徐春甫

《古今醫統大全》~ 卷之八十 (12)

回本書目錄

卷之八十 (12)

1. 論膿蝕

追蝕膿法,使毒氣外泄而不內攻,惡肉易去好肉易生也。若紝其瘡血出不止者,未可紝紝,但摻追蝕藥於瘡上,侍其熟,可紝方紝。若紝痛應心者,亦不可紝。誤觸其痛,焮腫必倍常,必生變證。

若瘡瘍膿成未破者,於上薄皮剝起者,當用破頭代針之藥安其上,以膏貼之。膿出之後,用收膿化毒藥。若膿血未盡,便用生肌,務欲早愈,則毒氣未盡必再發。

白話文:

追蝕膿的方法,是讓毐素往外排泄而不是往內攻,這樣壞死的組織容易清除,健康的組織也容易生長。如果縫合傷口後出血不止,就不應該再縫,只需要在傷口上撒些追蝕的藥物,等待傷口成熟後再進行縫合。如果縫合時疼痛感傳到心臟,也不能縫。不小心碰到疼痛的地方,腫脹會比平常更嚴重,必定會產生變化的症狀。

如果是膿包已經形成但還沒有破裂的情況,在膿包上方薄皮的地方剝開,應該使用可以代替針刺的藥物敷在上面,然後用膏藥貼住。膿排出後,要用能收膿化毐的藥物。如果膿血還沒有完全排出就急著使用促進肉芽生長的藥物,希望早日康復,那麼毐素未完全排出必定會再次發作。

2. 生肌止痛

肌肉,脾之所主也,潰後收斂遲速者,乃氣血盛衰使然。世人但知生肌用龍、竭,止痛用乳、沒,予謂不然。生肌之法,當先理脾胃,助氣血為主,則肌肉自生,豈假龍、竭之屬?設若膿毒未盡就用生肌,反增潰爛,壯者輕者不過復潰或遲斂而已,怯者重者必致內攻,或潰而不斂者亦多矣。止痛之法,熱者清之,寒者溫之,實者瀉之,虛者補之;膿郁者開之,惡肉侵蝕者去之。

如是則痛自止,豈特乳、沒之屬哉?

瘡痛不可忍者,苦寒藥可施於資稟厚者,若素稟薄者,宜補中益氣湯加苦寒藥。血熱者,四物湯加黃芩、鼠黏子、連翹,在下加黃柏。若肥人濕熱瘡痛者,羌活、防風、荊芥、白芷,取其風能勝濕也。

白話文:

肌肉是由脾臟所掌管的。傷口癒合後收斂速度快慢,是因為氣血的盛衰造成的。世人只知道用龍骨、牡蠣來生肌,用乳香、沒藥來止痛,我認為不對。生肌的方法,應該先調理脾胃,幫助氣血,這樣肌肉自然會再生,何必依賴龍骨、牡蠣這些藥物呢?如果膿毒尚未完全清除就用生肌藥,反而會加重潰爛,體質強壯的人輕則復潰或癒合速度慢,體質虛弱的人重則會導致內攻,或者潰爛而不癒合的也很多。止痛的方法,熱症用寒涼藥物治療,寒症用溫熱藥物治療,實症用瀉藥治療,虛症用補藥治療;膿液鬱積的要疏通,壞死組織侵蝕的要清除。這樣就能止痛,何必只用乳香、沒藥呢?

瘡痛難以忍受的,體質強壯的人可以用寒涼藥,體質虛弱的人,應該用補中益氣湯加寒涼藥。血熱的人,可以用四物湯加黃芩、鼠黏子、連翹,在下焦加黃柏。如果肥胖的人有濕熱瘡痛,可以用羌活、防風、荊芥、白芷,因為風可以勝濕。

每見瘡作,先發為腫,血氣鬱積,蒸肉為膿,故痛多在瘡始作時。膿潰之後,腫退肌寬,痛必漸減。若反痛者,虛也,宜參耆之屬補之。亦有穢氣所屬者,宜和解之,乳香、芍藥之屬。亦有風寒所逼,宜羌活、肉桂之屬,以溫散之。

一人發背,毒氣未盡,早用生肌,竟復潰爛,治以解毒藥而愈。

一人腿腫,因寒作痛,與乳香定痛丸而愈。

一婦時毒,因熱作痛,與防風通聖散而愈。

一人已潰,因虛作痛,與益氣養榮湯而愈。

一人癰腫,因實作痛,與黃連內疏湯而愈。

白話文:

每當看到瘡瘍形成,一開始都會先腫起來,這是因為血氣鬱結,蒸熱肌肉形成膿液,所以疼痛感往往在瘡瘍剛開始時最明顯。膿液潰破後,腫脹消退,肌肉鬆弛,疼痛必然逐漸減輕。如果疼痛反而加劇,就表示身體虛弱,需要用人參、黃耆等補氣藥物。也可能因為穢氣阻塞,需要用乳香、芍藥等和解藥物。還可能因為風寒入侵,需要用羌活、肉桂等溫散寒邪的藥物。

曾經有病人背部生瘡,毒氣尚未完全消散,就過早使用生肌藥物,結果反而再度潰爛,後來改用解毒藥才治癒。

還有一位病人腿部腫痛,是寒邪入侵導致,服用乳香定痛丸後痊癒。

一位婦女患有毒瘡,因熱氣導致疼痛,服用防風通聖散後痊癒。

還有一位病人瘡瘍已經潰破,卻因虛弱而疼痛,服用益氣養榮湯後痊癒。

最後,有一個人患有癰腫,因實熱導致疼痛,服用黃連內疏湯後痊癒。

3. 論瘻並治法

諸瘡久患成瘻,常有膿水不絕,其膿不臭,內無歹肉,須先服參耆歸術大劑,托裡為主,或服以丸,尤宜用附子浸透,切作片,厚二三分,於瘡上著艾灸之,仍服前托裡之藥,隔三日再灸,不五七次,肌肉自長滿矣。又有膿水惡物漸潰根深者,用面、硫黃、大蒜三物一處搗爛,看瘡大小,捻作餅子,厚三分,安瘡上,用艾炷炙二十一壯,每壯一易。

後隔四五日,方用翠霞錠子並信效錠子護用紝入瘡內,歹肉盡去,好肉長平,然貼收斂之藥,內服應病之劑,調理瘥。

白話文:

許多瘡傷長期未愈,形成瘻管,經常有膿水流出,但膿水不臭,傷口內也沒有腐肉。這時應先服用人參、黃耆、當歸、黃精的大劑量藥物,以托裡為主,或製成丸劑服用,尤其適合用附子浸透後切片,厚度約二三分,放在瘡口上用艾灸,同時也要服用先前的托裡藥物,每隔三天灸一次,如此灸五至七次,肉就會慢慢長滿。

還有一種情況是膿水惡物逐漸潰爛,根部很深,可用麵粉、硫磺、大蒜三樣東西一起搗爛,根據瘡口的尺寸,搓成厚約三分的餅子,貼在瘡口上,用艾炷灸二十一壯,每壯換一次艾炷。

四五天後,再用翠霞錠子和信效錠子護住傷口,敷入瘡口內,腐肉會完全去除,好肉長平,然後貼上收斂藥物,內服根據病情所需的藥劑,調理身體使其恢復健康。

羅謙甫云:一人病頭目赤腫,耳前熱甚,疼痛不可忍,發熱惡寒,牙關緊急,涕唾稠黏,飲食難下,不得安臥,一瘍醫于堅硬上砭之,數四五百餘針,腫赤不減,其痛益甚,不知所由,診其脈浮緊,按之洪緩,此寒覆皮毛,郁遏經絡,熱不得升,聚而赤腫。經云:天寒地凍則水冰,人氣在中,皮膚緻密,腠理閉塞,汗不出,血氣強,內堅滿。

當是之時,而善行水者不能往水,善穿地者不能鑿凍,善用針者亦不能取四厥,必待天溫,冰釋凍解,而水可行,地可穿,人脈亦由是也。又云:冬月閉藏,水冰地坼,故用藥而多針石也。宜以苦溫之劑溫經散寒致勝理,少苦發之,少辛散之也。麻黃,苦溫發之者也,防風,辛溫散之者也,升麻苦辛,葛根、甘草解肌出汗,專治陽明經中之邪,故以為臣。

白話文:

羅謙甫說:有一個人患病,頭目紅腫,耳前特別熱,疼痛難忍,發熱怕冷,牙關緊閉,鼻涕口水稠黏,飲食難以下嚥,無法安穩睡覺,於是找了一位醫生,用針灸治療,在堅硬的部位扎針,扎了四五百針,腫脹和發紅沒有減輕,反而疼痛加劇,醫生也感到困惑,不知道原因。診脈發現脈象浮緊,按下去又洪緩,這是寒氣覆蓋在皮毛上,鬱結阻遏經絡,熱氣無法上升,聚集在一起導致紅腫。經書上說:天寒地凍時,水會結成冰,人體的氣息在內,皮膚緻密,毛孔閉塞,汗液無法排出,血氣旺盛,內部堅實飽滿。

在這種情況下,善於行水的無法行走於水中,善於穿地的無法鑿開凍土,善於用針灸的也無法治療四厥,必須等到天氣變暖,冰雪融化,水才能流動,地才能穿透,人體的經脈也是如此。又說:冬月是閉藏的季節,水會結冰,土地會龜裂,所以用藥和針灸時要多用溫熱的藥物和針石。應該使用苦溫的藥物溫暖經絡,散寒解表,以達到治療的效果。少用苦味藥物來發散寒邪,少用辛味藥物來散寒。麻黃性苦溫,可以發散寒邪;防風性辛溫,可以散寒解表;升麻性苦辛;葛根和甘草可以解肌發汗,專門治療陽明經中的邪氣,因此作為臣藥。

血流而不行則痛,少加白芷辛溫,當歸以和血散滯;濕熱則腫,以蒼朮苦甘,能泄皮膚腠理之濕熱,人參、甘草甘溫,白芍藥酸寒,調中益氣使補其里也,故以為佐。如法煎服,薄衣覆其首,厚被覆其身,臥暖則經血溫,腠理開,寒乃散,陽氣升,而其腫減去八九。再服,去麻黃、防風,加連翹、鼠黏子而痛悉去。

經云:汗之則瘡已,信哉。

白話文:

血流不通就會疼痛,因此要加入辛溫的白芷,以及當歸來和血散滯;濕熱則會腫脹,就要用苦甘的蒼朮,來泄去皮膚腠理的濕熱,再用甘溫的人參、甘草,以及酸寒的白芍來調中益氣,補益內里,所以將它們作為佐藥。按照這個方法煎服,用薄衣覆蓋頭部,用厚被覆蓋身體,臥在溫暖的地方,經血就會溫暖,腠理就會開通,寒氣就會散去,陽氣就會上升,腫脹就會減去八九成。再服用一次,去掉麻黃、防風,加入連翹、鼠黏子,疼痛就會完全消失。

經書上說:出汗就能治好瘡瘍,真是可靠啊。

4. 附骨疽

骨附乃流注之敗證也,如用涼藥,則內傷其脾,外冰其血。脾主肌肉,脾氣受傷,飲食必減,肌肉不生。血為脈絡,血既受冰,則血氣不旺而愈滯。宜用理脾,脾健則肉自生,血氣自運行矣。

又曰:白虎飛屍,留連周期,或展轉數歲,冷毒朽骨出盡自愈,若附骨腐者可痊,正骨腐者則終為廢疾矣。又有毒自手足,或頭面腫起,或兼疼痛,上至頸項,骨節去處,如癧瘍貫珠,此風濕流氣之證也,宜加減小續命、獨活寄生湯主之。有兩膝腫痛起,或至遍身骨節疼痛者,此風濕痹,又名歷節風,宜附子八物湯。

白話文:

骨附是流注的病症,如果用寒涼的藥物,就會傷到脾臟,讓血液變冷。脾臟主管肌肉,脾氣受損,飲食就會減少,肌肉也無法生長。血液是流動於經脈的,血液變冷,就會導致血氣不足,更加停滯。應該用補脾的藥物,脾臟健壯,肌肉自然會長,血氣自然會流通。

另外,白虎飛屍症狀會反覆發作,持續數年,冷毒侵蝕骨頭,直到毒素排盡才會自愈。如果只是骨頭表面腐爛可以治癒,但如果骨頭本身腐爛,就會變成終身殘疾。還有一種情況是毒素從手腳或頭面開始腫起,伴隨疼痛,蔓延到頸項、關節等部位,像是癧瘍一樣一顆顆地出現,這是風濕流氣的病症,可以用加減小續命湯、獨活寄生湯來治療。如果雙膝腫痛,甚至蔓延到全身關節,這是風濕痺症,又叫歷節風,可以用附子八物湯來治療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