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古今醫統大全》~ 卷之八十 (3)
卷之八十 (3)
1. 虛實條論
瘡瘍之證,五善之中見一二善證者可治,七惡之內見一二惡證者難治。若虛中見惡證者不救,實中無惡證者自愈。此證雖云屬火,未有不由陰虛而致者,故經云:督經虛,從腦出;膀胱經虛,從背出,豈可專泥於火而用苦寒藥乎?夫苦寒之藥雖治陽證,尤當分表裡虛實,次第時宜,豈可始未悉用涼藥?
凡瘡堅硬而不澤,(不澤,不光澤而色夭。)堅如牛項之皮,瘡頭如粟,脈洪大,按之澀,此精氣已絕,死不治。
癰疽之作,皆五臟六腑蓄毒不流,非獨榮氣壅塞而發。其行也有處,其生也有歸。假令發於喉舌者,心之毒;皮毛者,肺之毒;肌肉者,脾之毒;骨髓者,腎之毒。發於下者陰之毒,發於上者陽之毒。外者六腑之毒,內者五臟之毒。故內曰壞,而外曰潰,上曰從,下曰逆。發於上者得之速,發於下者得之緩。感於六腑者易治,感於五臟者難治也。
發背、腦疽、大疔、懸癰、脫疽、腳發之類,皆由膏粱厚味,盡力房勞,七情六淫,或丹石毒藥,精虛氣耗所致,非獨因榮衛凝滯而生也。必灸之以拔其毒,更辨其因,及察邪在臟腑之異、虛實之殊而治之,庶無誤也。
凡大癰大疽,藉氣血為主,若塌而不起,或潰而不腐,或不收斂,及膿少或清,皆氣血虛也,宜大補之,以參耆之類,切忌苦寒攻伐之劑。亦有膿反多者,乃氣血虛不能禁止也。若潰後發熱作渴,脈大,而膿愈多,此真氣虛,邪氣盛也,俱不治。
氣血充實之人,患腫高皆赤色,易腐潰而膿且稠,又易收斂。怯弱之人,多不起發,不腐潰,及難收斂。若不審察,妄投攻劑,虛虛之禍不免矣。大抵瘡之始發,先發為腫,氣血鬱積,蒸肉為膿,故多痛。膿潰之後,腫退肌寬,痛必漸減,若反痛甚,乃虛然也,宜補之。有穢氣所觸者,和解之。
風寒所逼者,溫散之。齊氏云:(名德之,元太醫令。)瘡疽之證,有臟腑、氣血、上下、真邪、虛實不同也,不可不辨。
腫起堅硬、膿稠者,實也。腫下輕慢、膿稀者,虛也。瀉利腸鳴,飲食不入,嘔吐無時,手足俱冷,小便自利或難,大便滑,聲音不出,精神不爽,悉臟腑虛也。大便硬,小便澀,飲食如故,腹滿膨脹,胸膈痞悶,肢節疼痛,口苦咽乾,煩躁多渴,身熱脈大,精神昏塞,悉臟腑實也。
諸瘡疽,膿水清稀,瘡口不合,聚腫不赤,肌寒肉冷,自汗色脫者,氣血虛也。腫起色赤,寒熱疼痛,皮膚壯熱,膿水稠黏,頭目昏重,氣血實也。頭痛鼻塞,目赤心驚,咽喉不利,口舌生瘡,煩渴飲冷,睡語咬牙者,上實也。精滑不禁,大便自利,腰腳沉重,睡臥不寧者,下虛也。
肩項不便,四肢沉重,目視不正,睛不瞭瞭,食不知味,聲嘶色敗,四肢浮腫者,真氣虛也。腫焮尤甚,痛不可近,多日不潰,寒熱往來,便後秘塞,便前如淋,心神煩悶,恍惚不寧者,邪氣實也。又曰:諸痛為實,諸癢為虛。又曰:其脈洪大而數者,實也,微細而軟者,虛也。
白話文:
瘡瘍這種病症,如果出現五種好轉跡象中的一兩種,就還可以治療;如果出現七種惡化跡象中的一兩種,就很難治癒了。如果虛弱的體質又出現惡化跡象,那就沒救了;如果體質強壯卻沒有惡化跡象,那就能自己痊癒。這種病症雖然說是屬於火熱之症,但沒有不是因為陰虛造成的,所以說,督脈虛弱,病邪就會從腦部發出;膀胱經虛弱,病邪就會從背部發出,怎麼可以只看到火熱就只用苦寒的藥物呢?苦寒的藥物雖然可以治療陽熱之症,但也要分辨表裡虛實的情況,按照次序和時機來用藥,怎麼可以在還沒搞清楚狀況就亂用寒涼的藥物呢?
凡是瘡堅硬而不光滑,像牛脖子上的皮一樣堅硬,瘡頭像小米粒,脈搏洪大,按下去卻澀滯,這表示精氣已經耗盡,是死症,無法治療。
癰疽的發生,都是因為五臟六腑積蓄毒素無法流通,不只是因為氣血壅塞而已。它有它發生的部位,也有它歸屬的臟腑。例如,長在喉嚨和舌頭的,是心臟的毒素;長在皮膚毛髮的,是肺的毒素;長在肌肉的,是脾的毒素;長在骨髓的,是腎的毒素。長在下部的,是陰的毒素;長在上部的,是陽的毒素。長在外的,是六腑的毒素;長在內的,是五臟的毒素。所以,長在內部的稱為「壞」,長在外部的稱為「潰」,長在上部的容易治療,長在下部的難以治療。侵犯六腑的容易治療,侵犯五臟的難以治療。
像是發背、腦疽、大疔、懸癰、脫疽、腳發之類的病症,都是因為過食肥膩食物,縱慾過度,情緒波動,或感受外邪,或是丹石毒藥所導致的精氣虛耗,不只是因為氣血凝滯所產生。必須用艾灸來拔除毒素,更要分辨病因,並仔細觀察病邪在哪個臟腑、虛實狀況如何,才能對症治療,才不會出錯。
凡是大癰大疽,主要依賴氣血來支持,如果腫脹塌陷而沒有隆起,或潰爛後不生新肉,或瘡口不收斂,以及膿液很少或很清稀,都是氣血虛弱的表現,應該大量補養氣血,用人參、黃耆之類的藥物,千萬不能用苦寒攻伐的藥物。也有膿液反而多的情況,那是因為氣血虛弱,無法控制膿液。如果潰爛後發熱口渴,脈搏洪大,而膿液越來越多,這是真氣虛弱,邪氣旺盛,都屬於不治之症。
氣血充實的人,患處腫脹隆起且呈紅色,容易潰爛化膿,且膿液濃稠,也容易收口。體質虛弱的人,患處多半不隆起,不潰爛,而且難以收口。如果不仔細辨別,胡亂使用攻伐的藥物,就免不了會犯虛虛實實的錯誤。大體上來說,瘡剛開始發作時,先出現腫脹,這是氣血鬱積,蒸腐肌肉而化為膿液,所以會很痛。膿液潰出後,腫脹消退,肌肉鬆弛,疼痛就會逐漸減輕。如果反而更痛,那就是虛證了,應該補養氣血。有因為穢氣接觸而引起的,就用和解的方法治療;因為風寒侵襲而引起的,就用溫散的方法治療。齊氏說:瘡瘍這種病症,有臟腑、氣血、上下、真邪、虛實的不同,不可不仔細辨別。
腫脹隆起堅硬,膿液濃稠的,是實證;腫脹塌陷鬆軟,膿液稀薄的,是虛證。腹瀉、腸鳴、吃不下飯、不停嘔吐、手腳冰冷、小便自利或困難、大便滑瀉、聲音沙啞、精神萎靡,都是臟腑虛弱的表現。大便乾硬、小便澀滯、飲食如常、腹部脹滿、胸悶、肢體疼痛、口苦咽乾、煩躁口渴、身體發熱、脈搏洪大、精神昏沉,都是臟腑實熱的表現。
各種瘡瘍,膿液清稀,瘡口不癒合,腫塊不紅腫,肌肉寒冷,自汗脫色,都是氣血虛弱的表現。腫脹發紅,有寒熱感,疼痛,皮膚發熱,膿液稠黏,頭暈眼花,都是氣血實熱的表現。頭痛鼻塞,眼睛紅腫,心悸,咽喉不適,口舌生瘡,煩渴喜冷飲,睡覺時說夢話磨牙,都是上部實熱的表現。精液滑脫、大便自利、腰腳沉重、睡不安穩,都是下部虛寒的表現。
肩膀脖子不舒服,四肢沉重,視物不清,眼神呆滯,食不知味,聲音嘶啞,臉色蒼白,四肢浮腫,都是真氣虛弱的表現。腫脹紅熱,疼痛難耐,多日不潰,寒熱交替,大便秘結,小便淋漓,心煩意亂,精神恍惚,都是邪氣實熱的表現。還有說,凡是疼痛的,多為實證;凡是瘙癢的,多為虛證。還有說,脈搏洪大而數快的,是實證;脈搏微細而軟弱的,是虛證。
虛證就應該補養,調和氣血,扶助正氣;實證就應該疏瀉,疏通氣機,引導邪氣外散。《黃帝內經》說:「血實應該洩瀉,氣虛應該牽引。」
潰瘍雖然有表證,發熱也應該以扶助正氣的藥物為主,輔助使用一些發散表邪的藥物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