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古今醫統大全》~ 卷之三 (26)
卷之三 (26)
1. 醫通神明
凡為醫者須略通古今,粗守仁義,絕馳騖利名之心,專博施救援之志。如此則心識自明,神物來相,又何慼慼沽名,齪齪求利也?如不然,則曷止姜撫沽譽之慚逮,華佗之矜能受戮乎?
白話文:
凡是做醫生的,必須稍微了解過去和現在的醫學知識,大體上要堅守仁愛和正義的原則,斷絕追求名利的慾望,專心致力於廣施救助的志向。如果能這樣,那麼內心自然會清明,醫術也會有所神助,又何必憂慮用虛名來博取聲譽,汲汲營營地追求利益呢?如果不是這樣,那麼將會招致像姜撫一樣沽名釣譽的羞愧,以及像華佗那樣自恃才能而遭受殺身之禍的下場。
2. 醫藥之難
五經四部,軍國禮服,若講用乖越者,止於事蹟非宜耳。至於湯藥一物,少有乖謬,便性命及之。千乘之君、百金之長,可不深思戒慎耶?昔許太子侍藥不嘗,加以殺君之罪;季康子饋藥,仲尼有未達之辭,知其醫藥之不可輕也。晉時才人欲刊正《周易》,及諸藥方,先與祖訥共論辯釋。
經典縱有異同,不足以傷風教,至於湯藥,小小不達,便致壽夭所由,則後人受弊不少,何可輕以裁斷?祖之此言可為仁識,足為龜鑑矣。(《醫說》)
白話文:
醫藥的難處在於,雖然像《五經》、《四部》這些典籍,甚至軍事、國家禮儀的服飾,如果講解或使用上有些偏差,頂多只是行為事蹟不太適宜而已。然而,藥湯這種東西,只要稍微有些錯誤,就會危及性命。即使是擁有千輛兵車的國君、或家產百金的富豪,難道能不深思熟慮、謹慎小心嗎?過去許太子侍奉君主用藥,卻沒有親自先嚐藥,因此被加上殺害君主的罪名;季康子送藥給孔子,孔子有表示不理解的言辭,由此可知醫藥是不可輕忽的。晉朝時,有位才子想要校正《周易》以及各種藥方,先與祖訥一起討論辯證。
經典即使有不同的見解,也不至於傷害社會風俗教化;但是藥湯,只要稍有不夠精確的地方,就會影響到人的壽命長短,後人受到的禍害必定不少,怎麼可以隨便斷定呢?祖訥的這些話可謂仁慈且有見識,足堪作為借鏡啊。(出自《醫說》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