徐春甫

《古今醫統大全》~ 卷之五十二 (1)

回本書目錄

卷之五十二 (1)

1. 三消敘論

《內經·陰陽別論》曰:二陽結謂之消。脈要精微論曰:癉成為消中。逆調論曰:心移熱於肺,傳為膈消也。

《巢氏病源》云:夫消渴者,渴不止,小便多是也。由少服五石諸丸散,積經年歲,石勢結於腎中,使人下焦虛熱。及至年衰,血氣減少,不復能制於石。石勢獨盛,則腎為之燥,故引水小便而不禁也。其病變多發癰疽,此因熱氣留於經絡不引,血澀,故成癰膿。

消渴有病口甘者,名為何?何以得之?此五氣之溢也,名曰痹癉。夫五味入於口,藏於胃,脾為之行其精氣。溢在脾,令人口甘,此肥美之所發。此人必素食甘美而多肥,令人內熱,甘者令人滿,故其氣上溢,為消渴。厥陰之病,消渴重,心中疼,飢而不欲食,甚則欲吐蛔。

又云:五臟六腑,皆有津液。若臟腑因虛實而生熱者,熱氣在內,則津液竭少,故渴也。夫渴數飲,其人必眩。背寒而嘔者,因利虛故也。

白話文:

《黃帝內經·陰陽別論》說:二陽結叫做消。《黃帝內經·脈要精微論》說:癉成為消中。《黃帝內經·逆調論》說:心臟的熱轉移到肺,就會變成膈消。

《諸病源候論》說:所謂消渴,就是口渴不止,小便很多。這是由於年輕時服用五石等各種丸散藥物,累積多年,藥性積聚在腎臟中,使人下焦虛熱。等到年紀大了,血氣減少,就不能再制約藥性。藥性獨盛,腎臟就會乾燥,所以會不斷喝水,小便也控制不住。這種病變多會引發癰疽,這是因為熱氣留在經絡中不散,導致血流不暢,因此形成癰膿。

消渴有口中發甜的症狀,這叫什麼病?是什麼原因引起的?這是五臟精氣外溢的結果,叫做痹癉。五味入口,儲藏在胃裡,脾負責運行這些食物的精氣。精氣外溢到脾,就會使人口中發甜,這是由於食用肥美食物所引發的。這種人平時一定吃了很多甜美而肥膩的食物,使體內生熱,甜味會使人有飽脹感,所以他的精氣向上溢出,就變成了消渴。厥陰的病,消渴嚴重,心中疼痛,感到飢餓卻不想吃東西,嚴重時會吐出蛔蟲。

又說:五臟六腑都有津液。如果臟腑因為虛實而產生熱,熱氣在體內,津液就會減少,所以會口渴。口渴而經常喝水的人,一定會頭暈。背部發冷而嘔吐,是因為腹瀉導致的虛弱。

2. 內消候

不渴而小便多者,是為內消,由腎氣虛耗,熱之所作,亦名腎消。

白話文:

口不渴卻小便次數多,這叫做內消,是由於腎氣虛弱損耗,加上體內有熱所引起的,也稱為腎消。

3. 消渴由於脾不輸精而肺燥

《內經》曰:飲入於胃,遊溢精氣,上歸於脾,脾氣散精,上歸於肺,通調水道,下輸膀胱,水精四布,五經並行,合於四時五臟,陰陽揆度,以為常也。渴而飲水,蓋是脾液不上榮於肺,而肺獨燥,故多飲易渴。

白話文:

《黃帝內經》中提到:水喝進胃中,經過消化吸收,精微的營養物質會向上運送到脾,再由脾將這些精微物質向上運送到肺,由肺來調節全身的水液代謝,向下運送到膀胱,水液精微得以散布全身,五臟經脈運行通暢,與四時、五臟以及陰陽平衡協調,這就是正常的生理狀態。口渴想喝水,是因為脾不能將津液向上輸送到肺,導致肺部過於乾燥,所以才會經常喝水卻仍容易口渴。

4. 消渴有三焦受病之異

《病機》論:消渴之疾,三焦受病也,有上消中消腎消。上焦受病,多飲水而少食,大便如常,或小便清利,知其燥在上焦,屬於肺也,又謂之膈消病也。中焦受病,渴而飲食多,小便黃。經曰:熱能消穀。知其熱在中焦,屬於胃也,又謂之消中。下焦受病,初發小便淋下如膏油之狀,小便濁而有脂,甚至面色黎黑,形瘦而耳焦,知其病在下焦,屬於腎也,又名腎消。

白話文:

消渴症的病因,是身體的三個部位(上焦、中焦、下焦)受到疾病侵襲而產生的。這三個部位發病,又分為上消、中消和腎消。

上焦發病,主要症狀是喝很多水卻吃得少,大便正常,或者小便清澈且量多,這是因為乾燥的病因發生在上焦,與肺有關,也稱為膈消病。

中焦發病,主要症狀是口渴且吃得多,小便顏色偏黃。醫書上說:「熱能消穀」,也就是說熱會讓人容易餓,所以知道這是熱的病因發生在中焦,與胃有關,也稱為消中。

下焦發病,初期小便會像淋了膏油一樣,混濁且帶有油脂,甚至臉色發黑、身體消瘦、耳朵乾枯,這是因為疾病發生在下焦,與腎有關,也稱為腎消。

5. 諸經皆燥熱為渴惟三焦為甚

經云:有心肺氣厥而渴者,有肝脾而渴者,有痹癉而渴者,有腎熱而渴者,有言胃與大腸熱結而渴者,有言小腸癉熱而渴者,有因病瘧而渴者,有因肥甘美食而渴者,有醉飽入房而渴者,有因遠行勞倦遇大熱而渴者,有因傷寒胃干而渴者,有因病風而渴者,雖五臟之部分不同,而病之所因各異,其為燥亡液一也。獨三焦為病甚,未必不由微而至於漸也。

《易》曰:履霜堅冰至,君子當謹其微也。

白話文:

古代醫書裡說:有因心肺之氣鬱結而感到口渴的,有因肝脾問題而口渴的,有因痹證和黃疸病而口渴的,有因腎熱而口渴的,有說是胃與大腸熱邪鬱積而口渴的,有說是小腸有黃疸和熱邪而口渴的,有因患瘧疾而口渴的,有因食用過多肥膩甜美食物而口渴的,有因酒後飽食行房事而口渴的,有因長途跋涉勞累又遇酷熱而口渴的,有因傷寒病導致胃部津液乾枯而口渴的,有因患風病而口渴的。雖然五臟六腑所屬的部位不同,而疾病的成因也各有不同,但都是因為乾燥、津液缺乏所造成的。其中,三焦部位的病變最為嚴重,這未必不是由輕微症狀逐漸發展而成的。

《易經》裡說:踩到霜就該知道寒冰將至,君子應當謹慎對待微小的徵兆。

6. 三消之疾為燥熱太過

劉河間曰:三消之疾,本濕寒之陰氣極衰,燥熱之陽氣太甚,皆因飲食服餌失節,腸胃乾涸,而氣液不得宣平,或耗亂精神,過違其度,或因大病,陰氣損而血液衰虛,陽慓悍而燥熱鬱甚;或因久嗜咸物,恣食炙爆,飲食過度,亦有年少服助陽金石丸散,積久石熱結於下焦,精液腎水不滋於上,水火不相既濟,遂成三消。渴而引飲,飲水多而小便亦多,名曰上消。

若飲食俱多而不甚渴,小便數,消瘦者,名曰中消。若渴而飲水不絕,腿消瘦,而小便有脂液濁者,曰腎消。此三消者,皆燥熱之亢極者也。

白話文:

劉河間說:三消這種病,根本原因是屬於濕寒的陰氣極度衰弱,屬於燥熱的陽氣過於亢盛。都是因為飲食、服藥不節制,腸胃乾涸,氣血津液無法順暢運行。或者是因為精神耗損過度,超過了身體的承受能力;或者是因為大病一場,陰氣受損,血液虧虛,陽氣強盛而燥熱鬱積嚴重;或者是因為長期嗜吃鹹的食物,放縱地吃燒烤煎炸的食物,飲食過量;也有人因為年輕時服用助陽的金石類藥丸藥散,時間久了,藥物的熱性積聚在下焦,精液、腎水無法滋養上部,水火無法互相調和,於是形成了三消。

口渴而大量喝水,喝得多而小便也多,這叫做上消。如果吃得多、喝得多,卻不太口渴,小便次數多,人消瘦,這叫做中消。如果口渴而喝水不停,腿部肌肉消瘦,小便混濁像有油脂一樣,這叫做腎消。這三種消渴病,都是燥熱發展到極點所導致的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