徐春甫

《古今醫統大全》~ 卷之八十 (1)

回本書目錄

卷之八十 (1)

1. 卷之八十

2. 外科理例上

3. 外科引

世醫號外科為易治,不過敗毒敷貼而已,一切表裡、輕重、虛實、攻補,弗之審察,其不誤人也幾希。前代雖有外科等書,亦不深著明切。自薛新甫氏《心法》《發揮》,及汪省之氏《理例》等書一出,然後集外科者頗知本源,由內而外,發表攻裡,虛補實瀉,各有條綱,則有辨之而未詳盡也。甫集二氏之要領,附於《醫統》,俾業是者以為考據之便云。

白話文:

一般醫生都認為外科疾病很容易治療,不過就是敷敷藥膏來排除毒素而已,對於病症的表裡、輕重、虛實、攻補等情況,都不加以仔細審查,這樣不誤診病人的機率實在太低了。雖然前代也有外科相關的書籍,但都寫得不夠深入明確。自從薛新甫先生的《外科心法》、《外科發揮》,以及汪省之先生的《外科理例》等書出版後,研究外科的人才比較了解疾病的本源,知道要從內到外治療,該發散的就發散,該攻裡的就攻裡,該補虛的就補虛,該瀉實的就瀉實,各有條理綱目,但還是有辨證不夠詳盡的地方。我現在把薛氏和汪氏的要點集合起來,附在《醫統》這本書裡,讓從事外科的醫生可以方便參考依據。

4. 癰疽敘論

外科冠癰疽於雜病之先者,變故生於頃刻,性命懸於毫芒故也。夫癰疽之名,雖有二十餘證,而其要有二,何則?陰陽二證而已。發於陽者,為癰、為火、為實;發於陰者,為疽、為郁、為虛。故陽發則皮薄、色赤、腫高,多有椒眼數十而痛淺;陰發則皮厚、色淡、腫硬,狀如頑膚,隱木而痛深。

又有陽中之陰,似熱而非熱,雖腫而實虛,若亦而不燥,欲痛而無膿,既浮而復消,外盛而內腐;陰中之陽,似冷而非冷,不腫而實,赤微而燥,有膿而痛,外雖不盛,而內實煩悶。陽中之陰,其人多肥,肉緊而內虛;陰中之陽,其人多瘦,肉緩而內實。而又有陽變而為陰者,草醫涼劑之過也,陰變而為陽者,大方熱藥之驟也。

然陽變陰者,其證多,猶可返於陽,故多生;陰變而陽者,其證少,不能復為陽矣,故多死。然間有生者,此醫偶合於法,百中得一耳。所謂發者,積於中而發於外也。大抵人之一身皆本於五臟,五臟之氣皆本於胃氣,胃氣為五臟之根本。故胃受谷,脾化之以生氣,脾主肌肉,胃氣傳五臟,而行血脈,以經絡一身而晝夜一周。

雖癰疽有虛實寒熱,皆由氣鬱而成。其因有三:內因,外因,不內外因。內因候於人迎,人迎者,左關是也。(人迎指左關,誤也。內因當候於胃脈之人迎。胃為五臟六腑之源,故主內因也。)外因候於氣口,氣口者,右關是也。(以氣口專指右關,誤也。兩手皆為氣口,經曰:氣口者,太陰也。

太陰肺司皮毛腠理,故以外因候氣口明矣。)人迎、氣口脈和平,則為不內不外因也。其源有五:一、天行時氣,二、七情內郁,三、體虛外感,四、身熱搏於風冷,五、食炙爆、飲酒、服丹石等熱毒。以此五者為邪氣,鬱於胃中,胃氣盛而體實,則邪氣相搏而流注於經絡,澀於所滯血脈,會聚壅結而成癰。胃氣弱而體虛,則邪氣盛而宿於經絡,凝滯留積,血脈不朝,內腐而成疽。

故曰:外形如粟,中可容谷;外貌如錢,里可養拳。惡毒膿管,寸長深滿;膿血膠黏,用藥可痊。臭穢無絲,血敗氣衰;陽絕陰盛,神仙難醫。醫之用,當酌其宜,量人虛實,察病冷熱,推其所因,究其所原,而後治之。治內外相應,不可一概而施治矣。如病發於陽而極熱,則當有順其氣,勻其血,氣順則邪毒宣通而不滯,血勻則血脈流動而自散。蓋氣為陽,血為陰,陰陽調和,病者自安。

外則用涼藥而觸之,熱盛則氣得涼而易散,不散則熱已痿而血凝於涼,此陽變而陰之漸,乃壞爛之根也。急以溫涼以治,解其外,攻四圍之血路,出其中間已成之膿毒,然後依法以收其功也。

如病發於陰而極冷,則內用平補之藥,以宣其氣,滋其血,助其元陽,健其脾胃,待其飲食進,精神回,然後順氣勻血如常法;外用熱藥以朝會一身之氣血,回死肌,拔毒氣,然後用溫藥以散之。其極冷者,或又為涼藥所誤,不得已用三建而回陽,則病必旁出再作,方為佳,此陰變為陽之候,更生之兆也。若內陽不回,外證不見,是為獨陽絕陰,不可為矣。

白話文:

外科疾病中,癰疽之所以被列在各種雜病之前,是因為它變化快速,往往在短時間內就會危及生命。癰疽雖然有二十多種不同的表現,但其根本只有兩類,也就是陰證和陽證。

長在陽部位的,通常是癰,屬火熱、實證;長在陰部位的,則是疽,屬鬱滯、虛證。陽證發作時,皮膚會薄、顏色紅、腫脹隆起,通常有數十個像辣椒籽一樣的膿點,疼痛較輕;陰證發作時,皮膚會厚、顏色淡、腫脹堅硬,摸起來像老舊的皮革,腫塊深藏在皮下,疼痛較深。

另外,還有陽證中夾雜陰證的情況,看起來像發熱但又不是真的熱,腫脹卻是虛的,好像有熱但又不會乾燥,感覺會痛卻沒有膿,腫脹時有時無,外表看起來很嚴重,但內部卻腐爛。反之,陰證中夾雜陽證的情況,看起來像發冷但又不是真的冷,沒有明顯腫脹卻是實證,皮膚微微發紅且乾燥,有膿而且疼痛,外表看起來不嚴重,但內部卻悶熱煩躁。陽證中夾雜陰證的人,通常比較肥胖,肌肉緊實但體內虛弱;陰證中夾雜陽證的人,通常比較瘦弱,肌肉鬆弛但體內是實證。

有時陽證會轉變成陰證,通常是庸醫使用過多的寒涼藥物所導致;而陰證轉變成陽證,則是過量使用溫熱藥物的結果。陽證轉陰證的情況比較常見,只要及時治療,通常還可以轉回陽證,因此多能存活。陰證轉陽證的情況比較少見,一旦發生就很難再轉回陽證,因此通常會死亡。但也有少數能夠存活的,那是因為醫生剛好用對方法,這種情況百中難得其一。

所謂的發作,指的是病邪積聚在體內,然後從外表顯現出來。基本上,人體的一切都源於五臟,而五臟的氣又源於胃氣,胃氣是五臟的根本。胃消化食物,脾將其轉化為氣血,脾主導肌肉,胃氣將能量傳輸到五臟,並在經絡中運行,遍布全身,日夜循環。

雖然癰疽有虛實寒熱之分,但都是因為氣血鬱滯所造成的。造成氣血鬱滯的原因有三種:內因、外因、以及非內非外因。內因要看人迎脈,人迎脈指的是左關脈。(這裡指人迎脈是左關脈是錯誤的。內因應該看胃脈的人迎穴。胃是五臟六腑的源頭,所以主導內因。)外因要看氣口脈,氣口脈指的是右關脈。(這裡指氣口脈是右關脈是錯誤的。兩手的脈都叫氣口脈。《黃帝內經》說:氣口脈就是太陰肺經的脈。肺主導皮膚毛孔,所以用氣口脈來判斷外因。)人迎脈和氣口脈平和,就屬於非內非外因。

造成癰疽的原因有五種:一是時行傳染病,二是情緒鬱結,三是身體虛弱又感染外邪,四是身體發熱又吹到冷風,五是吃了燒烤、喝酒、服用丹石等熱毒之物。這五種情況會使邪氣鬱積在胃中。如果胃氣強盛、身體健壯,邪氣就會與體內正氣搏鬥,流竄到經絡,堵塞在經絡不暢通的部位,形成腫塊。如果胃氣虛弱、身體虛弱,邪氣就會潛伏在經絡中,凝結停滯,血脈無法滋養,導致內部腐爛形成疽。

因此說,癰疽外形像小米粒,內部卻能容納穀物;外貌像銅錢,內部卻能容納拳頭。毒瘡的膿液管道,即使只有一寸長,也會很深。膿血黏稠,經過用藥可以痊癒。如果瘡口腥臭且無膿液,代表血敗氣衰,陽氣衰竭、陰氣過盛,即使神仙也難以醫治。

醫生用藥時,應該根據情況,判斷病人的虛實,觀察病情的寒熱,推究病因,然後對症治療。治療時內外都要兼顧,不可一概而論。如果病發於陽,而且很熱,就應該順著氣血的運行,使氣血調和。氣順了,邪毒就能宣洩而不滯留;血調和了,血脈就能流動而自行散開。氣屬陽,血屬陰,陰陽調和,病自然就會好轉。

外用藥物要選擇寒涼的,但如果熱邪太盛,寒涼藥反而會使熱邪凝結而無法散開。當熱邪減弱,血凝結在寒涼處,這就是陽證轉陰證的開始,也是導致潰爛的根源。此時應該用溫涼藥物來治療,解除外邪,疏通周圍的血脈,排出已經形成的膿毒,然後按照方法收斂傷口。

如果病發於陰,而且很冷,就應該內服平和滋補的藥物,來宣通氣血,滋養血脈,扶助元陽,健脾益胃。等到病人食慾恢復,精神好轉後,再按照常法疏通氣血。外用藥物則要用溫熱的藥物來調和全身的氣血,使壞死的肌肉恢復生機,拔出毒氣,然後用溫散的藥物來治療。如果病症非常寒冷,有可能是被寒涼藥誤治所致,不得已要用三建湯來回陽,病情可能會發生轉變,才能治好,這就是陰證轉陽證的徵兆。如果內在陽氣無法恢復,外在又沒有好轉的跡象,就屬於孤陽無陰,無法救治了。

陽指的是氣,陰指的是血。陽氣動,陰血就跟著動;氣運行,血也跟著運行。氣不運行,血就會停滯;血停滯,肌肉就會壞死;肌肉壞死,病就無法救治了。寒證用熱藥,目的只是為了運行氣血,氣血遇到溫熱就能運行,遇到寒冷就會停止。雖然如此,使用寒熱藥物固然重要,但更重要的是先用乳香、豆粉來保護心臟和心包絡。心臟是全身的隔膜,也是五臟的保護囊,疾病剛開始發作時,毒邪一定會先侵犯心包絡,所以才會先有嘔吐的現象,然後才是癰疽;也有可能先出現癰疽,然後才出現嘔吐。心包絡連接著心臟,如果不及時治療,心臟受到毒邪的侵犯,神識就會不清,元氣也會昏迷。

疾病剛開始發作時,毒邪會侵入膀胱和肌肉,如果不及時治療,毒氣就會穿透隔膜,隔膜穿透了,元氣就會外洩,臟腑就會失去滋養,精神也會枯槁,脈象就會衰敗而絕。因此,病到最嚴重時還能存活的人,都是因為五臟沒有受損而且隔膜完整;也有人病到最輕微時就死亡,是因為肌肉還沒有潰爛,隔膜就已經先破壞了。由此可見,救護心臟、保護隔膜才是最重要的。這個方法是我從神仙那裡得到的秘傳,其中深奧難言,務必好好珍惜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