徐春甫

《古今醫統大全》~ 卷之一百 (5)

回本書目錄

卷之一百 (5)

1. 導引

莊子曰:吹噓呼吸,吐故納新,熊經鳥伸,為壽而已矣。此導引之士、養形之人,彭祖壽考者之所好也。由是論之,導引之術,傳自上世,其來久矣。故曰彭祖之所好。其來自修養家、醫家所談,無慮數百。今取其要約切當者十六條,參之諸論,大概備矣。

凡行導引法,常以夜半及平旦將起之時為之。此時氣清腹虛,行之益人。先閉目握固,冥心靜坐,叩齒三十六通。即以兩手抱項,左右宛轉二十四。(此可以去腎脅積聚風邪。)復以兩手相叉,虛空托天,抑手按項二十四。(此可以除胸膈間邪氣。)復以兩手心掩兩耳,卻以第二指壓第三指,彈擊腦後二十四。

(此可除風池邪氣。)復以兩手相促,按左膝左捩身,接右膝右捩身二十四。(此可以去肝家風邪。)復以左手一向前一向後,如挽五石弓狀二十四。(此可以去腎腋積邪。)復大坐,展兩手紐項,左右反顧肩膊二十四。(此可以去脾家積邪。)復兩手握固,並拄兩肋,擺撼兩肩二十四。

(此可以去腰肋間風邪。)復以兩手大捶臂及膊,反捶背上連腰股各二十四。(此可以去四肢胸臆之邪。)復大坐斜身偏倚,兩手齊向上如托天狀二十四。(此可以去肺間積聚之邪。)復大坐伸腳,以兩手向前,低頭攀腳二十次,卻鉤所伸腳屈在膝上,按摩之二十四。(此可以去心胞絡邪氣。

)復以兩手據地,縮身曲脊向上十三舉。(此可以去心肝積邪。)復起立據床拔身,向背後視左右二十四。(此可以去腎間風熱邪。復起立徐行,兩手握固,左足前蹈,左手擺向前,右手擺向後;右足前蹈,右手擺向前,左手擺向後二十四。(此可以去兩肩俞之邪。)復以手向背上相捉,低身徐徐宛轉二十四。

(此可以去兩脅之邪。)復以足相紐而行,前進十數步,後退十數步。復高坐伸腿,將兩足紐向內,復紐向外,各二十四。(以上二條可以去兩膝及兩足間風邪。)

行此十六節訖,復端坐閉月,握固冥心,以舌拄上齶,攪取津液滿口,漱三十六次,作谷谷聲咽之。復閉氣,想丹田火自下而上,遍燒身體,內外蒸熱乃止。按老子導引二十四勢,婆羅門導引十二勢,赤松子導引法十八勢,鍾離導引法十八勢,胡見素五臟導引法十二勢,在諸法中頗為妙解。然撮其切要,不過於此。

學者能日行一二遍,久久體健身輕,百邪皆除,走及奔馬,不復疲之矣。

2. 形景

臟腑內景,各有區別。達以行術,養生之要。參稽古論,述此明徵。

凡人咽喉二竅,同出一脘,異塗施化。喉在前,主出納;咽在後,主吞嚥。喉系堅空,連接肺管,為氣息之路。呼吸出入,下通心肝之竅,以激諸脈,行氣之巨海也。咽系柔空,下接胃本,為飲食之路。水食同下,並歸胃中,乃水穀之海也。二道並行,各不相犯。蓋飲食必歷氣口而下。

氣口有形,謂之會厭。當飲食方咽,會厭則垂,厥口乃閉。故水穀下咽,了不犯喉。言語呼吸,則會厭開張。當食言語,則水穀乘氣送入喉脘,遂戕刺而咳矣。

喉之下為肺,兩葉白瑩,謂為華蓋。以覆諸臟,虛如蜂窠,下無透竅,故吸之則滿,呼之則虛。一呼一吸,消息自然,無有窮已,乃清濁之交運,人身之橐籥也。

肺之下為心。心有系絡,上屬於肺。肺受清氣,下乃灌注。外有胞絡,裹赤黃脂。其象尖長圓扁,其色黑青赤黃。其中竅數,多寡各異,迥不相同。上通於舌,下無透竅,惟旁有系,一脈下連於腎而注氣焉。

心之下有膈膜,與脊脅周迴相著,遮蔽濁氣,使不得上熏心肺,所謂膻中也。

膈膜之下有肝。肝有獨葉者,有二三葉者。其系亦上絡心肺,為血之海。上通於目,下亦無竅。肝短葉下有膽。膽有汁,藏而不泄。此喉之一竅,施氣運化,蒸熏流行,以成脈絡者如此。

咽至胃長一尺六寸,通謂之咽門。嚥下有膈膜,膈膜之下有胃,盛受飲食而腐熟之。其右有脾,與胃同膜而附其上。其色如馬肝赤紫,其形如刀鐮。聞聲則動,動則磨胃,食乃消化。

胃之下,左有小腸,後附脊膂,左環回周疊積。其注於迴腸者,外附臍上,共盤十六曲。右有大腸,即迴腸,當臍左環,回周疊積而下,亦盤十六曲。

廣腸附脊,以受迴腸,左環疊積下闢,乃出滓穢之路。

廣腸左側為膀胱,乃津液之府。五味入胃,其液上升,化為血,以成骨髓。津液之餘,流入下部,得血海之氣施行,小腸滲出,膀胱滲入,而溲便注泄矣。

凡胃中腐熟水穀,其精氣自胃之上口,曰賁門,傳於肺,肺播於諸脈。其渣穢自胃之下口,曰幽門,傳於小腸。至小腸下口闌門,泌別其汁,清者滲出小腸,而滲入膀胱。滓穢之濁,則轉入大腸。膀胱赤白瑩淨,外無所入之竅,全假氣化施行。氣不能行,則膈不通而為病矣。

三焦有名無形,主持諸氣,以像三才。故呼吸升降,水穀往來,皆從此通達。上焦出於胃上口,並咽以上,貫膈而布胸中,走腋,循太陰之分而行,傳胃中谷味之精氣於肺,肺播於諸臟。中焦在胃中脘,不上不下,主腐熟水穀,泌槽粕,蒸津液,化其精微,上注於肺脈,乃化而為血,以奉生身,莫貴於此。故獨得行於經隧,命曰營氣。

下焦如瀆,其氣起於胃下脘,別迴腸,注於膀胱,主出而不納。此脾胃大小腸三焦乃咽之一竅,資生血氣,轉化槽粕而入出如此。

腎有二,精所舍也。生於脊膂十四椎下兩旁各一寸五分,形似豇豆,相併而曲附於脊,外有黃脂包裹,里白外黑,各有帶二條。上條繫於心,下條過屏翳穴後趨脊骨,下有大骨,任脊骨之端,如半寸許。中有兩穴,是腎帶經過處。上行夾脊至腦中,□□髓海。五臟之真,惟腎為根。

上下有竅,穀味之液,化而為精,人乃久生。腎虛精絕,其生乃滅。凡人腎虛,水不足也,補以燥藥,以火煉水,其精乃灼。攝生者觀於腎之神理,則夭壽之消息亦思過半矣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