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古今醫統大全》~ 卷之八十八 (4)
卷之八十八 (4)
1. 初生回氣法
小兒初生,或有氣怯而欲絕者,必因難產或受寒所致,不可便斷臍帶。急烘綿絮包裹懷中,以胎衣置火上燒燃,又用大紙捻蘸清油,燒於臍帶上下,使暖氣入腹,須臾氣回。
白話文:
嬰兒剛出生時,如果出現呼吸微弱、快要斷氣的情況,通常是因為生產過程不順利,或是受到寒氣侵襲所導致,這時候不可以馬上剪斷臍帶。要趕快用溫暖的棉絮包好嬰兒,抱在懷裡,同時把胎盤衣放在火上燒,再用沾了清油的大紙捻,點火燒在臍帶的上下方,讓溫暖的氣體進入腹部,這樣過一會兒嬰兒就會恢復呼吸。
2. 拭口法
小兒在胎,口含經血以成形。始生之時,口中多有穢血未盡。啼聲未出,急用新綿裹指拭去口中穢血為妙。若一啼則咽入腹,而穢毒有所不免。古人仍用黃連甘草等法,皆所以解其毒也。則兒聰慧,痘疹亦稀,疾病亦少,誠不可不加意者。
白話文:
嬰兒在母親肚子裡時,嘴巴會含著經血來發育成形。剛出生的時候,嘴巴裡通常還有很多沒清乾淨的污穢血水。在嬰兒還沒開始哭出聲前,要趕快用新的棉花包住手指,把嬰兒嘴巴裡的污穢血水擦拭乾淨,這樣最好。如果嬰兒一旦哭出聲,這些血水就會被吞入肚子裡,難免會產生毒害。古人使用黃連、甘草等方法,都是為了要解這些毒素。這樣做,嬰兒就會比較聰明,長痘疹的機率也會降低,疾病也會比較少,實在是不可不特別注意的地方。
3. 甘草黃連法
妊婦臨月,預辦甘草、黃連,臨產時先用甘草煎汁,收生之際,急以綿帛裹指蘸甘草汁拭其兒口,次用黃連少許同甘草煎,如前法拭口內,次用朱蜜。
白話文:
孕婦快到生產的月份時,要事先準備好甘草和黃連。生產時,先用甘草煎煮成藥汁,在嬰兒剛生出來時,趕快用棉布包著手指,沾取甘草汁擦拭嬰兒的口腔。接著,用少許黃連和甘草一起煎煮,像之前一樣擦拭嬰兒口腔。最後,再使用朱砂和蜂蜜調和的藥物。
4. 朱蜜法
錢氏曰:用好硃砂細研水飛過,煉好白蜜,調和成膏如小豆大,乳汁化服。三日內止進三粒,鎮心安神,亦能解穢血之毒。
白話文:
錢氏說:取上好的硃砂,仔細研磨後用水淘洗過,再用煉製好的白蜂蜜,將兩者調和成膏狀,做成如小豆般大小的丸子。用乳汁化開後服用。三天內服用三顆就好,可以鎮定心神,也能解除惡露的毒。
5. 牛黃法
真牛黃煉蜜和成膏如小豆大,乳汁化服些須。形色不實者不可服,身黃胎熱者宜服。
白話文:
將真正的牛黃研磨後,與蜂蜜調和成藥膏,做成如小豆般大小的丸子,用母乳化開後服用一些。如果牛黃的形狀和顏色不純真,就不可服用。身體發黃且有胎熱症狀的嬰兒適合服用。
6. 豬乳法
張煥論云:初生兒或未有奶子,產婦之乳未下,可用豬乳代之,可免驚癇痘瘡。
錢氏曰:初生小兒至滿月內,可當取豬乳滴口中最佳。
《聖惠方》云:取豬乳須令豬兒飲母,次便提豬兒後腳起,口自離乳,急用手捋之,即得乳矣。非此法不可取也。
白話文:
張煥認為:剛出生的嬰兒如果沒有奶水喝,或者產婦的乳汁還沒下來,可以用豬奶代替,這樣可以避免嬰兒發生驚厥、癲癇、痘瘡等疾病。
錢乙說:剛出生到滿月內的小嬰兒,可以適量取用豬奶滴入口中,這是最好的方法。
《聖惠方》說:取豬奶的時候,必須先讓小豬喝母豬的奶,然後馬上提起小豬的後腳,讓牠的嘴離開乳頭,立刻用手擠乳頭,這樣就能取得豬奶。不是用這種方法,就取不到豬奶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