徐春甫

《古今醫統大全》~ 卷之三 (31)

回本書目錄

卷之三 (31)

1. 國朝醫學

今世之業醫者,挾技以診療則有之矣,求其從師以講習者何鮮也?我太祖內設太醫院,外設府州縣醫學。醫而以學為名,蓋欲聚其人以斆,學既成功而試之,然後授以一方衛生之任,由是進之為國醫,其嘉惠天下生民也至矣。

某嘗考成周所以謂之醫師,國朝所以立為醫學之故,精擇使判以上官,聚天下習醫者,俾其教之養之,讀軒岐之書,研張李之技,試之通而後授之職,因其長而專其業,稽其事以制其祿,則天下之人皆無天閼之患而躋仁壽之域矣。是以醫為王政之一端也。(《大學衍義補》)

白話文:

現在的醫生,有的是憑藉技術來為人看病,但真正跟隨老師學習醫術的人卻很少。我們的太祖皇帝在朝廷內設立太醫院,在地方府州縣設立醫學機構。以「醫學」為名,是為了聚集人才來學習,學成之後再考試,然後授予他們守護一方百姓健康的責任,進而提升為國家御醫,這樣對天下百姓的福祉是非常大的。

我曾經考察過周朝稱之為「醫師」的原因,以及本朝設立「醫學」的緣故,是為了精挑細選有才能的官員來擔任主管,聚集天下學習醫術的人,讓他們接受教導和培養,研讀《黃帝內經》等經典,鑽研張仲景、李時珍等名醫的醫術,通過考試後才授予職位,讓他們發揮所長,專精於醫業,並依照其表現來制定俸祿,這樣天下百姓都能免於疾病的困擾,達到健康長壽的境界。因此,醫療是國家治理的重要環節。

2. 醫學須會群書之長

醫之為道,非精不能明其理,非博不能至其約。是故前人立教,必使之先讀儒書,明《易》理,《素》《難》《本草》《脈經》而不少略者,何也?蓋非《四書》無以通義理之精微,非《易》無以知陰陽之消長,非《素問》無以識病,非《本草》無以識藥,非《脈經》無以從診候而知寒熱虛實之證矣。故前此數者缺一不可。

且人之生命至重,病之變化無窮;年有老幼,稟有厚薄,治分五方,令別四時;表裡陰陽寒熱須辨,臟腑經絡氣血宜分;六氣之交傷,七情之妄發,運氣變遷不常,制方緩急尤異。更復合其色脈,問其起居;證有相似,治實不同。聖賢示人,略舉其端而已。後學必須會群書之長,參所見而施治之,然後為可。

(《醫學集成》)

白話文:

醫學這門道理,如果不是精通就不能明白其中的原理,如果不是博學就不能掌握其中的精要。因此,前人設立醫學教育,必定要求學生先讀儒家經典,了解《易經》的道理,對於《黃帝內經》、《難經》、《本草經》、《脈經》這些醫學典籍,也一點都不能忽略,這是為什麼呢?因為不讀《四書》,就無法通曉義理的精深奧妙;不了解《易經》,就無法明白陰陽的消長變化;不學《黃帝內經》,就無法辨識疾病;不學《本草經》,就無法認識藥物;不學《脈經》,就無法從診脈時的徵象來判斷寒熱虛實的證候。所以,前面提到的這幾本書,一本都不能缺少。

而且,人的生命非常重要,疾病的變化千變萬化;年紀有老有少,體質有強有弱,治療方法也因應不同的地區而有所不同,一年四季的氣候也各異;需要分辨表裡陰陽寒熱,也應該分清臟腑經絡氣血;還有六種外在因素造成的傷害、七種情志過度引發的疾病,氣運變化無常,開藥的速度緩急也都不一樣。更要結合觀察病人的氣色、把脈,詢問病人的生活起居,有些疾病的症狀相似,但實際治療方法卻完全不同。古代聖賢教導我們,只是簡單地提示一些重點而已。後輩學習醫學的人,必須融會貫通各類書籍的長處,參考自己所見所聞,然後才能施以治療,這樣才算是可行。

3. 針灸藥三者備為醫之良

扁鵲有言:疾在腠理,熨焫之所及;疾在血脈,針石之所及;其在腸胃,酒醪之所及。是針灸藥三者得兼而後可與言醫。可與言醫者,斯周官之十全者也。曩武謬以活人之術止於藥,故棄針與灸而莫之講。每遇傷寒、熱入血室、閃挫諸疾,非藥餌所能愈而必俟夫刺者,則束手無策,自愧技窮。

因悟治病猶對壘,攻守奇正,量敵而應者,將之良;針灸藥因病而施治者,醫之良也。

白話文:

扁鵲說過:疾病在皮膚淺表,可以用熱敷或艾灸來治療;疾病在血脈中,可以用針刺或砭石來治療;疾病在腸胃中,可以用酒或藥酒來治療。因此,針灸藥三種方法都掌握,才能稱得上是好醫生。能夠運用這三種方法的醫生,才是周朝官府所說的十全醫師。

過去,我錯誤地認為救人的方法只有用藥,所以拋棄了針灸而不去研究。每次遇到傷寒、熱邪侵入血室、扭傷挫傷等疾病,這些疾病不是單靠吃藥就能治好的,一定要用針刺才能治療,我就束手無策,自慚醫術不足。

因此我領悟到,治病就像兩軍對壘,攻守要講究奇正,根據敵情來應對的,才是好將領;而根據病情來施用針灸或藥物的,才是好醫生。

4. 醫不可用孟浪

夫用藥如用刑,誤即便隔死生。然刑有司鞫成,然後議定,議定然後書罪。蓋人命一死不可復生,故須如此詳謹。用藥亦然。今醫者至病家,便以所見用藥。若高醫識病知脈,藥相當,如此即應手作效。或庸下之流孟浪,亂施湯劑,逡巡便至危殆。如此殺人,何太容易?良由病家不善擇醫,平日未嘗留心於醫術也。可不慎哉!(《本草類方》)

白話文:

用藥就像用刑一樣,錯誤使用就會關係到生死。但是,執行刑罰必須經過官吏審問確定罪行,再加以判定,判定之後才能記錄罪狀。因為人命只有一次,死了不能復生,所以必須這樣仔細謹慎。用藥也是一樣。現在的醫生到病人家裡,就根據自己看到的狀況用藥。如果是高明的醫生,能了解病情、診斷脈象,用藥恰當,這樣就會立刻見效。但是,如果是一般庸醫隨便、輕率地亂開藥方,很快就會導致危險。這樣殺人,不是太容易了嗎?這實在是因為病家不善於選擇醫生,平常也沒有留意醫學知識的緣故。怎能不謹慎呢!

5. 庸妄議醫

世間多有病人親友故舊交遊來問疾,其人曾不經事,未讀方書,自騁了了,詐作明能,談說異端。或言是虛,或道是實,或云是風,是云是氣。紛紛謬說,種種不同。破壞病人心意,不知孰是,遷延未就,時不待人。焰然致禍,各自走散。是須好人及好名醫,識病深淺,探賾方書,博覽古今,方可倚任,不爾,太誤人事。(《千金方》)

白話文:

世上有很多病人的親友、老朋友、社交圈的人來詢問病情,這些人從未經歷過醫療相關的事情,也沒有讀過醫書,就自以為很懂,假裝自己很厲害,胡亂發表一些奇怪的論調。有的人說是虛症,有的人說是實症,有的人說是風邪引起的,有的人說是氣滯造成的。各種錯誤的說法紛亂出現,意見完全不同,搞得病人心神不寧,不知道該相信誰,因此延誤了治療,時間不等人啊!這樣下去可能會釀成大禍,到時候大家都各自逃散。所以必須要找好人品和好醫術的醫生,他們能了解病情的深淺,深入研究醫書,廣泛閱讀古今醫學文獻,這樣才能信賴他們,否則,會耽誤病人的病情。

6. 醫業不精反為夭折

相彼天下之人所重者生也,生之所繫者醫也,醫之所原者理也。上古有黃帝岐伯扁鵲華佗,蘇死更生醒魂奪命之術,以至三代而降,學是者疏莽聊略,不致精玄,時時有賊夫人者何也?蓋於陰也而體之以陽,陽也而擬之以陰,虛也而推之以實,實也而度之以虛;外也而揣之以內,內也而像之以外;急也而料之以緩,緩也而億之以急;進也而窺之以退,退也而探之以進。孟浪以診其脈,浮淺以察其證,蒼黃以稽其聲,恍惚以徵其色。

所以顛倒施矇聵之工,舛差用跣盲之藥;斬綿綿未艾之年,絕婉婉方增之齒;俾含枉而下世,抱屈而歸泉。天下之夭折者,誠為庶哉!嗟嗟!醫本活人,學之不精,反為夭折。(《劉黨二書·序》)

白話文:

世間人們最重視的就是生命,而維繫生命的就是醫術,醫術的根本在於醫理。上古時期有黃帝、岐伯、扁鵲、華佗這些名醫,他們擁有能讓死人復活、使魂魄甦醒的起死回生之術。但到了夏商周三代之後,學習醫術的人變得粗疏草率,無法達到精深奧妙的境界,時常有危害人命的情況,這是為什麼呢?原因在於他們把陰證當成陽證來治療,把陽證當成陰證來治療;把虛弱的病症當成實證來醫治,把實證當成虛證來判斷;把外表的症狀當成內在的問題來推敲,把內在的病因當成外在的表象來模擬;把急症當成緩症來處理,把緩症當成急症來應對;把該進補的當成要瀉的,把該瀉的當成要補的。他們輕率地診斷脈象,淺薄地觀察病情,匆忙地聽辨聲音,模糊地判斷氣色。

因此,他們顛倒錯亂地施行糊塗的醫術,胡亂地使用錯誤的藥物,以致於斬斷了本應長壽的生命,結束了正在成長的青春年華,使得人們含冤而死,抱著委屈歸於黃泉。天下英年早逝的人,實在是太多了啊!唉!醫術本是用來救人的,如果學得不精,反而會造成夭折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