徐春甫

《古今醫統大全》~ 卷之十二 (1)

回本書目錄

卷之十二 (1)

1. 藥方

黃連瀉心火,梔子佐之;柴胡瀉肝火,川芎佐之;黃芩瀉肺火,須用片芩,用桑白皮佐之。若鼠尾條芩,止能瀉大腸之火。石膏,瀉脾中之實火,虛者忌之。芍藥,瀉脾火。(冬月必須酒炒,制其性之寒酸也。)木通,下行瀉小腸火。黃芩、黃連,以豬膽汁炒瀉肝膽之火。黃柏、知母,瀉腎火,又退勞骨蒸之火。

連翹瀉六經之邪火。玄參瀉無根之遊火。青黛,瀉五臟之鬱火。人中白,瀉肝火。黃柏加鬱金大能瀉膀胱之火。小便降火極速。山梔仁能降火從小便出,其性能曲屈下行,人所不知。

(《局方》)瀉心湯,治心火,心經蘊熱。

川黃連(為末)

或湯或散,任服。

導赤散,治心火併小腸火。

生地黃,木通,生甘草(各等分),

入竹葉水煎服。

茯苓散,治心經實熱,口乾煩渴,眠臥不安。

茯苓,麥門冬,通草,升麻(各八分),紫菀,知母(各一錢),桂心(四分),赤石脂,淡竹葉(十片),大棗(二枚)

水二盞煎八分,溫服。

瀉青丸,治肝火。

當歸,龍膽草,川芎,山梔,防風,大黃,羌活(各等分),

上為末,煉蜜丸,梧桐子大,每服五十丸。

左金丸,治肝火。

黃連,吳茱萸(各一兩,泡浸半時,焙乾用)

上為細末,粥丸,煎白朮、陳皮湯下。

瀉白散,治肺火,大腸火。

桑白皮,地骨皮(各一兩),甘草(半兩),

上為細末,水調服。

清金丸,治肺火。

黃芩(炒)

為末,滴水丸,白湯下。

(《正傳》)麥門冬湯,治病後火熱乘肺,咳唾有血,胸脅脹滿,上氣喘急,五心煩熱,渴而煩悶。

麥門冬,天門冬,桑白皮(各七分),五味子(九粒),紫菀茸,貝母(各六分),桔梗,甘草(各五分),生地黃,淡竹葉(各一錢),

水盞半,姜三片、棗一枚,煎服。

(《集成》)硃砂涼膈丸,治上焦虛熱,咽膈有氣,如煙搶上。

黃連,梔子(各兩),人參,茯苓(各五錢),硃砂(三錢),片腦(三分),

上為末,蒸餅丸,硃砂為衣,水下。

(《醫林》)橘皮湯,治肺熱、氣喘,息賁。

橘皮,麻黃,紫蘇(各七分),柴胡(五分),母姜,杏仁(各一錢),石膏(二錢),

水煎服。

生薑瀉腸湯,治大腸實熱,腹脹不通,口舌生瘡。

生薑,橘皮,竹茹(各五分),生地黃(錢半),白朮,茯苓,黃芩,梔子(各一錢),朴硝(二錢),桂心(五分),

水二盞,棗一枚,煎八分服。

瀉黃散,治脾火。

山梔(一兩),藿香(七錢),石膏(五錢),防風(四錢),甘草(三錢),

上為末,蜜酒拌,略炒服。

瀉熱湯,治脾火,面黃目赤,季脅痛滿。

半夏,母姜(各一錢),白朮,枳實(炒),茯苓,梔子(各七分),杏仁,細辛,芒硝,生地黃,淡竹葉(各八分),

白話文:

黃連可以清瀉心火,搭配梔子效果更好;柴胡可以清瀉肝火,搭配川芎效果更好;黃芩可以清瀉肺火,要用片狀的黃芩,搭配桑白皮效果更好。如果用鼠尾條狀的黃芩,只能清瀉大腸的火。石膏可以清瀉脾臟的實火,但體虛的人不能用。芍藥可以清瀉脾火。(冬天必須用酒炒過,以減輕它的寒涼和酸性。)木通可以使火往下走,清瀉小腸的火。黃芩、黃連用豬膽汁炒過,可以清瀉肝膽的火。黃柏、知母可以清瀉腎火,也能退除因勞累而引起的骨蒸發熱。

連翹可以清瀉全身各經絡的邪火。玄參可以清瀉沒有固定位置的遊走性火氣。青黛可以清瀉五臟的鬱積之火。人中白可以清瀉肝火。黃柏加上鬱金能大大清瀉膀胱的火,使小便能很快地排出火氣。山梔仁能使火氣從小便排出,它的藥性是彎曲向下走的,一般人不太了解。

(《局方》)瀉心湯,治療心火旺盛、心經積熱的症狀。

川黃連(磨成粉末)

可以用水煎服,也可以直接服用粉末,自行選擇。

導赤散,治療心火旺盛和小腸火旺盛的症狀。

生地黃、木通、生甘草(各等分)

用水加入竹葉煎服。

茯苓散,治療心經實熱引起的口乾、煩躁、失眠等症狀。

茯苓、麥門冬、通草、升麻(各八分),紫菀、知母(各一錢),桂心(四分),赤石脂、淡竹葉(十片),大棗(二枚)

用水兩碗煎至八分,溫服。

瀉青丸,治療肝火旺盛的症狀。

當歸、龍膽草、川芎、山梔、防風、大黃、羌活(各等分)

將上述藥材磨成粉末,用煉製過的蜂蜜做成藥丸,大小如梧桐子,每次服用五十丸。

左金丸,治療肝火旺盛的症狀。

黃連、吳茱萸(各一兩,泡浸半個時辰,烘乾使用)

將上述藥材磨成細粉,用粥做成藥丸,用白朮、陳皮湯送服。

瀉白散,治療肺火和大腸火旺盛的症狀。

桑白皮、地骨皮(各一兩),甘草(半兩)

將上述藥材磨成細粉,用水調服。

清金丸,治療肺火旺盛的症狀。

黃芩(炒過)

將黃芩磨成粉末,滴水做成藥丸,用白開水送服。

(《正傳》)麥門冬湯,治療病後肺部有火熱,出現咳嗽、咳血、胸脅脹滿、呼吸急促、手心腳心發熱、口渴煩悶等症狀。

麥門冬、天門冬、桑白皮(各七分),五味子(九粒),紫菀茸、貝母(各六分),桔梗、甘草(各五分),生地黃、淡竹葉(各一錢)

用水一碗半,加入生薑三片、大棗一枚,煎服。

(《集成》)硃砂涼膈丸,治療上焦虛熱,咽喉和胸膈有氣,感覺像煙往上衝。

黃連、梔子(各二兩),人參、茯苓(各五錢),硃砂(三錢),片腦(三分)

將上述藥材磨成粉末,用蒸熟的餅做成藥丸,外層裹上硃砂,用水送服。

(《醫林》)橘皮湯,治療肺熱、氣喘、呼吸困難的症狀。

橘皮、麻黃、紫蘇(各七分),柴胡(五分),母姜、杏仁(各一錢),石膏(二錢)

用水煎服。

生薑瀉腸湯,治療大腸實熱,腹脹不通,口舌生瘡的症狀。

生薑、橘皮、竹茹(各五分),生地黃(一錢半),白朮、茯苓、黃芩、梔子(各一錢),朴硝(二錢),桂心(五分)

用水兩碗,加入大棗一枚,煎至八分服用。

瀉黃散,治療脾火旺盛的症狀。

山梔(一兩),藿香(七錢),石膏(五錢),防風(四錢),甘草(三錢)

將上述藥材磨成粉末,用蜜酒拌勻,稍微炒過後服用。

瀉熱湯,治療脾火旺盛,出現面色發黃、眼睛發紅、兩側肋部疼痛脹滿等症狀。

半夏、母姜(各一錢),白朮、枳實(炒)、茯苓、梔子(各七分),杏仁、細辛、芒硝、生地黃、淡竹葉(各八分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