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古今醫統大全》~ 卷之八十 (2)
卷之八十 (2)
1. 癰疽敘論
蓋陽者氣也,陰者血也。陽動則陰隨,氣運則血行;氣不運則血死,血死則肌死,肌死則病死矣。冷證則用熱藥者,不過行氣血也,氣血遇熱則行,涼則止也。雖然,冷熱之藥用之固妙,尤當先乳香、豆粉救其心,護其膜。蓋心為一身之膜;為五臟之囊槖,病之初發,毒必上攻心胞絡,故先嘔逆而後癰疽,或先癰疽而後嘔者。胞絡根於心者,苟治之不早,則心主受毒,神無守舍,元氣昏瞑矣。
病之初發,毒沁膀胱、肌肉,苟治之不早,則毒氣透膜,膜透則元氣泄,臟腑失養,精神枯槁,脈壞絕矣。故病至盛而生者,內見五臟而膜完全者也,亦有至微而死者,肌肉未潰而膜先透者也。此救心護膜所以為第一義歟!是方乃遇神仙秘授,神聖工巧,不可具述,寶之,寶之!(《青囊書》)
白話文:
陽氣是氣的表現,陰氣是血的表現。陽氣活動,陰血就會跟著運行;氣運行,血也會跟著流動。氣不運行,血就會凝滯而死;血死了,肌肉就會壞死;肌肉壞死,病就沒救了。寒冷的病症使用熱藥,目的不過是為了運行氣血,因為氣血遇到熱就會運行,遇到寒就會停止。
雖然如此,使用寒熱藥物確實很巧妙,但更應該先用乳香、豆粉來保護心臟,護住心膜。心是全身的膜,是五臟的囊袋。疾病剛開始發作時,毒素一定會先侵犯心包絡,所以會先出現噁心嘔吐,然後才出現癰疽,也可能先出現癰疽,然後才出現嘔吐。心包絡的根源在心臟,如果不及早治療,心就會受到毒害,神志無法安寧,元氣就會昏昧。
疾病剛開始發作時,毒素會侵入膀胱和肌肉,如果不及早治療,毒氣就會穿透心膜。心膜被穿透,元氣就會洩漏,臟腑失去滋養,精神就會枯竭,脈象就會衰敗而亡。所以病情發展到最盛的時候還能存活的,是因為內臟五臟還在,心膜還是完整的;也有病情很輕微就死亡的,是因為肌肉還沒潰爛,心膜就先被毒氣穿透了。所以說救心護膜才是最重要的。這個藥方是遇到神仙祕傳的,非常神奇巧妙,無法詳細說明,要好好珍惜,好好珍惜!
2. 癰疽條論
《聖惠方》云:癰疽何以別之?然:五臟不調則致癰;久患消渴之證,亦多發癰疽之疾;飲食不節,喜怒不常,陰氣不足,陽氣有餘,榮衛不和,則血澀不行,血澀不行,則衛氣不通,而熱相搏,乃發為癰疽,故生大熱,甚則肉腐為膿。然不能陷肌膚於骨髓,骨髓不為焦枯,五常不為傷損,下陷肌膚,骨髓傷損,內連五臟,血氣枯竭。當其病下陷,筋骨良肉無餘。
癰疽之生,有內有外,內則生於胸腹臟腑之間,外則生於膚腠肌肉之表。凡此二毒,發無定處而有常名。夫癰之本者,死於血老不作汗,內陳不脫垢,蒸氣不能外達,留積而成熱所為也。
夫癰疽疔毒,膿水之成,非天降,非地出,蓋積熱之所成也。夫保全性命者,謁醫於無傷,防萌於未形,理之未成,是謂朝覺夕理。然而發有多端,感動不一,為瘡、為癤、為疔、為癰、為疽,初覺小勢,須懷大怖,時人輕之,誤死者眾。
夫癰疽初生,其患至微,人多不以為然,宜速療治。熱發於皮膚之間,是以浮腫、根小,至大不過一二寸,為癰也。大府積熱,騰出於外內之間,其發暴,盛腫,皮光軟,侵展廣大。為癰疽,有虛有實,虛則補之,實則瀉之。有實熱者易療,虛寒邪熱者難治。腫起堅硬、膿稠為實;腫下軟慢、膿清者為虛。
蓋病多有方法而無次序,臨時倉惶,何能辨治?多誤致斃也。
夫治癰疽者同夫暴厥之疾,有是傷必為患。然而發癰疽宜乎急治者,有發於喉、舌、頭、面、腦項之間,肩背、胸膈、乳奶之上,生此險處,皆為大毒,朝覺夕理,或可獲痊。或不遇良醫,自復明此,兼使常醫治之,得痊幸矣。人多不知為急,慢其始初,延及勢大,毒成難救,以此傷生者多矣。
凡療癰疽,如救火拯溺、追奔逐賊之類,若不速療,必為大禍。然癰疽所發有三等:腫高而軟者,發於血脈;腫低而堅者,發於骨肉;皮色不變者,發於骨髓。瘡淺者欲在薄處,瘡深者欲在厚處也。
癰疽腫大,按乃痛者,膿深;小,按便痛者,膿淺。所按之處不復者,無膿,必清水也;按之即復者,有膿也。發腫都軟者,血瘤也,非癰也;發腫日漸增長,而不大熱,時時牽痛者,氣瘤也。謂氣結為腫,久久不消,亦成癰疽疔毒,此是氣塞所為也。留積既久,潰肉腐膿,因人盛衰,因病變異而施治之,斯能痊也。
白話文:
《聖惠方》說:要如何區分癰和疽呢?一般來說,五臟功能失調會導致癰的產生;長期患有消渴症(糖尿病)的人,也容易罹患癰疽;飲食不節制、情緒波動大、體內陰氣不足、陽氣過盛、導致身體的營氣和衛氣不協調,使得血液運行不順暢,血液運行不順暢就會導致衛氣無法通行,使得熱邪淤積,這時候就可能產生癰疽,所以會出現高熱,嚴重時肌肉會腐爛化膿。但是,這種情況通常不會侵犯到骨髓,不會導致骨髓乾枯,五臟功能也不會受到嚴重損傷。若是病症持續惡化,侵犯到肌肉深層,甚至傷及骨髓,內部還會影響到五臟,導致氣血衰竭。到了這種地步,病症下陷,筋骨和肌肉都會受到嚴重的損害。
癰疽的發生,有內在和外在兩種原因。內在原因是指癰疽生長在胸腔、腹腔等內臟之間;外在原因是指癰疽生長在皮膚和肌肉的表面。這兩種毒瘡,發病部位不固定,但都有各自的名稱。癰的根本原因,是因為體內血液凝滯,無法正常排汗,體內代謝廢物無法排出,導致熱氣鬱積所造成的。
癰、疽、疔等毒瘡,化膿的產生,不是從天上掉下來,也不是從地裡長出來的,而是體內熱毒積聚所形成的。想要保全性命的人,應該在病情還沒有嚴重的時候就尋求醫生治療,在疾病還沒成形前就加以防範,在病症剛開始的時候就加以治療,這就叫做「朝覺夕理」。然而,這些瘡毒的發生原因有很多,病症表現也各不相同,有的表現為瘡,有的表現為癤,有的表現為疔,有的表現為癰,有的表現為疽。剛開始時可能只是小小的狀況,但要抱持著極大的警惕,因為現在的人常常輕忽這些小病,導致病情惡化而喪命的很多。
癰疽剛開始發生時,症狀可能很輕微,很多人都不以為意,但應該要盡快治療。如果熱毒積聚在皮膚表層,就會出現皮膚浮腫,但根部比較小,腫脹面積最多一到兩寸,這種情況稱為癰。如果體內熱毒積聚,從內向外爆發,就會出現腫脹快速且明顯,皮膚光滑柔軟,而且擴散範圍較大,這種情況稱為癰疽。癰疽有虛實之分,虛證要用補法,實證要用瀉法。實熱證比較容易治療,虛寒邪熱證比較難治療。如果腫塊堅硬,膿液濃稠,屬於實證;如果腫塊柔軟,膿液清稀,屬於虛證。
疾病的治療方法有很多,但如果沒有按照病症的輕重緩急來處理,臨時慌亂,又怎麼能分辨治療呢?這樣往往會導致誤診而死亡。
治療癰疽就像處理突發的疾病一樣,一旦出現病症就必須立刻處理。然而,如果癰疽發生在喉嚨、舌頭、頭部、臉部、頸項、肩膀、背部、胸腔、乳房等部位,這些都是危險的地方,都屬於大毒,需要朝覺夕理,或許還能治癒。如果沒有遇到好的醫生,自己又不懂得分辨,而且還讓平常庸醫治療,能治好的機會就很少了。很多人不知道要馬上治療,剛開始就輕忽病情,等到病情嚴重、毒素擴散時就難以救治了,因此喪命的人有很多。
凡是治療癰疽,就像救火、救溺水的人、追捕盜賊一樣,如果不趕快治療,一定會造成大禍。然而,癰疽的發生有三種情況:腫脹高起且柔軟的,是發生在血管;腫脹低平且堅硬的,是發生在骨肉;皮膚顏色沒有改變的,是發生在骨髓。瘡口較淺的,通常在比較薄的部位,瘡口較深的,通常在比較厚的部位。
癰疽腫脹處,如果按壓時感覺疼痛,表示膿液較深;如果輕輕按壓就痛,表示膿液較淺。按壓後凹陷處無法恢復的,表示沒有膿液,可能是清水;按壓後立刻恢復的,表示有膿液。如果腫脹處整體柔軟,那是血瘤,不是癰;如果腫脹日漸增大,但沒有發高燒,只是時常隱隱作痛,那是氣瘤。也就是說,氣血鬱結形成腫塊,久久無法消散,也會形成癰、疽、疔等毒瘡,這是氣血不通暢所造成的。如果這些積聚太久,導致肌肉潰爛化膿,就要根據病人體質的強弱、病情的變化來進行治療,這樣才能夠治癒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