徐春甫

《古今醫統大全》~ 卷之二十八 (1)

回本書目錄

卷之二十八 (1)

1. 翻胃敘論

巢氏《病源》云:榮衛俱虛,氣血不足,停水積飲在胃脘則臟冷。臟冷則脾不磨,脾不磨則宿穀不化,其氣逆而成反胃也。則朝食暮吐,暮食朝吐,心下牢大如杯,往來寒熱,甚者食已即吐。其脈緊而弦,緊則為寒,弦則為虛,虛寒相搏,故食已則吐,名為反胃。

《金匱》云:病人脈數,數則為熱,當消穀引食而反吐者,以發其汗,令陽微,膈氣虛,肺乃數,數為客熱,不能消穀,胃中虛冷故也。脈弦者虛也,胃氣無餘,朝食暮吐,變為反胃,寒在於上,醫反下之,令脈反弦,故名曰虛。

《玉機微義》云:反胃之證,其始也,或由飲食不節,痰飲停滯,或因七情過用,脾胃內虛而作。古方不察病因,悉指為寒,用香燥大熱之藥治之。夫此藥止能散寒邪行滯氣,其於飲食痰積勿能祛逐。七情之火反有所熾,脾胃之陰反有所耗。是以藥助病邪,日以深痼。脾氣漸虛,不能運化,故食久而復出,有即時吐出,皆為正氣不完。

辛香之藥,盡是治標,當扶助正氣,健脾和胃,是為治本,而疾可瘳。

白話文:

巢元方的《病源》說:營氣和衛氣都虛弱,氣血不足,水飲停留在胃部,就會導致胃寒。胃寒則脾胃的消化功能減弱,消化功能減弱就會導致食物無法消化,氣機逆反而形成反胃。就會出現早上吃下去的食物晚上吐出來,晚上吃下去的食物早上吐出來,心口處感覺像有個杯子一樣硬硬脹脹的,會反覆出現忽冷忽熱的感覺,嚴重時甚至吃下去就立刻吐出來。這種情況的脈象是又緊又弦,緊脈代表寒,弦脈代表虛,虛寒互相搏擊,所以吃下東西就吐,這就是所謂的反胃。

《金匱要略》說:病人脈象快而數,數脈代表熱,這種應該是能消化食物卻反而吐出來的情況,是因為發汗過度,導致陽氣虛弱,膈氣虛弱,肺氣變得急促而快,快脈是外來的熱邪導致的,所以無法消化食物,是因為胃中虛寒的緣故。脈象弦細是虛弱的表現,胃氣虛弱不足,早上吃下去的食物晚上吐出來,就會變成反胃。這是寒邪在上,如果醫生反而用瀉下的藥物,反而會讓脈象變成弦脈,所以稱為虛。

《玉機微義》說:反胃這種病,一開始可能是因為飲食不節制,痰飲停滯,或者是因為情緒波動過大,導致脾胃內虛而引起的。古時候的醫生不了解病因,都認為是寒邪引起的,就用辛香燥熱的藥物來治療。這種藥物只能夠驅散寒邪和疏通行滯的氣機,對於飲食積滯和痰飲卻無法消除。反而會助長情緒引起的火氣,消耗脾胃的陰液。因此用藥反而幫助了病邪,病情日漸加重。脾氣越來越虛弱,無法運化食物,所以食物吃下去很久又吐出來,有的甚至吃下去就立刻吐出來,都是因為身體的正氣不足。

辛香的藥物都只能治標,應該扶助身體的正氣,健脾和胃,這才是治本的方法,這樣病才能好轉。

2. 翻胃病先因濕熱後變虛寒

凡浩飲過食生果冷水,或飲食失度,脾胃有濕熱之傷,漸漸運化失職,此為翻胃之所自來也。其始則皆濕熱鬱滯,或吐或利,以致血液乾枯,則大便秘澀。甚則閉結不通,必反上行。脾困既久,變而虛寒者有矣。不察新久,概言胃寒,峻用烏、附辛熱之劑,烏乎宜乎!

白話文:

翻胃病起初是因為濕熱,後來轉變成虛寒:

一般來說,會大量喝水、吃太多生冷水果、喝冷水,或是飲食沒有節制,導致脾胃受到濕熱的損傷,慢慢地消化功能就失常,這就是翻胃病發生的原因。剛開始通常都是濕熱積滯在體內,可能會出現嘔吐或腹瀉的症狀,導致體內血液乾枯,進而造成大便乾硬難解。嚴重的話,甚至會便秘不通,反而會向上逆行,出現嘔吐的現象。脾胃功能受困太久,有些人會轉變成虛寒的體質。如果沒有仔細分辨病情的時間長短,一概而論說是胃寒,就猛用附子、烏頭等辛熱的藥物,那怎麼會合適呢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