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古今醫統大全》~ 卷之四十二 (1)
卷之四十二 (1)
1. 通治血劑
四物湯為治血之總劑,而不能治氣虛而不能生血者。若脾胃虛而血不生,當從仲景之補以人參氣分之藥,陽旺則生陰血也。此以四物血藥之性例之:川芎,血中氣藥也,通治肝經,性味辛散,能行血滯於氣也。地黃,血中血藥也,通腎經,性味甘寒,能生真陰之虛也。當歸味辛甘,血中之主藥,隨佐使而各治其血分之病也;如佐以川芎能行血滯於氣,佐以地黃能生陰分之血,佐以芍藥能使脾陰生血,和腹痛。芍藥,陰分藥也,性味酸寒,通脾經,調血脈,治腹痛。
若四物者,獨主血分受傷,以氣不虛而用之。輔佐之類如行血活血須桃仁、紅花、蘇木、血竭、牡丹皮、茜草、丹參、醇酒之屬;如止血治崩須百草霜、棕櫚灰、阿膠、地榆、藕節、茅根、黑墨之屬;如和血止痛須乳香、沒藥、五靈脂、凌霄花之屬;補血養血須人參、枸杞子、肉蓯蓉、牛膝、益母草、敗龜板之屬;如治血燥須乳酪、酥油、蜂蜜、阿膠之屬;如涼血須黃連、黃芩、生地黃、苦參之屬;如血寒須附子、乾薑、肉桂、鹿茸之屬。此血藥之大法也。
然則各證又當以方類求之。
白話文:
四物湯是治療血症的基礎方,但它無法治療因氣虛而無法產生血液的情況。如果因為脾胃虛弱導致血液無法生成,就應該參考張仲景的補氣方法,使用人參等補氣藥物,讓陽氣旺盛,進而產生陰血。
以下分析四物湯中各味藥的藥性:川芎,是血藥中的氣藥,主要作用於肝經,性味辛散,能疏通血液中因氣滯造成的阻塞。地黃,是血藥中的血藥,主要作用於腎經,性味甘寒,能補養腎的陰虛。當歸,味道辛甘,是血藥中的主要藥物,會根據配伍的不同而治療不同的血症;例如與川芎同用能疏通氣滯的血瘀,與地黃同用能滋養陰分之血,與芍藥同用能促進脾陰生血,並緩解腹痛。芍藥,是陰分藥物,性味酸寒,主要作用於脾經,能調和血脈,治療腹痛。
四物湯主要用於治療血分受損,適用於氣不虛的狀況。輔助藥物方面,例如活血化瘀的藥物有桃仁、紅花、蘇木、血竭、牡丹皮、茜草、丹參、酒類等;止血治療崩漏的藥物有百草霜、棕櫚灰、阿膠、地榆、藕節、茅根、黑墨等;調和血脈、止痛的藥物有乳香、沒藥、五靈脂、凌霄花等;補血養血的藥物有人參、枸杞子、肉蓯蓉、牛膝、益母草、龜板等;治療血燥的藥物有乳酪、酥油、蜂蜜、阿膠等;涼血的藥物有黃連、黃芩、生地黃、苦參等;溫血的藥物有附子、乾薑、肉桂、鹿茸等。這些是使用血藥的主要法則。
然而,各種病症還是要根據病情的不同,參考相關的方劑來治療。
2. 吐血諸劑
(葛氏)十灰散,治一切失血,皆可止。
花蕊石散,止血如神,諸藥不能,服此立效。(二方見癆瘵門。)
(《拔萃》)犀魚地黃湯,治一切失血、血熱、三焦熱血並治。
犀角(磨汁),生地黃(各二錢),黃連,黃芩(各一錢),大黃(三錢),
上水二盞,煎一盞,去渣,入犀角汁和勻,食後溫服。
生地黃飲子,治諸見血無寒。吐血、衄血,下血、溺血,皆屬熱。
生地黃,熟地黃,枸杞子,地骨皮,黃芩,芍藥,天門冬,黃耆,甘草(各等分),
上咀,每服七錢,水二盞,煎八分,去渣,食遠服。如脈微,身涼,惡風者,加桂五分。吐血者,多如此。
(《和劑》)必勝散,治男婦血妄行流溢,或吐,或咳,或衄並治。
小薊,人參,蒲黃(炒),熟地黃(酒洗),當歸,烏梅,川芎(各一錢),
上咀,作一服,水二盞,煎一盞,不拘時服。
(《良方》)四生丸,治吐血衄血,陽乘於陰,血熱妄行,宜服此藥。
生薄荷葉,生艾葉,生側柏葉,生地黃(各等分),
上爛搗如雞子大丸。每服一丸,水二盞,煎一盞,濾去渣服。
(《濟生》)麥門冬湯,治思慮傷心,吐血衄血。
麥門冬,天門冬,遠志(各去心,甘草煮),當歸,白芍藥,生地黃,人參,黃耆,蛤粉(炒),阿膠,藕節,甘草(炙。各一錢),
上作二服,每服水二盞,姜一片、煎一盞,不拘時服。
(《三因》)茯苓補心湯,治心氣虛耗,不能藏血,以致面色黃悴,五心煩熱咳唾血及婦人妊娠惡阻嘔吐,亦宜服之。
白茯苓,人參,前胡,半夏(制),陳皮,枳殼,紫蘇,白芍藥,桔梗,乾葛,當歸,熟地黃,川芎,甘草
上等分,每服五錢,水三盞,姜五片,棗一枚,煎一盞,食前去渣服。
(《和劑》)龍腦雞蘇丸,治咳嗽唾血,衄血,諸淋下血,胃熱口臭,肺熱喉腥,消煩渴,涼膈,解酒毒,除邪熱,脾疸口甜,膽疸口苦並治。
銀柴胡(銀州者二兩,和木通以湯半升,浸二宿後,取汁入膏),生地黃(六兩,另為末),人參,黃耆(各一兩),麥門冬(去心,四兩),阿膠(炒),蒲黃(炒。各二兩),木通(二兩,同柴胡浸),甘草(炙,兩半),雞蘇薄荷葉(一斤)
上除別研藥外,並搗為末,將好蜜二斤先煉一二沸,然後下生地黃末,不住手攪勻。取木通、銀柴胡汁,慢火熬成膏,勿令焦。然後將其餘藥末同和為丸,如豌豆大。每服二十丸,嚼碎,熟水下。虛寒,煩熱、消渴,驚悸,人參湯下;咳嗽,吐唾嘔血,麥門冬湯下;惟諸淋,車前子湯下,或茅花湯調百草霜末送下。
(《濟生》)大薊散,治食啖辛物傷於肺經,嘔吐出血,名曰肺疽。
白話文:
吐血諸方
- 十灰散,各種出血情況都能止住。
- 花蕊石散,止血效果極佳,其他藥物無法比擬,服用後立即見效。(這兩方在「癆瘵門」篇有詳細說明。)
- 犀魚地黃湯,治療各種出血、血熱、三焦熱引起的出血都有效果。
- 藥材:犀角(磨成汁)、生地黃(各8克)、黃連、黃芩(各4克)、大黃(12克)。
- 做法:將上述藥材加兩碗水煎成一碗,濾掉藥渣,再加入犀角汁調勻,飯後溫服。
- 生地黃飲子,治療各種沒有寒象的出血。吐血、流鼻血、便血、尿血等,多屬熱證。
- 藥材:生地黃、熟地黃、枸杞子、地骨皮、黃芩、芍藥、天門冬、黃耆、甘草(各等量)。
- 做法:將上述藥材切碎,每次取28克,加兩碗水煎至八分,濾掉藥渣,飯後服用。如果脈搏微弱、身體發冷、怕風,加肉桂2克。吐血的情況大多如此處理。
- 必勝散,治療男女因血不循常道而流失,或吐血、或咳嗽出血、或流鼻血。
- 藥材:小薊、人參、蒲黃(炒)、熟地黃(酒洗)、當歸、烏梅、川芎(各4克)。
- 做法:將上述藥材切碎,每次取一服,加兩碗水煎成一碗,不拘時間服用。
- 四生丸,治療因陽氣過盛、血熱妄行引起的吐血、流鼻血,宜服用此藥。
- 藥材:生薄荷葉、生艾葉、生側柏葉、生地黃(各等量)。
- 做法:將上述藥材搗爛如雞蛋大小的丸子。每次服用一丸,加兩碗水煎成一碗,濾掉藥渣服用。
- 麥門冬湯,治療因思慮過度傷心導致的吐血、流鼻血。
- 藥材:麥門冬、天門冬、遠志(去心,用甘草煮過)、當歸、白芍藥、生地黃、人參、黃耆、蛤粉(炒)、阿膠、藕節、甘草(炙。各4克)。
- 做法:將上述藥材分成兩服,每次取一服,加兩碗水,生薑一片煎成一碗,不拘時間服用。
- 茯苓補心湯,治療因心氣虛弱,不能收藏血液,導致面色憔悴、五心煩熱、咳嗽吐血,以及婦女懷孕時的噁心嘔吐,也適合服用此藥。
- 藥材:白茯苓、人參、前胡、半夏(製過)、陳皮、枳殼、紫蘇、白芍藥、桔梗、葛根、當歸、熟地黃、川芎、甘草(各等量)。
- 做法:每次取20克,加三碗水,生薑五片、紅棗一枚,煎成一碗,飯前濾掉藥渣服用。
- 龍腦雞蘇丸,治療咳嗽吐血、流鼻血、各種小便出血、胃熱口臭、肺熱喉嚨腥臭、消渴、降火氣、解酒毒、除邪熱、脾臟疾病導致口甜、膽病導致口苦等症狀。
- 藥材:銀柴胡(取銀州產的80克,與木通一起用半升熱水浸泡兩晚,取汁加入膏藥中)、生地黃(240克,另外研磨成粉)、人參、黃耆(各40克)、麥門冬(去心,160克)、阿膠(炒)、蒲黃(炒。各80克)、木通(80克,與柴胡一起浸泡)、甘草(炙,60克)、雞蘇薄荷葉(500克)。
- 做法:除了另外研磨的藥材外,將其餘藥材搗成粉末,用1000克蜂蜜煉製一下,加入生地黃粉末,不停攪拌均勻。取木通、銀柴胡浸泡的汁,用慢火熬成膏,不要燒焦。然後將其他藥粉與膏藥混合製成丸,如豌豆大小。每次服用二十丸,嚼碎後用開水送服。虛寒、煩熱、消渴、驚悸等症狀,用人參湯送服;咳嗽、吐血,用麥門冬湯送服;各種小便出血,用車前子湯送服,或用茅花湯調和百草霜末送服。
- 大薊散,治療因食用辛辣食物傷及肺經,導致嘔吐出血,這種情況被稱為肺疽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