徐春甫

《古今醫統大全》~ 卷之七十三 (1)

回本書目錄

卷之七十三 (1)

1. 便癃敘論

《內經》曰:胞移熱於膀胱,則癮溺血,膀胱不利則癮,不約為遺溺。注曰:膀胱為津液之府,水注由之。然足三焦脈實,約下焦而不通,則不得小便;足三焦脈虛,不約下焦,則遺溺也。《靈樞經》曰:足三焦者,太陽之別也,並太陽之正,入絡膀胱,約下焦,實則閉癃,虛則遺溺。

丹溪曰:小便閉,有氣虛、有血虛、有痰、有實熱、有濕,有氣結,其有痰氣閉塞皆宜吐,以提其氣,氣升則水自降,蓋氣乘載其水也。譬如滴水之器,必上竅通而下竅之水出,氣不利故不通。經曰:膀胱者,州都之官,津液藏焉,氣化則能出矣。又經小腸為氣化,氣不化,故不通也。

白話文:

《內經》說:如果熱邪從子宮轉移到膀胱,就會出現小便帶血;膀胱功能失調,小便就會不順暢;如果膀胱約束能力不足,就會造成小便失禁。注釋說:膀胱是儲藏津液的地方,水液由此排出。然而,如果足三焦經脈氣血充實,約束下焦但卻不通暢,就會導致小便排不出來;如果足三焦經脈氣血虛弱,無法約束下焦,就會造成小便失禁。《靈樞經》說:足三焦經是太陽經的分支,與太陽經主幹並行,進入並聯絡膀胱,負責約束下焦。如果足三焦經氣血實盛,就會導致小便閉塞不通;如果足三焦經氣血虛弱,就會造成小便失禁。

朱丹溪說:小便不通的原因有很多種,有的是因為氣虛,有的是因為血虛,有的是因為痰阻,有的是因為實熱,有的是因為濕邪,有的是因為氣機鬱結。其中,因為痰氣閉塞導致的小便不通,都適合用催吐的方法,來提升氣機,當氣機上升,水液自然會下降排出。這是因為氣承載著水液,就像一個滴水的容器,必須上方的開口通暢,下方的水才能流出,如果氣機不通暢,水液就無法排出。醫書上說:膀胱是負責管理水液排泄的器官,儲藏著津液,當氣化功能正常運作時,水液就能順利排出。另外,醫書又說小腸也參與氣化作用,如果氣化功能不正常,小便也就無法排出。

2. 小便癃閉之病多因熱邪

易老云:寒在胸中遏塞不入,熱在下焦填塞不便,須用感北方寒水之化氣味俱陰之藥,以除其熱,泄其閉塞。《內經》云:無陽則陰無以生,無陰則陽無以化。若服淡滲之藥,其性乃陽中之陰,非純陽之劑,陽無以化,何以補重陰之不足也?須用感地之水運而生火苦之味,感天之寒氣而生大寒之藥,此氣味俱和,乃陰中之陰也。大寒之氣,人感之生膀胱寒水之運。

此藥能補腎與膀胱,受陽中之陽熱火之邪而閉其下焦,使小便不通也。夫用大苦寒之藥,治法當寒因熱用,必伏其所主而先其所因,其始則同,其終則異。

白話文:

易老說:寒氣在胸腔中阻礙,導致氣無法進入;熱氣在下焦堆積,導致排泄不暢。必須使用帶有北方寒水屬性的、氣味性質都偏陰的藥物,來去除熱邪,疏通阻塞。《內經》說:沒有陽氣,陰氣就無法產生;沒有陰氣,陽氣就無法轉化。如果服用淡滲的藥物,其藥性屬於陽中有陰,並非純粹陽性的藥劑,陽氣無法轉化,又如何能補足陰氣的不足呢?必須使用帶有土地水運轉化而產生的苦味,以及感受天上的寒氣而產生的大寒藥物,這些氣味性質協調,屬於陰中之陰。大寒的氣,人感受後會產生膀胱寒水的運行。

這些藥物能夠補腎和膀胱,是因為受到陽中之陽的熱邪影響,導致下焦閉塞,使小便不通。使用大苦大寒的藥物治療時,治療法則應當是「寒因熱用」,必須先處理其根本原因,再處理其主要病症,開始時治療方法可能相同,但最終結果會有所不同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