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古今醫統大全》~ 卷之十三 (7)
卷之十三 (7)
1. 傷寒證用藥引例合汗吐下溫和解利大法
【表汗】用麻黃、無蔥苗不發,甚加豆豉。
【吐痰】用瓜蒂,無豆豉不湧。
【下實熱】用大黃、無枳實難通,甚者加芒硝,鐵鏽水以逐熱開結。
【解表裡】非柴胡不能,壞證須加鱉甲、烏梅、紫蘇、桔梗。
【溫經】用附子,無干姜不熱,甚者泥水澄清煎加蔥白,再甚者加麝香、皂莢。
白話文:
發汗要用麻黃,沒有蔥苗就難以發汗,嚴重時可以加豆豉。
吐痰要用瓜蒂,沒有豆豉就難以吐出痰液。
瀉實熱要用大黃,沒有枳實就難以通暢,嚴重時可以加芒硝,用鐵鏽水來驅除熱氣打開結塊。
解表裡非柴胡不可,病情嚴重的要加上鱉甲、烏梅、紫蘇、桔梗。
溫經要用附子,沒有乾薑就難以溫熱,嚴重時要將泥水澄清後煎加蔥白,再嚴重時要加麝香、皂莢。
【陰燥者】加蜜一匙,其燥則止。
【中寒重者】薑汁煎服,竹瀝無薑汁不行經絡。
【蜜導法】無皂角不能開秘結。
【止嘔吐】非半夏薑汁不能止,胃虛者加老米一撮煎藥。
【虛煩】非人參,竹葉不能止,甚者加山梔炒米,渴加石膏。
【去濕利小水】非五苓散不能除,熱甚者加桂一字。
【消渴】非天花粉、乾葛不能止。
白話文:
陰虛乾燥的人,可以加一匙蜜,乾燥症狀就會止住。
體寒嚴重的人,用薑汁煎藥服用,竹瀝必須加入薑汁才能暢通經絡。
便秘的人,沒有皂角就不能通便。
嘔吐不止的人,必須用半夏和薑汁才能止住,胃虛的人可以加一小撮老米一起煎藥。
心煩意亂的人,必須用人參和竹葉才能緩解,嚴重者可以加入炒米和山梔,口渴時可以加石膏。
身體濕氣重,小便不利的人,必須用五苓散才能去除,熱症嚴重者可以加一點桂枝。
糖尿病患者,必須用天花粉和乾葛才能緩解。
【補元氣生脈】必用人參、五味子、麥門冬。
【止焦嘔衄】必用犀角、地黃。
【下焦蓄血】必用桃仁承氣。
【表虛】非黃耆、桂枝不能固虛。
【除濕助脾】必用茯苓白朮。
【黃疸發黃】必用茵陳蒿。
【瀉裡熱除狂】非承氣湯不可。
白話文:
補元氣生脈一定要用人參、五味子、麥門冬。
止焦嘔衄一定要用犀角、地黃。
下焦蓄血一定要用桃仁承氣。
表虛非黃耆、桂枝不能固虛。
除濕助脾一定要用茯苓、白朮。
黃疸發黃一定要用茵陳蒿。
瀉裡熱除狂非承氣湯不可。
【春溫】須用辛涼,非柴胡、乾葛不可治。
【四時感冒】非羌活沖和湯不能治。
【救陰毒里證】須四逆湯。
【除吐蛔厥】須理中,烏梅入乾薑、花椒。
【化斑毒】須白虎湯。
白話文:
春天溫病要用辛涼的藥物治療,非柴胡、乾葛不可。
一年四季的感冒,非羌活沖和湯不能治。
救治陰毒裡證,需要四逆湯。
消除嘔吐蛔蟲的厥證,需要理中湯,並且加入烏梅、乾薑、花椒。
化解斑毒,需要白虎湯。
2. 可汗
凡頭痛項強,肢節腰背俱強,身疼拘急惡寒,翕翕發熱,汗不出,脈浮數浮緊,皆屬表證,可汗。若發汗後不解,仍有發熱而脈浮者,宜再汗之。凡頭痛身痛拘急,憎寒發熱,表未解者,脈雖遲,可汗。太陽病脈弱,可汗。傷寒身體痛,便清自調者,可汗。日晡寒熱如瘧屬陽明,脈浮,可汗。
白話文:
如果頭痛、脖子僵硬,四肢、腰背都僵硬,全身疼痛、肌肉緊繃、怕冷,發熱但不流汗,脈象浮、數、浮緊,這都是表證,可以用汗法治療。如果發汗後症狀沒有改善,仍然發熱且脈象浮,就應該再用汗法治療。如果頭痛、全身疼痛、肌肉緊繃、怕冷、發熱,表證尚未解除,即使脈象偏慢,也可以用汗法治療。太陽病脈象微弱,可以用汗法治療。傷寒症狀出現全身疼痛,排便清澈且自癒,可以用汗法治療。下午發熱、晚上發冷,像瘧疾一樣,屬於陽明經病變,脈象浮,可以用汗法治療。
3. 不可汗
傷寒自汗濈濈,無表證,脈浮而緩或弦細濡弱者,不可汗。
脈浮而緊,法當身痛,宜以汗解,若尺脈遲者,不可汗。
陰病脈沉細數,不可汗。(在裡故也。)
傷寒風溫,四肢不收,頭痛身熱,常汗不解,治在少陰厥陰,不可汗。
汗自出,譫語,內煩不得臥,善驚,目無精光,兩脛溫。(先傷於溫,後傷於熱,因而中暍。)若兩脛冷,腹滿,頭目痛,妄言,治在足太陰,不可汗。(汗出必不能言,耳聾,不知痛所,身青面變而死。)
傷寒形象中風,常微汗自出而嘔者,心中懊,(發汗則痓。)不可汗。
傷寒脈弦細,頭痛而反熱屬少陽,不可汗。
白話文:
傷寒病患如果自己一直流汗,但沒有發燒的症狀,脈搏浮而緩慢或細弱無力,就不要再讓他們出汗。
如果脈搏浮而緊,通常會伴隨身體疼痛,應該用發汗的方法治療。但如果尺脈(手腕內側的脈搏)很慢,就不要讓他們出汗。
如果患有陰寒病症,脈搏沉細而數,也不要發汗,因為病症已經深入體內。
傷寒或風溫病患,四肢无力,头痛发热,一直出汗止不住,要治疗少阴和厥阴经,不要发汗。
如果病患自己出汗,神志不清,内心烦躁无法躺下,容易惊吓,眼睛无神,小腿发热,说明是先受寒后受热,体内有热毒。如果小腿发冷,肚子胀满,头痛眼花,胡言乱语,要治疗足太阴经,不要发汗。因为出汗会导致无法说话,耳聋,感觉不到疼痛,全身发青,脸色改变而死亡。
伤寒病患表现像中风,一直微微出汗并且呕吐,心中烦躁,如果发汗就会加重病情,所以不要发汗。
伤寒病患脉搏细弱,头痛发热,属于少阳经的症状,不要发汗。
太陽與少陽並病,頭項強痛,或眩冒,心下痞堅,不可汗。
少陰咳而下利譫語者,強汗之故也,動氣不問上下左右,皆不可汗。
咽中閉塞不可汗,(汗之則吐血。)厥不可汗,(汗之聲亂咽嘶。)亡血家不可汗,(汗之則寒慄而衄。)衄家不可汗,(汗之必額陷直視。)淋者不可汗,(汗之必痓。)汗家不可重汗,(汗之必恍惚,脈短者死。)口瘡,下利清穀不可汗。(汗之必脹滿。)
大凡取汗之法不可不謹。若勞役乘涼,解衣新沐,表虛為風寒所遏,與夫口燥舌乾,咽乾喉痛瀉利,內傷房室,陰虛中暑,金瘡癰腫初破,經水適來,新產血虛,脈沉細或豁大無力者,皆不可汗也。
白話文:
太陽與少陽並病,頭項強痛,或眩冒,心下痞堅,不可汗。
意思是:當太陽經與少陽經同時生病時,患者會出現頭部和頸部疼痛、頭昏眼花、胸悶心煩、腹部硬結等症狀,此時不可出汗。
少陰咳而下利譫語者,強汗之故也,動氣不問上下左右,皆不可汗。
意思是:少陰經的病症,如咳嗽、腹瀉、神志不清等,都是因為身體過度出汗導致的。無論是身體哪個部位的病症,只要是因過度出汗引起的,都不可再出汗。
咽中閉塞不可汗,(汗之則吐血。)厥不可汗,(汗之聲亂咽嘶。)亡血家不可汗,(汗之則寒慄而衄。)衄家不可汗,(汗之必額陷直視。)淋者不可汗,(汗之必痓。)汗家不可重汗,(汗之必恍惚,脈短者死。)口瘡,下利清穀不可汗。(汗之必脹滿。)
意思是:
- 咽喉閉塞時不可出汗,否則會導致吐血。
- 昏厥時不可出汗,否則會導致聲音嘶啞,吞咽困難。
- 失血過多的人不可出汗,否則會導致寒顫和鼻出血。
- 鼻出血的人不可出汗,否則會導致額頭凹陷,眼睛直視。
- 尿頻尿急的人不可出汗,否則會導致腹痛。
- 已經出汗的人不可再次出汗,否則會導致神志恍惚,脈搏微弱,甚至死亡。
- 口腔潰瘍,腹瀉清稀便的人不可出汗,否則會導致腹脹。
大凡取汗之法不可不謹。若勞役乘涼,解衣新沐,表虛為風寒所遏,與夫口燥舌乾,咽乾喉痛瀉利,內傷房室,陰虛中暑,金瘡癰腫初破,經水適來,新產血虛,脈沉細或豁大無力者,皆不可汗也。
意思是:總之,用汗法治療疾病一定要謹慎。以下情況不可出汗:
- 勞累後吹涼風,脱衣服洗澡後,體表虛弱被風寒阻遏。
- 口乾舌燥,咽喉乾燥疼痛,腹瀉。
- 房事過度,體虛。
- 陰虛中暑。
- 刀傷、癰腫初破。
- 月經來潮。
- 產後血虛。
- 脈象沉細或寬大無力。
總結
这段文字主要讲述了古代中医关于汗法的禁忌,指出哪些情况下不可出汗,以及出汗可能导致的危害。 其核心思想是:出汗固然可以祛除某些病邪,但并非所有病症都适合出汗,且出汗也要讲究方法和时机,否则可能适得其反,加重病情。
(範云患傷寒熱甚,不得汗出。徐文伯為診視。時武帝有賜九錫之命。云謂文伯:可得速愈乎?文伯曰:便瘥甚易,但君元氣不足,恐一年後不復起耳,奈何?云曰:朝聞道,夕死可矣,況二年乎?遂以蒸法取汗而愈。後二年果卒。所以取汗之法,必先審其虛實可否也。)
白話文:
(古人說,患了傷寒熱症很嚴重,卻無法發汗。徐文伯去診視。當時武帝下旨賜予九錫,以表彰徐文伯。武帝問徐文伯:可以快速痊癒嗎?徐文伯說:很快就會好,只是您的元氣不足,恐怕一年後就不會再醒過來,怎麼辦呢?武帝說:早上聽到道,晚上就死也甘願,何況是兩年呢?於是就採用蒸法讓患者出汗,病症痊癒了。兩年後,武帝果然去世了。所以,採取發汗療法,一定要先判斷患者是虛還是實,才能決定是否使用。)
4. 可吐
大法春宜吐,(春時陽氣在上邪,氣亦在上,故宜吐。)病在膈上者可吐。脈大胸滿多痰,食在胃口,及下部無脈者可吐。脈滑手足逆冷,脈乍結,以客氣在胸,中滿實鬱而疼,不能食,欲使人按之,而反有涎吐出,及下利日數行,寸口脈微滑者,宜吐之,其利即止也。傷寒汗下後虛煩若劇者,必反覆顛倒不得眠,心中懊憹,梔子湯吐其邪熱。
傷寒三四日,邪在胸中者可吐,以瓜蒂散或淡鹽湯,虛者以人參蘆湯,痰多者用二陳湯,服後以箸探吐。
白話文:
脈象滑數,手足冰冷,脈象時而突然停頓,這是因為外邪入侵胸部,造成胸部滿悶、實鬱而疼痛,無法進食,患者希望被人按壓卻反而吐出唾液,並且連續幾天腹瀉,寸關脈微弱滑數,這些情況都適合用吐法治療,腹瀉的情況也隨之停止。
傷寒病患者出汗後出現虛煩症狀,並且十分嚴重,會反覆翻身,難以入睡,心中煩躁不安,可以用梔子湯來吐出體內的邪熱。
傷寒病患者發病三四天,邪氣停留在胸中,可以用瓜蒂散或淡鹽湯來吐出邪氣。體虛者可以使用參蘆湯,痰多者可以使用二陳湯。服藥後可以用筷子刺激喉嚨幫助嘔吐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