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古今醫統大全》~ 卷之三 (22)
卷之三 (22)
1. 造化之蘊水火盡之
或曰:天地水火恐未足以盡造化之蘊,不如以陰陽統之。予竊以為陰陽者,虛名也,天地水火者,實體也,二而一者也。謂天地水火未足以盡造化之蘊,此特未之察耳。蓋人知水之為水,而不知寒涼潤澤者皆水也;人知火之為火,而不知溫熱光明者皆火也。天宰之以神,地載之以形,水火二者交會變化於其間,萬物由之而生,由之而死,造化之能事畢矣。自此之外,豈復有餘蘊乎?
白話文:
有人說:天地水火恐怕還不足以完全涵蓋造化的奧妙,不如用陰陽來統攝它。我私下認為,陰陽只是一個空泛的名詞,天地水火才是真實存在的實體,兩者其實是一體的。說天地水火不足以涵蓋造化的奧妙,這只是因為沒有仔細觀察的緣故。一般人只知道水是水,卻不知道凡是寒冷、清涼、滋潤的東西都屬於水;一般人只知道火是火,卻不知道凡是溫暖、熱烈、光明的東西都屬於火。天以神氣主宰,地以形體承載,水火兩者在天地之間交會變化,萬物因此而生長,也因此而死亡,造化的作用就這樣完成了。除此之外,難道還有什麼剩餘的奧妙嗎?
2. 形神之妙太極分之
周子所謂太極,指神而言。神無所不統,故為太極;神無影,故為無極而太極。朱子所注,亦得其意,但不言神而言理,故讀者未即悟朱註上天之載蓋指神而言也。殊不知太極乃陰陽合而未分者也,陰形陽神皆在其中。及分為陰陽,則陽為天火,依舊為神;陰為地水,依舊為形。
若太極本體止有神而無形,則分後地水之形何從而來哉?由此化生人物,其心性之神則皆天火之神所為也,其血肉之形則皆地水之形所為也。此理先聖屢有言者,但學者忽而不察耳。蓋有形易見而無形難見,固無怪其然也。
白話文:
周敦頤所說的太極,指的是神的概念。神統攝一切,所以稱為太極;神沒有具體形象,所以說是無極,但也同時是太極。朱熹的註解也抓住了這個意思,只是他沒有直接說是神,而是說成理,所以讀者沒有馬上領悟,朱熹註解中「上天之載」其實指的就是神。實在不知道,太極是陰陽結合但還沒分開的狀態,陰的形體和陽的神都在其中。等到陰陽分開之後,陽就成了天上的火,本質上還是神;陰就成了地上的水,本質上還是形體。
如果太極的本體只有神而沒有形,那麼分開之後地和水的形體又從哪裡來的呢?由此產生的人物,他們的心性和精神是天火之神的作用,他們的血肉之軀則是地水之形的作用。這個道理古代聖賢多次提到,只是學習的人常常忽略沒有注意到。因為有形的東西容易看到,無形的東西難以看到,所以這樣也難怪。
3. 調攝之要元精主之
造化之要,天火之陽下交於地水之陰,則化生萬物。草木為植物,得陰氣之多者也,故猶附於地;飛走為動物,得陽氣之多者也,故不附於地。天機內運,而自為一物。人也者,動物之至靈者也,其神屬天,其氣屬火,其液屬水,其形屬土,蓋陰陽之會也。陰陽之會,其妙在精。
精也者,形液之粹而神氣之所和也。其始也,精由神氣交化而成;其既成也,神氣因附於精而不去。此人之所以生生不窮也。人之始生也,固由造化之陰陽而來,然稟受有限,故其既生也,不能不賴造化之陰陽以養。飲食入胃,以養其中,化為元精,則神氣不離,形液日益,蓋所以續陰陽稟受之有限,而使之無窮也;衣服宮室,以養其外,則所以防造化陰陽之外邪,使不得侵其形而擾其神也。至於醫藥,則所以祛其邪而扶其正也。
此攝生之常也,而莫不有節焉,知者鮮矣。善於攝生者,則又以清淨養其神,以節宣養其形,以咽津納氣交和水火養其精。精全形固,外邪不侵,神氣不離則壽矣。此調攝之要也,仙佛之道,亦由此進。嗚呼深哉!(《柏齋三書》)
白話文:
造化的關鍵在於,天上的陽氣(火)與地下的陰氣(水)相互交合,才能化生萬物。草木屬於植物,得到陰氣較多,所以依附於地面生長;飛禽走獸屬於動物,得到陽氣較多,所以不依附於地面。萬物依靠著內在的天機自行運作,各自成為獨立的個體。而人,是動物中最有靈性的,人的精神屬於天,氣屬於火,體液屬於水,形體屬於土,這是陰陽相互交會的結果。陰陽交會的奧妙之處就在於「精」。
所謂的「精」,是形體與體液最精華的部分,也是精神與氣相互融合的產物。最初,精是由精神與氣相互交融變化而成的;精形成之後,精神與氣便依附在精上而不分離。這就是人能夠生生不息的原因。人剛出生時,固然是受到造化的陰陽之氣而來,但稟賦有限,因此出生後,不能不依靠造化的陰陽之氣來滋養。飲食進入胃中,用以滋養身體內部,轉化為元精,這樣精神與氣就不會離散,形體與體液也日益強壯。這就是用來延續從陰陽所稟賦的有限之氣,使其無窮無盡的方法;衣服、住所,用來保護身體外部,就能夠防止造化陰陽的外邪侵入,使形體不受損害,精神不被擾亂。至於醫藥,則是為了祛除邪氣,扶助正氣。
這些是養生的基本原則,但每個環節都有其節制,能夠明白其中道理的人卻很少。善於養生的人,更會用清淨的心情來涵養精神,用適當的節制來保養形體,通過吞嚥唾液、吸納氣息來調和水火,從而滋養精氣。精氣充足,形體強健,外邪就不會侵入,精神與氣不分離,就能夠長壽。這就是調養身體的要訣,修仙成佛的道路也是從這裡開始的。唉,真是深奧啊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