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古今醫統大全》~ 卷之八十 (8)
卷之八十 (8)
1. 論內托散
《精要》謂:一日至三日進十數服,防毒氣攻臟腑,名護心散。切詳綠豆解丹毒,又言治石毒,味甘,入陽明,性寒能補,為君;以乳香去惡毒,入少陰,性溫善竄,為佐;甘草性緩,解五金八石及百藥毒,為使。想此方專為服丹石發疽者設,不因丹石而發疽,恐非必用之劑。
丹溪曰:癰疽因積在臟腑,非一朝一夕,治當先助氣壯胃,是根本堅固,而以行經活血為佐,參以經絡時令,是毒外發,施治之早,可以內消,此乃內托之本意。又云:內托散性冷治嘔,有降火之理。若夫老年者、病深諸證備者、體虛者,綠豆雖補,將有不勝重任之患矣。
白話文:
《精要》這本書說,一天到三天內服用十幾次,可以防止毒氣侵犯內臟,所以稱它為「護心散」。仔細研究這個方子,綠豆可以解丹毒,又說能治療礦物中毒,它的味道甘甜,歸入陽明經,性質寒涼又能補益,所以作為主藥;用乳香來去除惡毒,歸入少陰經,性質溫熱而且善於走竄,作為輔助藥;用甘草,藥性緩和,能解五金八石等礦物以及各種藥物的毒,作為使藥。我認為這個方子專門是為那些服用丹石後長瘡的人設計的,如果不是因為服用丹石而長瘡,恐怕不一定要用這個方子。
朱丹溪說:癰疽這種病是因為毒積在內臟,不是一天兩天造成的。治療時應該先幫助身體增強元氣、強健脾胃,這是根本,然後用活血化瘀的藥物來輔助,再參考經絡和時令的變化,讓毒從體內向外發散。如果治療及時,毒是可以被身體自行化解的,這才是內托的真正用意。他又說:內托散藥性偏寒涼,可以治療嘔吐,有降火的功效。但是,如果是老年人、病情嚴重、各種症狀都出現、體質虛弱的人,綠豆雖然能補益,但恐怕難以承受這個方子的藥力,會產生不好的影響。
2. 論神仙追毒丸
《精要》曰:初成膿,宜烙,得膿利為效,亦服追毒丸。丹溪曰:追毒丸下積取毒之藥,決無取膿之效。今用烙而得膿,若在裡而血氣實,則膿自出,以托不出,何不以和氣活血藥,佐以參耆補劑,使膿托出?其方用五倍子消毒、殺蟲、解風,為君,山茨菇、千金子,大戟,皆驅逐走泄,為臣佐,以麝香升散,用之以治癰疽,實非所宜。果見臟腑有積毒或異蟲,纏滯深固,而體氣不虛者,亦快藥,但戒勿輕用耳。
白話文:
《醫學精要》這本書說:剛開始化膿時,應該用燒灼的方法,等到膿液順利排出才有效,也可以服用追毒丸。朱丹溪卻說:追毒丸是往下排泄積聚毒素的藥,絕對沒有幫助膿液排出的效果。現在用燒灼的方法可以使膿液排出,如果膿在身體裡面,而且身體的氣血很充足,膿液自然會排出。如果膿液因為體虛而排不出來,為什麼不用調和氣血、活血的藥,再加上人參、黃耆等補氣的藥,來幫助膿液排出呢?追毒丸這個方子用五倍子來消毒、殺蟲、驅風,作為主要藥物;用山慈菇、千金子、大戟,這些都是有很強的瀉下作用的藥,作為輔助藥物;再用麝香來使藥氣上升發散。用這樣的藥來治療癰疽,實在是不適合。如果真的看到內臟有積聚的毒素或異蟲,而且纏繞得很深很牢固,但是身體的氣血又沒有虛弱的人,這也是一種快速見效的藥,但要告誡不要輕易使用它。
3. 論飛龍奪命丹
飛龍奪命丹治疔瘡惡腫初發,或發而黑陷,毒氣內陷者。丹溪曰:世多用之,香竄燥毒之劑無經不至,故能宣泄,備汗、吐、下三法,病因食一切禽畜,毒發及瘡,脈沉緊細數,蘊毒在裡,並濕毒,用之神效。若大熱大渴,毒氣焮發,而脈浮洪在表,及膏粱積熱之人,未宜輕舉。
白話文:
飛龍奪命丹是用來治療疔瘡、惡性腫瘡剛開始發作,或是已經發作且呈現黑陷,毒氣向內侵襲的情況。朱丹溪說:世上很多人使用這個藥,它屬於氣味強烈、燥熱有毒性的藥劑,藥效沒有不到的地方,所以能夠宣泄毒氣,具備發汗、催吐、瀉下的三種功效。這種病通常是因為吃了各種禽畜,導致毒素發作而產生瘡,脈象會呈現沉、緊、細、數,表示毒素積存在體內,如果還夾雜濕毒,使用這個藥效果會非常神奇。但如果出現大熱、大渴,毒氣向上發散,脈象呈現浮、洪等在體表的情況,以及平時吃太多肥甘厚味導致體內積熱的人,就不適合輕易使用這個藥。
4. 論獨聖散
癰疽皆綠氣滯血凝,或因怒氣所致。用香附子去毛,以生薑汁淹一夕,曬乾,研為末,白湯調服二錢,無時。
丹溪曰:本方謂疽後常服,半年尤效。此皆施於體實氣鬱之人,不可一概而用之也。一人厚味,氣鬱性重,年近六十,患背疽,醫與諸藥皆不行,惟飲香附末甚快,始終只此一味而安,此千百而一二。
白話文:
癰疽這種病,大多是因為體內氣機阻塞、血液凝滯,或是因為生氣所導致。可以使用去除毛的香附子,用生薑汁浸泡一個晚上,然後曬乾,磨成粉末,用溫開水調服二錢,不拘時間服用。
朱丹溪說:這個方子是說在癰疽之後可以常常服用,尤其持續服用半年效果更好。這些都是針對體質壯實、氣機鬱結的人使用的,不可以一概而論。有一個人,因為飲食過於肥膩,導致氣機鬱結而且個性比較急躁,年紀快六十歲時,得了背疽,醫生給他吃了很多藥都沒有用,只有喝香附粉效果很好,從頭到尾只用這一味藥就痊癒了,這種情況是千百個人之中才會出現一兩個。
5. 瘡腫分淺深
瘡疽有三:腫高而軟者,發於血脈;腫下而堅者,發於筋骨皮肉;色不辨者,發於骨髓。又曰:以手按搖,瘡腫根牢而大,深也,根小而浮者,淺也。又,驗初生瘡時,便覺壯熱惡寒,拘急頭痛,精神不寧,煩躁飲冷,瘡疽必深也;若起居平和,飲食如故,其瘡浮淺也;惡瘡初生,其頭如粟,微似有痛癢,誤觸破之,即焮展有深意。酌其深淺,浮則表之,深則疏之。
白話文:
瘡瘍腫痛有三種情況:腫起高且軟的,是發生在血脈;腫在下方且堅硬的,是發生在筋骨皮肉;顏色不明顯的,是發生在骨髓。另外,用手按壓搖動瘡腫,如果根部牢固且範圍大,表示瘡腫位置較深,如果根部小而浮起,表示位置較淺。還有,觀察剛長出瘡時,如果感覺發高燒、怕冷、身體緊繃、頭痛、精神不安寧、煩躁想喝冷飲,這表示瘡瘍一定很深;如果生活作息平和,飲食也正常,那瘡瘍就比較淺。惡性瘡剛長出來時,頭部像小米粒,稍微感覺有痛癢,如果誤觸弄破,就會立刻紅腫擴散,這表示瘡有深層的問題。要衡量瘡的深淺,如果浮在表面就用發散的方法處理,如果位置深就用疏通的方法處理。
6. 辨癰與疽治法
《精要》云:始患高腫五七日,忽平陷者,是攻內之候,以托裡散、內補湯填補臟腑,令實,最怕透膜者,十無一生。
丹溪曰:癰之邪淺,其稽留壅遏,獨在經脈之中而專於外,故初發時身表便熱,患處便如枕、如盆高腫痛甚者,縱欲下陷,緣正氣內固不肯受,故或便秘,或發渴發逆以拒之,是以骨髓終不焦枯,五臟終不損也。疽之邪,其稽留壅遏,內連五臟而不專攻於外,故身或無熱,患處或不腫痛甚者,聲嘶色脫,眼黑青小,十指腫黑者,多死。治癰初發,當以潔古法為主,表者散之,里者下之;火以灸之,藥以敷之。
膿未成者必內消,已成者速潰。
治疽初發,當以涓子法為主。填補臟腑,令實,勿令下陷之邪延曼。外以火灸,引邪透出,使有穴歸而不亂攻,可轉死為生,變凶為吉。今世不分癰疽,一概宣熱拔毒,外以五香托其氣,內以大黃竭其血,終不自悟其藥之非,惜哉!
白話文:
《醫學精要》說:剛開始發病時,患處高腫五到七天,突然消退凹陷的,這是病邪侵入體內的徵兆,要用托裡散、內補湯來補養臟腑,使之強壯,最怕病邪穿透筋膜的,這種情況幾乎沒有存活的機會。
朱丹溪說:癰的病邪侵犯較淺,它停留在經脈之中,主要作用於體表,所以剛發病時身體表面就會發熱,患處像枕頭、像盆子一樣高腫,疼痛劇烈。即使患處想要消退凹陷,因為體內的正氣穩固,不讓病邪入侵,所以可能會有便秘、口渴、噁心等反應來抵抗病邪,因此骨髓不會枯竭,五臟也不會受損。疽的病邪侵犯較深,它停留在體內,與五臟相連,主要作用於體內,所以身體可能不會發熱,患處可能不會腫痛得很厲害,但會出現聲音嘶啞、面色憔悴、眼睛發黑變小、十指腫脹發黑等危險症狀,這種情況大多會死亡。治療癰剛發病時,應以潔古法為主,體表的病邪就用發散的方法,體內的病邪就用攻下的方法;可以用艾灸來治療,也可以用藥物來敷在患處。
膿還沒形成的要使其在體內消散,膿已形成的要使其迅速潰破。
治療疽剛發病時,應以涓子法為主,補養臟腑,使之強壯,不要讓病邪擴散蔓延。可以用艾灸來引導病邪從體表透出,使其有出路而不亂攻,這樣可以轉危為安,化凶為吉。現在的人不區分癰和疽,一概使用清熱解毒的藥物,外用五香來托起病氣,內服大黃來消耗血液,始終不明白自己用藥的錯誤,真是可惜啊!
7. 瘡名有三曰癤曰癱曰疽
癤者初生突起,浮赤無根腳,腫見於皮膚,止闊一二寸,有小痛,疼數日後微軟,薄皮剝起始出清水,後白破膿出,如不破,用替針丸。癰者初生紅腫突起,闊三四寸,發熱惡寒,燥渴或不渴,抽掣疼痛,四五日後按之微軟,此證毒氣浮淺,春夏宜防風敗毒散,加薑、蔥、棗煎。秋冬去薑、蔥、棗,加木香,身半以上加栝蔞,身半以下加射干。
又有皮色不變,但肌肉內微痛甚,發熱惡寒煩渴。此證熱毒深沉,日久按之,中心微軟,膿成,用火烙開,以決大膿,宜服托裡之藥。疽者,初生白粒如粟米,便覺癢痛,觸著其痛應心,此疽始發之兆,或誤觸著,便覺微赤腫痛,三四日後,腳根赤暈,展開,渾身壯熱,口微渴,瘡上亦熱,此疽也。
疽上或漸生白粒如黍米,逐個用銀篦挑去,勿令見血,或有少血亦不妨,不見血尤妙,卻用老皮散敷之,五七日,瘡頭無數如蜂房,膿不肯出,冬用五香連翹湯,夏用黃連羌活散,夏初用防風敗毒散加蔥、棗,秋去之,加木香。若形氣實,脈洪數有力,痛腫焮開,壯熱便閉,宜五利大黃湯、復元通氣散,可選用通利。
又有初生白粒,誤觸後,便覺情思不暢,背腫如石,身體煩疼,胸膈痞悶,怕聞食氣,此謂外如麻,里如瓜,疽毒深惡,內連臟腑。疽頂白粒如椒者數十,間有大如蓮子蜂房者,指捺有膿不流,時有清水,微腫不突,根腳紅暈,漸漸展開,或癢痛或不痛,疽不甚熱,瘡反陷下,如頑之皮漸變黑色,恍惚沉重,脈若虛弱,便用大料參耆歸術濃煎調服。
瘡瘍鬱冒,俗呼昏迷是也,宜汗之則愈。
白話文:
瘡的名稱有三種,分別是癤、癰和疽。
癤,剛開始長出來時會突起,表面呈現浮腫的紅色,沒有明顯的根部,腫塊長在皮膚表面,大約一兩寸寬,會有輕微的疼痛,痛幾天後會稍微變軟,表皮脫落後會開始流出清水,之後破裂會流出白色膿液。如果沒有破裂,可以使用針灸或藥丸幫助膿液排出。
癰,剛開始長出來時會呈現紅腫突起,大約三四寸寬,會發燒、怕冷、口渴或不渴,有抽痛的感覺,四五天後按壓會稍微變軟。這種情況是因為毒氣比較表淺,春夏季節適合使用防風敗毒散,並加入薑、蔥、棗一起煎煮。秋冬季節則去掉薑、蔥、棗,加入木香。如果是上半身的病症,可以加入栝蔞;如果是下半身的病症,則可以加入射干。
還有一種情況是皮膚顏色沒有改變,但是肌肉內部會感到輕微但劇烈的疼痛,並伴隨發燒、怕冷和口渴。這是因為熱毒深入體內,時間久了按壓,中心會稍微變軟,形成膿液,這時要用火燒灼開口,排出大量的膿液,並服用有助於身體恢復的藥物。
疽,剛開始長出來時會像小米一樣的白色小顆粒,會感到癢痛,觸碰到時疼痛會深入內心。這是疽剛開始發作的徵兆,如果誤觸碰,會覺得稍微紅腫疼痛,三四天後,腳的根部會出現紅暈,並擴散開來,全身發熱,口渴,瘡口也會發熱。
疽的表面可能會逐漸長出像黍米一樣的白色小顆粒,要一個個用銀篦挑掉,不要讓它出血,或者有少量血也沒關係,不見血最好,然後用老皮散敷在上面。五到七天後,瘡頭會像蜂窩一樣佈滿膿包,但膿液不容易流出。冬天可以用五香連翹湯,夏天用黃連羌活散,初夏用防風敗毒散加蔥、棗,秋天去掉蔥、棗,加入木香。如果身體狀況好,脈搏洪大有力,疼痛紅腫發熱嚴重,發高燒且便秘,可以使用五利大黃湯或復元通氣散,選擇可以通便的藥物。
還有一種情況是,剛開始長出白色小顆粒,誤觸碰後,會覺得心情不暢快,背部腫脹如石頭,身體煩躁疼痛,胸口悶悶的,不想聞到食物的氣味。這種情況叫做「外如麻,裡如瓜」,疽毒非常嚴重,已經深入體內,連接到臟腑。疽頂端的白色小顆粒像胡椒一樣有數十個,有的像蓮子或蜂窩一樣大,用手按壓有膿液但不流出,偶爾有清水,稍微腫脹但不突出,根部有紅暈,並逐漸擴散,有時會癢痛,有時則不痛。疽本身不是很熱,瘡反而向下凹陷,像堅硬的皮革逐漸變成黑色,感覺恍惚沉重,脈搏虛弱,這時就要用大量的人參、黃耆、當歸、白朮濃煎服用。
瘡瘍導致意識模糊,俗稱昏迷,用發汗的方式可以治癒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