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古今醫統大全》~ 卷之三十七 (2)
卷之三十七 (2)
1. 山嵐瘴瘧候
《巢氏病源》云:此病生於嶺南,帶山嵐之氣,其狀發寒熱,休作有時,皆由山溪源嶺溫毒之氣故也。其病重於傷暑之瘧。
白話文:
《巢氏病源》說:這種病發生在嶺南地區,是夾帶著山中霧氣的毒邪所致,症狀是發冷發熱,發作時間有規律,都是因為山間溪流源頭的溫熱毒氣所引起的。這種病比因為中暑而引起的瘧疾病情更為嚴重。
2. 勞瘧
巢氏云:凡瘧久不瘥者,則表裡俱虛,客邪未散,真氣不復,故疾雖暫間,小勞便發。
白話文:
巢氏說:凡是瘧疾久治不癒的,都是因為身體內外都虛弱,外來的邪氣還沒散去,自身的元氣也沒恢復,所以雖然疾病暫時停止,只要稍微勞累就會再次發作。
3. 痰瘧候
痰瘧者,謂患人胸膈先有停痰結實,因成瘧疾,即令人心下脹滿,氣逆煩嘔也。
嚴氏云:《內經》謂瘧生於風,又夏傷於暑,此四時之氣也。或乘涼飲冷,當風臥濕,飢飽失時,致脾胃不和,痰積中脘,遂成此疾,所謂無痰不成瘧。一日一發者易治,間日一發或二三日一發者難愈。
白話文:
痰瘧這種病,指的是病患的胸腔和橫膈膜部位,原本就有痰液積聚凝結成塊,後來因為這些痰而引發瘧疾。這種瘧疾會讓人感到心窩下脹滿、氣往上衝、心煩想吐。
嚴氏說,《黃帝內經》提到瘧疾的產生和風邪有關,也和夏天受到暑氣侵襲有關,這些都屬於四季的氣候變化影響。另外,像是貪涼飲用冰冷飲料、在有風的地方睡覺或睡在潮濕的地方、或是飢餓或飽食不定時,都會導致脾胃功能失調,痰液積聚在胃部中間,於是就形成了這種病,所謂「沒有痰就不會形成瘧疾」。一天發作一次的比較容易治療,隔天才發作一次,或兩三天發作一次的就比較難痊癒。
4. 五臟瘧候
巢氏曰:心病為瘧者,令人心煩。其病欲飲清水,多寒少熱。若人本來心性和雅,而急卒反於常倫;或言未竟便住,以手剔腳爪。此人必死,禍雖未及,呼曰行屍。此心病聲之候也。虛則補之,實則瀉之,不可治者,明而察之。
肝病為瘧者,令人色蒼蒼然,氣息喘悶戰掉,狀如死者。若人本來少於悲恚,忽爾嗔怒,出言反常,乍寬乍急。言未竟,以手向眼,如有所思。若不即病,禍必至矣。此肝病聲之證也。其人若虛,則為風寒所傷;若實,則為熱氣所損。陽則瀉之,陰則補之。
肺病為瘧,乍來乍去,令人心寒,寒甚則發熱善驚,如有所見。此肺瘧證也。若人本來語聲雄,忽爾不亮,拖氣用力,方得出言,而反於常。人呼共語,直視不應。雖曰未病,勢當不久。此則肺病聲之候也。察觀疾,表裡相應,依源審治,乃不失也。
脾病為瘧者,令人寒,腹中痛,腸中鳴,鳴已汗出。若其人本來少於喜怒,而忽反常,瞋喜無度,正言鼻笑,不答於人。此是脾病聲之候也。不盈句月,病必至也。
腎病為瘧者,令人悽悽然,腰脊痛而宛轉,大便澀,自掉不定,手足寒。若人本來不喜不怒,忽然謇而好嗔怒,反於常性。此腎已傷,雖未發覺,是其候也。見人未言而前開口笑,還閉口不聲,舉手柵腹。此腎病聲之證。虛實表裡,浮沉清濁,宜以察之,逐以治之。
白話文:
巢元方說:心臟疾病引起的瘧疾,會使人心煩意亂。患者會想喝清水,常常感到寒冷而發熱較少。如果一個人原本心性平和,突然變得急躁反常;或者話沒說完就停下,用手去摳腳趾甲。這個人一定會死,即使災禍還沒到來,也可以說是行屍走肉。這是心臟疾病發出的徵兆。虛弱就補養,實證就瀉去,對於無法治療的,要明察秋毫。
肝臟疾病引起的瘧疾,會使人臉色蒼白,呼吸急促喘悶,身體顫抖,像快要死了一樣。如果一個人原本很少悲傷憤怒,突然變得容易發怒,說話反常,時而寬容時而急躁。話沒說完,就用手摸眼睛,好像在思考什麼。如果不是馬上發病,災禍也一定會到來。這是肝臟疾病發出的徵兆。如果這個人身體虛弱,就是被風寒所傷;如果身體強壯,就是被熱氣所損。陽證就瀉去,陰證就補養。
肺臟疾病引起的瘧疾,時好時壞,使人感到心寒,寒冷嚴重時會發熱,容易驚嚇,好像看到什麼。這是肺瘧的徵狀。如果一個人原本說話聲音洪亮,突然變得微弱,說話時要用力拖氣才能說出,與平時不一樣。別人叫他跟他說話,他卻直視前方,沒有回應。雖然說還沒有生病,但情況也快要到來。這是肺臟疾病發出的徵兆。仔細觀察疾病,表裡相應,根據病源來審慎治療,才不會出錯。
脾臟疾病引起的瘧疾,會使人感到寒冷,肚子痛,腸鳴,腸鳴過後會出汗。如果這個人原本很少高興或生氣,突然變得反常,高興和生氣都毫無節制,說話時用鼻子笑,不回答別人的問題。這是脾臟疾病發出的徵兆。不出一個月,疾病一定會到來。
腎臟疾病引起的瘧疾,會使人感到悲傷淒涼,腰背疼痛,翻來覆去,大便乾燥,身體不由自主地顫抖,手腳冰冷。如果一個人原本不喜不怒,突然變得說話結巴,喜歡發怒,與平時的性格相反。這是腎臟已經受損,即使還沒發病,也是徵兆。看到人還沒說話就先開口笑,笑完又閉口不語,舉起手來摀住肚子。這是腎臟疾病發出的徵兆。虛證、實證、表證、裡證,浮證、沉證、清證、濁證,應該仔細觀察,然後根據情況來治療。
5. 瘧有三因
陳無擇云:夫瘧備三因,外則感四氣,內則動七情,飲食肌飽,房室勞逸,皆能致之。經所謂夏傷暑,秋痎瘧者,此則因時而敘耳,不可專以此論。
外所因證有寒瘧,有溫瘧,有癉瘧,並同《素問》。有濕瘧者,寒熱身重,骨節煩疼,脹滿自汗善嘔。因汗出復浴,濕舍皮膚及冒雨水。有牝瘧者,寒多不熱,但慘慽振慄,病以時作。此則多感陰濕,陽不能制陰也。
五種瘧疾以外感風寒暑濕,與衛氣相併而成。除癉瘧獨熱,溫瘧先熱,牝瘧無熱外,諸瘧皆先寒後熱。
內所因證,病者以蓄怒傷肝,氣鬱所致,名曰肝瘧。以喜傷心,心氣耗散所致,名曰心瘧。以思傷脾,氣鬱涎結所致,名曰脾瘧。以憂傷肺,肺氣凝痰所致,名曰肺瘧。以失志傷腎所致,名曰腎瘧。所致之證同《素問》。此五種瘧疾,以感氣不和,郁潔痰飲所致。
不內外因,有疫瘧者,一歲之間,長幼相似。有鬼瘧者,夢寐不祥,多生恐怖。有瘴瘧者,乍熱乍寒,乍有乍無,南方多病。有胃瘧者,飲食飢飽,傷胃而成,世謂食瘧。有勞瘧者,經年不瘥,前後復發,微勞不任。亦有數年不瘥,結成症癖在腹脅,名曰老瘧,亦曰瘧母。以上證,各有方以治之。
白話文:
陳無擇說:瘧疾的成因有三方面,外在是感受風、寒、暑、濕等四種氣候的影響,內在是情緒波動,包括喜、怒、憂、思、悲、恐、驚等七種情緒的影響,另外飲食不規律、過飽過飢,以及房事過度、勞累或過於安逸,都可能導致瘧疾。醫書上說的「夏天受暑,秋天得瘧疾」,只是按照季節來說,不能只用這一點來概括所有的瘧疾成因。
外在因素造成的瘧疾有寒瘧、溫瘧和癉瘧,這些都與《黃帝內經》說的一樣。還有一種是濕瘧,會有發冷發熱、身體沉重、骨節煩痛、腹脹、自汗、容易嘔吐等症狀,這是因為出了汗又去洗澡,或讓濕氣侵入皮膚,又或是淋雨造成的。還有一種是牝瘧,以發冷為主,不發熱,只是感到非常寒冷、發抖,而且發病時間有規律,這通常是感受陰濕之氣,陽氣無法制約陰氣所導致的。
以上五種瘧疾都是因為外感風、寒、暑、濕等邪氣,與體內的衛氣相互作用而產生。除了癉瘧是單純發熱,溫瘧是先發熱,牝瘧不發熱之外,其他的瘧疾都是先發冷後發熱。
內在因素造成的瘧疾,是因為病人長期生氣導致肝受損,肝氣鬱結,這種稱為肝瘧。因為過度高興導致心臟受損,心氣耗散,這種稱為心瘧。因為過度思慮導致脾受損,脾氣鬱結、產生痰涎,這種稱為脾瘧。因為過度憂愁導致肺受損,肺氣凝結成痰,這種稱為肺瘧。因為意志消沉導致腎受損,這種稱為腎瘧,這些症狀和《黃帝內經》說的相同。這五種瘧疾是因為體內氣機不和,鬱結痰飲所造成的。
除了內外因素之外,還有一種瘧疾是疫瘧,會在同一年裡,不論老幼都會得病。還有一種是鬼瘧,病人會做噩夢,容易產生恐懼。還有一種是瘴瘧,發冷發熱不定,時有時無,在南方地區較為常見。還有一種是胃瘧,是因為飲食不規律,過飽過飢,損傷脾胃所造成,世俗稱為食瘧。還有一種是勞瘧,這種瘧疾會經年不癒,反覆發作,稍微勞累就無法承受。還有一種是多年不癒的瘧疾,會在腹部和兩側肋部形成腫塊,稱為老瘧,也叫瘧母。以上各種瘧疾都有相應的治療方法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