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古今醫統大全》~ 卷之八十一 (16)
卷之八十一 (16)
1. 外科附方
真綠豆粉(一兩),明乳香(半兩,慢火於銀石器中炒,手指攪使干,急傾出,扇冷研細)
上研令勻,每服二三錢,濃煎甘草湯調下,時時細呷,要藥常在胸膈間。若毒衝心,有嘔逆之證,大宜服此。(如有寒而嘔者,當用辛熱之藥。)
托裡消毒散,治疽已攻發,不消者服此,未成即消,已成即潰,腐肉易去,新肉易生。有瘡口宜貼膏藥,斂則不用。切忌早用生肌。又治時毒,表裡俱解,腫肉不消,欲其作膿。
人參,黃耆(鹽水拌炒),當歸(酒洗),川芎,芍藥,白朮,茯苓(各一錢),白芷,金銀花,甘草(五分),
上水二盞煎八分,瘡在下或在上,分食前、食後服。
(東垣)內托榮衛湯,治風濕鬱熱其手足少陽,致血脈凝逆,使榮衛周身。若元氣稍弱,其風熱滯於下,其面色必赤,而腫硬黯色。風木之性上行,顏必變色,其人多怒,其瘡之色亦赤,腫硬,微帶暗黑,其瘡之形勢亦奮然高起,結硬而作痛,其脈洪緩而弦。宜發其汗,通其榮衛,則邪氣去矣。
黃耆(半兩),防風(二錢),連翹(二錢),羌活,炙甘草,人參(各一錢),黃芩,當歸(二錢半),蒼朮(三錢),紅花(三分),桂枝(五分),柴胡(二錢),
上咀,作二服。每服水、酒各一盞,煎八分,溫服。
定痛托裡散,治瘡瘍,血虛疼痛聖藥也。
當歸(酒洗),白芍藥(炒),川芎(各五分),乳香,沒藥,肉桂(各一錢),粟殼(去筋蒂炒,二錢),
上水二盞煎八分,溫服。
內托黃耆湯,治潰瘍作痛,倦怠少食,少睡自汗,口乾發熱不愈。
黃耆,麥門冬,熟地黃,人參,白朮(炒),茯苓(各一錢),川芎,遠志,當歸(各七分),官桂,炙甘草(各三分),
上水二盞,姜三片,棗一枚,煎八分,食遠服。
神效托裡散,治瘡為寒變而內陷者,膿出消解,皮涼,心痞滿,腸鳴切痛,大便微溏,食則嘔,氣短,呃逆不絕,不得安臥,時發昏憒。
丁香,沉香,茴香,益智仁,陳皮,木香,羌活,乾薑(炮。各一錢),甘草,附子(炮去皮臍。各二錢),
水二盞,姜三片,煎八分,無時服。
六君子湯,治一切脾胃不健,或胸膈不利,飲食少思,或作嘔,或食不化,或膨脹,大便不實,面色痿黃,四肢倦怠。
人參,白朮(炒),茯苓,半夏(薑製),陳皮(各一錢),甘草(炙,五分),
水二盞,姜三片,煎八分,無時服。
防風通氣湯
羌活,獨活,防風,甘草(炙),藁本(各一錢),川芎(五分),蔓荊子(三分),
水二盞,煎八分服。
千金托裡散,治一切發背疔瘡。
黃耆(一兩半),川芎(一兩),厚朴,防風,桔梗(各二兩),白芷(一兩),連翹(二兩二錢),芍藥,官桂,甘草,人參(各一兩),木香,沒藥(各二錢),乳香(一錢),當歸(半兩),
白話文:
外科附方
將真綠豆粉(約37.5克)和明乳香(約18.75克)放入銀製器具中,用小火慢慢翻炒,用手指攪拌直到乾燥,迅速倒出,用扇子扇涼後磨成細粉。
將以上兩種藥粉混合均勻,每次服用約7.5到11.25克,用濃煎的甘草湯調和後服用,慢慢細飲,讓藥物持續在胸腔與橫膈膜之間作用。如果毒氣上衝心臟,出現噁心嘔吐的症狀,非常適合服用此方。(如果因受寒而嘔吐,則應使用辛溫熱性的藥物。)
托裡消毒散,用於治療毒瘡已經開始發作,但無法消散的情況。服用此藥,未形成的瘡可以消散,已形成的瘡可以使其潰破,腐肉容易去除,新肉容易長出。如果有傷口,可以使用膏藥貼敷,待傷口癒合後則不用。切記不要過早使用促進生肌的藥物。此方也可用於治療時毒,可以同時從體表和體內化解毒素,對於腫脹不消退的肉,可以使其化膿。
方劑組成:人參、黃耆(用鹽水拌炒)、當歸(用酒洗)、川芎、芍藥、白朮、茯苓(各約3.75克)、白芷、金銀花、甘草(約1.875克)。
用水兩碗煎至八分,如果瘡在下方或上方,則分別在飯前或飯後服用。
(東垣)內托榮衛湯,用於治療因風濕鬱熱侵襲手足少陽經,導致血脈凝滯不通,使營衛之氣運行失常的情況。如果患者元氣稍弱,風熱之邪停留在下部,面色會呈現紅色,並且腫脹堅硬,顏色暗沉。由於風木的特性向上升發,臉色必然會改變,病人容易發怒,瘡的顏色也會呈現紅色、腫脹堅硬,並且略帶暗黑,瘡的形狀也會高高隆起,結塊堅硬並且疼痛,脈象呈現洪大而緩慢或弦象。應該發汗,疏通營衛之氣,這樣邪氣自然就會消散。
方劑組成:黃耆(約18.75克)、防風(約7.5克)、連翹(約7.5克)、羌活、炙甘草、人參(各約3.75克)、黃芩、當歸(約9.375克)、蒼朮(約11.25克)、紅花(約1.125克)、桂枝(約1.875克)、柴胡(約7.5克)。
將以上藥材切成粗末,分兩次服用。每次用水和酒各一碗煎至八分,溫服。
定痛托裡散,是治療瘡瘍,因氣血虛弱而導致疼痛的良藥。
方劑組成:當歸(用酒洗)、白芍藥(炒)、川芎(各約1.875克)、乳香、沒藥、肉桂(各約3.75克)、罌粟殼(去掉筋蒂,炒過,約7.5克)。
用水兩碗煎至八分,溫服。
內托黃耆湯,用於治療潰瘍作痛,疲倦乏力,食慾不振,睡眠少,自汗,口渴發熱等久治不癒的症狀。
方劑組成:黃耆、麥門冬、熟地黃、人參、白朮(炒)、茯苓(各約3.75克)、川芎、遠志、當歸(各約2.625克)、官桂、炙甘草(各約1.125克)。
用水兩碗,加生薑三片,紅棗一枚,煎至八分,在飯後稍遠時間服用。
神效托裡散,用於治療瘡瘍因寒邪侵襲而向內陷沒的證候。表現為膿液排出後病情不見好轉,皮膚發涼,心胸痞悶脹滿,腸鳴腹痛,大便略微稀溏,吃東西就想吐,氣短,打嗝不止,無法安睡,時常出現意識模糊的情況。
方劑組成:丁香、沉香、茴香、益智仁、陳皮、木香、羌活、乾薑(炮製,各約3.75克)、甘草、附子(炮製,去掉皮臍,各約7.5克)。
用水兩碗,加生薑三片,煎至八分,不拘時間服用。
六君子湯,用於治療一切因脾胃虛弱引起的症狀,如胸膈不利、食慾不振、噁心嘔吐、消化不良、腹脹、大便不成形、面色萎黃、四肢乏力等。
方劑組成:人參、白朮(炒)、茯苓、半夏(用生薑炮製)、陳皮(各約3.75克)、甘草(炙,約1.875克)。
用水兩碗,加生薑三片,煎至八分,不拘時間服用。
防風通氣湯
方劑組成:羌活、獨活、防風、甘草(炙)、藁本(各約3.75克)、川芎(約1.875克)、蔓荊子(約1.125克)。
用水兩碗煎至八分後服用。
千金托裡散,用於治療一切背部發瘡和疔瘡。
方劑組成:黃耆(約56.25克)、川芎(約37.5克)、厚朴、防風、桔梗(各約75克)、白芷(約37.5克)、連翹(約82.5克)、芍藥、官桂、甘草、人參(各約37.5克)、木香、沒藥(各約7.5克)、乳香(約3.75克)、當歸(約18.75克)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