徐春甫

《古今醫統大全》~ 卷之二十四 (1)

回本書目錄

卷之二十四 (1)

1. 內經敘論

至真要大論:諸逆衝上,皆屬於火。諸嘔吐酸,暴注下迫,皆屬於熱。

經脈篇曰:足太陰脾之脈,復從胃別上膈注心中,是動則病舌本強,食則嘔。

脈解篇曰:食則嘔者,物盛滿而上溢故也。

舉痛論曰:寒氣客於腸胃,厥逆上出,故痛而嘔。(厥陰之病,少腹堅滿。厥病嘔,病食不下,入而復出。厥甚,寒氣入脾,食畢而吐。)

《靈樞經》曰:人之噦,蓋谷入於胃,胃氣上注於肺。寒氣邪氣穀氣俱還入胃,新故相亂,真邪相攻,氣並相逆,復出於胃,故為噦。

又曰:胃氣逆為噦。

又曰:病深者其氣噦。

劉河間曰:胃膈熱甚則為嘔,火氣炎上之象也。

楊仁齋云:胃氣不和而嘔吐,人所共知。然有胃寒有胃熱,有痰飲有宿食,有風邪入胃,有氣逆衝上,數種之異,可不究其所自來哉?

丹溪曰:嘔為火氣炎上,特其一耳。有氣逆者,有寒氣鬱於胃口者,有食滯胃脘,而新食不得下而反胃者,有胃中有痰而嘔者,有久病胃虛不納穀者。

2. 嘔吐噦總為胃病

東垣發明嘔吐噦者,俱屬於胃。胃者,總司也。究其三者之源,皆因脾胃虛弱,或因寒氣客胃,加以飲食所傷,而致胃氣上逆,或嘔或吐或噦者,皆陰火之邪上衝,而吸入之氣不得入,故食不下也。邪氣衝之,火逆胃中而作者也。

3. 嘔吐噦病屬於三陽

嘔者,陽明也。陽明多氣多血,故有聲有物,氣血俱病也。仲景云:嘔多雖有陽明證,不可下之。藥以生薑為主。或有形質之物為病者,因而越之,可為上焦氣壅表實而言之,非以瀉氣而言之也。

吐者,太陽也。太陽多血少氣,故有物無聲,為血病也。有食入即吐,以橘紅主之。有食已則吐,有食久則吐。

噦者,少陽也。少陽多氣少血,故有聲無物,氣病也,以薑製半夏主之是也。

4. 吐分三焦氣積寒

《機要》曰:吐有三因,氣積寒也,皆從三焦論之。上焦在胃口,上通於天氣,主納而不出。中焦在中脘,上通天氣,下通地氣,主腐熟水穀。下焦在臍下,下通地氣,主出而不納。是故上焦吐者皆從於氣。氣者,天之陽也。其脈浮而洪,其證食已即吐,渴欲飲水,大便結燥,氣上衝胸而發痛。

治當降氣和中。中焦吐者皆從於積。有陰有陽,食與氣相假為積而痛。其脈浮而長,其證或先痛而後吐,或先吐而後痛。治以毒藥去其積,木香檳榔行其氣。下焦吐者皆從於寒,地道也。其脈沉而遲,其證朝食暮吐,暮食朝吐,小便清利,大便秘而不通。治以毒藥通其秘塞,溫其寒氣,大便漸通,復以中焦藥和之,不令大便秘結而自愈也。

5. 脈候

脈浮而洪者為氣逆。沉而遲者為寒。趺陽脈浮者,胃氣虛,嘔而不食。寒氣在上,噯氣在下,二氣相爭,但出而不入,其人即嘔而不得食,恐怖即死,寬緩即瘥。

脈陽緊陰數,食已即吐。陽浮而數亦然。

關脈浮大,風傷胃。關上脈數,其人即吐。

寸口緊為寒,芤為虛。虛寒相搏,脈為陰結而遲,其人噎。

脈弦者虛,胃虛無餘。朝食暮吐,暮食朝吐,變為反胃。寒在於上,反下之,令脈反弦,故名曰虛。

寸口脈微而數,微則無氣,無氣則榮虛,榮虛則血不足,血不足則胸中冷,故痛而吐。

嘔而脈弱,小便複利,身有微熱,厥者難治。

6. 治嘔吐噦詳虛實寒熱四法

胃虛嘔吐,惡食不思食,兼寒者惡寒,或食久還吐,或朝食暮吐,暮食朝吐。脈遲而微澀。此皆虛寒者也,宜藿香安胃湯理中湯,甚者丁香煮散溫補。

胃中鬱熱,飲食積滯而嘔者,則惡食惡寒,煩悶膈滿,或渴喜涼,聞食則吐,服藥亦吐。脈洪大而數。此皆實熱者也,宜竹茹湯麥門冬湯清之。

若食積多者,用二陳加神麯、麥芽黃連保和丸之類消導。

7. 治嘔吐噦須分新久

無病之人,卒然而嘔吐,定是邪客胃府。在長夏,暑邪所幹;在秋冬,風寒所犯。干暑者六和湯五苓散之類,犯寒者藿香正氣散理中湯五積散之類。

久病而吐者,胃虛不納穀也,六君子湯丁香、豆蔻、調中益氣湯之類。常常噁心嘔吐清水,有熱而有痰也,宜用二陳湯蒼朮厚朴黃連生薑之類是也。嘔家多服生薑,生薑為嘔家之聖藥也。朱奉議治嘔吐,以生薑、橘皮半夏主之。

有形質之物滯於膈中,並膈上有痰者,宜先吐之,則經所謂其高者因而越之是也。丹溪云:胃中有熱,膈上有痰,二陳加炒梔子、黃連、生薑。

胃虛嘔吐,不能納穀,生薑、參、耆、白朮香附之類。

肝火出胃,逆上而嘔者,抑清丸。

夏月嘔吐不止,五苓散加薑汁。

吐蛔而嘔,以錫灰、檳榔末米飲調下。

嘔吐而食不得進,為胃風也,清嘔則愈。嘔而心下痞,半夏瀉心湯。嘔逆上氣者,陳皮竹茹湯。似嘔不嘔、似噦不噦無賴者,生薑半夏湯。多酒而嘔吐者,宜砂仁、豆蔻、連、茱、乾葛、解酲之類。

久病吐者,胃氣虛不納穀也,生薑、人參、白朮、黃耆、香附治之。凡痞滿短氣而嘔,宜補中氣,止可用調中益氣湯。噁心吐清水者,有熱有痰有虛,皆用生薑,隨證佐藥治之。胃中有痰有熱者,二陳湯加薑汁炒黃連、黃芩。挾虛者加人參、白朮。又云:胃虛嘔者,二陳湯加砂仁、藿香、白朮。

痰飲為患,或因多食生冷,脾胃不和,以致嘔吐噁心,或頭眩,或胃脘懊憹不快,或發寒熱,二陳湯加丁香、烏梅生薑煎服。心下痞而痛者,加草豆蔻仁。

痰熱噁心嘔吐氣盛者,導痰湯加砂仁、竹茹、姜炒黃連。

女子嘔吐甚者死,以其陰在上故也。

諸大吐渴飲水者死,以童便飲之妙。

凡嘔吐者,切不可下,逆之故也。

漏氣嘔者,身背皆熱,肘臂痠疼,氣不續,膈間悶,食入則先吐而後下,名曰漏氣,由風邪客腠理,經氣失道,邪氣內著,麥門冬湯主之。

走哺者,下焦實熱,小便不通,氣逆不續,嘔吐不禁,名曰走哺,人參湯主之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