徐春甫

《古今醫統大全》~ 卷之三十七 (3)

回本書目錄

卷之三十七 (3)

1. 瘧分三陰三陽淺深之異

《機要》云:經曰:夏傷於暑,秋必痎瘧。傷之淺者近而暴,傷之重者遠而緩。痎瘧者,久瘧也。是知夏傷暑,氣閉而不能發泄於外,邪氣內行,至秋而為瘧也。有中三陽者,有中三陰者,其證各殊也。在太陽經,謂之寒瘧,治多汗之;在陽明,謂之熱瘧,治多下之;在少陽經,謂之風瘧,治多和之。此三陽受病,謂之暴瘧,發在夏至後處暑前,此乃傷之淺者近而暴也。

在陰經則不分三經,總謂之濕瘧,當從太陰經論之,發在處暑後冬至前,此乃傷之重者遠而緩,為痎瘧也。

白話文:

《醫學機要》這本書說:經典裡提到,夏天如果受到暑邪侵襲,秋天就容易得瘧疾。受邪比較輕微的,發病時間近而且快速;受邪比較嚴重的,發病時間就遠而且緩慢。所謂「痎瘧」,就是指久病不癒的瘧疾。由此可知,夏天受到暑邪侵襲,導致體內氣機閉塞,無法正常向外發散,邪氣就會向內侵犯,到了秋天就形成瘧疾。

瘧疾的病邪侵犯,有的侵犯三陽經,有的侵犯三陰經,它們的症狀表現各有不同。如果病邪在太陽經,就叫做寒瘧,治療方法多用發汗;如果病邪在陽明經,就叫做熱瘧,治療方法多用瀉下;如果病邪在少陽經,就叫做風瘧,治療方法多用調和。這三陽經受病,就叫做暴瘧,發病時間在夏至後到處暑前,這是屬於受邪比較輕微、發病時間近而快速的類型。

至於陰經受病,就不分三條經脈,統稱為濕瘧,應該從太陰經來探討。這種瘧疾發病時間在處暑後到冬至前,是屬於受邪比較嚴重、發病時間遠而緩慢的類型,也就是所謂的痎瘧。

2. 瘧非脾寒及鬼食辨

子和云:《內經》既以夏傷於暑而為瘧,何世醫皆以脾寒治之,用姜附雄黃之類?復有指為食瘧,此又非也。豈知《內經》之論則不然,皆夏傷於暑,遇秋風寒而後發也。邪熱淺則連日,邪熱深則間日。併入於裡則寒,併入於表則熱。若此論,則了不相干於脾也。

治平之時,其民夷靜,雖用砒石、辰砂有毒之藥,以熱治熱,亦能取效;擾攘之時,其民勞苦,內火與外火俱動,以熱攻熱,轉為瀉血吐血瘡瘍嘔吐之疾,豈與夷靜之人同治哉?予嘗用張長沙汗吐下三法愈瘧病極多,大忌錯作脾寒治之。

《玉機微義》云:瘧無脾寒及鬼食,皆是得之於暑,又謂治平與擾攘之時治瘧不同,皆確論也。然食瘧則世亦有之者。予觀其用藥,以白虎加人參湯、小柴胡、五苓散、桂苓甘露飲之類,則調之也。甚者咸欲承氣、大柴胡湯下之。更不愈,以常山散吐之。悉是寒藥降火之劑,蓋以瘧從火之化也。

又有謂治蒭蕘貧賤之人與富貴膏粱不同之論,固是,仍用溫脾散辰砂劫藥,貧賤之人豈與治平時人同歟?貧賤者脾胃虛寒,其可用劫劑歟?此上恐非出於子和之筆也。學者審之。

或問:俗以瘧為脾寒何也?曰:此亦有理。天地之間,唯昊楚閩廣人患此至多,為陽氣之所盛處。其地卑濕,長夏之時,人多患暍瘧霍亂瀉痢,傷濕熱也。本暑盛陽極,人伏陰在內,脾困體倦,腠理開發。或因納涼於水閣木陰,及泉水澡浴,而微寒客於肌肉之間,經所謂遇夏氣淒滄之小寒迫之是也。或勞役飢飽內傷,而即病作,故指肌肉屬脾,發則多惡寒戰慄,乃謂之脾寒爾。

實由風寒濕暑之邪鬱於腠理,夏時毛竅疏通而不為病,至秋氣收斂之際,表邪不能發越,故進退不已,往來寒熱,病勢如凌虐人之狀,所以名瘧,即四時之傷寒,故十二經皆能為病。

古方治法多兼於裡,內傷取效,脾胃和而精氣疏通,陰陽和解,諸邪悉散。此實非脾病也。但病氣隨經升降,其發早晏日次不等,《內經》具病例已詳。後世以發表解肌溫經散寒等法,亦未嘗執於燥脾劫劑也。

又曰:既瘧本夏傷暑為病,世有不服藥餌,或人與符咒厭之亦止,何也?曰:此夏時天地氣交,百物生髮,濕熱熏蒸,諸蟲吐毒之際,人因暑熱汗出,神氣虛散,感得時行不正之氣為病,故與厭之亦止,若移精變氣之謂也。然古人稱瘧不得為脾寒者,正恐人專於溫脾之說,不明造化之源,而失病機氣宜之要故也。

白話文:

張元素說:《內經》明明說瘧疾是夏天受暑邪所致,為什麼世上的醫生都用治療脾寒的方法來治療,使用薑、附子、雄黃之類的藥物呢?又有人認為是吃東西引起的瘧疾,這也不對。要知道《內經》的論述並非如此,都是因為夏天受了暑邪,到了秋天遇到風寒才發病的。暑熱邪氣在身體淺層,就會連續發作,如果暑熱邪氣在身體深層,就會隔日發作。邪氣進入體內就表現為寒,邪氣在體表就表現為熱。這樣看來,瘧疾和脾沒有什麼關係。

太平時期,百姓生活安穩,即使使用砒石、辰砂等有毒性的藥物來以熱治熱,也能有效;在動盪不安的時期,百姓勞累辛苦,體內和體外都有熱,再用熱藥來攻熱,反而會導致瀉血、吐血、瘡瘍、嘔吐等疾病,難道能和太平時期的人用同樣的方法治療嗎?我曾經用張仲景的汗、吐、下三種方法治好很多瘧疾病人,最忌諱把它當作脾寒來治療。

《玉機微義》中說:瘧疾不是脾寒或鬼怪作祟引起的,都是因為受暑邪所致,又說太平時期和動盪時期治療瘧疾的方法不同,這些都是正確的論述。然而,因為飲食引起的瘧疾,世上確實有這種情況。我看他們用的藥,像白虎加人參湯、小柴胡湯、五苓散、桂苓甘露飲之類的藥,都是用來調和身體的。嚴重的,甚至想用承氣湯、大柴胡湯來攻下,但效果都不好,最後用常山散來催吐。這些都是寒涼降火的藥物,是因為瘧疾是由火邪引起的。

又有人說,治療貧窮和富貴的人方法不同,這固然有道理,但是仍然用溫脾散、辰砂等劫劑來治療,難道貧窮的人和太平時期的人情況相同嗎?貧窮的人脾胃虛寒,怎麼能用劫劑呢?以上這些說法恐怕不是張元素說的,學者們要仔細分辨。

有人問:世俗認為瘧疾是脾寒引起的,是什麼原因呢?答:這也有道理。在天地之間,只有吳楚閩廣地區的人患瘧疾最多,因為這些地方陽氣旺盛。這些地方地勢低窪潮濕,在漫長的夏天,人們容易患中暑、瘧疾、霍亂、腹瀉等疾病,是因為濕熱侵襲。本身暑氣旺盛,陽氣到達極點,人體內陰氣潛伏,脾氣困乏,身體疲倦,毛孔張開。有的人因為在水邊或樹蔭下乘涼,或在泉水中洗澡,微寒之氣就侵入肌肉之間,這就是《內經》所說的「遇到夏天的寒氣侵襲」。或者因為勞累過度、飢飽無常,導致體內受損,就發病了。因此,他們認為肌肉是屬於脾的,發病時大多會怕冷戰慄,所以認為是脾寒。

實際上,是因為風、寒、濕、暑等邪氣鬱結在肌肉之間,夏天毛孔疏鬆所以不會發病,到了秋天氣候收斂時,表邪不能散發出去,所以反覆發作,忽冷忽熱,病勢像被人凌虐一樣,因此叫做瘧疾。這實際上就是四季的傷寒病,所以十二經脈都可能發病。

古人治療方法大多兼顧體內,治療內傷有效,脾胃調和,精氣通暢,陰陽調和,各種邪氣自然消散。這其實不是脾病。只是病氣隨著經脈升降,發病早晚和發作次數不同,《內經》裡已經有詳細的病例說明。後世用發汗解肌、溫經散寒等方法治療,也沒有執著於燥脾的劫劑。

又有人說:既然瘧疾本來是夏天受暑邪所致,為什麼有人不吃藥,或者被人用符咒厭勝也能治好呢?答:這是因為夏天天地之氣交合,萬物生長,濕熱蒸騰,各種蟲類散發毒素的時候,人們因為暑熱出汗,神氣虛散,感受了不正之氣而生病,所以用厭勝的方法也能好,這就好像轉移精氣一樣。然而,古人說瘧疾不是脾寒引起的,正是擔心人們只專注於溫脾的說法,而不明白造化之理,從而錯失了病情變化的關鍵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