徐春甫
《古今醫統大全》~ 卷之八 (1)
卷之八 (1)
1. 脈候
《難經》云:脈革則吐逆。
《金匱》云:趺陽脈浮而澀,浮則為虛,澀則傷脾,脾傷則不磨。故朝食暮吐,暮食朝吐,宿食不化,名曰反胃。脈緊而澀,其治難。
《千金》云:寸緊尺澀,其人胸滿,不能食而吐,吐止者為下之,故不食。設言未止者,此為反胃,故尺為微澀。
《脈經》云:緊而滑者吐逆,小弱而澀反胃。
白話文:
《難經》說:脈象呈現為革脈,就會發生嘔吐、反胃的現象。
《金匱要略》說:足背動脈(趺陽脈)摸起來浮而且澀,浮表示身體虛弱,澀表示脾臟受損,脾臟受損就會消化不良。所以才會發生早上吃的東西晚上吐出來,晚上吃的東西早上吐出來,或者隔夜的食物無法消化,這種狀況就叫做反胃。如果脈象摸起來是緊而且澀,這種情況就比較難治療。
《千金方》說:寸脈摸起來緊,尺脈摸起來澀,這個人會感到胸悶,吃不下東西而且會吐,如果嘔吐停止了,表示應該用瀉下的方法來治療,所以才吃不下。如果說嘔吐沒有停止,這就是反胃的現象,因此尺脈摸起來才會稍微澀。
《脈經》說:脈象呈現緊而且滑,就會發生嘔吐、反胃;如果脈象呈現微小、虛弱而且澀,則是反胃的現象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