徐春甫

《古今醫統大全》~ 卷之一百 (4)

回本書目錄

卷之一百 (4)

1. 存想

攝生之要,莫大乎存想。存謂存我之神,想謂想我之身。閉目見自己之收心,見自己之身,不離我身,不傷我神,則存想之漸也。

白話文:

養生最重要的就是存想。存想指的是保存自己的精神,想像自己的身體。閉上眼睛觀照自己的內心,看到自己的身體,這樣既不會離開自己的身體,也不會傷害自己的精神,這就是存想的初步做法。

2. 調氣

天地虛空中皆氣,人身虛空中皆氣。故呼出濁氣,身中之氣也;吸入清氣,天地之氣也。人在氣中,如魚游水中。魚腹中不得水出入則死,人腹中不得氣出入亦死,同其理也。善攝生者,必明於氣之故矣。

欲修調氣之術者,常得早食閉戶,安床暖席,枕高二寸許,正身偃臥,冥目握固,兩足間相去五寸,兩臂與體相去亦各五寸。先謂閉氣,以鼻吸入,漸漸腹滿,乃閉之,及不可忍,乃從口細細吐出,不可一呼則盡。氣定,復如前閉之。始而十息,或二十息,不可忍,漸熟漸多,但能閉至八十息以上,則臟腑胸膈之間皆清氣之布護矣。

至於純熟,當其氣閉之時,鼻中唯有短息一寸余,所閉之氣在中,如火蒸潤,肺宮一繞,則身如委蛇,神在外,其快其美,有不可言之狀。蓋一氣流通,表裡上下徹達故也。其所閉之氣漸消,則恍然復舊。此道以多為功,但能於日夜間得此以兩度,久久耳目聰明,精神完固,體健身輕,則百疾消滅。

白話文:

天地宇宙間充滿著氣,人體內也充滿著氣。我們呼出的濁氣是人體之氣,吸入的清氣是天地之氣。人活在氣中,就像魚兒游在水中一樣。魚兒肚子裡若沒有水進出就會死亡,人體腹中若沒有氣進出也會死亡,道理相同。懂得養生的人,必定明白氣的道理。

想要練習調節氣的方法,應該經常早點吃飯後關起門窗,在暖和的床上安頓好,枕頭高度約兩寸,身體平躺,閉目握拳,雙腳間距五寸,雙臂與身體間距也各五寸。首先是閉氣,用鼻子吸氣,慢慢吸到腹部充滿為止,然後閉氣,直到無法忍受,再從嘴巴慢慢吐氣,不要一次呼完。氣息平穩後,再像之前一樣閉氣。剛開始時可以閉氣十次呼吸,或二十次呼吸,無法忍受時慢慢增加次數,直到能閉氣八十次呼吸以上,內臟、胸膈之間就會被清氣包圍。

熟練之後,閉氣時鼻子裡只有微弱的呼吸,大約一寸長,閉住的氣在體內,就像火蒸潤物一樣,遍布肺部,身體會像蛇一樣柔軟,精神會飄到外面,舒服極了,無法用語言形容。這是因為氣流通暢,表裡上下都連通了。閉住的氣慢慢消散,就會恢復原狀。這條養生之道,多多練習就會有成效,只要每天早晚各練習一次,時間長了,耳目聰明,精神飽滿,身體健康輕盈,百病自然消失。

凡調氣之初,務要體安氣和,無與意爭。若不安和,且止,後和乃為之。久而弗倦則善矣。閉氣如降龍伏虎,須達其神理,胸膈常宜虛空,不可飽滿。若氣有結滯,不得宣流,覺之便當用吐法以除之,如吹噓呵嘻呬噫呼之類是也。不然,泉源壅遏,必至逆流,瘡瘍中滿之患作矣。

又蘇氏養生訣云:每夜自三更至五更,以未昧上擁被盤足,面東南叩齒三十六遍,握固冥目,以兩手拄腰腹間,閉息,想心為炎火光明洞徹,下入丹田。待腹滿氣極,則徐出氣,不得令耳聞。復以舌抵齒,取華池水滿口,低頭嚥下,送入丹田,用意精猛,令津與氣谷谷然有聲,徑至丹田畢,再依前為之。凡久閉息,三咽津而止。

白話文:

一開始調養氣息時,務必讓身體安穩、氣息平和,不要與心意爭執。如果身體不平穩、氣息不和順,就暫時停止,等到恢復平穩再繼續。長期堅持,不要懈怠,這樣就很好。閉氣時就像降伏龍虎一樣,必須理解其中的道理。胸膈部位應該保持空虛,不可飽滿。如果氣息阻塞不暢,無法順利流通,就要用吐氣的方法排除,像是吹氣、噓氣、呵氣、嘻氣、呬氣、噫氣、呼氣等等。否則,氣機就會像泉源阻塞一樣,導致逆流,進而引發瘡瘍滿盈的疾病。

蘇氏養生訣中也提到:每晚從三更到五更,在未明之前,用被子蓋好雙腳,盤腿而坐,面朝東南方向,叩齒三十六次,握緊雙手,閉眼,用雙手扶住腰腹之間,閉住呼吸,想象心臟如同熊熊烈焰般光明洞徹,向下進入丹田。等到腹部充盈、氣息到達極點,就慢慢吐氣,但不能讓耳朵聽到聲音。接著用舌頭抵住牙齒,將口水含滿嘴巴,低頭吞下,送入丹田,集中精神,讓口水和氣息在丹田內發出咕嚕咕嚕的聲音,直到到達丹田為止,然後重複前面的動作。每次閉氣後,要吞三次口水才停止。

然後以兩手摩熱,摩兩腳心,則湧泉穴及腰脊兩傍即腎堂,皆令熱徹。次以兩手摩熨眼面耳項,皆盡極熱,仍按提鼻梁左右七下,梳頭百梳而臥,熟睡至明。

或問養生煉氣之道。曰:養生者,節制之常也;煉氣,則術也。何以言之?人生元氣所稟,各有長短。自有知以來,為貪愛侵剝暴戾蠹蝕,故長者短,短者促,不得盡天年而終。是以聖智之人有養生之論,大要不出少思慮,寡嗜欲,節飲食,慎起居,順時候,和氣體,利關節而已矣。能由是而行,則六氣不能致傷,而諸疾不作,可以盡其天界元始之氣而以壽終矣。

使非有節,安能如是?故曰節制之常。

白話文:

接著用雙手搓熱,再搓兩腳心,湧泉穴和腰脊兩側的腎堂穴,都要讓熱氣穿透。然後用雙手按摩眼面耳項,直到全部都熱起來,接著按壓鼻樑左右各七下,梳頭一百下後躺下,熟睡到天亮。

有人問養生煉氣之道。回答說:養生是常規的節制;煉氣,則是技巧。為什麼這麼說呢?人生來所擁有的元氣,各有長短。從有知覺開始,就被貪婪、愛慾、侵蝕、暴戾、蠹蝕所消耗,因此本來元氣長的人,也變得短暫,原本元氣短的人,就更加短促,不能享盡天年而終。所以聖明智慧的人,就有了養生之說,主要包括:減少思慮、減少嗜欲、節制飲食、謹慎起居、順應時節、調和氣體、舒展關節而已。如果能夠按照這些去做,就能避免六氣的侵害,各種疾病也不會產生,就可以享盡上天賦予的元始之氣,安然壽終正寢。

如果不節制,怎麼能做到這些呢?所以說節制是養生的常規。

至於煉氣之術,亦有至理。大抵造化之妙,陰陽配合,而道化生焉。人之得生,本諸精氣,呼吸升降之間,而運動往來無滯。故吸則氣升,遂以意引之,注於極上;呼則氣降,遂以意引之,注於極下。久之,極上則髓海盈溢,遍達於諸骸;極下則氣海充滿,透徹於諸脈。此亦造化自然之機發如此。

使非陰陽得類配合,虛無之氣,雖能升降流轉,亦不成化。故曰:偏陽不生,孤陰不育。又曰:一陰一陽之謂道,是已。

然則氣無形質,何以交化?曰:氣以虛通,類同則感。譬之磁石引針,隔關潛達;燈頭有煙,火光自趨。天機自然,非由人耳。是道也,自下而上,由上而下,往來運轉,如環無端,與天符合。故曰:觀天之道,執天之行,盜天之機,豈非術乎?

白話文:

煉氣之術的至理

至於煉氣之術,也蘊藏著至深的道理。總的來說,天地造化的奧妙之處,在於陰陽相合,而道化生出萬物。人之所以能生存,根本在於精氣,呼吸升降之間,氣血運動往來不息。因此,吸氣時氣往上走,就用意念引導它,注到頭頂;呼氣時氣往下走,就用意念引導它,注到腳底。時間久了,頭頂的髓海就會充盈滿溢,氣血遍達全身;腳底的氣海也會充滿充盈,氣血貫通全身經脈。這就是天地造化自然運行的機制。

如果陰陽不能相合,單純的虛無之氣,即使能升降流轉,也無法化生萬物。所以說:「偏陽不生,孤陰不育。」又說:「一陰一陽之謂道,是已。」

那麼氣是無形無質的,如何才能交感化生呢?答案是:氣以虛通,同類相感。就像磁石能吸引鐵針,隔著阻隔也能相吸;燈頭冒出煙,火光就會自動向它靠近。天地運行機制自然而然,並非人力所能控制。這條道,從下往上,從上往下,往來循環,如同環環相扣,無始無終,與天地運行相合。所以說:「觀天之道,執天之行,盜天之機,豈非術乎?」

服食之法何如?曰:《參同契》《龍虎經》《石函記》皆已言之。蓋疏達腠理,堅固體質之義也。蝨處頭而黑,麝食柏而香,頸處漢而癭,齒居晉而黃,乃所食氣蒸性煉形,故不期而變,此亦至理存也。但伏鍊金石,反以戕生矣。

雨雪者,雲氣所化。人之氣亦能化液,故閉息伏氣,可以不食。龜以吞氣而壽,即此。今之醫動以補陰滋陰為益氣之妙方,不知血必籍氣而後生,乃為真血。其水穀藥味之所滲入者,終非元氣之精也。血必待氣而後運。氣不能運,血滯脈理,而諸熱諸瘍之病作矣。故古之養生者只以調氣為先,使陽為一身之主攝,而陰自生化,真異乎世醫之見矣。(《雅述》)

白話文:

吃東西的方法如何呢?《參同契》、《龍虎經》、《石函記》都已經講了。主要是打通經脈,增強體質的意思。虱子住在頭上就變黑,麝香吃柏樹就變香,脖子住在漢水邊就長瘤,牙齒住在晉地就變黃,都是因為所吃食物的氣息蒸發改變了自身性狀,所以不必刻意就會改變,這就是至理。只是服食金石反倒會傷害生命。

雨雪是雲氣變化而成。人的氣也能化成液體,所以閉氣伏氣,就可以不吃東西。龜靠吞氣而長壽,就是這個道理。現在的醫生都以補陰滋陰作為益氣的妙方,卻不知道血必須依賴氣才能生成,才是真正的血。水穀藥物的滲入,終究不是元氣的精華。血必須靠氣才能運行。氣不能運行,血就會停滯在血管里,就會產生各種熱症和瘡瘍。所以古代養生的人只以調氣為先,讓陽氣成為一身的主宰,陰氣自然生化,這真是與世醫的觀點大相徑庭。

3. 按摩

夫存想者,以意御氣之道,自內而達外者也。按摩者,開關利氣之道,自外而達內者也。故醫家行之,以佐宣通,而攝生者貴之,以泄壅滯。凡有行者,當在子後午前之時,平坐東向,以兩手大指按拭兩目過耳門,使兩掌交會於項後,如此三九遍。次存想目中各有紫青絳三色氣,如雲霞郁浮出面前。

再依前按拭三九遍,復存想面前雲氣暉暉霍霍,灌入瞳子,咽咽華池之液二十口,乃開目以為常,坐起皆可行之,不必拘時。一年許,耳目便聰明,久為之,徹視數里,聰於絕響也。面上常欲得兩手摩拭使熱,則氣常流行。作時先將兩手摩熱,然後以掌摩拭面目,高下隨形,皆使極匝。

白話文:

存想是一種運用意念控制氣息的方法,從內而外;按摩則是一種打開關節、疏通氣血的技巧,從外而內。因此,醫生會用按摩輔助宣通氣血,而養生的人重視按摩,藉此排除身體的阻塞。任何時候都可以進行按摩,最佳時間是子時(晚上11點)之後、午時(中午11點)之前。平坐朝東,用兩手大拇指按揉兩眼,一直按到耳門,然後兩手交會於項後,重複三九遍。接著想像眼睛裡有紫、青、絳三色氣,如同雲霞般浮現在面前。再按揉三九遍,繼續想像面前的雲氣閃耀著光芒,灌入瞳孔,並想像咽下華池液二十口,然後睜開眼睛,回到平常狀態。坐著站著都可以練習,不用拘泥於時間。一年左右,耳目就會變得靈敏,長期練習,能遠眺千里,聽力也能達到極致。臉部經常想要用手按摩,使之發熱,這樣就能保持氣血通暢。按摩時,先將雙手搓熱,然後用掌心按摩面部,從上到下,按照臉部的輪廓,全面按摩。

如此三五過,卻度手於項後及兩鬢更互發,如櫛頭之狀,亦數十過,令人面有光澤,皺斑不生,發不白,脈不浮外。久行五年不輟,色如少女,所謂山川行氣,常盈不涸,而木石榮潤是也。

耳欲得數按抑其左右,令人聰徹。鼻亦欲按其左右無數,令人氣平。又常以兩手按鼻及兩目之背,上下按之無數,閉氣為之,氣通則上吐而復始,亦三九遍。能恆為之,鼻聞百步,眼乃洞觀。《黃庭經》曰:天中之岳精謹修,靈宅既清玉帝遊,通利通路無終休,此之謂也。

凡人小有不快,即須按摩按捺,令百節用力,泄其邪氣。凡人無問無事有事,須日要一度,令人自首至足,但系關節處,用手按擦各數十次,謂之大度關,先百會穴,次頭四周,次兩眉外,次目眥,次鼻準,次兩耳孔及耳後,皆按之。次風池,次項左右,皆揉之。次兩肩胛,次臂骨縫,次腕,次手十指,皆捻之。

白話文:

這樣三五次後,再將手放到脖子後面和兩鬢,互相梳理,就像梳子梳頭一樣,也做上數十次,能使臉色紅潤有光澤,皺紋斑點不會出現,頭髮不會變白,脈搏也不會浮在表面。長期堅持五年不間斷,面色就會像少女一樣,這就是所謂的山川之氣,常盈不涸,使樹木岩石都充滿生機和光澤。

耳朵想聽清楚的話,就應該不斷地按壓左右兩邊,這樣可以使人耳聰目明。鼻子也要不斷地按壓左右兩邊,這樣可以使人氣血平穩。另外,還可以用雙手按住鼻子和兩隻眼睛的後方,上下按壓數次,同時閉氣,氣流通暢後就會從上往下吐氣,然後再重新開始,也做上三九遍。如果能長期堅持下去,鼻子就能聞到百步之外的味道,眼睛就能洞察一切事物。《黃庭經》說:「天中之岳精謹修,靈宅既清玉帝遊,通利通路無終休」,這就是這個道理。

凡人如果感到身體有些不適,就要馬上進行按摩,讓全身各個關節都用力,排除體內的邪氣。無論有事沒事,每天都要做一次按摩,從頭到腳,每個關節都要用手按擦數十次,稱為「大度關」。首先按百會穴,然後按頭部四周,接著按兩眉外側,再按眼角,再按鼻尖,再按兩耳孔和耳後,都要按壓。然後按風池穴,再按脖子左右兩側,都要揉捏。再按兩肩胛骨,再按手臂骨縫,再按手腕,再按十個手指,都要捻動。

次脊背,或按之,或槌震之。次腰及腎堂,皆搓之。次胸乳,次腹,皆揉之無數。次股捶之。次兩膝,次小腿,次足踝,次十指,次足心,皆兩手捻之。若常能行此,則風氣時去,不住腠理,是謂泄風。又常向腎堂及兩足心,臨臥時令童子用手搓摩,各以熱透表裡為度。摩腎堂熱,則腎氣透而易於生精;摩足心熱,則湧泉穴透而血不下滯。

白話文:

對脊椎進行按壓或震擊。接著按摩腰部和腎堂。胸部和乳房部分則用揉法。腹部部分同樣以揉法進行,不限定次數。腿部則使用捶打方式,膝蓋、小腿和腳踝都用雙手扭捏。如果經常這樣做,風邪氣息就會時常離開身體,不再停留在皮膚組織中,這稱為排風。另外,經常在腎堂和兩腳心處,睡前讓孩童用手按摩,直到熱氣透過全身為止。按摩腎堂使腎氣流通,有助於產生精液;按摩腳心使湧泉穴通暢,血液不會積滯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