有煩躁者去之),麥芽(一錢,治腹中急縮,兼能消食補胃),柴胡(八分),鼠黏子(一五分,若無馬刀挾癭,不在少陽者,去柴胡一味),防風(五分,凡瘡在上部,雖無手足太陽經證,亦當用之,為能散結。有脊痛項強,加羌獨活),昆布(二分,味大咸。
瘡堅硬者用之,以咸能軟堅也),廣朮(三分,煨),三稜(三分,煨。二味削堅積、瘡毒堅硬者用之,不甚堅者減),人參(三分,氣弱,氣短者加),黃柏(三分,有熱、煩躁,腎中有伏火,或腳無力者,加倍),益智仁(二分,或嘔吐,胃不和,及腹脹者,更加厚朴),曲末(炒,三分),炙甘草(五分,能調諸藥,瀉火,助胃調中,除邪氣),黃連(三分,瀉心火,治諸瘡)
白話文:
又說,由於寒症導致,因此用熱藥治療,如果患者出現煩躁,可以去掉熱藥。麥芽一錢,能治療腹中急縮,還能消食補胃;柴胡八分;鼠黏子一五分,如果患者沒有馬刀挾癭,也不屬於少陽證,可以去掉柴胡;防風五分,凡是瘡在上部的患者,即使沒有手足太陽經證,也應該使用,因為它能散結,如果有脊痛項強,可以加羌獨活;昆布二分,味大咸,瘡堅硬的患者可以用它,因為咸能軟堅;廣朮三分,煨;三稜三分,煨,這兩味藥能削堅積、治療瘡毒堅硬,如果患者的瘡不甚堅硬,可以減少用量;人參三分,氣弱、氣短的患者可以加;黃柏三分,有熱、煩躁,腎中有伏火,或者腳無力,可以加倍;益智仁二分,如果患者出現嘔吐、胃不和,或者腹脹,可以加厚朴;曲末炒三分;炙甘草五分,能調諸藥,瀉火,助胃調中,除邪氣;黃連三分,瀉心火,治療諸瘡。
上為極細末,滾湯泡,蒸餅和勻,捻作餅子,日中曬乾,搗如米粒大。每服一錢或二錢,白湯送下。量病人虛實,無令藥多妨其飲食,此治之大法也。
如在少陽陽明經分,為馬刀挾癭者,去獨活、漏蘆、升麻、葛根,加瞿麥(三分)。氣不順者,加橘皮。邪在上焦,加黃芩。在中焦,加黃連。在下焦,加黃柏、知母、防己,皆酒製用之。大便不通,印壅起邪盛,急
加酒大黃以利之。如血燥不行,加桃仁、酒大黃。風澀不行,加煨皂角仁、秦艽、大黃。如陰寒秘結,以《局方》半硫丸,或加附子、乾薑,冰冷與之。大抵諸瘡素弱者,少用苦寒,多加參耆甘草之類,泄火,以補元氣為主。
白話文:
將藥材研磨成極細的粉末,用滾燙的開水沖泡,並與蒸熟的餅子混合均勻,捏成餅狀,在中午太陽底下曬乾,然後搗碎成米粒大小。每次服用一錢或二錢,用白開水送服。根據病人的虛實狀況,調整藥量,避免藥量過多影響其飲食,這是治療的根本原則。
如果病症位於少陽、陽明經脈分佈的部位,且表現為馬刀狀的癭瘤,則需要去除獨活、漏蘆、升麻、葛根,並添加瞿麥(三分)。若病人氣機不順暢,則添加橘皮。邪氣在上焦,則添加黃芩;在中焦,則添加黃連;在下焦,則添加黃柏、知母、防己,所有這些藥材都要用酒製備。如果大便不通,由於邪氣阻塞導致腹部腫脹,則需要緊急添加酒製大黃來通便。如果血燥不通,則添加桃仁、酒製大黃。如果風寒導致不通,則添加煨過的皂角仁、秦艽、大黃。如果陰寒導致便秘,則使用《局方》中的半硫丸,或者添加附子、乾薑,並用溫熱的水送服。總之,對於體質虛弱的瘡瘍患者,要少用苦寒的藥物,多添加人參、黃芪、甘草等滋補藥物,以清熱瀉火,補益元氣為主。
海藻散,治瘰癧。
海藻(洗),昆布,何首烏(不犯鐵器),皂角刺(炒黃色。各一兩),蛇蛻(一條)
上五味,為細末,用豬項下刀口肉燒熟,蘸藥末食之,向患處一邊側臥一伏時,每核上灸七壯,煙從口中出為度,膿盡即安。
瞿麥飲子,治瘰癧馬刀瘡。
瞿麥穗(半斤),連翹(一斤)
上為粗末,水煎臨臥服。此藥經效,多不能速驗,宜待歲月之人,自消除也。
白話文:
「海藻散」可以治療瘰癧,做法是用海藻、昆布、何首烏、皂角刺和蛇蛻等五味藥材研成細末,再用豬肉燒熟蘸藥末食用,並在患處側臥,以艾灸七壯,直到煙從口中出來,膿水流盡即可。 「瞿麥飲子」則可以治療瘰癧和馬刀瘡,用瞿麥穗和連翹煎水服用,此藥效果較慢,需要耐心等待,久而久之病症自然消除。
連翹湯,治前證。
連翹,瞿麥(各斤),大黃(三兩),甘草(二兩)
上咀,每服半兩,煎,食後服。十餘日後,可於臨泣穴,炙二七壯,服藥不可止,五六十日效。
柴胡連翹湯,治前證。
柴胡,連翹,黃芩(炒),知母(酒炒。各半兩),中桂(三分),炙甘草,黃柏(酒炒),生地黃(各三錢),歸尾(錢半),瞿麥穗(六錢),鼠黏子(一錢)
上咀,每服半兩,水二盞,煎一盞,食後稍熱服。
柴胡通經湯,治小兒項側有核,堅而不潰,名曰馬刀。
白話文:
連翹湯是用來治療早期病症的方劑,由連翹、瞿麥、大黃和甘草組成,每次服用半兩,飯後服用。十多天後,可以在臨泣穴灸二七壯,服藥不能停,五六十天見效。
柴胡連翹湯也是用來治療早期病症的方劑,由柴胡、連翹、黃芩、知母、中桂、炙甘草、黃柏、生地黃、歸尾、瞿麥穗和鼠黏子組成,每次服用半兩,水煎服,飯後溫服。
柴胡通經湯是用來治療小兒頸部側邊有硬結,堅硬不化,俗稱馬刀的方劑。
柴胡,歸尾,桔梗,生甘草,連翹,三稜,鼠黏子,黃芩,黃連(各五分),紅花(少許)
上咀,水二盞煎一盞,食後稍熱服。
白花蛇散,治九漏瘰癧,發於項頸之間,憎寒發熱,或痛或不痛。
白花蛇(酒浸軟,去皮骨,焙乾稱二兩),生犀角(二錢,鎊),牽牛(半生半炒,一兩),青皮(半兩)
上為細末,每服一錢,入膩粉五分硬勻,五更糯米飲調,服已,時利下惡物,乃瘡之根也。更候十餘日,再進一服,忌發風熱毒物。已成瘡者,一月可效。
白話文:
柴胡、當歸尾、桔梗、生甘草、連翹、三棱、鼠黏子、黃芩、黃連各五分,紅花少量。
將這些藥材切碎,用兩杯水煎至一杯,飯後溫熱時服用。
白花蛇散,用於治療生長在頸部的瘰疬,伴有畏寒發熱,可能疼痛也可能不疼。
白花蛇兩錢,浸泡在酒中變軟後去掉皮骨,烘乾後稱重;生犀角二錢;牽牛子一兩,其中一半生用一半炒過;青皮半兩。
將以上藥材研磨成細粉,每次服用一錢,加入五分膩粉拌勻,於夜間使用糯米湯調服。服用後可能會有排便排出污物,這是瘡病的根源。十幾天後可以再服用一次,期間避免食用可能引發風熱的食物。對於已經形成的瘡,一個月內可見療效。
四聖散,治瘰癧。服白花蛇散轉利後,服此調之,永去其根。
海藻(洗),石決明(煅),羌活,瞿麥穗(各等分)
上為細末,每服二錢,米湯調下,清水盡為度。
遇仙無比丸,專治瘰癧。
白朮,檳榔,防風,牽牛(半生半炒),郁李仁(湯泡去皮),密陀僧,甘草(各半兩),斑蝥(去翅足,糯米炒,去米)
白話文:
四聖散專治瘰癧,適用於服用白花蛇散轉利後,用此方調養,以徹底根治。藥方為海藻(洗淨)、石決明(煅燒)、羌活、瞿麥穗(各等分),研磨成細末,每次服用二錢,以米湯調服,直至清水盡為止。遇仙無比丸也是專治瘰癧的藥方,藥方為白朮、檳榔、防風、牽牛(半生半炒)、郁李仁(湯泡去皮)、密陀僧、甘草(各半兩)、斑蝥(去翅足,糯米炒,去米)。
上以斑蝥減半為末,糊丸,梧桐子大。每服二十丸,早晚煎甘草檳榔湯送下。服至一月後,覺腹中微痛,
於小便中取下毒物,有如魚目狀。已破者自合,未破者自消。
(湜齋)立應散,治瘰癧神效。已破未破皆可服。
連翹,赤芍藥,川芎,當歸,炙甘草,滑石(研。各半兩),黃芩(三錢),白牽牛(生取末,二錢半),土蜂房(蜜水洗,飯上蒸,日曬乾。二錢),川烏尖(七個),地膽(去頭足,秫米炒,以米黃為度,去米用,三錢)
白話文:
上以斑蝥減半,研成粉末,再將粉末與梧桐子大小的糊狀物混合,製成丸狀。每次服用二十粒,早晚在煎好的甘草檳榔湯中送服。服用約一個月後,會感到腹部微微疼痛,
在小便中可以排出像魚眼一樣的毒素物質。已經破裂的自然會癒合,未破裂的也會自行消退。
(湜齋)立應散,對治療瘰癧效果神妙。無論是否已經破裂,都可以服用。
連翹、赤芍藥、川芎、當歸、炙甘草、滑石(研磨)、黃芩(量取三錢)、白牽牛(生時取末,量取二錢半)、土蜂房(以蜂蜜水清洗,飯上蒸煮,日曬乾燥,量取二錢)、川烏尖(量取七個)、地膽(去除頭和腳,秫米炒至米色,取出米使用,量取三錢)。
上為細末,每服抄一大錢匕,濃煎,木通湯調下,臨臥服,毒根從小便中出,痛澀不妨,毒出如粉片塊血爛肉是也。如未效,後再服,繼以薄荷丹解其風熱。且地膽性帶毒,濟以烏尖,或衝上麻悶,不能強制,嚼蔥白一寸,茶清下,以解之。如小便澀,燈心煎湯,調五苓散服。瘰癧以好膏貼之。
薄荷丹,解瘰癧風熱之毒,自小便宣毒之後,須常服此。
土薄荷,皂角(去子皮),連翹,何首烏(米泔浸),蔓荊子,三稜(炮),荊芥(各一兩)
白話文:
將藥材研磨成細粉,每次服用一大匙,用濃水煎煮,加入木通湯調服,睡前服用。毒素會從尿液排出,疼痛和澀感都無妨,排出物像粉末、片狀、血塊或腐肉。如果效果不佳,可以再次服用,之後服用薄荷丹來解熱。地膽草帶有毒性,搭配烏尖草服用,可能會導致麻木或堵塞,不可強行服用,可以嚼食一寸長的蔥白,用茶水送服解毒。如果小便澀痛,可以用燈芯煎湯,加入五苓散服用。瘰癧可以用好的膏藥貼敷。
薄荷丹可以解毒,清除瘰癧引起的風熱,在服用藥物排出毒素後,應該常服薄荷丹。
土薄荷、皂角(去籽皮)、連翹、何首烏(用米泔水浸泡)、蔓荊子、三稜(炮製)、荊芥(各一兩)
上為末,好豉二兩半,以米醋煎沸,酒豉淹令軟,研如糊,和丸梧桐子大。每服三十丸,食後熟水下,日
一服,常服為妙。
神秘丸,治瘰癧多年不愈。
斑蝥(去頭足,秫米炒,一分),薄荷葉(三分)
上為細末,雞子清和丸梧桐子大。空心茶清下二丸,午時後服三丸,臨臥服四丸,次日空心服五丸。臍下痛,小便取下惡物為效。如小便澀,吃蔥茶少許。
必效散,治瘰癧
斑蝥(去頭足,麵炒,二十一個),荊芥穗,黑牽牛,直殭蠶(炒去絲嘴)
白話文:
上等好豉二兩半,用米醋煮沸,再用酒浸泡使其軟化,然後研磨成糊狀,做成梧桐子大小的丸藥。每次服用三十丸,飯後用溫水送服,每天服用一次,長期服用效果最佳。此藥方名為「神秘丸」,專治多年不愈的瘰癧。
另外,斑蝥去掉頭足,用秫米炒製,取一分;薄荷葉取三分。將其研磨成細末,做成梧桐子大小的丸藥,名為「雞子清」。空腹時用茶水送服兩丸,午飯後服用三丸,臨睡前服用四丸,次日空腹服用五丸。此藥方可治療臍下疼痛,並能排出體內的惡物,小便不通暢者可喝少量蔥茶。
最後,斑蝥去掉頭足,用麵粉炒製,取二十一個;荊芥穗、黑牽牛、直殭蠶(炒去絲嘴)各適量。此藥方名為「必效散」,專治瘰癧。
上為細末,每服一錢,五更好酒調下。日中當利惡物,如不下,次日五更再進一服,或更不下,第三日五更先吃秫米粥一碗,次服此藥,其毒決下。如小便痛澀,以蔥茶解之,或煎木通燈心湯利之。
雌雄散,治前證。
斑蝥(一雌一雄足翅全者,新瓦焙焦,去頭翅足),貫眾(二錢),鶴蝨,甘草(各五分)
為細末,作粥服,飽飯後好茶濃點一盞調下。
射干連翹湯,治瘰癧寒熱往來。
射干,連翹,玄參,赤芍藥,木香,升麻,前胡,山梔仁,當歸炙,炙甘草(各一兩),大黃(炒,二兩)
白話文:
將藥材研磨成細粉,每次服用一錢,用五分好酒送服。中午時分藥性應該發揮作用,排出毒素。如果沒有排出,隔天凌晨五點再服用一服。若還是沒有排出,第三天凌晨五點先喝一碗秫米粥,再服用此藥,毒素就會排出。如果小便疼痛澀滯,可以用蔥茶解毒,也可以煎煮木通燈心湯利尿。
雌雄散,用於治療上述症狀。
將斑蝥(一雌一雄,翅膀和腳完整的,用新瓦焙焦,去除頭部、翅膀和腳)、貫眾(二錢)、鶴蝨、甘草(各五分)研磨成細粉,用粥調服,飯後用濃茶沖服一盞。
射干連翹湯,用於治療瘰癧寒熱往來。
將射干、連翹、玄參、赤芍藥、木香、升麻、前胡、山梔仁、當歸(炙)、甘草(炙,各一兩)、大黃(炒,二兩)一起煎煮。
上咀,每服三錢,水一盞煎七分,入芒硝少許,食後溫服,日再服。
栝蔞子散,治瘰癧初腫疼痛,寒熱,四肢不寧。
栝蔞子(微炒),連翹,何首烏,皂角子(微炒),牛蒡子(微炒),大黃(微炒),白螺殼,山梔仁,漏蘆,牽牛(微炒),生甘草(各一兩)
上為細末,每服二錢,食後溫酒調下。
皂角子丸,治瘰癧。
肥皂角子(一升),玄參,連翹(各一兩)
上以水五升於砂鍋內慢火熬,水盡為度,先揀皂角子軟者,每服三粒,食後臨臥時細嚼津下,硬者搗爛,煉蜜和丸,如榛子大。每夜含化一丸、半月效。忌酒熱物。
白話文:
上咀每次服用三錢,用一杯水煎煮七分,加入少量芒硝,飯後溫熱服用,一天服用兩次。
栝蔞子散,用於治療瘰癧初起腫痛、寒熱、四肢不安的症状。
配方:栝蔞子(微炒)、連翹、何首烏、皂角子(微炒)、牛蒡子(微炒)、大黃(微炒)、白螺殼、山梔仁、漏蘆、牽牛(微炒)、生甘草(各一兩)
將上述藥材研磨成細末,每次服用二錢,飯後溫酒調服。
皂角子丸,用於治療瘰癧。
配方:肥皂角子(一升)、玄參、連翹(各一兩)
將藥材以五升水放入砂鍋中,小火慢熬,直至水份完全蒸發。挑選軟的皂角子,每次服用三粒,飯後及睡前細嚼吞服,硬的皂角子則搗碎,加入蜂蜜和成丸子,大小如榛子。每晚含化一丸,服用半月即可見效。忌食酒及熱物。
連翹飲,治瘰癧結核,不論已潰未潰。
新薄荷葉(二斤,取自然汁),肥皂角(一條,去皮水浸,去渣取汁。上二味砂鍋熬膏),青皮,陳皮(各一兩),連翹(半兩),牽牛(半生半炒末,一兩),皂角子(炮去皮,以仁為末,兩半)
上為末,用膏子丸。每服三十丸,煎連翹湯下,十日效。
蝙蝠散,治瘰癧多年不愈神效。
蝙蝠(一個),貓頭(一個)
上以二物俱撒上黑豆同燒,其骨化、研為細末。瘡濕,即以末藥乾摻之,瘡干,以香油調敷之。內服連翹等湯,效。
白話文:
連翹飲,用來治療瘰癧結核,不論已經潰爛或尚未潰爛。
準備新鮮薄荷葉(兩斤,取其汁液),肥皂角(一條,去皮浸泡水中,去渣取汁。以上兩種材料用砂鍋熬成膏狀),青皮、陳皮(各一兩),連翹(半兩),牽牛(一半生、一半炒成粉末,一兩),皂角子(炮製去皮,取其仁研成粉末,兩半)。
將以上材料研成粉末,用膏子製成丸藥。每次服用三十丸,用煎煮連翹的湯藥送服,十天見效。
蝙蝠散,用來治療多年不愈的瘰癧,效果顯著。
蝙蝠(一隻),貓頭(一隻)。
將以上兩種材料撒上黑豆一起燒烤,直到骨頭燒成灰燼,研成細粉。如果瘡瘍濕潤,就用藥粉乾燥塗抹;如果瘡瘍乾燥,就用香油調和後敷貼。內服連翹等湯藥,療效顯著。
化氣調經湯,治流注、瘰癧,與神應丸間服之。
香附米(四兩,酒浸一宿,曬乾),陳皮(二兩),羌活,白芷(各一兩),天花粉,牡蠣(煅),甘草(各半兩),皂角刺(半兩)
上為細末,每服二錢,用清油不拘時調下,日三次。
追毒神異湯,治瘰癧熱盛脈有力者,以此下之。
辰砂(一錢),血竭(一錢),麝香(一字。共研末),大黃(半兩),大甘草(半兩)
白話文:
化氣調經湯,用於治療流注、瘰癧,可以與神應丸交替服用。
藥方:香附米(四兩,用酒浸泡一夜,曬乾)、陳皮(二兩)、羌活、白芷(各一兩)、天花粉、牡蠣(煅)、甘草(各半兩)、皂角刺(半兩)。
將以上藥材研磨成細末,每次服用兩錢,用清油調服,每天三次。
追毒神異湯,用於治療瘰癧熱盛,脈象有力者,可用此藥方治療。
藥方:辰砂(一錢)、血竭(一錢)、麝香(一字,將三味藥材研磨成末)、大黃(半兩)、大甘草(半兩)。
上分一半為末,一半咀,河水一盞煎,臨臥調末藥服,渣再煎。
托裡救苦神應丸,治一切流注癧瘡,與調經湯間服。
川烏頭(炮去皮臍),陳皮(各一兩),當歸(酒浸),甘草節,白芷,沒藥(各半兩),蟬蛻(去土,半兩),大皂角(去皮弦),生地黃,薑黃(各兩半)
上將皂角捶碎,水四碗煎二碗,濾去渣用汁,同煮烏頭,至爛為度,搗如泥,余諸藥卻另為末,和烏頭泥為丸,如梧桐子大。每服六十丸,半飢時薄荷湯下。若瘡既破,有腐腫黑肉,當服化氣調經湯,外貼太乙神聖等膏為妙。
白話文:
將藥材分成兩半,一半研磨成粉末,另一半切碎。用一杯河水煎煮切碎的藥材,臨睡前用薄荷湯送服藥粉,剩下的藥渣再煎煮一次。此方名為托裡救苦神應丸,可治療各種流注、癧瘡,並可與調經湯交替服用。藥材包括:川烏頭(炮製去皮臍)、陳皮、當歸(酒浸)、甘草節、白芷、沒藥、蟬蛻(去土)、大皂角(去皮弦)、生地黃、薑黃。將皂角捶碎,用四碗水煎煮至二碗,濾去藥渣,用藥汁與烏頭一同煮至爛透,搗成泥狀。其他藥材另行研磨成粉末,與烏頭泥混合製成丸藥,如梧桐子般大小。每次服用六十丸,半飢時用薄荷湯送服。若瘡瘍已破,出現腐腫黑肉,應服用化氣調經湯,並外敷太乙神聖等膏藥效果更佳。
(《綱目》)太乙膏,治瘰癧瘡神效。
沒藥(四錢),黃丹(五兩),冰片(五分),乳香,輕粉(各三錢),麝香(五分),香油(一斤)
上用清油黃丹熬成,用蔥七枝次第下,熬焦為度,槐枝攪,滴水不散,提起,卻入乳沒輕粉腦麝攪勻,瓷器收用。
琥珀膏,治頸項瘰癧,初發如梅子,結腫堅硬,漸若連珠,不消不潰,或穿穴潰膿不絕,經久難愈,漸成瘻疾,並治。
白話文:
**《本草綱目》**記載的太乙膏,治療瘰癧瘡效果顯著。
配方:
- 沒藥(四錢)
- 黃丹(五兩)
- 冰片(五分)
- 乳香(三錢)
- 輕粉(三錢)
- 麝香(五分)
- 香油(一斤)
製法:
- 用清油和黃丹熬製,並逐次加入七根蔥,熬至蔥焦為止。
- 加入槐枝攪拌,直到滴水不散,提起膏藥不滴落。
- 趁熱加入乳香、沒藥、輕粉、冰片和麝香,充分攪拌均勻。
- 收存於瓷器中備用。
琥珀膏則用於治療頸項瘰癧,初期症狀如梅子大小,結腫堅硬,逐漸形成串珠狀,難以消散或潰爛,甚至穿穴潰膿不斷,久治不愈,最終形成瘻疾。琥珀膏可有效治療這些情況。
琥珀(一兩,研細),丁香,木香(各二兩),桂心(半兩),硃砂(研細),白芷,當歸,木鱉仁,防風,木通(各半兩),黃丹(七兩),垂柳枝(三兩),松脂(二兩),麻油(一斤二兩)
上藥用琥珀、丁香、硃砂、桂心、木香五味,羅為細末,其餘藥並細咀,以油浸一宿,入鐺內以慢火煎,候白芷焦黃,漉出,次下松脂末,濾去渣,再澄清,油入鐺內慢火熬,下黃丹,以柳枝不住手攪,令黑色,
滴水成珠不散,看軟硬得所,入琥珀等味攪勻,瓷器盛。用時看大小用紙攤貼。
白話文:
取琥珀一兩研成細粉,丁香、木香各二兩,桂心半兩,硃砂研成細粉,白芷、當歸、木鱉仁、防風、木通各半兩,黃丹七兩,柳枝三兩,松脂二兩,麻油一斤二兩。將琥珀、丁香、硃砂、桂心、木香五味研成細末,其餘藥材切碎,用麻油浸泡一夜後,放入鍋中以小火煎煮。待白芷呈焦黃色時,過濾,再加入松脂末,再次過濾,澄清油液。將油液倒回鍋中,以小火熬煮,加入黃丹,用柳枝不斷攪拌,直到變成黑色,滴水成珠不散,軟硬適度。加入研磨好的琥珀等藥末攪拌均勻,盛入瓷器中。使用時根據大小用紙包裹。
翠玉膏,治瘰癧,亦治臁瘡。
瀝清(四兩),黃蠟,銅綠(各三兩),沒藥(一錢)
上件先將銅綠為末,香油調勻,又將瀝清、黃蠟火上溶開,次下細銅綠,火上攪勻,將沒藥等二味旋入攪勻,用河水一樽,將藥傾在內,用手扯開勻,油紙里,看瘡大小分用。將塊子口嚼,捻成餅子,貼於瘡上,紙封,三日易之。
蜂房膏,治熱毒、氣毒結成瘰癧。
露蜂房,蛇蛻,玄參,蛇床子,黃耆(各三分),杏仁(半兩),亂髮(雞子大丸),鉛丹,黃蠟(各二兩)
白話文:
翠玉膏
翠玉膏,用於治療瘰癧,也能治療臁瘡。
配方:
- 瀝清(四兩)
- 黃蠟(三兩)
- 銅綠(三兩)
- 沒藥(一錢)
製作方法:
- 先將銅綠研磨成粉末,用香油調勻。
- 將瀝清和黃蠟在火上溶化,然後加入細銅綠粉末,繼續在火上攪拌至均勻。
- 再將沒藥等二味藥材逐漸加入,攪拌至完全混合。
- 取一樽河水,將藥膏倒入其中,用手充分攪拌至均勻。
- 用油紙包裹,根據瘡瘍大小分量使用。
- 將藥膏塊咬碎,搓成餅狀,貼於瘡瘍上,再用紙包覆。
- 每三日換藥一次。
蜂房膏
蜂房膏,用於治療熱毒、氣毒積聚形成的瘰癧。
配方:
- 露蜂房(三分)
- 蛇蛻(三分)
- 玄參(三分)
- 蛇床子(三分)
- 黃耆(三分)
- 杏仁(半兩)
- 亂髮(雞子大丸份量)
- 鉛丹(二兩)
- 黃蠟(二兩)
上先將五味少以酒拌,過宿,用香油半斤內杏仁、亂髮同煎,焦黑,濾淨,更入鐺內煎,慢火熬至滴水不散,然後下丹、蠟,熬至五七沸,傾入瓷盆中,攤貼瘡上,一日一換。
洗敷藥
白芷、荊芥二味煎湯,候溫,用軟帛蘸洗,拭乾,好膏藥貼。
敷藥
半夏(生),南星(生。各二錢),血竭(一錢),輕粉(少許),上為細末,津唾調敷。
又方,治鼠癧:貓頭骨(一個,燒灰),麝香(一錢),為極細末,清油調敷。
又方,黃顙魚(開肚),入蓖麻子二十一粒,以綿縛定,投入廁坑內,冬三月,春秋二月,夏一月,取出洗淨,用黃泥固濟、文武火煨焦,存性,研為細末,香油調敷。亦治臁瘡。
白話文:
先將五種藥材少量以酒拌勻,放置一夜,再用半斤香油加入杏仁、頭髮一起煎煮,直到焦黑,過濾乾淨後,重新放入鍋中慢火熬煮,熬到滴水不散,然後加入丹砂和蠟,熬煮至沸騰五到七次,倒入瓷盆中攤平,貼在瘡傷上,一天換一次。
用白芷、荊芥煎湯,待溫度適宜後,用柔軟的布蘸取藥湯清洗瘡傷,擦乾後,再貼上藥膏。
將生半夏、生南星各二錢,血竭一錢,輕粉少許研成細末,用唾液調勻敷在瘡傷上。
另外,治療鼠瘡可用貓頭骨一個燒成灰,加入一錢麝香研成極細末,用清油調勻敷在患處。
再者,用黃顙魚開肚,放入二十一粒蓖麻子,用棉線綁緊,放入廁坑內,冬天放置三個月,春秋放置兩個月,夏天放置一個月,取出洗淨,用黃泥封住,文武火煨燒至焦黑,保留藥性,研成細末,用香油調勻敷在患處,也能治療臁瘡。
龍泉散,治瘰癧末破,塗之自消。
龍泉粉(即磨刀石上濃汁,青石者佳),瓦粉(各半兩),昆布,廣朮,三稜(各二錢)
上為細末,熟水調塗之。用此去痰尤速。一日一易。
螺灰散,大田螺(連殼煅成灰)為細末。破者乾摻,未破者香油調敷。
白話文:
龍泉散能治癒即將潰破的瘰癧,將藥粉塗抹患處即可自行消退。藥方包括龍泉粉(磨刀石上的濃汁,青石製成的最好)、瓦粉(各半兩)、昆布、廣朮、三稜(各二錢),將它們磨成細粉,用熟水調和後塗抹患處。此方去痰效果極佳,每天換藥一次。
螺灰散則是用大田螺連殼煅燒成灰,研磨成細粉,用於治療瘰癧。已經潰破的瘰癧,直接將藥粉撒在患處即可;未潰破的瘰癧,可以用香油調和後敷於患處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