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古今醫統大全》~ 卷之十三 (6)
卷之十三 (6)
1. 六經據證正治之法
初起一二日,足太陽膀胱受證,此經從頭項貫於腰脊,故有頭痛惡寒,發熱脊強。脈按皮膚之上,輕手便得。一經有二藥之分,浮而有力無汗為表實,是傷寒表證,寒傷榮血,用麻黃髮腠理,表汗除邪而愈。脈來浮緩無力有汗者為表虛,是傷風表證,風則傷衛氣,冬月桂枝充塞腠理,止汗散邪為愈。
有言桂枝發汗者,非發汗也。仲景云:臟無他病,里和也;衛氣不和,表病也。自汗出者,衛不和也。榮血不與衛合,故用桂枝甘緩之劑,以其和合榮衛,汗出,風邪由此而解矣。邪無容地,汗自出矣。非發也,實秘汗孔也。發字當作出字論。
白話文:
一開始發病一兩天,足太陽膀胱經受到影響。這個經脈從頭頸部位一直貫穿到腰背,所以患者會出現頭痛、怕冷、發燒、背部僵硬等症狀。脈象在皮膚表面,輕輕一按就能摸到。
同一個經脈,根據脈象的不同,要使用不同的藥物。脈象浮而有力,沒有汗出,屬於表實證,這是傷寒表證,寒邪傷了榮血,要用麻黃來疏通毛孔,讓汗液排出,驅除邪氣,從而痊癒。
脈象浮而緩慢,無力,並且有汗出,屬於表虛證,這是傷風表證,風邪傷了衛氣。冬天用桂枝來封閉毛孔,止汗散邪,才能痊癒。
有些人說桂枝是發汗的藥,其實不是真的發汗。張仲景說:臟腑沒有別的病變,內里調和,這就是內里調和的狀態;衛氣不和,就是表證。自汗出,說明衛氣不和。榮血沒有與衛氣相合,所以要用桂枝甘緩的藥物,因為它能使榮衛相合,汗液排出,風邪就會隨著汗液而消散。邪氣沒有立足之地,汗液自然就會排出。這不是發汗,而是因為汗孔被封閉,無法排出汗液,所以要先將汗孔打開。所以「發」字應該理解為「出」字。
其餘月感冒非時暴寒之證,無汗,以羌活湯加蘇葉蔥白髮散。若少陰心經有血熱,用生地黃,無則去之。如太陰肺經有痰熱,鼻塞,用黃芩,無則去之。此二味有所別也。
其秋濕春溫夏暑之證,正宜加之,切勿依方一概妄用。有汗,加味沖和湯逐邪而愈也。汗甚不止,加黃耆白朮。若將冬時正傷寒之藥,混治非時冒寒之輕,若將非時冒寒之藥,混治冬時正傷寒之重,必為害矣,不死則危。
如一日至十二日,若見頭痛惡寒,不論日數多少,尚有表證,熱未解,還用發散,切不可下,若下之,變為結胸等證。再若二三日至六七日,或八九日、十三四日,頭痛惡寒,皆陰,反怕熱,或胸腹滿悶,硬痛便實,口渴譫語妄言,皆熱邪傳裡。年老元虛之人,大柴胡湯下之,年壯元實熱深之人,大小承氣下之,切不可拘於日數始太陽終厥陰之論也。
白話文:
其他月份的感冒,不是因為突然受寒的病症,沒有汗,就用羌活湯加蘇葉蔥白來散發寒氣。如果少陰心經有血熱,就用生地黃,沒有血熱就不用。如果太陰肺經有痰熱,鼻子不通,就用黃芩,沒有痰熱就不用。這兩種藥材有不同的功效。
秋天濕氣、春天溫暖、夏天暑熱這些病症,正應該加這些藥材,絕對不能一味照著方子亂用。如果出汗,就加味沖和湯驅逐邪氣,就能痊癒。出汗很多止不住,就加黃芪白朮。如果把冬季正傷寒的藥物,混著治療非時冒寒的輕症,或者把非時冒寒的藥物,混著治療冬季正傷寒的重症,一定會造成傷害,不死也會很危險。
如果從第一天到第十二天,出現頭痛惡寒,不論持續幾天,只要還有表證,熱氣還沒消退,就還要用發散藥,絕對不能下瀉,如果下瀉,就會變成結胸等病症。如果從第二天、第三天到第六、第七天,或者第八、第九天、第十三、十四天,出現頭痛惡寒,都是陰證,反而怕熱,或者胸腹脹滿悶痛,大便硬實,口渴神志不清說胡話,都是熱邪傳入內裡。年老體虛的人,用大柴胡湯下瀉;年壯體實熱邪深入的人,用大小承氣湯下瀉,絕對不能拘泥於第一天是太陽、最後一天是厥陰的理論。
若夫頭痛惡熱止,則惡寒自汗,無發熱者,汗後表虛也,故用黃耆建中加桂枝以和表也。其不止者,去桂加炒白朮、附子少許以溫之,亦可不必拘於日數也。
又有少陰證似太陽,太陽脈似少陰,開記後條明白矣。
七日傳邪足厥陰肝經,此經循陰郄絡於肝,會於顛頂,故有煩滿囊拳而渴,一身無熱,四肢微厥;脈至筋骨間,沉緩有力,此熱從三陽傳入厥陰里證也。表雖冷,內有熱邪,正謂陽極發厥,宜承氣湯下之,不必拘於日數也。兩陰多盡,名厥陰也。
如初起無身熱,便四肢厥冷,怕寒不渴,或腹痛吐利者,脈沉遲無力,此證非從三陽經傳來,乃是直中厥陰也,急用附子四逆湯溫之,再灸丹田氣海三十壯,如怔仲不省人事脈全無者,必死也。口中出沫寒痛者,鹽炒茱萸薑湯煎服為效矣。
白話文:
如果頭痛發燒停止,但又出現怕冷出汗,沒有發燒的情況,這是因為出汗後體表虛弱。所以應該用黃耆建中湯加上桂枝來調和體表。如果症狀沒有停止,就去除桂枝,加入炒白朮和少許附子來溫暖身體,也不必拘泥於治療的天數。
還有一種少陰證,看起來像太陽證,而太陽脈又像少陰脈,這在之前的記載中已經說得很清楚了。
七天後,邪氣傳到足厥陰肝經,這個經絡沿著陰郄絡脈通往肝臟,匯聚在頭頂,因此會出現煩悶、握拳、口渴,全身沒有發燒,四肢輕微發涼;脈象沉緩有力,這是熱氣從三陽經傳入厥陰經的裡證。雖然體表冰冷,但內部有熱邪,正所謂陽氣極盛就會發作厥逆,應該用承氣湯瀉下,不必拘泥於治療的天數。兩陰經的氣血大多已經耗盡,這就是厥陰證。
如果一開始就沒有發燒,但出現四肢厥冷、怕冷不口渴,或者腹痛、腹瀉,脈象沉遲無力,這種情況不是從三陽經傳來的,而是直接侵犯厥陰經,應該立即用附子四逆湯溫暖身體,再灸丹田、氣海穴各三十壯。如果病人昏迷不省人事,脈象完全消失,那就必死無疑。如果出現口吐白沫、寒痛,可以用鹽炒茱萸薑湯煎服,效果很好。
2. 傷寒六經證治要例
傷寒發執惡寒,頭項痛,腰脊強,則知病在太陽經也。
身熱目痛鼻乾,不得眠,則知病在陽明經也。
胸脅痛,耳聾口苦舌乾,往來寒熱而嘔,則知病在少陽經也。
腹滿咽乾,手足自溫,或自利不渴,或腹滿時痛,則知病在太陰經也。
引衣蜷臥,惡寒,或舌乾口燥,則知病在少陰經也。
煩滿囊縮,則知病在厥陰經也。
潮熱自汗,譫語發渴,不惡寒反惡熱,揭去衣被,揚手擲足,或發斑黃狂亂,五六日不大便,則知病入於胃腑也。
凡見頭痛惡寒發熱,腰脊痛項強,脈浮者,則是表證,不拘日數多少,理用解表之劑無疑。
凡見耳聾脅痛寒熱,嘔而口苦,脈見弦數者,即是半表半裡證,不拘日數多少,便用和解之劑無疑。少陽經行身之側,而兼半表半裡。
白話文:
傷寒初期感到發冷、頭痛、脖子僵硬、腰背痠痛,就表示病症在太陽經。
身體發熱、眼睛痛、鼻子乾燥、睡不著覺,就表示病症在陽明經。
胸口疼痛、耳朵聽不清楚、嘴巴苦澀、舌頭乾燥、反覆發冷發熱並嘔吐,就表示病症在少陽經。
肚子脹滿、喉嚨乾燥、手腳溫熱、偶爾腹瀉但不渴、或者肚子脹滿時疼痛,就表示病症在太陰經。
身體蜷縮蓋著衣服,感到發冷,或者舌頭乾燥嘴巴乾燥,就表示病症在少陰經。
感到煩躁、肚子縮緊,就表示病症在厥陰經。
反覆發熱、自發汗、神志不清、口渴,不害怕冷反而害怕熱,喜歡掀開被子、揮動手腳、甚至出現紅疹、神志不清、胡言亂語,五六天沒有大便,就表示病症已經進入了胃部。
凡是出現頭痛、發冷、發熱、腰背疼痛、脖子僵硬,脈搏浮的,就是表證,不論病程長短,都應該使用解表藥物治療。
凡是出現耳朵聽不清楚、肋骨疼痛、反覆發冷發熱、嘔吐、嘴巴苦澀,脈搏弦數的,就是半表半裡證,不論病程長短,都應該使用和解藥物治療。少陽經沿著身體兩側走行,因此兼具半表半裡的特徵。
凡見頭痛惡寒悉除,反見怕熱作渴譫語,揭衣揚手,發狂發斑發黃,潮熱自汗,大便不通,小便短赤,或胸中連臍腹注悶疼痛,脈沉有力。或上氣喘促,則傳裡證,不拘日數多少,便用通利下藥無疑。
凡傷寒初起,無頭痛,無身熱,就便怕寒,四肢厥冷,或腹痛吐瀉,或口味白沫,或流冷涎,或戰慄,面如刀割,引衣蜷臥,不渴,脈來沉遲無力,即是直中陰經真寒證候,急用溫裡熱藥。(輕則理中湯,重則四逆湯。)要在隨所見證分表裡而治之,切莫亂投湯劑,不可拘於日數。若非深得仲景之旨,豈能至此耶?(陶氏《家秘》)
白話文:
如果病人出現頭痛、怕冷的症狀,而後又出現怕熱、口渴、神志不清、揭開衣服、揮舞手臂、發狂、起紅疹、皮膚發黃、潮熱盜汗、便秘、小便量少且顏色發紅、或是胸部到腹部之間悶痛、脈象沉而有力等等症狀,或者呼吸急促、喘不過氣,這都是傳裡證的表現,無論病程長短,都應該使用通利下瀉的藥物治療,毫無疑問。
傷寒初期,沒有頭痛,沒有發燒,反而怕冷,四肢冰冷,或者肚子痛、拉肚子,或者口中有白色泡沫,或者流出冷冰冰的口水,或者發抖,面色蒼白,像刀割一樣,縮著身子躺著,不口渴,脈象沉而遲緩,沒有力氣,這都是直中陰經真寒的症狀,應該立即使用溫裡熱藥治療。(症狀較輕的可以用理中湯,症狀嚴重的可以用四逆湯。)治療的時候要根據患者的具體症狀辨別表裡證,再進行治療,絕對不能胡亂使用湯藥,也不能拘泥於病程的長短。如果不是深入理解仲景的醫學精髓,怎能達到如此精准的診斷和治療呢?
表證頭痛惡寒發熱,脈浮緊、無汗,(麻黃湯)。脈浮緩,有汗,(桂枝湯)。項強几几,無汗惡風,太陽與陽明合病,下利,頭目痛,鼻乾,脈浮,(葛根湯)。頭痛發熱不惡寒而渴,肌肉痛,脈浮大而長,(葛根解肌湯加減服之。
)頭痛身熱惡風,表不解,脈浮而滑,心下有水氣而嘔噦者,(小青龍湯)頭痛項強發熱,傷寒見風,傷風見寒,脈浮緊,無汗而煩躁,(大青龍湯)往來寒熱,脈浮而弦,或浮而細,胸滿脅痛,少陽經病,心煩喜嘔,欲傳於裡,此為半表半裡也,(小柴胡湯)身熱不惡寒,反惡熱,手足濈濈汗出,面赤譫語,大便實,過經不解,或嘔不止,或寒熱往來,(大柴胡湯)日晡潮熱不惡寒,反惡熱,大便秘,譫語而嘔,陽明經病,(調胃承氣湯。
白話文:
表證頭痛、惡寒發熱,脈象浮緊、無汗,可以用麻黃湯。脈象浮緩、有汗,可以用桂枝湯。項部僵硬、沒有汗、怕風,太陽經和陽明經同時患病,腹瀉、頭目疼痛、鼻乾,脈象浮,可以用葛根湯。頭痛發熱,不惡寒反而口渴,肌肉疼痛,脈象浮大而長,可以用葛根解肌湯加減服用。
頭痛、身體發熱、怕風,表證未解,脈象浮而滑,心下有水氣而嘔吐,可以用小青龍湯。頭痛、項部僵硬、發熱,傷寒見風,傷風見寒,脈象浮緊、沒有汗且煩躁,可以用大青龍湯。寒熱往來,脈象浮而弦,或浮而細,胸部滿悶、脅肋疼痛,少陽經病,心煩意亂、想吐,想往裡傳,這是半表半裡症狀,可以用小柴胡湯。身體發熱不惡寒,反而惡熱,手腳發熱出汗,面紅神志不清,大便祕結,過經不解,或者嘔吐不止,或者寒熱往來,可以用大柴胡湯。下午發熱不惡寒,反而惡熱,大便祕結,神志不清而嘔吐,陽明經病,可以用調胃承氣湯。
)汗後不惡寒,無表證,六七日不大便,腹脹滿,潮熱,狂言而喘者,(小承氣湯)六七日不大便,腹滿煩渴,並少陰,舌乾口燥,日晡發熱,脈沉實者,(大承氣湯。)表邪已解,小腹急,大便黑,小便不利,此瘀血也,(桃仁承氣湯)陽證未除,下之太早,即成結胸,胸中作痛,按之甚,脈浮滑,謂之小結胸,(小陷胸湯。
)五六日不大便,口乾而渴,潮熱,心下至少腹俱硬滿,胸中大痛,起高突,按之不可近,其痛愈甚者。名大結胸,(大陷胸湯)汗後而熱不退,脈洪大而渴,及虛煩中暍躁悶,(白虎湯。)煩渴而發赤斑者,(化斑湯。)汗後身痛脈弱,尺脈或遲,(黃耆湯建中湯。)手足溫,微腹痛而惡寒,脈尺寸俱遲者,(小建中湯)汗吐下後虛弱,邪傳於心中,懊憹而煩,不得眠,(梔子豉湯)太陽病渴而飲水,小便不利,熱結膀胱,(五苓散。)傷寒無表證,四肢厥冷,下利清穀,脈微遲,(四逆湯。
)
白話文:
出汗後不發冷,沒有表證,六七天沒有排便,肚子脹滿,潮熱,胡言亂語並喘氣,可以使用小承氣湯。六七天沒有排便,肚子脹滿口渴,屬於少陰證,舌頭乾燥口渴,下午發熱,脈象沉實有力,可以使用大承氣湯。表邪已經解除,小腹疼痛,大便黑色,小便不暢,這是瘀血,可以使用桃仁承氣湯。陽證還沒有去除,就過早使用瀉藥,會導致結胸,胸口疼痛,按壓時疼痛加重,脈象浮滑,稱為小結胸,可以使用小陷胸湯。五六天沒有排便,口渴,潮熱,心口到小腹都硬滿,胸口劇烈疼痛,胸部隆起,按壓時不能靠近,疼痛加重,稱為大結胸,可以使用大陷胸湯。出汗後熱度不退,脈象洪大且口渴,以及虛煩心中燥熱悶氣,可以使用白虎湯。口渴並且出現紅色斑點,可以使用化斑湯。出汗後身體疼痛,脈象微弱,尺脈或遲,可以使用黃耆湯或建中湯。手腳溫暖,輕微腹痛並且發冷,寸關尺脈都遲緩,可以使用小建中湯。汗吐下瀉後虛弱,邪氣傳入心臟,煩躁不安睡不著,可以使用梔子豉湯。太陽病口渴喝水,小便不暢,熱邪阻塞膀胱,可以使用五苓散。傷寒沒有表證,四肢冰冷,腹瀉清谷,脈象微弱遲緩,可以使用四逆湯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