徐春甫

《古今醫統大全》~ 卷之八十二 (1)

回本書目錄

卷之八十二 (1)

1. 婦人客熱候

客熱者,是體虛而將溫過度,外熱加之,非臟腑自生,故云客熱。其為狀,上焦胸膈之間虛熱,口燥心煩,手足壯熱是也。

麥門冬散,治婦人客熱,四肢煩悶疼痛,不思飲食。

麥門冬,柴胡,赤茯苓,羚羊角,赤芍藥,桑白皮,黃耆(各三分),生地黃,甘草(各五分),

上咀,水盞半,姜三片,煎六分,不拘時服。

犀角飲,治婦人客熱,心胸壅閉,肢節煩疼,不思飲食。

甘草(五分),犀角屑(半兩),生地黃,黃耆(各一兩),栝蔞仁,黃芩(各五分),人參,茯神(各三分),

上為末,每服水盞半,淡竹葉五片,煎七分,溫服,無時。

白話文:

所謂的「客熱」,指的是身體虛弱導致體溫稍微偏高,再加上外來的熱邪侵入,並不是臟腑自身產生的熱,所以稱為客熱。這種情況的表現,是上焦(胸腔和橫膈膜之間)出現虛熱,感到口乾舌燥、心煩意亂,手腳發熱。

麥門冬散,可以用來治療婦女因客熱引起的四肢煩悶疼痛、不想吃東西。

藥方組成:麥門冬、柴胡、赤茯苓、羚羊角、赤芍藥、桑白皮、黃耆(各三分)、生地黃、甘草(各五分)。

將以上藥材切碎,用一盞半水,加三片生薑一起煎煮,取六分藥汁,不拘時間服用。

犀角飲,可以用來治療婦女因客熱引起的心胸鬱悶堵塞、四肢關節疼痛、不想吃東西。

藥方組成:甘草(五分)、犀角屑(半兩)、生地黃、黃耆(各一兩)、栝蔞仁、黃芩(各五分)、人參、茯神(各三分)。

將以上藥材磨成粉末,每次服用時,用一盞半水,加入五片淡竹葉一起煎煮,取七分藥汁,溫熱服用,不拘時間。

2. 婦人惡寒候

夫惡寒之候,亦有陰陽二證。發熱而惡寒者,發於陽也;無熱而惡寒者,發於陰也。發於陽者,宜解表,脈必浮數;發於陰者,宜溫里,脈必沉細。又有汗後、利後惡寒及背惡寒。以上疾證,尤詳著傷寒惡寒例中,可審治之。

一婦人,但惡寒別無他證,六脈平靜,遂用敗毒散而安。此藥能去表中風邪故也。經云:惡寒家慎不可倍常覆衣被及近火氣。寒熱相抗脈道沉伏,愈令病人寒不可遏。但去被撤火,兼以和表之藥,自然不惡寒矣。婦人惡寒尤不可近火,寒氣入腹,血室結聚,針藥所以不能治矣。

麻黃桂枝各半湯、敗毒散,並治惡寒甚效。(方俱見傷寒門。)

白話文:

婦女感到怕冷的狀況,也有陰陽兩種證型。發燒又怕冷的,是屬於陽證;沒有發燒卻怕冷的,是屬於陰證。屬於陽證的,應該用解表的藥物治療,脈象通常會是浮而快的;屬於陰證的,應該用溫裡的藥物治療,脈象通常會是沉而細的。另外還有出汗後、腹瀉後感到怕冷,以及背部感到怕冷的狀況。以上這些疾病的詳細情況,都記載在傷寒的怕冷病症中,可以仔細參考診治。

有一個婦人,只是單純感到怕冷,沒有其他症狀,六脈平和,於是使用敗毒散就康復了。這是因為此藥能夠去除體表風邪的緣故。《黃帝內經》說:怕冷的人絕對不可以過度增加衣物或靠近火源。因為寒邪和熱氣互相對抗,會使脈道沉伏,反而讓病人更加怕冷。應該要減少衣物,撤離火源,再配合使用調和體表的藥物,自然就不會感到怕冷了。婦女感到怕冷更不可以靠近火源,因為寒氣進入腹部,會使血室凝結,那時針灸和藥物就都無法治療了。

麻黃桂枝各半湯、敗毒散,治療怕冷都非常有效。(藥方都記載在傷寒的章節中。)

3. 惡寒發熱似瘧非瘧候